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去向、人间无数 -- 桥上

共:💬140 🌺10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23:峭,崩

      “峭”和“崩”的部首是“山”,关于“山”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山部的字,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山的名称。…… (二)山的种类。……(三)山的部分。……(四)山的形状。……”。

      以“山”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有二十一个,不包含“山的名称”;而有“山的种类”:“峦”和“峡”;还有“山的部分”:“岗”、“岭”、“峰”、“崖”,以及在水边上的“岛”和“屿”和“岸”;又有“山的形状”:“崎”和“岖”、“崔”和“巍”,以及“屹”、“峻”、“峭”、“崭”、“崇”、“嵌”、“密”;再就是“山”的变动:“崩”。

      “山”这个部首最喜欢在左侧,好比“峭”;但也会呆在上方,好比“崩”;而且不避讳跑到下面,好比“峦”;还可以钻进左下角,好比“岛”;有时候,这个“山”还不愿意老被固定在同一个地方,于是,有些字就有两种写法,既有“山”这个部首在左侧的字形,又有“山”这个部首在上方的字形,好比“峰”和“峯”。

      “山”,《汉语大字典》说“甲骨文、金文象山峰并立之形”,下图中就有“山”字的图形(在左上角)以及与之相对、《汉语大字典》说“象水流出洼之形”的、“谷”字的图形(在“山”右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3

      接下来我们说“峭”。“峭”这个字是形容山势陡峻,屈原《九章•悲回風》中有“上高巖之峭岸兮,處雌蜺之標顛”,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山势之外,“峭”又引申到严峻一类的意思,例如《韩非子•五蠹》中的“故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也”。

      可是,虽有上面的例子,《说文解字》还是没见到“峭”,只见到“峭”的哥哥“陗”,《说文》说“陖也”,和“峭”意思相同,是异体字。看来,在上面例子中,实际出场的可能也是“陗”,当时弟弟“峭”还没生出来。因此,我没找到“峭”的甲骨文、金文或篆体字形,上面图中也只贴入了“陗”的篆体字形,在右上角“小”字图形左边。

      “山”这个部首,与在左侧的“阝”、也就是“阜”那个部首,管辖的范围有重合之处。早先,涉及地形的字,似乎更常以“阝”(阜)为部首。但“山”后来居上,当初好几个以左侧“阝”为部首的字,现在的正字都以“山”为部首了。例如“峭”,原先是“陗”;例如“峻”,原先是上边那个“陖”;再例如“峡”,原先是前面的“陕”;还有下面的“崩”,原先是“𨹹[阝朋]”。

      “峭”《说文》里说是“从阜,肖聲”,那么“峭”就是以“肖”为声符,但“肖”《说文》里又说是“从肉,小聲”,所以“小”才是“峭”的基本声符,而“肖”只是由“小”产生的复合声符。

      可是,“小”还是太小了,没人拿它当回事,结果除了“小”和“肖”,别的常用字还是都愿意拿“肖”这个复合声符当声符,“小”被撇在了一边。

      不过,“肖”的笔画就有点多,于是,拿“肖”当声符的那个“趙”字,因为是著名大姓,《百家姓》头一姓,太常用了,后来就被简化成“赵”,用“乂”替换了“肖”。

      “肖”字、“小”字的图形都在上图中,“小”在右上角,“肖”在“陗”下面。“小”这个字《汉语大字典》说:“甲骨文“小”象尘沙小物状,与少本为一字,后分化为二字。”。所以上图中也贴了“少”字的图形,在“小”下面。

      “小”这个声符能发六个音:qiao、shao、xiao、xie、xue、zhao,但主要是xiao、shao、qiao三个音。x和sh和q这三个声母,还有iao和ao这对韵母,都喜欢互相串门。

      再说“崩”。其实“崩”这个字的部首“山”也可以在左边,写成“𡹔[山朋]”,而且这种字形更古老,甚至《说文》只收入“𡹔[山朋]”而未收入“崩”,您可以看到,上图中贴出的其实也是《说文》中“𡹔[山朋]”的图形,在“山”下面。

      “崩”《说文》说“山壞也”,所以《小雅•节南山之什•十月之交》中有“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80));但“崩”从“山壞”又引申到《隐元年传》中的“不义,不暱,厚将崩”((p 0012)(01010402))(002);以及《论语•季氏第十六》中的“分崩离析”和《周語下》中的“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而且还引申到《襄三十一年传》中的“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厭焉,敢不尽言?”((p 1192)(09311201))(111)。

      “崩”又有个专门用途,就是代称最高君主的去世,先秦这么用“崩”的例子好比《隐三年经》的“三月庚戌,天王崩”((p 0024)(01030002))(010)、《文十四年传》的“凡崩、薨,不赴,则不书”((p 0602)(06140101))(055)、《赵策二•赵太后新用事》的“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等等。到后世,我们还常听见说“驾崩”。

      “崩”《说文》说是“从山,朋聲”,所以“崩”的声符是“朋”。作为声符的“朋”只发两个音:beng和peng,一不送气一送气,“朋”在这两个音中都是主流的声符。

      关于“朋”,《汉语大字典》按:《说文》无“朋”字——而王国维先生在《说玨朋》中曾言:“殷时玉与贝皆货币也……其用为货币及服御者,皆小玉小贝而有物焉以系之。所系之贝、玉,于玉则谓之玨,于贝则谓之朋。”。

      上图中贴出了“朋”字和“玨”字的图形,还贴出了图形与“朋”字有相像之处的“丝”字和“垂”字的图形。“玨”在左下角,右边是“朋”;“垂”在右下角,左边是“丝”。

      下面是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藏五村遗址出土贝饰的图片,用的也是后世曾用为货币的那种贝壳,看来这种贝壳能当货币也是有古人的审美作基础的。图片出自《大汶口文化贝饰赏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出土三璜双环双玦玉佩的图片,出自《5组你不能不看的晋侯墓出土玉串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小”、“悄”、“朋”、“崩”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从中可见,“小”与“悄”和“朋”与“崩”这两对字的读音相当接近,而且这四字的读音从先秦到现代变化不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3

      ————————————————————

      下面是16个以“小”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小”这个声符能够发的6种不同的声音:

      小xiǎo肖xiāo-xiào赵zhào削xiāo-xuē俏qiào捎shāo哨shào峭qiào消xiāo悄qiāo-qiǎo

      宵xiāo屑xiè梢shāo硝xiāo销xiāo稍shāo-shào

      qiao、shao、xiao、xie、xue、zhao。

      下面是7个以“朋”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朋”这个声符能够发的2种不同的声音:

      朋péng崩bēng棚péng硼péng鹏péng蹦bèng绷bēng-běng

      beng、peng。

      下面是22个以“山”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小”和“朋”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3个常用字:

      山屿屹岖岗岸岭峡峦密峭峰峻崎崖崭崔崩崇嵌

      小肖屑

      通宝推:mezhan,听松,
    • 家园 22:杭,核

      以“木”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非常多,不算“木”,就有一百二十四个,《王力古汉语字典》曾总结,“木部的字大多与树木有关”:

      首先是一大批树木的名称,有“松”和“柏”和“杉”、“杨”和“柳”、“棠”和“杜”和“梨”、“樱”和“桃”、“梧”和“桐”和“椅”、“楷”和“模”、“柑”和“橘”和“橙”、“柠”和“檬”,以及“椿”、“檀”、“樟”、“桦”、“枫”、“桂”、“榕”、“梅”、“榛”、“柿”、“椰”、“椒”等等;

      其次是树木的部位,有全体:“植”和“株”,以及“树”、“棵”;有部分:“枝”和“杈”、“根”和“梢”,以及“核”、“梗”、“材”、“柴”;

      然后是用树木做出来的各种器物和建筑,有“棍”和“棒”、“橱”和“柜”、“栅”和“栏”、“栈”和“桥”、“村”和“寨”,以及“棋”、“梳”、“杯”、“桶”、“案”、“床”、“梯”、“柱”等等;

      再就是树木的状态,有“枯”和“朽”,以及“枉”、“棱”、“柔”、“荣”;

      还有人对树木做的动作,有“检”和“校”,以及“栽”、“栖”;

      最后是一些已经有些抽象的意思,不局限于“木”,但一开始也许仍是从“木”抽象出来的,有“极”、“样”、“柒”、“椭”。

      以“木”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中还有一对“同体字”,就是声符和部首都一样,但意思不同的两个字:“架”和“枷”,但在有些义项上这两个字又是异体字,不过它们终究有了分工,一般不会越界。

      “木”作为部首主要是如“杭”、“核”、“枷”那样在左侧,但也有如“架”、“案”、“棠”那样在下方的,还有如“栽”那样在左下的,以及如“床”那样在右下的。这“床”是个后起的字,原先这个字写作“牀”,“木”这个部首在右侧。

      “木”王筠释例认为是“全体象形字”,“丨象干,上扬枝者枝叶,下注者根株”,您可对比下图中左上角“木”字的图形。又有在“木”字图形不同部分分别加上一笔的指事字:“本”和“末”,以及“朱”也就是“株”。

      “朱”本意是“木”的中间部分——植株,后来古人要造字表现一种颜色“朱”——朱砂的颜色,但这个抽象的意思无法用图形表示,而这一种红色——“朱”的名称发声又正好和植株的“朱”差不多,结果朱砂的颜色就把“朱”霸占了,以后古人只好另造形声字“株”来代表植株的意思。

      这些字的图形也都在下图中,“木”右侧是“末”,“末”下面是“朱”,“朱”下面是“株”,“株”下面是“本”,您可留意图中那个圆点或短横标示的(“木”从上到下的)不同部位。

      下图中还贴出了一些相关字的图形,有画了一棵枝叶茂盛的树的“未”字(“木”下方)、有画了好几颗树的“森”字(“未”下方)和“林”字(“森”右侧)、有画着一把斧头砍向树木的“析”字(“末”右侧)、有画了一个人靠在树下休息的“休”字(“析”下方)、有画了太阳在树后和树顶的“杳”字(“林”右侧)和“杲”字(“杳”右侧)、还有在树上画了丰盛果实的“果”字(“杳”右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2

      说完“木”,接下来我们说“杭”字。“杭”,《王力古汉语字典》认为“似与树木关系不大”,我觉得主要是这个字来源不明:《说文》说过“杭,抗或从木”,这里“杭”是“抗”的替身;《说文解字注》认为“杭”“乃𣃚[方亢]之譌變”,这里“杭”又是“𣃚[方亢]”的变形;《诗•卫风•河广》中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楚辞•九章•惜诵》中还有“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这种用法现在都用“航”字,这里“杭”是“航”的前辈;总之,都不是正字。

      后来,有了地名“餘杭”,《说文解字注》说是“秦政舟渡處”,于是在这里,“杭”终于找到自己的位置;又从这里产生出另一个地名“杭州”,这才是我们现在这个常用字“杭”的归宿。“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那位前太守感叹,“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杭”的声符是“亢”。“亢”,《说文》说“人頸也”,就是脖子。上图中有“杭”字、“亢”字以及挨着脖子、突出表现脑袋的“元”字的图形,“元”在右上角,“杭”和“亢”在“元”左侧,“杭”上“亢”下。

      “亢”这个声符能发五个音:ang、hang、jing、kang、keng,其中用的比较多的是kang、hang、keng三个音。也发kang这个音的常见声符还有个“康”,就只发kang这个音,比“亢”更单纯。也发hang这个音的常见声符又有个“行”,还发heng和xing两个音,和“亢”不一路。也发keng这个音的常见声符有“坚”和“巠”,“坚”还发jian和qian两个音,和“亢”也不一路,“巠”还发geng、jin、jing、qing、xing五个音,倒像是和“行”有点接近。

      再说“核”字。“核”,本意是某种树皮制的容器,《说文》说是“蠻夷以木皮爲篋”,段玉裁解释说“今字果实中曰核,本义废矣”。下面图中就有各种桦树皮制作的容器,图片出自《深入兴安腹地-探访逐鹿山岭“猎神”后裔鄂伦春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但“核”字现在我能找到的句例都已经是果核了,如《礼记•曲礼上第一》中的“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世说新语•俭啬》中的“王戎有好李,常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而《小雅•甫田之什•宾之初筵》里有句“笾豆有楚,殽核维旅”(《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43)),应该还是《赤壁赋》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那个“肴核”的出处,其中的“核”甚至不是果核而是带核的果子本身。

      从果核果实这类意思,“核”还衍生出另一层意思:“检验”、“核实”,《汉书•刑法志》中有“其审核之,务准古法”,颜师古解释说“核,究其实也”,就是一例,现代的例子就太多了。

      但果核这个意思似乎本来应该用“覈”字,上面“殽核维旅”蔡邕注《典引》时说“肉曰肴,骨曰覈”,《尔雅•释木》“桃、李,醜核”郝懿行义疏有“《初学记》引孙炎曰:‘桃李之类,实皆有核。’按:核当作覈……经典假借作核耳”。但后来却反过来了,“覈”专门做起了“核实”和“检验”,而“核”这个假借的外来户,反倒是既管着“检验”、“核实”,还同时去兼任了果核。

      《说文》又说,“核”是“从木,亥聲”,因此“核”的声符是“亥”,吴其昌《金文名象疏证》认为“亥字原始之初谊为豕之象形”,上上图中有“核”和“亥”二字的图形,“核”在“亢”下面,“亥”在“核”和“元”下面。

