淘客熙熙

主题:论香港问题:表扬式教育的危害 -- 给我打钱87405

共:💬55 🌺116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论香港问题:表扬式教育的危害

    所谓表扬式教育,简言之,就是有一点成绩就奖励,有过错尽量不处罚。

    这笔账,显然算歪了。并且不仅如此,“我没有偷盗”,应该得到奖励,“我吃了饭”,应该得到表扬。

    我们在社会中,经常到听到有人说,“我一不偷二不抢,我挣的钱都是干净的”,它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我不是恶人”。

    而在表扬式教育下,不偷不抢就成了好人。

    所以我们稍加推演,就会知道,这样下去,如果一个人,偷盗了100元,他会说,有人偷了200元,我比他好。如果一个人,取得了一丁点成绩,他在索要奖励时,会说,有人取得的成绩比我还要少但得到的奖励比我更多,这不公平。

    很快,这个人就只会不断的作恶,而不会行善。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大加宣扬的表扬式教育造就的恶果。

    为什么会这样?非愚,即奸。

    愚蠢在哪里呢?愚蠢的根本在于“只跟别人比”。

    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小朋友以前不好好吃饭,后来有所改善,老师予以表扬,另一个小朋友一直都好好吃饭,老师没有予以表扬,这个一直好好吃饭的小朋友便觉得对自己不公平。

    进一步,这个一直好好吃饭的小朋友,便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不好,如果不是父母当初教育自己一直好好吃饭,怎么会得不到表扬呢?

    作为成年人我们可能会惊叹:天呐,怎么会这么想?

    惊叹的成年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本来就是成年人一手教授的。

    事情早晚会有变化的。即便只从利益角度分析,如今奸愚勾结,说到根本,还是因为可以间接从孩子的父母手中、从家庭中的另一半手中、从老迈父母的孩子手中摄取利益。

    简单的说,是在利用亲情关系摄取财富。

    即便这亲情不因此退缩,那么下一代呢?下下一代呢?

    不必担心,事情会有转机的。

    而往细节里说,比较有两个内容,一个是方向,一个是程度。

    一小朋友之前不好好吃饭,后来有所改善,老师予以表扬,这是在表扬方向。

    而好好吃饭是一门“技术活”,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无法去学习,既按时吃饭又细嚼慢咽,比按时吃饭,在程度上更好,理当得到表扬,但由于前述原因,没有得到表扬。

    因此,我们发现,思想上的问题在于“统一”。

    所谓统一,就是将方向“去掉”,只剩“程度”。好比数学中的正负数,在运算时抹掉了方向,只剩多少。2比-3大。这就是我们长期教授的结果。

    因此,可以说,理科教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责任在于,学得太早。在孩子们尚小的年龄,就向他们灌输他们消化不了的内容。

    行为上的问题在于“人的干预过度”。

    从前面的例子不难看出来,孩子们一切向老师看,看的是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奖励与处罚,而人并不可靠。

    不论是故意还是无意,人是相当不可靠的,因为我们最终,要遵从的是天理,而非人道。

    综合而来,是成年人亲手毁了自己的下一代,既是一碗水端不平,又是不按规律的拔苗助长。

    可以说,伤天害理,害人害己。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最终演变成,一切作恶都是零处罚,那么人类还能生存下去吗?

    • 家园 了解人:当你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千万要小心

      当你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千万要小心。

      如果此时你在网上漫游,你会在不知不觉过虚度数小时,并且在这之后感到无尽的空虚。

      其原理是: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时间、精力视为投入,当回报与投入不对等时,人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及时终止,另一种是继续追加投入,而在许多情况下,人会做出第二种选择。

      你点开一个小视频,没什么意思,你会接着点开下一个,还是没什么意思……在你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你已经这样过了半小时、一小时。

      如果此时有外力打断你,你会不高兴,你会迁怒于那个打断你的人或事。

      假设你连看了十段小视频,都不足以让你产生满足感,此时你的本能将产生一个信号:“亏大了”,而如果是连看五十个小视频,那么你会有一种自己轻易无法意识到的“巨亏”感。此时,你已经在悄然间变成了一名疯狂的赌徒,“你想方设法要捞回来”。这样,你可能一天都泡在网络中,茶不思饭不想。这样发展下去,你可能会整整一周都在执行一个豪赌计划:“我要捞回来”。

