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地质行业轶事(一) -- 吴用

共:💬276 🌺4424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 家园 由战时机制向非战时机制的转变,先抢到肥肉的自然是后方的
      • 家园 不同年代,受益的阶层不同。

        80年代初这个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政策,最大的受益者是有文凭,又已经卡位到机关的40后(所谓的生在旧社会,张在红旗下)。

        最典型的就是胡锦涛和温家宝,可以翻一下他们的履历。

        我父亲是这个年龄层的,也有文凭,当然也是受益者。但由于还在企业基层,没有挤到机关里,前程也是有限。

        职称评定结果一出来,一线就炸了,主要原因如下:

        职称评定标准依据,基本就是学历的高低,几乎没有工作奖惩记录的权重;

        评上工程师的大部分人,都是省机关的非一线技术人员,确切说,就是各级领导及领导身边的人;

        一个系统,大家知根知底,这些人原本都没有大学学历,但公示内容上都有大学学历;

        一线技术人员大部分被评定为助理工程师,评上工程师的人数与人们的预期想去甚远。

        此事的最终结果是大家闹了一会没效果,就只好散了。父亲在日记里对此事的评价只有一句话,“不唯成分论,就是唯成分论。不唯学历论,就是唯学历论”。

        母评:此事最大谜团是领导们的学历是怎么冒出来的。这就是电大、函授在80年代初期那么火的真正原因。但学历获得需要时间,看来领导们提前几年就听到了要评职称的风声,且知道评定的依据,但却向地处偏远的一线单位隐瞒了这些信息。

        • 家园 是的,其实80年代还好,关键是90年代

          进入90年代,在地质行业开始有劣币驱逐良币的赶脚。。。其影响到今天仍有余震。

          俺希望俺能通过对事实的描述反应之,而不是直接亮观点。。。

          另外,看您的描述,令尊跟俺爹一样,都在基层——您肯定知道,这个层次有没有文凭差别不是太大,文凭加卡位才是新时代的事业单位职场宝典。

          另外,实行职称制度后,很多技术工人的价值被大大低估了,导致很多技术工人流失掉了——就俺所知,在地质行业和铁路运输行业,一度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不过现在因为电脑的应用和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弥补了不少——也许以后ai真能替代一些人的工作?

          不知道了。。。

          • 家园 同一个年代不同的单位,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异

            我父亲是胡锦涛同龄人,文革时毕业先分到大城市的轻工业研究所,是一个所谓的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同事各个都是同济交大浙大出身,那个职场环境和地质队,我想是完全不一样。

            研究所的派系斗争也很厉害,我父亲作为吃瓜群众,就旁观过针插毛主席像案和开水瓶投毒案。

            我母亲后来到小城市工厂,小地方要调动到大城市很难,所以我父亲就从大城市调动过去。那倒是很容易,有三个位置可以选,一个是到中专当老师,一个是到工厂当技术员,还有一个我记不清了,当时三个单位的待遇是一样,我父亲选择了工厂,觉得学的专业还有用。

            工厂只有一千人左右,人才结构和研究所完全两样,我想和地质队也不一样。在那里,文凭还是稀罕的。

            提拔副厂长,我父亲的竞争对手只有另外一个大学生。全厂都知道,下届班子,他们两个肯定有一个入选。

            技术人才的流失,我记忆是这样的。

            80年代改革了,但是工资结构还是固定的,厂领导只是在奖金上(当然还有分房子)有一定的权力---但也有限。厂长认为某个骨干月薪值1000,但是由于一般人只能拿100,厂长也只能给骨干发150,以免引起众怒。

            这样的话,骨干很容易被外企民企乡镇企业挖走,到那边,老板是直接拍1000到桌上的。

            我父亲厂有很多双职工搞一家两制----丈夫下海拿高工资,太太继续留守,住着工厂宿舍,享受公有制的福利----后来工厂出了政策,要调走,必须夫妻一起走,房子交出来。

            这个政策,倒也是得到普遍拥护的。

            另外,看您的描述,令尊跟俺爹一样,都在基层——您肯定知道,这个层次有没有文凭差别不是太大,文凭加卡位才是新时代的事业单位职场宝典。

            另外,实行职称制度后,很多技术工人的价值被大大低估了,导致很多技术工人流失掉了——就俺所知,在地质行业和铁路运输行业,一度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不过现在因为电脑的应用和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弥补了不少——也许以后ai真能替代一些人的工作?

            不知道了。。。

            • 家园 校友一不小心就露底了

              除非同济毕业生,否则一般不会按同济交大浙大的顺序来列举工科高校的。不过我们还是要韬光养晦的好,坐定上海老三,全国前二十够了。

              当年一家两制应该不少,我当年大二大三的时候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几乎都是女的,那是93,94年,她们的丈夫应该大部分下海了。

              • 家园 知识分子下海,应该是南巡以后才流行的

                工厂的骨干的流失要更早一点,80年代。

                很多乡镇企业就是挖走一两个高手,自己招农民工,马上做大。

                当年一家两制应该不少,我当年大二大三的时候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几乎都是女的,那是93,94年,她们的丈夫应该大部分下海了。

              • 家园 误会误会

                我是浙大的,我父亲是交大的。

                应该加一句,我是老浙大的,以前鄙视链下端的杭大也算浙大了。

                当然,马云没学历,我现在去给他提包,他都不要。

                谁鄙视谁啊!