      “亥”字在《左传》中也曾提到,说是“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襄三十年传》(p 1170)(09300301))(082),这和筹算有关,我原来贴过杨伯峻先生对此的注释,在《《左传》人物事略05附:杞昏晋悼4/4》,这里重贴一遍,之所以要用图片是因为这段注里图形太多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旬阳县-佑圣宫一号汉墓出土象牙算筹的图片,出自旬阳县博物馆[URL=http://www.xunyangzaixian.com/bendi/show.asp?id=19402]《旬阳文物象牙算筹》[/UR旬阳在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算筹数字表示方式示意图,出自旬阳县博物馆:向丽君《闪耀科学和人文光彩的历史记忆——旬阳出土的稀世国宝汉代象牙算筹探微》汉唐论坛河源:

      点看全图

      “亥”这个声符发七个音:gai、hai、he、hu、jie、kai、ke,其中主要的是hai、gai、he、ke四个音。发hai和gai这两个音的主要就是“亥”这个声符,但发he和ke那两个音的常见声符就还有“可”和“合”和“各”,前面都提到过,但他们显然都和“亥”不一路。

      ————————————————————

      下面是8个以“亢”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亢”这个声符能够发的5种不同的声音:

      亢kàng抗kàng坑kēng吭háng-kēng杭háng肮āng炕kàng航háng

      ang、hang、jing、kang、keng。

      下面是“亥”和6个以之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亥”这个声符能够发的7种不同的声音:

      亥hài-jiē

      刻kè该gāi咳hāi-ké孩hái骇hài核hé-hú

      gai、hai、he、hu、jie、kai、ke。

      下面是126个以“木”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亢”和“亥”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3个常用字:

      木朽朴机权杆杠杜材村杖杉极杈杨枉枝杯枢柜

      板松枪枫构杭枕荣标栈柑枯柄栋柏栅柳柱柿栏

      柠枷树柒柔架栽梆框桂栖档桐株桥桦栓桃桅格

      桩校核样根柴桨案械梗梧梢梅检梳梯桶梭梨棒

      棱棋椰植椅椒棵棍椎棚棕棺榔椭棠楔椿楷榄槐

      榆楼概楣榛模榴榜榨榕寨横槽樱橡樟橄橱橙橘

      檬檐檩檀床

      亢航孩

      通宝推:尚儒,mezhan,听松,
    • 家园 21:贸,贱 -- 有补充

      “贸”和“贱”的部首都是“貝”,“貝”是什么呢,什么样的“貝”才是“貝”呢,请您先看下面四张图。

      下面第一张图中是Monetaria moneta货贝,图片出自《二:宝贝的起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第二张图中是Monetaria annulus环纹货贝,图片出自Monetaria annulus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第三张图中是妇好墓出土的海贝,图片出自《唐际根:关于妇好的五个为什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第四张图中是1971年山西-保德县-林遮峪古遗址墓地中出土的商代铜贝,图片出自《人类金属货币之鼻祖——保德铜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76年发掘商代妇好墓,在其中发现大量海贝,这种海贝当时是用作货币的,上上图中就是这些海贝。下图中有“貝”字的图形,在左上角。与上上图中那些海贝比较,可见当时人用作货币的大体就是这一类海贝。而且后来甚至模仿这种海贝铸了铜贝作为货币,见上图。再上面还有新鲜的两种这类海贝的图片。

      与以上四图比较,“貝”字的图形虽然还相当写实,但已经多少有些符号化了。下图中还有“賏”、“贔”、“得”三字的图形,“賏”在左下角,“贔”在“賏”右边,“得”在“賏”上边。“賏”、“贔”、“得”三字图形中都包含“貝”的图形,而“得”字的图形就是一只手(从路上)捡起了一只海贝,表现了古人对“得”的理解,其中一枚拣起的海贝非常漂亮、也相当写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1

      关于“貝”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古人曾以贝作为货币,因此贝部字一般表示与财物有关的意义。”。

      “貝”这个部首,大多在形声字左侧,例如“贱”,但也有不少在形声字下方,例如“贸”,还有同在下方却缩成一小疙瘩的,例如“赢”。

      以“貝”作部首的常用形声字不算“貝”有三十五个,首先是与财物有关的事物,有:“财”和“赋”、“资”和“费”,以及“货”、“赃”、“账”、“贯”;然后是与财物有关的人的行为,有:“贿”和“赂”、“赊”和“购”、“赏”和“赐”、“赔”和“赚”、“贩”和“贸”,以及“贡”、“赠”、“贴”、“贷”、“赁”、“赎”、“赡”、“贮”、“赌”、“赢”;还有就是与财物没有直接关系的人的行为,有:“贬”、“贺”、“赘”、“赛”;最后是对人财务状况的形容,有:“贫”和“贱”,以及“贤”,“贤”本义是人之多财。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貿”——“贸”这个字。“貿”——“贸”,《说文》说“易財也”,就是交易,虽然交易与“貝”有关,但更和“人”有关。其实采用各种不同部首的形声字当中,总有一些字的含义和人有关,可因为和人有关的字太多,不能都用“人”(主要是“亻”)当部首,就改用了别的相关部首,这里的“貿”——“贸”就是如此,前面我们也提到过类似例子。

      关于“易財”——交易,《吕氏春秋•上农》中有“是故丈夫不耕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卫风•氓》中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84))。交易又引申到变易,《淮南子•诠言》中有“公孙龙粲于辞而贸名,邓析巧辩而乱法”,晋-陆机《辨亡论》中有“成败贸理,古今诡趣”。另外,《礼记•檀弓下第四》中还有: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这里“贸贸然”据说是昏昏然而眼睛看不清楚的意思,和交易也好,变易也好,都不容易扯上关系。我猜,此处用“貿”大概只是用其音,说不定该用“瞀”或“冒”字,用“貿”是通假。

      “貿”——“贸”《说文》又说是“从貝,戼聲”,这个“戼”其实是我们更熟悉的“卯”的异体字。而“卯”这个字,照郭沫若先生的意见,代表的是殷商时常见的一种祭祀方式,《字源》说就是把牺牲一剖两半来献祭。所以“卯”字的图形画的就是这种一剖两半的样子。不过,还有一个“卯”字,虽然和现在“贸”声符的“卯”长得一模一样,但早先的图形可不是一剖两半,而是两个人相对跪坐。这个“卯”《字源》认为本就是另一个字,读音是qīng,和我们“贸”的声符不相干。

      上图中有“貿”字的图形,又有两种“卯”字的图形,“貿”在“貝”右面,“貿”下面是两种“卯”。

      “卯”作为声符发六个音:jiao、liao、liu、mao、pao、zhou,但主要是liu,其次是mao,还有少量是liao。发liu这个音的常用字里头,有个“刘”比较特别,字里头没“卯”,因为这“刘”是简体字,已经把“卯”简没了。“刘”的繁体字是所谓卯金刀“劉”,这个字本义也是对剖,《汉语大字典》指出:卜辞之“卯牛”即“劉牛”——也就是将牛对剖献祭。因此,“劉”本来恐怕是“卯”的孳乳字,因为“卯”还有别的用处,就分化出“劉”。后来,“劉”成了大姓,一亿多人,加上语言变迁,“劉”不再和“卯”同音,“劉”对剖献祭这个本义人们也就不太想得着用了。