      许多人没有注意到,自己持有手机的姿态一开始是坐着,逐步变成半靠,然后变成躺在沙发上,最后是躺在床一整天。有人将它解释为“懒惰”,这是不科学的。

      其主要原因是在“大海里捞针”。随着时间向后推移,投入不断增加,回报屈指可数(一些倒胃口的内容更会减分),投入回报比越来越低——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去逛商场,从一层逛到顶层一无所获的感受——身体消耗会越来越大,自然就由坐到靠到躺了。在大海里捞针,人最终会因精疲力竭而亡。

      我们还发现,不光是身边人,还包括自己,脾气越来越大,心眼越来越小,自己都惊讶于自己“锱铢必较”,这是因为“亏损太严重”,有一种无形的溺毙之感。

      不同的人对网络的理解是不同的。就接触网络的时间这个层面而言,老网民就显得比较“懂事”。比如我本人就是中国第一代网民,我刚接触网络时,互联网上的内容还是非常单薄的(并且相对而言,质量也高得多)。和现实相比,现实若是游泳池,那么那会儿的网络只是一条小河。这小河后来慢慢变成了大河,之后又变成了大海。像我这样的老网民,许多只是在机缘巧合中完成了“循序渐进”,自然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和“自控力”,或者说是“驾驭力”。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他们接触网络的时间比较晚,或者是比较早但接触得比较浅,智能手机风靡之后,这些人就相当于直接从游泳池跳进了大海。由于许多人不习惯于“自视”,细致深入的寻问、检视自己的感受,故而在自己没有察觉到的情况下身处险境和绝境。

      因此,表面来看大家都在用网络,但有的人是“越来越赚”,更多的人是“越来越亏”,甚至发展到死亡,当然更多的是脾气越来越不好,越来越不愿意离开网络,越来越起不了床,越来越不愿意去学习和劳动。

      针对这一情况怎么办呢?我的看法是,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要根据自己的现状来制订一个事有强制性色彩的安排。大的方略而言,自己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并且知道如何逐步去实现这个目标;同时,闲暇时登陆网络一定要建立一个“止损”观,比如15分钟强行下线。

      望大家能予以重视,做好自救工作,学会及时止损,学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仅网络是如此,生活中其它方方面面也是如此。比如“路怒症”,同样是因为内心期望的回报与投入不成正比,比如有的人只是从影视中“看”到驾车风驰电掣的爽快,并把这种“看到”转换为“应该”、“情理之中”、“理所应当”,现实中遇到经常性的堵车、找不到停车位、购车后并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自然就会产生不满情绪,落差越大,不满越多。只要我们愿意去看自己,就会发现,这不满是自己盲目而来的。还是同样的原理,想成为明星,也是因为从电视、网络等媒体上“看到”明星才产生的欲望,而自己并不知道成为一名明星需要什么、要付出什么,甚至有的人会认为“台上的明星还不如我”。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这样来处理的,自然就会发展成怨恨一切,自然就会发展成“认贼作父”(比如一些人还不明白,恰好就是制造所谓舆论风向的媒体向自己灌输了许多虚假的观念,自己在没有审视的前提下就接受了)。

      当你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千万要当心。

      下面我讲一些比较具体的内容。

      如果你不习惯于思考问题(这里不是贬义,有的人不习惯于思考,让他思考问题他不知道怎么办),那么当你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可以去做家务。有好几个朋友听了我建议之后,闲暇之余就去做家务,把厨房认真擦了一遍,把地板擦得比平日干净,把一些器皿上的污垢擦掉,一周之后他们反馈要比之前神清气爽多了。这几个朋友连续坚持了好几个月,他们说:家里也亮堂了,自己心情也比以前好多了。

      有的人选择锻炼身体,但其实不太可行,这是因为运动往往消耗过大,身体吃不消,换而言之,闲暇的时间仍然不能有效的填满。但是,如果想成为准专业运动员,这也是一条可行之路。

      如果你倾向于读书,我的建议是一定要有一个目标(目标不是计划,许多人把这两个概念搞错了),也就是你要明白你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如果没有目标,并不会因此读书而受益,实际效果跟上网差异并不大,只是它的安全系数会相对高一些。

