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写个华西村的事情啊,有河友对我说华西村不以为然 -- 真历啊

共:💬25 🌺111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改革开放前,社队企业发展到152万个

            1. (2019·淄博模拟)

            社队企业是由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社队企业大规模出现。

            1965年至1976年期间,其产值由5.3亿元增长到1239亿元。

            到改革开放前,社队企业发展到152万个,总产值达到49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4.3%。

            这一现象( )

            A .

            阻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

            B .

            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

            C .

            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D .

            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家园 这个说法太宽泛了,你说的应该是毛主席的话

            就是说三分之一搞得好就够了。

            实际上不止了。

            可以说绝大部分是不支持的,因为单干的问题,大家都懂,又不是傻子,可问题是邓就要强干。

            有关社队企业是有数据的啊。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971年,全国新建了社队企业53100多个,年产值39.1亿元。

            1972年,全国社队企业为56000多个,年产值46.0亿元。

            到了1976年,全国社队企业为106,200个,年总产值为123.9亿元。

            止1978年年底,中国社队企业发展到793,977个,年总产值为388.76亿元。

        • 家园 雷金河整宿整宿在炕上“烙大饼”

            受冲击最大的一次是1982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势头强劲,好像谁不把土地分掉,就是不拥护改革似的。雷金河认为,分田到户对于贫穷落后,集体经济薄弱的地方,能暂时解决人的温饱问题。对于干部没有管理能力,“大锅饭”伤害了农民感情,极左路线压制了生产力的地方,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周家庄自农业合作化以来,走了30多年集体化道路,有了较为雄厚的集体经济基础,农工贸齐头并进,发展势头良好,已有9家大型集体工业企业。许多农贸加工、养殖基地和文化服务业都已形成规模,各项大型设施成龙配套,农业早实现了机械化,大家正集中精力搞新农村建设,以民建公助方式统一盖二层居民楼。如果把大片良田切割成一条一块,群众难以适应,必然造成混乱,家里没有壮劳力的农户无法耕种,有可能把地撂荒。当时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了头等大事,周家庄是农业战线的老典型,土地分不掉领导无法交差。为解决这个“钉子户”,上边派人来帮雷金河转思想弯子,大有土地不分掉就不撤离之势。

            “老坚决”遇到了新问题,心里烦恼,整宿整宿在炕上“烙大饼”,老伴看他翻过来折过去睡不着,心疼地劝说:“要不就随大溜走吧。”他生气地跳下炕,冲出屋,顶着满天星星往地里走。他一个人在田间路上走啊,走啊,一直走到天蒙蒙亮。

          他两手抚摸着田野里生机勃勃的庄稼,土改后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雷金河,1921年3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晋县周家庄乡周家庄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青年时期接受革命思想影响,1937年参加抗日人民自卫军,1943年回村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入党后即任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领导了周家庄村的抗日游击战、地道战和土改运动。

          是周家庄村抗战时期“十七烈士惨案”的幸存者。

          1949年任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兼任区基点助理,1951年兼任城关小区党委委员。1952年参与领导晋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1953年组织办起周家庄村初级生产合作社,任村社党支部书记兼乡党总支副书记,1956年组织6个村成立联村高级社,并任联村高级社总支书,1962年任周家庄公社党委书记,带领全社农民努力奋斗、艰苦创业,改变了周家庄贫穷落后的面貌,使集体经济逐年壮大,社员生活不断提高,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1962年周家庄公社曾荣获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的嘉奖,成为全国著名的农业生产先进单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雷金河同志受到迫害,但他对党对事业忠贞不渝,同极左路线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

          1978年底经石家庄地委批示,晋县县委为雷金河同志平反。1979年初,雷金河同志任周家庄公社主任,1982年任周家庄公社党委书记,1983年任周家庄乡党委书记。

          雷金河对这个人民公社起到了灵魂作用,因为他在1982年的坚持,公社才得以延续至今。

          周家庄细密工分的最初制定者是雷金河。直到在2001年去世前,他一直是周家庄的灵魂人物。也是在他的坚持下,这个公社才没有在1982年消失于全国的家庭承包制中。

          1953年,雷金河为首的一班人制订了“干多少活、记多少分”的规定。当时,这样细致的“定额管理”异于全国其他公社。1954年周家庄公社的出工数量比1953年增加了52%.