      作为声符的“卯”,也会变形,平常不变,可到了形声字上方,就会把第三笔从“丿”变成“丶”,好比“贸”,还有“留”,里边的“卯”都是变过了的样子。而且那个“留”不但是用“卯”当声符的形声字,自身还是从“卯”产生的常见复合声符,光常用字用“留”当声符的就有馏、溜、榴和瘤。

      再说“賤”——“贱”。“賤”——“贱”这个字,《说文》说“賈少也”,段玉裁注:“賈,今之價(价)字。”;所以“贱”是说卖的钱少了,或者说卖得的财物不够多。《昭三年传》中有“国之诸市,屦贱踊贵”((p 1234)(10030302))(102、114),《齊語》中有“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市賤鬻貴,旦暮從事于此”,《汉书•昭帝纪》中有“谷贱伤农”,都是这个意思。但后来就引伸到财物以外,形容人地位低下,《论语•子罕第九》中有“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礼记•月令第六》中有“黑黄仓赤,莫不质良,毋敢诈伪,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给之度”,《后汉书•宋弘传》中有“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中有“贵贱在天命。穷达自有时”,都是这个意思。

      “賤”——“贱”这个字,《说文》还说是“从貝,戔聲”,所以“贱”的声符是“戔”。“戔”《说文》说是“从二戈”,“戈”是古代兵器,“从二戈”的“戔”大概是相杀的意思。

      至于“戈”字的图形,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中说“戈全为象形,丨象柲,一象戈……”。上面图中我贴上了“賤”字、“戔”字、“戈”字以及包含“戈”的“武”字、“戍”字、“伐”字等的图形,“賤”在“貿”右面,“戔”在“賤”右面,“賤”和“戔”下面是“戈”;然后,“贔”右面是“武”,“武”右面是“戍”;而“伐”在图中最右侧占了一整条。

      上面图中还有既包含“戈”字又包含“貝”字的“賊”字的图形,在“戍”右边。现在“賊”的字形中“貝”虽在字左侧,但并不是部首。“賊”的部首是“戈”,“貝”在“賊”里边只是声符“則”的一部分。而且“則”里边的“貝”其实本不是“貝”,而是“鼎”。大概“鼎”字写起来太麻烦,结果古人写着写着就把“鼎”写成了“貝”,反正“鼎”和“貝”都是好东西。

      下面是戈头、柲(柄)和铜鐏示意图,出自《三千岁青铜戈头,将搬新家》。上面“戈”字图形里右边那几张简笔画和这张“戈”的图形还是有些像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一枚商代戈头的图片,出自雅昌艺术论坛《商代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戔”这个声符,也能发六个音,有can、chan、jian、qian、xian、zhan,其中特别的的就是j、q、x这一组声母与zh、ch、sh那一组声母之间的对应。似乎应该是从j、q、x分化出了zh、ch、sh。王力《汉语语音史》中有《历代语音发展总表》,下面是从中摘出的j、q、x向zh、ch、sh转变相关声符表,其中可见j、q、x([tɕi]、[tɕ‘i]、[ɕi])分化出zh、ch、sh([ʈʂ]、[ʈʂ‘]、[ʂ])的转变大约发生在宋、元之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1

      ————————————————————

      下面是11个以“卯”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卯”这个声符能够发的6种不同的声音:

      卯mǎo刘liú柳liǔ贸mào铆mǎo留liú馏liù溜liū-liù榴liú瘤liú

      聊liáo

      jiao、liao、liu、mao、pao、zhou。

      下面是“戋”和9个以之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戋”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戋”这个声符能够发的6种不同的声音:

      戋cán-jiān(戔)

      浅jiān(溅)qiǎn线xiàn栈zhàn残cán贱jiàn溅jiān-jiàn盏zhǎn钱qián践jiàn

      刬chǎn(铲)

      can、chan、jian、qian、xian、zhan。

      下面是36个以“贝”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卯”和“戋”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5个常用字:

      贝贡财贤账贩贬购贮货贫贯贱贴贷贸费贺赊赠

      贿赂赃赁资赏赋赌赎赐赔赘赚赛赡赢

      卯留聊残盏

      通宝推:mezhan,听松,旧时月色,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图挂了,无法修改,只好补充了 -- 补充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续貂一下,以資参考

        「王聖美治字學,演其義以為右文。古之字書皆從左文。凡字,其類在左,其義在右。如木類,其左皆從木。所謂右文者,如戔,小也。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歹而小者曰殘﹐貝之小者曰賤。如此之類,皆以戔為義也。」

    • 见前补充 4515996
    • 家园 20:琅,玩

      “琅”和“玩”的部首看上去是个“王”,但其实是“玉”,该比“王”字多一点,可“玉”当了形声字左侧的部首时,那一点就消失了,要到“玉”这个部首钻进形声字下方,那个点才会回来,好比“莹”和“璧”。

      “玉”字,《说文》说是“石之美。……象三玉之連。丨,其貫也。”,而“王”字,董仲舒说是“古之造文者,三畫(画)而連其中謂之王”,又说“三者,天、地、人也,而參(三)通之者,王也”。“玉”字和“王”字以及“立”字的图形见下图,“玉”在左上角,“王”在“玉”下面、左下角,“立”在两字右面。从图中可见,“王”、“玉”两字在甲骨文中的图形区别明显,后来到金文才变得接近。

      不过从下图中也可看出,古人造字可没董仲舒老先生那些深意,“王”字的图形最初并不是“三畫而連其中”,而是很像“立”字那个正立人形。但《字源》认为,“王”字的图形其实是斧刃向下的“斧钺之形”。“王”的图形选了象征杀伐的“斧钺”,可见王道其实比霸道更加霸道。

      后来,大概为和“立”字区分,“王”才变成三横一竖,却把“玉”挤兑得只好在三横一竖上又加了那一点。

      “玉”这个部首覆盖范围专一,只和“玉”有关。咱古人把“玉”单立一个部首,就因为“玉”在古人文化中地位独特,而且日常生活里常能见到。于是,有很多形声字都拿“玉”当部首,而《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玉部的字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玉或次于玉的美石的名称……(二)玉器名称……(三)用玉做的装饰品……(四)玉的颜色、声音”。

      用“玉”作部首的常用形声字,不算“玉”,有二十五个。在这些字里,“玉或次于玉的美石的名称”有“玫”和“瑰”、“琳”和“琅”、以及“玖”、“玛”、“现”、“珊”、“珠”、“球”、“琼”,还有人造出来却长得像“玉”的“玻璃”和“琉璃”;“玉器名称”有“环”和“璧”,以及更抽象的分类名称“瑞”、“珍”和“玩”;“玉的颜色、声音”有“玷”、“玲”、“琐”、“莹”;虽然没有“用玉做的装饰品”,但有对“玉”进行加工的方式:“理”和“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20