      如果这些你都不喜欢,你可以培养一个爱好。比如有的人喜欢做手工,一开始只是模仿,之后越来越熟练,但往往发展到这个阶段就会止步。这个时候你需要精进,脱离模仿 层,开始尝试着做一些创新。

      当然,你也可以多管齐下,这样你的生活也就越来越丰富多彩了。

    • 家园 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

      体制内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躺在安乐窝中。他们因为没有切身的感受,所以不知道这种所谓的“真实感受”是在侵蚀自己。因此,体制的人,往往表现出来就是【光说不练】。

      在中国,体制内是很宽泛的,并非只有行政人员,一些事业编,一些跟事业编挂钩的“假私企”,都是在吃共产党的饭。

      体制外的人,往往容易犯另一种错误,他们把【争分夺秒】变成了一种实指,因为他们的实践经验告诉他们,今天在公司混得再好,明天就有可能被裁。

      这样一来,他们内心就会非常慌乱,时常会【铤而走险】,去模仿 一些【明知道风险很大,明知道是投机取巧】的行为。因此往往鸡飞蛋打,越努力越失败。

      从家庭教育来看,孩子一出生就在【体制内】,如果他们的父母都是【体制内】的,这个孩子往往会特别情绪化。

      如果他们的父母都是【体制外】的,这个孩子往往受于高压状态。

      并且总是去模仿 一些所谓的【快速见效】的学习方法。

      如果他们的父母一个在【体制内】,一个在【体制外】,这孩子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发展可能。

      但总的来说,父母都是【体制外】的孩子,自保能力要强得多。一旦他们得到名师的指点,在方法上加以纠正,很快就能步入正轨。而父母都是【体制内】的孩子,只有很低的概率成长起来。

      据我了解的情况,【体制外】的人,往往感受到【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非常盼望【有人能给自己搭把手,好让自己有时间大哭一场】。但实际上并没有,所以总的来说,对生活充满了失望。

      那么,对于【体制外】人士来说,怎么做才是有益于自己的呢?简单里说,就是要学会【慢】。这个【慢】并不是懈怠,而是【冷静】,仔细的去审视自己,为什么越努力越失败,是不是投机思想太严重,是不是沉不下心来补一些基本功?

      而对于【体制内】的人,几乎没有办法改变他们。讲道理,几乎就是无用的。能改变他们的,只是有【社会大流】,只有共产党日益削减【体制规模】。

      最后我讲一个案例。有两位老师,长期跟我探讨教学问题。他们一个是体制内的老师,一个是原本是体制内后来辞职去了培训机会。这两个老师的行为截然相反,体制内那名老师,总是【你说的道理是对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而那名体制外的老师,交流之后马上就会应用到教学当中去,并且会去看效果,可是他太追求快速见效,所以一些长效机制他接受不了,认为效果太差,不理想。这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但是由于许多人只看现象,看到有的人【折腾了一辈子,不过如此】,没有看到这些人是因为【心态过于急躁,对于长效机制接纳能力低】。又看到另一些人【啥也不干,不也过得挺好吗】,没有看到这些人是在吃【历史的红利,而这种历史的红利一去不复返了】,因此这些人就会得出一个结论:【瞧,没戏,根本就没指望】。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我和【体制内】、【体制外】的人有过大量交流。我的经验是:

      一个严肃认真的话题,跟【体制内】的人交流时,他们往往流露出【想那么多有什么用?】的表情,或者是【你这个人根本就不懂生活,不懂人,根本就不顾及别人的情绪,不考虑别人的内心感受,只顾自己痛快】,再或者是【我还有事,你多注意休息】。

      跟【体制外】的交流时,他们往往是【你能不能直接一点?】,往往是【你讲的太复杂】,往往是【你讲的这些解决不了我当前的问题】,非常急躁,恨不得到马上解决自己的困难。

      所以呢,确实在表面上来看,【努力又怎么样,不努力又怎么样】?这是误见,很深的误见。因为总是持有这样的误见,所以最后确实也就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错失了大量宝贵的机会。

      所以,简单的归纳,当听到【一个人,要到40岁之后 ,才可能成熟,才有可能从温饱问题中解放出来,更上一层楼】这段话之后,有的人心里想的是【啊,要这么久?我受不了,太难了,我不想干】——典型的体制内心态,有的是【啊,要这么久?我等不了,有没有更快的路子?】——典型的体制外心态。

      over.