          雷金河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成为典型被称作“冀中一杰”。

          任职期间,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实际,不断探索适合本乡特点的管理模式,坚定不移地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走出一条共同富裕之路。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乡办企业创出规模,农、林、牧、工全面发展。他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使周家庄乡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二十多年来周家庄乡曾荣获:国务院嘉奖、中国乡镇之星、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庄、全国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等国家级荣誉称号,一直是河北省命名的文明乡镇和先进基层党委。雷金河同志为周家庄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始终是全市的一面旗帜。

          1997年,雷金河同志离开领导工作岗位,担任周家庄乡党委顾问。他虽年事已高,但仍关心着党和国家大事,关心着周家庄乡的建设和发展。

          雷金河同志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晋县政协副主席。1979年国务院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980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北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989年他被评为“河北省农业劳动模范”。

          1960年前后,我国农村陷于严重的经济困难,好多地方颗粒无收,淪于饥荒。但周家庄的粮食却做到了交足国家的,留足自己的,不仅社员衣食无忧,骡马膘肥体壮,而且集体投资11万元,动工办电。靠自力更生的精神,架起高压线25华里,安装了变压器,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农业、企业、小工厂都用上了电力。不少家庭买了收音机,全社生机勃勃。

          这个公社党委书记雷金河及社员们,无论是回顾1951年后建社30年的历史,还是目睹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都感觉到周家庄不能分。周家庄公社到1979年底,不仅还清了文革时的18万元债务,集体还有161万元赢余。他们实在想不通,到1980年,全社男女老少平均收入500元,粮食550斤,小孩入幼儿园、入小学、上中学,一律免费;老人到60岁,还有退休养老金。为什么非“包”不可?

          雷金河只好于1982年11月30日,召开全社社员大会,在传达党中央要求解散人民公社,实行包产到户的指示后,组织全体社员讨论,公决何去何从?结果除二三户之外,大家反对分田到户,坚持集体化道路,坚决反对撤消人民公社。于是,每家派代表在“不分家”协议上签上名字,全社3055户代表代表一万多人,摁上了鲜红的手印,强烈要求保留人民公社。

          雷金河压力巨大,心急如焚。但他也是老革命,早在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是河北省和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大家管他叫“老坚决”,真也恰如其分。

          投身革命就“坚决”,打鬼子很“坚决”,解放战争当游击队长更“坚决”,现在坚守人民公社成了“老坚决”。他拿着全社3055户摁上了鲜红的手印的“不分家”协议,四处奔波。据说,还进京找过当年老首长、老领导彭真、吕正操,求情帮忙,保留周家庄人民公社。只是他们也含糊其词,让雷金河“再观察一下”。 

          “老坚决”无可奈何,就向时任河北省委书记、省长的李尔重同志正式提出保证:“今年不分包到户,如果干一年,我们没有其他公社好,那我们就将地分了。”

          李尔重《送别老友雷金河》证实:“他问了一些领导人,都不敢明确表态。不得已,他向河北省委领导正式提出保证:不分包到户,社员的收入可以高于分包到户的农民。

          即使明年颗粒不收,每人可得500元,600斤粮。钱在银行里,粮在仓库里。”金河同志说。

          李尔重大胆同意他“先试一年”。

          就这样,周家庄人民公社保存下来了。

          三坚决:实事求是,不跟风、不吹牛

            1958年一段时间浮夸风盛行,亩产几千斤、上万斤,甚至更多。尽管毛主席多次批评纠正时指出,我是种过地的,一亩地那能打那么多粮食?要实事求是,不要头脑发热;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就在这时华北局开会,雷金河公社的亩产仍是他自己实际能办到的几百斤,别人都为他这个“老坚决”揑了一把汗。然而,这时毛主席和党中央纠风的有关精神已经下达。在这次会上“老坚决”不但未挨批评,反而受到表扬,华北局的领导说:“大家不要违心地吹牛了,像周家庄那样说实话吧。”