      “琅”这个字,常用在连绵词“琅玕”中,《说文》说是“琅,琅玕,似珠者”;《书•禹贡》中有“厥贡惟球、琳、琅玕”;汉-张衡《四愁诗》中有“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但“琅”这个字,主要还是琅玡或琅邪这个地名的一部分。

      琅玡是著名古地名,在今山东-诸城周围,是诸葛亮的老家。那一带有琅玡台,被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夸耀说“东陼钜海,南有琅邪”。琅邪还是名山,但不在山东,“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也”,大概咱们都背过的。这琅玡或者琅邪,是某种东夷语言中的同一个地名,并非汉语地名,而且叫这个名的地方应该不止一处。和琅玡或者琅邪类似的东夷地名当时在东部沿海一带还有不少。

      “琅”《说文》还说是“从玉,良聲”,所以“琅”的声符是“良”,《说文》又说“良”是“从畗(享)省,亡聲”,那么“良”只是个复合声符,是从“亡”产生的复合声符。

      “琅”字、“良”字、“享”字和“亡”字的图形都见上图:“琅”和“良”在“王”右边,“琅”在上,“良”在下;再往右是“亡”和“享”,“亡”在上,“享”在下。

      “亡”这个声符发九个音:huang、lang、liang、mang、meng、niang、sang、wang、wu,其中最常见的是发liang这个音的字,但这些字都用的是“良”这个复合声符,用“良”这个复合声符的字还有发lang和niang这两个音的,而其他以“亡”为声符的字都不发这三个音。

      有一种关于“良”这个字本义的说法,认为“良”并非由“享”字和“亡”字组合而成,而是自成一体,代表后世“廊”的意思,是附属于宫室的进出与连接建筑,示意象形,从上面图中看也能说得通。“亡”和“良”两声符的发音分得这么清楚,也有利于这种说法。而且从上图看,“良”字字形中包含的所谓“享”字以及尤其是“亡”字的图形本来也不都十分像。

      另外,我揣摸“良”字的甲骨文字形,觉得很像是炉灶之形,下象灶门、中象灶体、上象烟道,若如此,所谓“良”当是炉灶好用、通畅之义,从各方面也说得通。

      下面是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虎形灶-山西博物院,图片出自《虎形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0

      下面是“良”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图中可见 “良”字的读音从先秦到现代几乎没什么变化,这也是很少见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0

      再说“玩”,《说文》解释“玩”作“弄也”,所以一般“玩”都有点负面的意思,《尚书•旅獒》中有“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楚語下》中有“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寶之焉?”,《吳語》中有“大夫種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楚辞•招魂》中有“鄭衛妖玩,來雜陳些”,《哀元年传》中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p 1608)(12010601))(132),全是如此。但在一定情况下,“玩”也可以是正面的意思,例如《楚辞•九章•思美人》中的“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誰與玩此芳草”。

      “玩”《说文》又说“从玉,元聲”,是说“元”是“玩”的声符。高鸿缙《中国字例》认为“(元)意为人之首也”,“以‘丶’或‘二’指明其部位,正指其处,故为指事字”。另外,有个“兀”字,林义光《文源》认为“与元同字”,正该是以‘一’“指明其部位”。

      “玩”、“元”二字的图形见前面本帖第一张图——图20,“玩”在右上角,“元”在右下角。图中可见“元”是个侧立人形,在脑袋部位以“‘二’指明其部位”。因此,“元”和“玩”的意义全不相关,“玩”是个单纯的形声字。

      “元”这个声符,能发十个音:guan、huan、hui、kun、ng、ruan、wan、wu、yan、yuan,其中由“元”的变形“兀”发的音有wu和hui和kun,其它都是“元”本身发的音,其中主要是wan和yuan。有个常见声符“夗”,前面提到过,能发三个音:wan、wo、yuan,主要也是wan和yuan,跟“元”看来是一路的,跟“兀”也沾边。

      下面是一张红山文化玉环的图片,出自《揭开红山玉石文化神秘面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一张陶寺文化玉璧的图片,出自《良渚博物馆夏代玉器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一张良渚文化玉琮的图片,出自《如何能快速卖掉良渚文化玉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下面是24个以“亡”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亡”这个声符能够发的9种不同的声音:

      亡wáng-wú芒máng茫máng忙máng妄wàng忘wàng盲máng氓máng-méng荒huāng慌huāng

      谎huǎng望wàng丧sāng-sàng良liáng郎láng榔láng廊láng狼láng浪làng朗lǎng

      娘niáng琅láng粮liáng酿niàng

      huang、lang、liang、mang、meng、niang、sang、wang、wu。

      下面是“兀”和8个以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2个原来以“兀”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兀”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0种不同的声音:

      兀wù

      元yuán远yuǎn园yuán完wán玩wán院yuàn顽wán冠guān-guàn

      筦guǎn(管)蚘huí(蛔)

      guan、huan、hui、kun、ng、ruan、wan、wu、yan、yuan。

      下面是26个以“玉”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亡”和“兀”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7个常用字:

      玉玖玛玩环现玫玷珍玲珊玻珠球琐理琉琅琳琢

      琼瑞瑰璃

      莹璧

      亡氓丧良元园冠

      通宝推:尚儒,mezhan,青颍路,
    • 家园 19:盼,瞎

      “目”这个字,意思是眼睛,古人要表示这个意思,就直接画个眼睛。常用字还有个“贝”——“貝”,后面繁体字的样子看上去似乎也包含“目”,但实际上“貝”只是隶变之后才变成这样。其实,“目”和“貝”两字图形的差别很明显,下面图中就能看到:“目”在左上角,“貝”在“目”右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9

      画了眼睛的字还有好多,好比“眉”,要表现眉毛,就不能不画上眼睛;好比“面”,要表现脸,就突出表现了眼睛;好比“首”,要表现脑袋,突出表现的也是眼睛;好比“䀠[瞿-隹]”,也就是“瞿”,图形是炯炯有神的两只眼睛;好比“臣”,是一只竖起来的眼睛;好比“民”和“直”,都是一只眼睛上加了点东西;还有眼睛前面挡了“干”的“盾”,一只手搭在眼睛上面的“看”,眼睛上顶了帽子的“冒”,再有一只手要来蒙住这帽子下那只眼睛的“曼”;再就是一些突出表现了眼睛的人形,例如“頁”、“見”、“盲”、“眣”(dié),以及包含这种人形的“朢”、“望”、“監”、“臨”、“視”;接着是好多人顶着一只眼睛的“衆”(众),一只眼睛泪如雨下的“眔”(dà);然后是突出表现了眼睛的一些动物,有“馬”,有“鹿”,有“麑”,有“廌”(zhì),除了四条腿的,又有个大眼睛的虫子:“蜀”;另外,还有个树梢上长出两只眼睛的奇字:“[目末目]”,两个“目”在“末”字的两横之间,打不出来。