      • 家园 门阀世家被消灭的缘故

        大而无当的皇权VS一盘散沙的自耕农,无法相互理解视彼此为异类。

        • 家园 不服不行

          我是幸运的,体制内和体制外我都干过,不敢说全懂,大的路数敢说一句,不会有大的出入。

          我能理解为什么体制外的人那么仇恨体制内的人,三四线城市的人仇恨一线城市的人。但是一些体制内的人往往还觉得自己委屈了,什么“我们公务员最卑微好吗?根本不敢发声好吗?”跟我女儿一样,躺在安乐窝里叫苦。我的那些体制内舒服惯的亲朋好友,没事就要挖苦我一番:“就你懂?就你牛逼?你咋不上天呢?”三天两头来一次,搁别人早爆炸了,就是亲娘也翻脸了!我不过是看不下去,想想孩子未来的命运有多可悲罢了!

          但是不论是谁,怨谁呢?说到底,还不是自己不懂事?搁以前,没机会念书。打80后起,敢说没机会?早干嘛去了?今天还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或者认识到了就是不承认,总觉得自己有本钱,我只能说一个字:服。

          真有智慧,别人说一句就足够了,没智慧,你就是说破天也没用。我这张嘴,就是贱,无可救药。

          • 家园 各人有各人的命

            体制内未必就是命好,体制外未必就是命差。至于未来,天知道。毛泽东尚且管不了未来,何况咱老百姓。

            不过你这么一说,我是明白迷途笨狼为啥这么恨我了。

      • 家园 为什么即便认识到了,改变却非常困难?

        我们传统的看法(往往是道德审判),是一种偏见,只有一部分,还缺了一部分。

        就拿体制内的懈怠来说,它有一个因素是【行为塑造思维】,好比说是鸡。那么【自欺欺人般的混日子】,就好比是蛋。

        鸡生蛋,蛋生鸡,它会“自动循环”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即便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却发现无能为力的原因。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不能超越现实。

        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换环境。可以说,【速成】。

        把一个公立学校的老师,调到私营企业中去,一个月就能“改造”成功。

        问题在于,这种“改造”仍然是有虚假成份的。

        当然,它有一定的效果,这不能否认。

        反过来说,一个人,不需要改变环境,就可以发生深刻的“变化”,说明他的思想有了极大的飞跃。

        这就是为什么会说,精神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对物质的依赖就会大幅削减的原因啦。

        那么总的来说,人的思想很难进步。

        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总有空子可钻,似乎总有侥幸心理存在的空间。但反过来看,不论一个人多么富有,多么贫穷,他敢不呼吸吗?他敢不吃饭吗?为什么在这些问题上,除了极不正常的人,绝大部分人压根就不敢“有一丝幻想”呢?

        而我们中国的教育,自改开之后,思想教育几乎搁置——这里的思想不是简单的道德,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具体学科思想。比如,我们的数学教学,很少谈及数学思想,很少花时间去体会数学思想,因此,“多数人”【都】“觉得”【数学不好学】,这是一种错觉。不妨退一万步说,非数学专业,【高数】以下谈不上难,这是明摆的道理。不妨退十万步讲,初中数学怎么可能【难于上青天】?

        不仅是数学,语文也是如此,物理、化学、生物还是如此,音乐、绘画仍然如此,不谈思想或者很少深入。这样,自然就表现出来【一代不如一代】了。

        我时常打比方说,思想的飞跃,如同坐上了火箭,依靠巨大的推力,摆脱了【现实】巨大的“引力”,一旦升入“太空”,再回望“地球”,就会看到地球是如此般美丽,就在“太空”中真切的赞美生命的多姿多彩。但遗憾的说,这世上有许多人,没有坐过“火箭”,于是乎,【多数人】形成了共识:生活充满了磨难。

        从古至今,这世上还有一种极微弱的声音在告诉大家:“相信我,我去过太空,我知道那是怎样的感受,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只是这声音太微弱,没有几个人听得见,没有几个人愿意相信。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我们许多人,每天都在用微信,却从未认真看过微信首页图片——腾讯没有那么坏,这件事,它做对了。