          然而,现在不少人讲话和写文章,把1958年毛主席在不断批评纠正的其他人搞的浮夸风却硬要说成是毛主席的错误来否定毛主席。

            四坚决:搞产加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农村都市

            1980年,周家庄人民公社的男女老少,平均收入500元,粮食550斤,孩子进幼儿园、小学、中学一律免费,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退休养老金。当时公社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即使明年颗粒不收,每人可分得500元、600斤粮。钱在银行里存着,粮食在仓库里放着,需要时,给社员发就行了。公社土地统一机械耕种,水利设施齐全,工厂也有了一定规模,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已进入工厂。一个家庭既有种地的,也有在工厂上班的亦工亦农。社员已将入社时的草房变成瓦房,又建成砌磁砖的楼房。公社集体的农工商经济有了一定的实力,社员已经享受、体会到集体经济的优越和温暖,坚持集体经济、发挥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在“老坚决”雷社长一班人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公有共富的社会主义阳关大道走下去,让农村城市化、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不断缩小三大差别,先建成社会主义,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五坚决:誓死不走包产到户的回头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都在学习小岗村“一刀切”搞包产到户时,周家庄人民公社的压力很大 。“老坚决”到处找领导反映集体的优越,周家庄人民公社不能散伙搞包产到户的理由,据说他三次进北京找当年抗战时的部队老首长。但这些老首长没有公开表态,让他“再观察一下”。

          笔者认为这实际就是老领导对他的表态和支持。不要说在当时这些老领导支持他不顶用,就连党中央主席华国锋同志在1979年3月和1980年1月,国家农委在北京召开的两次农业和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工作会议上,对全国“一刀切”搞包产到户就提出不同意见:“责任制和包产到户单干不要混同起来”,“包产到户老的、弱的也分了一份,有困难;妇女、职工家属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

          至于已经搞了的,“他们已经搞了一年,要认真总结经验,提高群众觉悟,逐步引导他们组织起来”都不顶用。中央各部委和各省级领导中支持的屈指可数,内蒙、贵州等不少省委书记就坚决反对。

          江苏、浙江一带反对最坚决,苏、皖边界一些地方对着安徽用大喇叭广播,建大标语牌:“坚决反对安徽的分田单干风。”

          中央各部委中农委、农业部反对得最厉害。

          然而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80年5月30日,在激烈斗争的关键时刻支持了包产到户。陈云也支持。(《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三卷(上),第208~213页,广东人民出版社)

          就这样包产到户在全国就像传染病一样流行开了。因为这时的华国锋主席已不是粉碎“四人帮”时的华主席了,更不是他给中央几次写信称“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万岁了。”华国锋的话已经放不到秤砣上了,当然就没有分量了,何况“老坚决”认识的那些老领导。

          据说当时河北省委任命晋县县委书记时,就有一个任务,将周家庄人民公社解散。

          因为当时搞不搞包产到户几乎成了检验一个地区、一个领导是不是改革、与中央保持一致的唯一标准。这就不难看出雷金河和周家庄人民公社当时所承受的压力。最让老社长担心的是,这样包产到户,统一的水利设施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天旱时怎么办?小块地农业机械怎样用,集体的工业归了个人,社员的福利从哪儿来……这种担心也是华国锋主席、王任重农委主任、省部领导当时不同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上这些问题以后都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只是成了《小儿黑结婚》中两个“神仙”二诸葛的“不宜栽种”和三仙姑的“米烂了”的“神仙的忌讳”而不准“争论”——用现在的话说,是中枢神经的敏感问题罢了。

          看来“一刀切”地搞包产到户,给全国农村造成的灾难直到今天也不反思,并用不姓社、不姓资、不争论、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的“三不一少”的紧箍咒来掩盖,那就已经成了中国农村用“改革”破坏集体经济而走向私有化、两极分化的罪人,那就真应了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的开端和标志。这“三不一少”必然成为私有化和两极分化的护身符,是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消灭”、“两个彻底决裂”和毛主席农业合作化的公有共富道路对着干。北徐庄等就是在大旱面前,被承包破坏了的水利设施无法用而致两千亩秋田基本绝收的惨重教训面前,迫使党支部书记徐德全重整旗鼓恢复和发展集体经济,向吃包产到户“后悔药”的南街村学习。