      以上这些字的图形都在上图中。“眉”在“目”下面,“面”在“眉”下面,“臣”在“面”下面,“民”在“臣”下面,“直”在左下角,在“民”下面;然后“䀠[瞿-隹]”在“貝”下面,“首”和“頁”在“䀠[瞿-隹]”下面,“首”在左,“頁”在右,这两字下面是“盾”,“盾”下面是“看”,“看”下面是“馬”;再然后,“望”在“貝”右面,“監”在“望”下面,“臨”在“監”下面;又有“朢”在右上角,“朢”下面是“視”,“視”下面是“衆”,“衆”下面是“眔”,“眔”下面是“鹿”,“鹿”下面是“廌”,“廌”下面,右下角是那个“[目末目]”组合的怪字;怪字再往左是“蜀”,“蜀”往上是“麑”,“麑”往上是“冒”,“冒”往上是“眣”,“眣”往上是“盲”;“眣”和“盲”左侧还有“見”,“見”下方是“曼”。

      现在“目”写成了竖着的眼睛,其实在图形里“目”是横着的眼睛,所以“目”也许该写成像“四”那个样子,也好和图形表现“竖目”的“臣”字区分,这也是隶变的结果吧,于是“臣”那个眼睛只好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关于“目”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目部主要包括两类字。一类与视觉器官有关,如:盲、眇、眚、眼、眶、眹、眸、睛、瞳;一类与视觉有关,如:盯、相、眄、看、眠、眷、睇、睹、瞥、瞻、瞩。有少数字与目义无关,如:𥅡[目而]、睾。”。

      以“目”为部首的常用形声字除了“目”还有二十六个,其中“眼”和“睛”以及“眶”、“瞳”是眼睛本身;“瞎”、“盲”是眼睛的状态;“盯”、“盼”、“眨”、“睁”、“眯”、“睹”、“瞄”、“瞭”、“瞧”、“瞬”、“瞪”、“瞻”、“眷”是眼睛的动作;“睡”和“眠”,以及“盹”,是和眼睛有关的人的状态;“督”、“睦”、“瞒”、“睬”是和眼睛有关的人的动作。这些字当中,有三个字的部首“目”是在下方的,“盲”、“眷”和“督”,但大多还是在左侧,例如“瞎”和“盼”。

      “盼”这个字,最早是形容眼睛黑白分明,王筠说,“盼,目白黑分也”;因此“盼”大概不是单纯的形声字,而是“分”的孳乳字。

      《论语•八佾第三》中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卫风•硕人》中又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82));上面提到了两首诗,里面的“盼”都说的是眼睛黑白分明。

      后来,“盼”引申到眼睛转动:宋玉《神女賦》中有“目若微盼,精彩相接”。

      接着,“盼”又引申到眼睛的“看”:李白【走笔赠独孤驸马】中有“银鞍紫鞚照云日,左顾右盼生光辉”;温庭筠【昆明池水战词】中有“赤帝龙孙鳞甲怒,临流一盼生阴风”;不过这两处的眼睛真神奇,“看”了以后不但能生光辉,还能生阴风。

      然后,“盼”再引申到盼望: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中有“盼不到博陵旧冢,血泪洒杜鹃红”,这已经和我们现在常见的用法差不多了。

      《说文》里头还说过“盼,……从目,分声”,所以“分”又是“盼”的声符。“分”这个字,原来其实是“八”,《说文》说是“八,……象分别相背之形”;林义光《文源》中说“八、分双声对转,实本同字”;高鸿缙《中国字例》中说“八之本义为分,……后世借用为数目八九之八,久而不返,乃加刀为意符作分”。

      “盼”、“分”、“八”三字的图形都在下面图中,“盼”在左上角,“八”在左下角,往右是两组“分”的图形,下面是加了刀的,上面是没补刀的。

      “分”作为声符,可发八个音:ban、ben、bin、fen、pan、pen、pin、xin,但主要是fen,其次是ban、bin、pen,没有ba,也不知道原来“八”读什么音。发fen这个音的常见声符还有个“贲”,能发ben、bi、fen、pen四个音,应该和“分”是一路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9-1

      再说“瞎”,“瞎”这个字最初是个单纯的形声字,声符是“害”,《玉篇•目部》说是“一目合也”,与后世目盲之义大不相同,那时的“瞎”应该是下面图中的样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怀疑这个“瞎”和后来眨眼的“眨”是一个字,这个“眨”有个异体字“䀹”,而“䀹”的声符“夾”发的音和“瞎”的声符“害”还有“害”的基本声符“丯”发的音颇有相似之处,说不定在某个时期“瞎”和“䀹”这两个字是同音字。

      到后来,“瞎”代表的意思有了根本的变化,《释名•释疾病》“瞎”毕沅疏证指出,“晋以后始谓眇目者为瞎”,“眇目”这个意义的“瞎”似乎该是“害”的孳乳字。如此说来这恐怕就是另一个“瞎”了。

      《晋书》苻生载纪,还有《魏书苻健传附苻生传》,都记录了东晋【苻生时长安谣二首】,里面有一句“瞎儿不知法,仰不见天星”,注释说“瞎儿”指的是“(苻)生缺一目”(《诗纪》四十四),那这个“瞎”就不再是“一目合”而是一目盲了。《世说新语•排调》中又有著名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里头“瞎马”的“瞎”也该是现在目盲的意思,这回人和马是四目盲。

      “瞎”的声符是“害”,而“害”《说文》说是“丯声”,那么“害”是复合声符,是从“丯”这个基本声符产生的复合声符。

      “丯”音jiè,《说文》认为“象艸(草)生之散乱也”;段玉裁注:“凡言艸芥,皆丯之假借也。芥行而丯废矣。”。“瞎”、“害”、“丯”、“芥”四字的图形都在上上图中,“瞎”在“盼”右边,“害”在右上角,下面是“丯”,再下面左下角是“芥”。

      “丯”这个声符能发十七个音:chi、ge、hai、hua、huo、jia、jie、nie、qi、qia、qie、xi、xia、xian、xie、ya、zhi,其中主要的是jie、xia、xie。“丯”这个基本声符产生了两个常见的复合声符,“害”和“㓞[丰刀]”,“害”一系发的音有ge、hai、hua、huo、jie、xia,“㓞[丰刀]”一系发的音有chi、jia、jie、nie、qi、qia、qie、xi、xian、xie、ya、zhi,二者只在“丯”发的音jie上重合。

      下面是“丯”为声符、读音有代表性的两个常用字(自上而下)“害”和“契”之读音变迁,据王力《汉语语音史》推拟。图中可见这两字的读音一开始相当接近,宋以后才分道扬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

      另外有常见声符“夹”、“解”、“介”,可发的音发分别有ce、ga、jia、qie、shan、xia、xie、yi和jie、xie和ga、gai、jia、jie,都和“丯”这个声符有些类似。