        点看全图

    • 家园 交叉步

      有个朋友告诉我,她在收拾屋子的时候发现她的丈夫“捡了一堆破烂”搁家里,有插座,有茶叶盒,各种瓶瓶罐罐,她表示很难理解。

      若简单解释,那么她的丈夫的想法是“没准哪天能派上用场”。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为什么有的人无法持之以恒?人们往往解释为没有恒心,其实是不会“捡破烂”。

      我以前时常提到,有些困惑在我脑中盘旋了十数年、数十年,这听起来很容易,但实际是一门“功夫”,一些人是不会的。他们往往是琢磨一会,没结果就放下了,彻底的放下了。

      可能大家还注意到过一个现象,有的人,或许还包括自己,“不情愿”把一件事分解成若干段来处理。比如,家里的地板,是一次擦干净,还是分三次擦呢?这三次,是一天内完成,还是三天完成呢?

      还有一个现象。比如你在操作台上切菜,突然你注意到鸡蛋多拿了一个,该放回冰箱去,你是选择马上放回去,还是“攒起来”,等手头的菜切完了再和别的物件一次放回去呢?

      同样的,读书,有的人[习惯于]或者[只能]一口气把一本书读完,但有人可以[同时]交叉读三本书。

      写文章也有类似的情况。一般最常见的文章往往是一件事说完了,再说下一件,而另有一些文章,会大量采用插叙、倒叙。《左传》之所以不好读,是因为它是编年体,而一个大事件往往持续多年,只看“经”,时常有一种“烂尾”、“莫名”之感,如果没有左丘明补的“传”,恐怕能把《左传》读下来的人屈指可数。人们更喜欢读《史记》,是因为它采用的纪传体,一个人、一件事,一篇文章说完。

      我把这种“可以同时交叉读三本书”的“功夫”称为[交叉步]。掌握[交叉步]会有对应的收益:

      比如你不会急于去完成一件事;

      比如你不会因被打断而烦恼——自然有个度的问题,过于频繁就难以承受了;

      比如你的思想库里会建立一个[长效缓存区],去解决一些特别难的问题;

      比如你可以因此节省出许多时间和精力,不必来回奔波。

      往根本里说,这就涉及到人的[记忆]问题。

      众所周知,人的[记忆]分为两大类型,一为[短记忆],二为[长记忆]。类比来说,[短记忆]好比电脑的内存,断电就会清除,一觉醒来什么都不会记得了,[长记忆]好比电脑的硬盘,除非物理性损坏,否则信息可以一直保存下来。

      不过,[记忆]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人类到今天也知道得有限。只能大概的说,[疯狂刷题]会强化[短记忆],同时弱化[长记忆]。过度强化[短记忆],对人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

      这里面还有一个年龄问题。大脑中负责[长记忆]的脑前额叶发育较慢,大概15岁以后才能成熟。孩子之所以没有[隔夜仇],并非是他们不计较,而是他们[不记得]。同理,孩子没有长远眼光,也是这个原因。

      不太充分的证据表明,我们如今的[刷题]教学,会遏制脑前额叶的发育。

      流行语中的[脑残]一词,并非是生造的,也并非只是侮辱,而是[确有其事]。有的事,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拔苗助长的危害,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有一些人,成年之后,难以控制的急躁,无法忍受被打断,并非是性格,而确实就是[脑残]了。

      但是今天还没有证据表明,这是永久性伤害,或许还有补救的办法,并不需要吃[脑残片]。

      关于人的问题,可以说,都是异常复杂的问题,而如今我们社会上流行的各种解释,往往存有极大的偏见与误见,比如把[不能持之以恒]简单解释为[没有恒心],把[易急躁]解释为[性格不好],这些解释非常粗暴,可谓[众口铄金]、[毁人不倦]。人们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不懂装懂]。尽管说这是无心之过,但它造成的破坏却不容小视。

      做人,首先得懂人。要懂人,就得学。人,太复杂,简单观察现象,简单参照历史经验,这条路几乎就是一条死路。

      正如我以前介绍,我们人类对于自身的了解,在脑科学、心理和行为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上的进展,可谓突飞猛进,丝毫不亚于常说的“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制度变革极慢,对于自我的认知并没有放进重要日程当中去,我们只是在简单的学[做事]。针对这种情况,我一贯的主张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靠要是不行的。