          经过20多年的奋斗,年产值已达10亿,人称是从南街村“克隆”过来的第二个南街村。

          雷金河在这种压力的情况下,由于他是好干部为社员办实事而得到社员和正义的支持,得人心者就得天下。他为了保护、领导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和社员共同富裕,拿出了抗战时十七烈士的英雄气魄,立“军令状”向省上保证:让我们再干一年,如果比不过包产到户的我们就分了。实践已给他们得出了结论,这个“老坚决”终于也像十七烈士惨案的幸存者一样,将废除人民公社后在乡政府外衣下中国最后一个人民公社保存下来了。

          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连年递增,群众的心气越来越高,大家卯足了劲儿正往小康路上奔,要是分田单干,不是把人心分散了,把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家业毁掉了吗?

            雷金河仔细研究中央政策,文件上说得很清楚,宜分则分,宜统则统,目的是让农民都过上好日子。中央精神没有错,怎么执行起来,又成一刀切了呢?雷金河组织群众进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是分田到户?还是走集体化道路?大家一致表示,不分!全乡3055户,家家户户签名摁手印,强烈要求坚持集体经营体制不变。

            血红的手印代表了群众的意愿,雷金河底气更足了,他向上级领导立下军令状:“周家庄不分田到户,社员收入要高于分包到户的农村。如果干一年,我们没有其他公社好,马上把地分了。”

            这种敢“顶风”而上的底气,来自对农村的熟悉,更来自对农民的感情。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后,上级几次要给雷金河转为国家干部,调他到县里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是个农民,还是让我在村里‘混’吧,我吃农业粮,才真正了解农民的苦难和要求,才能替农民说话办事。没有纱帽翅儿,就不怕丢,不对的事就敢顶,撤了我无非是个农民。”

            雷金河以“老坚决”精神,以实事求是的作风,又一次经受了考验。一年之后,周家庄乡社员收入是全县平均劳动日值的五倍还要多。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群众提供了福利保障。全乡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民办公助的方式,让全体社员都住上了独门独院的二层小楼,统一安装了免费的自来水管道,对年满65周岁的老人实行养老津贴,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所有社员享受免费医疗、教育等10多项福利。他们用事实证明,走集体化道路不仅能让农民富裕起来,还能让各项公益事业得到持续发展。

            在周家庄合作社史纪念馆的玻璃橱柜里,我看到了 1982年11月30日全体社员签名摁的红手印,30多年过去了,那厚厚一沓子签名纸已经发黄,但一颗颗红手印仍是那么鲜艳,这是全乡人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决心,也是“老坚决”坚持实事求是的告白。他们的独特体制也由此存续了下来。

            1985年三夏时节,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来周家庄调研,看到全乡农业、工业、商贸、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还立足本地培养出了大批青年实用人才,高兴地对雷金河说:“谢谢你这个‘老坚决’,你的经验是不是就叫:只要坚决,就能搞成国强民富?”雷金河和周围的人都开心地笑了。

          通宝推:落木千山,青青的蓝,
          • 家园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可以从他们的遭遇观察他们受到的压力

            可以观察那些分田领导说的分田到户的自由选择是不存在的。

          • 家园 一刀切推行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是中国文化官本位思想的反应。

            大跃进和改开都反映了一刀切这官本位文化的严重后果。

            你介绍的这几位老革命都不把官位放在心上,脚踏实地为人民做实事,是真正共产党人的典范。

          • 家园 吕正操真是不错

            替换但这些老首长没有公开表态,让他“再观察一下”。

            笔者认为这实际就是老领导对他的表态和支持。

            不要说在当时这些老领导支持他不顶用,就连党中央主席华国锋同志在1979年3月和1980年1月,国家农委在北京召开的两次农业和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工作会议上,对全国“一刀切”搞包产到户就提出不同意见:“责任制和包产到户单干不要混同起来”,“包产到户老的、弱的也分了一份,有困难;妇女、职工家属不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至于已经搞了的,“他们已经搞了一年,要认真总结经验,提高群众觉悟,逐步引导他们组织起来”都不顶用。

            中央各部委和各省级领导中支持的屈指可数,内蒙、贵州等不少省委书记就坚决反对。

            江苏、浙江一带反对最坚决,苏、皖边界一些地方对着安徽用大喇叭广播,建大标语牌:“坚决反对安徽的分田单干风。”

            替换中央各部委中农委、农业部反对得最厉害。

            然而总设计师邓小平于1980年5月30日,在激烈斗争的关键时刻支持了包产到户。陈云也支持。(《中国共产党通史》第三卷(上),第208~213页,广东人民出版社)

            李尔重也可以。

            这个作者真会说话,让观察也是支持,哎!!!