      我见过有移录《说文解字》“害”词条的网页,其中提到“害”为“丰声”,下面是《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12版)“害”词条所在页以及“丰”词条和“丯”词条的书影,对比可见,“害”字可为“丯声”而未必为“丰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

      ————————————————————

      下面是15个以“分”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分”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分”这个声符能够发的8种不同的声音:

      分fēn-fèn份bīn(彬)fèn扮bàn芬fēn吩fēn纷fēn贫pín氛fēn忿fèn盼pàn

      盆pén颁bān粉fěn班bān斑bān

      釁xìn(衅)

      ban、ben、bin、fen、pan、pen、pin、xin。

      下面是“丯”和7个以之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4个原来以“丯”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丯”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7种不同声音:

      丯jiè

      害hài割gē楔xiē辖xiá瞎xiā豁huō-huò契qì-xiè

      喫chī(吃)潔jié(洁)㮮jié(桔)憲xiàn(宪)

      chi、ge、hai、hua、huo、jia、jie、nie、qi、qia,

      qie、xi、xia、xian、xie、ya、zhi。

      下面是27个以“目”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分”和“丯”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8个常用字:

      目盯盲盼盹眨眠眶睁眯眼督睛睹睦瞄睡睬瞒瞎

      瞭瞧瞬瞳瞪瞻眷

      分氛盆班斑害豁契

      通宝推:mezhan,江南愿,青颍路,澹泊敬诚,
      • 家园 形声字是楚字的特点。

        汉语有两大来源,一为周语,一为楚语。。楚文字后起,借鉴周文字,但与周文字不同。周文字以记形为主(金文可证),即以象形会意指示为主,以声为辅,即以同声假借来弥补字的数量。楚文字以记声为主(简帛可证),以义为辅,大量的采用形声字,且通假(别字)泛滥。楚人的形声字中,以声为主符号,以抽象了的形旁作义旁,义旁是次符号。形声字实际为义声字。

        此实为盼字《诗经》和《楚辞》中释义不同的根本原因。严格来说,周字之盼与楚辞之盼,同字而不同词。即楚字借用了周字的符号而表达了不同的语义。所以严格来说,这不是“引申”。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请教,秦统一文字,之前各国文字都是怎么来的?

          谢谢

          • 家园 补充貼

            上一贴中有不少打字错误。现在大河的版面发表和修改都不方便,我将陆续在我的旧楼《周语非汉语》中整理补充。

          • 家园 汉字=楚字+周字

            您这个问题太大了,我回答不了。谈谈我的一些相关看法吧。

            1,历史,包括文字史,是主观构建的。所谓“秦统一文字”和与此相应的“六国文字”的说法都是主观构建历史。主观构建并非沒有客觀基礎,只比是这种构建過于“大网格“,它的出发点又从属于“正統史覌”(一種围绕法理构建历史的观念),而对文字的生产与使用又过于近代化(工业化),所以有很多先入为主的地方。比如那张大家都“学過”的以“马”字的写法为例的“文字分裂统一“图,同样的素材也可以有不一样的解读。

            2。如果细化和深化一下主观构建的网格,文字的发展更应该从使用群的构成从地域,时长,文化等等因素去观察。举例来说,王国维的构建是将汉字古文字分为西土文字和东土文字。

            3,我个人的观点,汉语和汉字并非是同源的,受历史的影响,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融合过程,不宜用单一源头分裂,各分支再标准化到统一这个模式去套用。

            4,即名汉语,汉字,他的主体是汉时奠定的。那么它的源头应主要考察春秋和战国的字源。也既要考察春秋和战国的人群分类。

            5,春秋战國中人群和分化分类的最大版块是周系和楚系。即以春秋(东周)为核心去分类,文化沖突和交流的核心是晋楚之争。以晋为核心的秦,齐,魯,燕,都有着密切和直接的血緣关系和意识形态,他們秉承和发展的是周文化,所以他們的文字相通相似。

            6,楚獨立于周的血緣家庭之外,所以他的文化包括文字自然是在周系之外一個相對獨立的存在。同樣的存在还有西戎北狄之类,但他們在汉语中的存在不可考,故难以分辨。只有楚因为强势和持續扩张(對陈蔡鄭等江淮一帶周系诸國的侵吞),形成了同周系文化分庭抗礼的局面。

            7,战国是春秋的延續,只不過三家分晋,战国七雄中,秦赵魏韩齐燕仍然是周文化的直接延續和发展。

            8,秦统一,是周文化的后继者的統一。但所谓的“书同文,车同轨”并不是周文化的文化趋同的第一次,而是最一次。而且所谓的秦朝的统一文字问题是一个立体的问题,他的内容和结果都是多样化的。

            9,最最重要的一点,建汉的主流人群,是楚人!因此汉语和汉字的嫡亲,却是楚语和楚字!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18:阻,陕

      “阻”和“陕”两字的部首都是“阝”。前面已经提过,长成“阝”这样的部首有两个,是不同的字变的,我原来也搞不清楚。其实分辨这两个不同的部首,有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个“阝”站在声符哪边:如果是站在声符右边的,就全是“邑”变的;要是站在声符左边的,那就是“阜”了。现在“阻”和“陕”的部首“阝”都站在声符左边,也都是“阜”。

      关于“阜”这个部首,《王力古汉语字典》总结:“(阜字)隶定作阜,作为偏旁隶定作阝。阜部的字多与土山、丘陵、登降、高下有关;也有的字与建筑物有关,如陛、除、階等。”。

      以“阜”——“阝”为部首的常用字共二十六个:可用为动词的约有“防”、“阻”、“附”、“降”、“限”、“陨”、“陪”、“隐”、“隔”、“障”,看起来可能都和人为改变地形有关;还有名词,“阱”、“阶”、“际”、“阿”、“陌”、“除”、“院”、“陵”、“陶”、“隙”、“隘”、“隧”、“隅”,看来也全和动土有关,再就是形容词,“陕”、“陡”、“险”,都是形容地势的。

      结合上面“阜”本身的含义及其作为部首覆盖的意义范围,观察下下图中左上角“阜”字的图形,我觉得那图形表现的是夯土的夯层。也就是说,“阜”的原意可能是一层层垒土起高,《说文》也说是“象垒高”,所以后来“阜”才引伸到一般的动土、以及土包(“包”与“阜”可同音)、高下等等。至于部首“阝”的覆盖范围涵盖了建筑,也是因为中国古代建筑离不开夯土。

      下面是阿房宫前殿台基遗址断面的图片,从中可见一道道垂直裂缝和一层层水平夯层的痕迹。图片出自《(历史遗址)秦阿房宫遗址:令人感慨不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18