      通宝推:唐家山,
    • 家园 我和我媳妇的对话

      她:我上次跟她说这一个月能对自己有要求,能主动自觉安排学习生活,开学可以买手机,否则免谈。手机有了也是每天学习完成后可以放松最多半小时,如果不能自己管理自己就别再谈这事。之前没跟你说,希望你同意并能督促,配合

      我:凡事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影响。而人是会变化的,故人的成长由物来引领。物远大于人,与人而言非是锻炼而是折磨。农村的孩子太穷,城市的孩子太富,都是一种摧残。

      孩子目前放假在家,独处,用平板,外界影响较低,尚不能正常起居。开学后,外有同学侵蚀,内有手机诱惑,她会如何?不仅无法自制,还会因为[感觉]自己无力而自我贬低否定。

      父母的职责不是简单满足孩子的[需求],也不是简单推送父母的[关爱]。

      许多狗患有糖尿病,往往是主人不忍狗在一旁[可怜巴巴]的看着人吃东西。患了糖尿病的狗非常可怜,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何缘故难受。

      现代社会,家族不复存在,家庭也在逐步解体,主要依赖社会教育,然而社会教育简单而粗暴,对个人发展及其不利,这是一种低成本的运作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只能有针对性的做加法和减法,在社会教育不足之处做加法,在过度之处做减法。今天大谈自由发展,实则是害人远多于助人。给孩子看色情片,他们只会沉迷于色情;给孩子毒品,他们之后染上毒瘾;给孩子手机,他们只会陷入其中难以自拔。香港年轻人的例子就在眼前,这难道还不足以叫人警惕吗?成年人捧着手机忘乎所以,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给孩子手机,她必然[废寝忘食],之后必然遭责骂,这是父母陷她于[两难]境地。怎么能最后甩手一句:活该,你自己没有自制力呢?

      天下哪有父母生下孩子后,将其置于原始森林,任其[自由发展]的?过往的教育导致人缺少自知之明,究其原因就是不教人去[认识人],[理解人]。许多人先是盲目信任,之后转为盲目怀疑,比如认为所有人都是自私自利之辈,认为所有人奉行利益至上原则,不相信任何人,实质是发展成了[与天下人为敌],这些现象难道不是触目惊心吗?

      她:怎么去说服她呢

      我:先切断隔离,治标。慢慢引导她看别人这样做的危害,治本。治本难,时间长,成效不显著,需父母对人之发展规律有所认识。

      她:怎么可能完全隔离呢

      我:所以只能部分隔离,治本所需时间功夫更多。

      她:她之所以变化这么大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没受到那么多诱惑,诱惑出现她更受不了

      我:凡事有度,总不能给孩子一袋毒品,然后说是因为之前受诱惑太少吧。

      她:手机本身没问题,是如何使用的问题

      我:凡事也只能循序渐进。人的成长规律几千年不会有大变。40岁能有所自制,才是常态。

      不能只看手机,还要看人。

      人是逐步发展的。她才十多岁,你快五十和你身边大量成年人有几人能把持?一个孩子,总不能让她去举200斤,所谓的锻炼身体。如今已然有[实验结果],手机对孩子,甚至对一些成年人,不是锻炼,而是摧残。

      她:说服不了她的话会更反叛

      我:手机是高科技集成品,对于有的人来说是[自残品],对于有的人来说是[自助物],前者因用手机不断滑坡,后者因此不断进步。而事实说明,多数人因此受害。

      孩子不理解,简单说服,效果在短期内必然显得无效。须父母放下[孩子因此记恨我的担心],这本质是自私心在左右人。多少人成年后感谢[当初老师严格]?