        • 家园 刘庄史来贺

          1930年,史来贺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

          1947年参加民兵组织,1948年1月参加工作。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12月,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

          1965年至1977年,曾任河南省贫协副主席、新乡县委副书记、河南省委委员、新乡地委书记。

          1984年当选为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史来贺是第三、五、六、七、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史来贺,河南省新乡市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 [2] 。20世纪50年代,史来贺的名字就响遍全国。他以共产党人的奉献精神与满腔热情帮助群众树立起战胜贫困的信心,使穷了几辈子的乡亲坚信:跟着共产党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有奔头!

          1952年12月,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的重担。从任村支书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跟党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1953年开始,史来贺带领刘庄人车推、肩挑、人抬,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整整20年,把刘庄周围750多块凹凸不平的“盐碱洼”、“蛤蟆窝”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刘庄也因此一跃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随后,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兴办起畜牧场,由3头小奶牛起家的小畜牧场迅速发展成为拥有上千头牲畜的大畜牧场,成为刘庄发展商品经济的突破口。为了让刘庄群众富起来,史来贺又向工业挺进,兴办起机械厂。机械厂生产的小喇叭曾响遍全国各地;小型奶粉机销往全国20多个省区市。机械厂从仅有三个半人的铁木业组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几十台机床的大厂。接着,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刘庄村办企业的发展,既有效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也为集体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来贺带领群众向高科技进军,建起全国最大的生产肌苷的华星药厂。华星药厂于1986年正式投产,1988年产值就超过3000万元,肌苷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 家园 史称苏南板块

          李良宝(1940年6月~2014年7月12日),男,江苏江阴人,江阴市夏港街道长江村村党委书记,江苏新长江实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李良宝因病于2014年7月12日早晨6时05分逝世,享年75岁。

          李良宝同志于1940年6月出生在江阴县夏港乡李家村,197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他担任长江村党委书记以来,把长江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小村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经济强村,带领全村人过上了“家家住别墅、人人有股份、户户有存款、个个有金银、年年有保障”的幸福生活。在李良宝的领导下,长江村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走以工致富,富民强村的共同富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加快经济发展,推进沿江开发,终使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村变成了当今具有12.5亿元固定资产,李良宝同志曾当选为无锡市十一届人大代表,江阴市十届、十二届人大代表,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村官、全国新农村建设贡献人物、江苏省劳动模范、无锡市劳动模范、江阴市优秀共产党员、江阴市时代先锋、“辉煌十一五”江阴市最具影响力人物。

          长江村最广为人知的事迹是给每位村民发放真金白银。2012年3月17日,长江村给近3000个村民每人发放了100克黄金和100克白银,总共发放黄金和白银各近600斤。 [2]

          当代农村干部的代表,江阴市长江村原党委书记、江苏新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良宝因病于2014年7月12日早晨6时05分在家中逝世,享年75岁。

          和华西村吴仁宝老书记情况类似,李良宝也被所有长江村村民亲切地称为“老书记”。建村四十余年来,长江村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四次“跨越”,通过围堰造港、技术革新、产业转型,当初长江边上一个贫穷的小渔村已变身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幸福村”,在所有当地村民心中,老书记就是长江村这一大家庭的家长。

          在村民们看来,大家之所以能过上“家家有别墅、人人有股份、户户有存款、个个有金银”的生活,与老书记的改革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胆子大、步子宽历来是老书记的行事风格,正是这种能做大事的性格让长江村抓住了发展乡镇企业、实施沿江开发、深化企业改革等机遇,通过大力实施科技人才资本战略,形成特种冶金、机电、绿色拆船、精细化工、港口物流等8大板块,走出了一条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更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以工致富、富民强村的共同富裕道路。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是许多熟悉李良宝老书记的村民给他的评价。长江村村民对于村里的一项项“纪录”早就如数家珍:世界最大的村级港口,被誉为“长江港口第一村”;世界最大的绿色环保拆船基地,年拆解量超150万轻吨;世界最大的蒽醌生产基地,销量占世界一半以上;全国最大的钢管交易中心和配送中心,常年拥有钢管品种超4000种;年销售超500亿、成为“中国村级经济10强村”之一……