      “阻”这个字,《说文》说“险也”,所以有常用词组“险阻”,在《商颂•殷武》中则有:“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533));在《周礼•地官司徒第二》中还有:“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其中的“阻”大体都是“险阻”的意思。但《尚书•虞书•尧典》中有:“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秦风•蒹葭》中又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68));其中的“阻”可能就引伸得更接近我们现在常用的“阻挡”、“阻碍”了。“阻”字的图形在上图左下角。

      而“阻”《说文》还说是“且声”,因此“且”是“阻”的声符。“且”这个字,《汉语大字典》提到:“甲骨文、金文用为祖先的祖,后加示旁。”。而上图中中间偏左的“且”字的图形,看着像是所谓“石祖”之形。

      “且”这个声符以及由其产生的复合声符“查”、“査”、“助”、“虘”、“沮”,能发十一个音:cha、chu、cu、jie、ju、qie、qu、zang、zha、zhu、zu,其中四个比较多见:zu、cha、zha、ju。这里声母z和j接近,韵母u和ü接近,所以从zu变到ju有迹可寻。而cha和zha就离zu和ju稍远了点,这是因为发这两个音的主要是从“且”产生的一个比较特别的复合声符“查”。因为“查”这个字很常用,样子也离“且”比较远,读音也就变得和“且”不那么一致了。

      而且这个“查”实际上是个错别字,本该是“査”,由“木”和“且”组合而成,结果却被错写成了“查”,变成由“木”和“旦”组合而成,看着和“且”没关系。

      “査”现在算是“查”的异体字,在《说文》中“查”还有个异体字“柤”,也是由“木”和“且”组合而成。互相对照,很明显,“查”就是“査”写错了,“木”下面本该写成“且”,错写成了“旦”。“旦”与“且”现在的字形,笔顺完全一致,很容易写错。

      不过,从早先的图形看,“旦”与“且”这两个字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上图中也有“旦”、“且”二字的图形,您可按查。上图中还贴了“柤”字的图形,在“阻”右边,“柤”上边是“旦”的图形,两个字再往右就是“且”字的图形了。

      再说“陝”——“陕”这个字,这个字其实有两个读音:

      第一个读音是xiá。读xiá的“陝”,《说文》说“隘也”,段玉裁解释说“俗作峡、狭”。《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有“马陵道陝(xiá),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孙子•(始)计第一》里有一句“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李零先生注云:(银雀山)简本作“高下、广陝(狭)、远近、险易、死生也”(《孙子译注》(p 002)李零(010200)),这两处出现的都是这个 “陝”。后来这个“陝”的意思被“峡”和“狭”瓜分,读xiá的“陝”就被忘记了。

      第二个读音是shǎn。这个读shǎn的“陝”,才是常用字。读shǎn的常用字“陝”只用为地名,《说文》说“弘农-陝也,古虢国-王季之子所封也”,此“陝”在今三门峡市,东经111.21,北纬34.76(李家窑-虢国故城遗址)。而且这个“陝”是有故事的:

      话说西周初年,天下未定,殷商初平,一代英主周武王就死了,留下个没几岁的儿子周成王,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和召公辅佐。于是周公和召公把当时华夏族分布的地域一分为二,划分了治理范围,以“陝”为界,“自陝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公羊传》)。然后,召公专心看好了“自陝而西”的周人的老家,而由周公治理“自陝而东”的那一大片地方。于是周公平定了周武王另外一些弟弟勾结殷商遗民发动的三监之乱,还在天下之中“雒”修建成周,定九鼎于此。

      上面所说“自陝而东”、“自陝而西”的“陝”,就是这个读shǎn的“陝”。现在的常见地名陕西,就指的是这个“陝”之西,大体上曾是召公所主的范围。

      由上面周公和召公划分治理范围这事儿还产生了成语“分陝”,大意是被委以封疆之任,《汉书•杜邺传》中有“分职于陝,并为弼疑”,南朝-梁-萧绎【别荆州吏民】中有“玉节居分陝。金貂总上流”,隋-虞世南【奉和幸江都应诏诗】中有“封唐昔敷锡,分陝被荆吴”,都用的是这个成语。

      下面是原立于陝塬的分陝石柱的图片,出自《姓氏略考-陕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陝”——“陕”这个字,无论是读xiá的“陝”。还是读shǎn的“陝”,《说文》都说是“从𨸏(阜),夾声”。因此,“陝”的声符是“夾”,而“夾”《说文》说“持也。从大,夾二人”;王筠句读解释:“大,受持者也。二人,持之者也。”;林义光《文源》进一步解释说“象二人相向夾一人”。

      上上图中有“陝”、“夾”以及与“夾”看起来有些相似的“亦”和“來”两字的图形,可对比。“來”在最右侧,往左是“亦”,再往左上边是“陝”,下边是“夾”。

      “夾”作为声符,可发八个音:ce、ga、jia、qie、shan、xia、xie、yi,其中主要是xia和jia两个音,声母x和j很容易读串了,好比“校”字,就是既读xiao也读jiao,又有“欣”和“近”,都是用“斤”作声符的,还有“歇”和“揭”,都是用“曷”作声符的。

      读shan的常用字只有“陕”字。作为地名的“陕”之读音,在先秦似已与“峡”或“狭”的读音分开,大概是当时当地之读音如此吧,名从主人。

      虽然“陕”和“峡”与“狭”连读音都早已不同,但我觉得在更早时“陕”这个地名还是和狭窄之类的意思相关联的。“陕”那个地方,北面是秦岭余脉,南面是滔滔黄河,西面是后来的函谷关和潼关,东面是殽之战的战场,二者之间的道路经常行经狭窄的黄土深沟,因此很可能用“陕”(xiá)来命名,后来读音才逐渐有了变化。

      另外,“陕”可以分化成“峡”和“狭”,也说明这个词的意义正是三个部首“阜”、“山”、“犬”覆盖范围的一个交汇点。

      ————————————————————

      下面是16个以“且”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且”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且”这个声符能够发的11种不同的声音:

      且jū-qiě助zhù锄chú诅zǔ阻zǔ沮jǔ-jù姐jiě组zǔ祖zǔ租zū

      蛆qū粗cū查chá-zhā喳chā-zhā渣zhā碴chá

      楂chá(茬)zhā(樝)

      cha、chu、cu、jie、ju、qie、qu、zang、zha、zhu,

      zu。

      下面是8个以“夹”为声符的常用字以及1个原来以“夹”为声符的常用字,再下面是“夹”这个声符能够发的8种不同的声音:

      夹gā-jiā-jiá侠xiá陕shǎn挟xié荚jiá峡xiá狭xiá颊jiá

      筴cè(策)

      ce、ga、jia、qie、shan、xia、xie、yi。

      下面是26个以“阝(阜)”为部首的常用字,以及以“且”和“夹”为声符且不含50个常用部首的3个常用字:

      阱阶防际阿阻附陌陕降限陡陨除险院陵陶陪隔

      隙隘障隧隅隐

      且查夹

      通宝推:本嘉明,尚儒,mezhan,澹泊敬诚,青颍路,听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