      她:傅聪成年后依然不愿原谅父亲

      我:做父母的主要三条,其一,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少一点急功近利,比如指望20岁成熟;其二,少一点妇人之仁;其三,少一点私心。

      你举的例子,如同[因为有人贪赃枉法],[所以制度是个坏东西]。人只能坚持正确的大方向,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失度,总不能泼脏水把孩子也泼掉。一个恨别人的人,只能说明此人没有成熟,但不能说明他的父母方向走错了。

      至于你说的[成年后],只是一个外部年龄表征,有的人七十岁了还像五岁娃娃,有的人七八岁就有很高的悟性,因此,不能简单拿年龄当尺度。父母的责任,恰好就是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量体裁衣。

      她:她很难理解,如果终其一生都不理解呢

      我:美国学者经过多年跟踪调查,发现人的成熟期越来越晚,但这是平均值。实际情况是多数人在下滑,极少人如虎添翼。说明科技越发达,伤人越严重。这是因为社会制度的变革非常滞后,往往跟不是新的形势。

      至于你问的,中国人有一句老话说得好,尽人事听天命。人总的来说,无知多过有知,因此,只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在[度]的问题上见招拆招,同时还要放下[必须成功]之念想。

      努力去做,会是什么结果并不能提前预知,[盖棺才能定论],所以人必须[活到老学到老],任何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思想的都是有害的。但是人总会有这样那样一时的念头,不足怪,无须责,放得下一时冲动,本身就是成熟的标志。

      一世之思想,不能错,一时之念头,无大碍。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人。

      她:我希望她能快乐一点,别回忆全是泪

      我:人生是五味俱全,只贪图快乐,实则是偏见,实则是将个人意愿凌驾于规律之上。

      一个人的认知,不取决于经历了什么,取决于记住了什么。有的人只记住所谓的不幸,这就是莫大的偏见。一个人之愿意吃糖,不接受苦瓜,必将自酿苦酒。

      今日社会只谈享受,可见偏见有多深,可见教育成本有多高,可见未来有多么糟糕。

      有的父母,心里只能接纳快乐,只能接纳成功,他们在跟孩子交流是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所以才有学步车的发明,结果是剥夺了孩子摔跤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吃亏的机会,剥夺了接纳所谓坏东西的机会。这样的父母,恐怕每天都在摧毁孩子。

      她:可只有眼泪的记忆呢

      我:并没有人故意去摔跤,故意去吃亏,但是人的成长总是充满各种挑战和机遇的。

      比如说你,你的记忆只有眼泪,你没有看见,是你不接纳,而不是这个社会对你不好,并不是你的父母有意坑害你。你到今天都不能认识自己,所以你用你的认知来看教育,来看社会,自然不会接纳。

      你更没有看到,你的这种认知,既有社会的偏见,也有你个人的偏见。你今年快五十,都不能接受凡事起起伏伏,从来没有一帆风顺。你更不没有意识到,你的偏见,伤害的不仅是你自己,还在伤害孩子。

      我母亲时常说对不起我们姐弟两个,我并不认同。我的父母自然有不正确之处,但难道这不是永恒存在的情况吗?难道这不是永远无法改变的吗?人类进步,任然还会犯错误。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是眺望未来,难道不是[曾经]的错误没有必要再犯了吗?难道不是必然还会犯新错误吗?怎么能说,既然总会有错误,就自暴自弃了呢?怎么能说[人难免一死,干脆今天就去死]呢?

      看到前辈的错误,不是要讨伐,而是修正,这难道不是晚辈的责任吗?长辈有错误,难道长辈就没有正确的地方吗?如果不是这样,人类社会又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呢?

      一个晚辈,怎么可以沉浸在[我的长辈对我不好]这样的思想中呢?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连这样埋怨的机会都没有。自己没有摆脱历史的不足,感慨还不如死了,所以父母的养育之恩其实养育之恨,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责任可言?哪里对自己有一点要求?

      父母对孩子说一句[对不起,一些问题我弄错了],这并不是亏欠了孩子。晚辈听到这样的话,难道不应该反过来鼓励父母,说一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吗?难道不应该说一句[我今天懂得了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经历过战争,就不知道和平的可贵]吗?难道不应该说一句[放心吧爸妈,我会继续前进,担起我责任]吗?

      即便长辈没有认识的自己的不足,当子女的就有[理由]念念不忘,就[理直气壮]的[审批自己父母的罪行]了吗?如果未来女儿是这样,一来我不会后悔,二来我不会给她下定论,只要她还会活在世上,她就机会认清世界,认清自己。

      一个人不辨是非,恩将仇报,已经就是很大的不幸了。对此,我不想伤口上抹盐,并不愿意去[审判]这样的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