          据了解,农民出身的李良宝1961年担任了生产队的会计,1971年调至长江村从事经济建设,随后就创办了窑厂和五金厂。他没学过多少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总能快人一步。胆子大、步子宽历来是他的行事风格,正是这种能做大事的性格让长江村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1] 。

          1996年,李良宝做出了一个村企兼并镇企的大胆举动。那年李良宝听说镇办企业无缝钢管总厂资不抵债要破产了,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兼并想法。事实证明,李良宝的这次大胆决策是正确的,无缝钢管厂仅用不到8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梁林宝,1952年5月出生于江阴市月城镇沿山村,沿山村党委书记,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原月城镇党委副书记、江苏沿山实业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江阴市长兴钒氮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1971年---1976年沿山村生产队副队长

          1977年---1981年沿山村生产队队长

          1982年---1984年沿山村委大队长

          1984年---1989年沿山村党支部书记

          1989年6月---2004年3月沿山村党总支书记

          1994年6月---2004年3月月城镇党委副书记兼沿山村党委书记

          2004年3月---2006年9月沿山村党总支书记

          2006年9月---2007年7月沿山村党总支书记

          2007年7月---至今沿山村党委书记 [2]

          1984年,梁林宝担任沿山村党支部书记,他认真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实施科技兴村战略,牢固确立教育优秀发展观念,推动科技进步,壮大集体经济,使沿山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1993年组建江苏沿山实业集团公司,积极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发展。目前,沿山集团总公司已发展成拥有12家生产企业、驻国内外24家分公司、36个办事处、1个科研所的国家大一型乡镇企业集团。2013年工商销售收入总额125亿元,创利税18000万元。

          梁林宝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技兴村,人才第一"的创业决策,委托北科大组建沿山人才规划课题组,制订沿山的中、长期人才建设规划,致力于人才队伍的建设。1993年投入600万元与北科大联合创办北科大成教院沿山分院,1994年投资4OO万元,新建一所功能齐全的新小学。对初高中、大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亲自制订对科技人员的18条奖励规定,建起11幢公寓楼,48套别墅,17层楼的高科技研究中心,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梁林宝勇于改革,打破所有制界限,率先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分配机制,实行按劳分配、按效分配、奖勤罚懒;废除干部终生制,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实行企业风险承包,试行公开招标。1993年提出沿山第二次创业的设想,并着手筹建投资9.2亿元、年产40万吨特钢的炼钢、轧钢工程,工程被定为冶金部全国乡镇企业的样板工程。

          没了吴仁宝、李良宝 “苏南模式”还能撑多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23日16:22

            除长江村党委书记职务外,在世时李良宝同时还是江苏新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现在,接替村党委书记的是原村党委副书记、李良宝第三子李洪耀,他担任新长江集团总经理多年。这是企业业务执行的最高负责人。

            新长江集团的发展与苏南模式发展同步。但近几年来,传统的“苏南模式”以及“新苏南模式”在江苏官方意识形态中已被刻意淡化。同时,为外界所熟悉的造就“苏南模式”的代表性人物,因年纪或身体健康因素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淡出视野。例如,40多年始终吃住在企业的李良宝在2010年传出“不上报纸、不上电视、不接受采访”的“三不原则”后,就再也没有在长江村公开露面。

            ……

            (摘自《读天下》2014年8月合刊)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老兄,你你忘记了一件事情

          吴仁宝在江阴已经担任书记很多年啦。

          而且你可以注意到这个吴仁宝,真的头脑好灵活。

          能力真的不错的,不是死脑筋一根筋,所以他是很因地制宜的。

          江阴的集体能力确实比较强,所以才有了苏南模式。

          所谓大家同意,就是上头要改。做了吴仁宝的工作也是好几次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