    • 家园 地质行业轶事(七)

      地质队及其周边的生态二

      大招工后的几年时间里,用父亲日记中的话讲,地质队迎来了一个虚假繁荣期:

      从家庭角度上讲,大招工后,因为家里职工多收入高,消费能力大幅度提高,导致地质队周边逐渐形成了以卖各种农副产品和百货为主的隐形市场——在70年代后期农民还是挑着担子来卖东西,顺便换点粮票。到80年代初期就干脆形成固定的集市,只是各地叫法不一——内蒙叫那达慕大会,山西叫二人台集市,甘肃和宁夏干脆就叫各种地名加集市——大一点的集市上不但卖东西,还有杂技表演——俺记得有一个杂技团的宣传画上说,他们有人能把头弄下来再按回去,还有画面——在那个没ps的年代,这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一段时间内,俺和小伙伴茶余饭后的主要讨论内容。

      此外,由于经费充足和人力资源丰富,也使得规模大一点的地质队,自然衍生出了很多附属单位,例如甚至有比乡镇卫生院规模还大的卫生所,学校,电影院,冰棍厂,商店,理发店,柴油发电厂,甚至是汽修厂和修配车间。这些单位里并非都是有编制的人员,没被招工的职工子弟也以集体所有制的形势,在其中工作,拿工资,被称为“大集体”。

      这些大集体最初都只对内营业,从80年代开始慢慢开始对外营业,最初都能盈利。不过随着人们发现这是教育资源匮乏环境下,孩子的一个出路后,大家争先恐后的让孩子辍学加入其中——大量的、来自职工子弟的过度冗员,这些大集体单位开始亏损。职工子弟无法辞退,为了发工资,只好用主业经费来弥补。

      大家都知道,60至70年代中国有一个生育高峰,前面开了口子,队领导就很难拒绝后面的、更多的职工子弟进入这些集体单位——事实上,队领导对众所周知的恶劣教育环境心知肚明,因此面对多年来一起在山上喝风的兄弟,难免有些愧疚,因此也很难拒绝他们和他们手中的礼物。

      于是这些单位的冗员越来越多,主业经费也被越占越多,到85年前后,已经很难继续维持下去了。。。

      但,由于国家持续的财政投入而自然形成的,以地质队为中心的、往往在地图上并不存在的小城镇,此时开始初具规模,包括做用铜壶换粮票生意的、不远千里来此定居的浙江人在内的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们中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世界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时的地质队职工是周围的农民,包括供销社镇政府派出所等地方单位职工羡慕的对象——收入高且稳定不说,惹事了也不怕,背靠一个庞大的家庭式的、有一定特权的单位,要打架可以瞬间叫一群小伙伴,打架进了派出所队里会派保卫科去领人,人面广家里有地位的职工子弟甚至可以看电影不掏钱,冰棍白吃,优先买紧俏商品——因为对于他们而言,镇上到处都是自己人。

      于是,有人争着攀亲、结亲家,有人巴结商店营业员以期搞点紧俏商品,有人贿赂卫生所的大夫开药出去变卖获利,也有人也想让子女进大集体赚钱。。。

      主业的劳动纪律也因此逐渐废弛——过去你是地质科长,只需考虑工作效率,但现在你要处罚一个科员的话,就得考虑处罚他后,他在子弟学校的老婆会如何对待你的子女,他在商店的小舅子会如何接待你那去买东西的老婆。。。

      父亲的日记中说,地质队这三十年的历程,仿佛重现了部分人类社会的演化史,“人类社会的关系架构仿佛重建了一遍”。

      在这种情形下,改革,其实在基层是十分受拥护的。只不过基层所设想的改革目的,跟上面的目的,完全不一样。

      俺会好好跟母亲聊聊,酝酿几天,在下一篇的地质队及其周边生态之三中,尽量客观的还原当时的情形

      通宝推:尚儒,达雅,楚庄王,心远地自偏,史文恭,朴石,jhjdylj,唐家山,三笑,青颍路,陈王奋起,西安笨老虎,白玉老虎,桥上,
      • 家园 看起来那么熟悉

        “于是,有人争着攀亲、结亲家,有人巴结商店营业员以期搞点紧俏商品,有人贿赂卫生所的大夫开药出去变卖获利,也有人也想让子女进大集体赚钱。。。”

        感觉好像回到了小时候:)

      • 家园 最开始很好的机制,经过几十年终于蜕变了

        有的是一开始就考虑的不周到,有的是难以避免的演变。

      • 家园 难得的回忆文

        我们那里还有一个现在尘封了的名词叫"五七工",鄙视链是这样的:

        干部 > 正式工 > 大集体 > 五七工 > 临时工

        这些单位里并非都是有编制的人员,没被招工的职工子弟也以集体所有制的形势,在其中工作,拿工资,被称为“大集体”。

        虚假也许要加个引号?繁荣是"真实的",这是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典型。当然虚假也是虚假,底特律没有制造业之后,就成了鬼城。

        用父亲日记中的话讲,地质队迎来了一个虚假繁荣期

        职工子弟无法辞退

        在楼里和河友讨论过厂领导的权力。

        即使是改开后,厂领导的权力有多大,真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像用人权,那些每届领导都头疼的臭狗屎,还是不能开除的。

        记得我父亲工厂有人因盗窃坐牢,被合情合理合法地除名。此人出狱后来找厂长----厂长是工人出身,高大魁梧,那个小偷瘦小干枯----对厂长说:"我打不过你,我也不来跟你打。不过呢,我知道你儿子在哪个小学读书,我现在没工作,正好每天有空,可以陪他上学放学。"

        厂长最后把他安排到五七厂,让他不那么"有空"。

        改革,其实在基层是十分受拥护的。

        各地各行业的基层,拥护改革的具体动机不同。

        但是用"普遍拥护"来形容不为过。

        河里有人认为改开仅仅是邓胡的一意孤行,倒行逆施-----我只能认为他们是85年以后出生的,而且没有和父母深入交流过。

        通宝推:柴门夜归,达雅,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