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长沙岳麓山洪范《禹碑》蝌蚪文符解读思路 -- 张新泉

共:💬205 🌺408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就没发过

        一篇正经的学术论文,

        • 家园 老实说,这一系列文字之内容,这些课题

          本身就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价值。至于它们以何种面目出现,其实无所谓。

          有一些北大前辈、校友也似乎很不满意我的网名用了北大,有扯虎旗之嫌。

          然而,仅仅因为这些文字之内容、课题的不可替代价值,北大这个虎旗也就是相得益彰罢了。北大人算上港台海外的,十几万几十万也是有的了,但具有相同等价唯一性不可替代价值的,也并没有几个几十个。

          基本解答了中国文字、中华文化之起源一系列问题,这份量,有几个"发现"能等价?

        • 家园 【原创】摘完西瓜、桃子再说 -- 有补充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老乡见老乡,果断背后给一枪么? -- 补充帖

          呵呵。祝展翅、成功。

        • 见前补充 4686217
    • 家园 【原创】《易》经密码本半部《论语》考证

      略谈《论语》中的《易》经密码

      世传《易》经又名《周易》。其来历,自春秋之后皆以为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所作。姬昌推演伏羲八卦成六十四卦,并重新添注卦爻辞附证卦象爻象,集之而成《易》经文本。春秋中晚期,孔子又韦编三绝述而不作笔笔削削,并增写《易传》附之以作解读。

      抛开卦象爻象之间各种错综复杂,对应变化推演技巧,单单只考察《周易》文字之风格。其文风则与春秋战国时典籍文章更近似,与商周之际周鼎殷盘之佶屈聱牙不相类。诸多卦辞爻辞,常与道家之《道德经》、《逍遥游》自由恣意更类似,而与儒家之一本正经道貌岸然端庄严肃装模作样冠冕堂皇儒八股文字风格颇为不同。

      孔夫子晚年学易玩易,大约受了原来周代世袭史官所传《易》经文字自由风格一些影响,"从心所欲"起来了。孔子重新编整后传承至今的儒家《周易》版本,道家风味仍然很浓厚,但孔子的个人风格也更显现。

      《周易》之卦爻辞,有大量不同时期自然社会历史现象、事件、规律作为相关卦象爻意的附证。从其时代特征及其它特殊性,可以判断其写入年代,分属《连山易》、《归藏易》还是周文王周公旦父子及周代世袭史官补录的内容。甚至孔子整理时,也有写入自己的归纳总结。因为某些卦爻辞关联事件、规律、典章制度极其重要,他还在日常传授时,留下了特殊"密码"作为对应。

      孔夫子日常传授时,常有名言警句,弟子们后来把它们整理归纳起来就成了孔子语录,即《论语》。《论语》中就有不少可与《易》经里一些极重要卦爻辞明显有对应关联的语句。

      《易》经中这些卦爻辞涉及的问题特别重要,也比较晦涩隐秘。《论语》中相关语句则极其易记易懂几近妇孺皆知,往往还被孔子弟子安排在《论语》文本最显眼位置。

      给人什么感觉呢?

      当年,孔子弟子感觉《周易》太佶屈聱牙晦涩难懂难掌握领会,孔子用春秋时代文字风格作了译读编辑整理讲解后,大家仍然担心一些关键要点被遗忘。春秋时代帛书、竹木简牍书籍获取、传承都极难,口头传授记忆仍然比较普遍。在此背景下,把《论语》中一些孔子易学易懂易记名言,作为那些最重要卦爻辞的提示密码,就有很现实需要必要了。记忆不牢靠时,别人提示一两个关键字词,还是很有帮助地。

      兹举几例,姑妄言之。

      一、"学而"开头的三连"乎?"排比句

      《论语》开篇《学而》就上来"不亦乎?"三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书首篇首文首位置醒目,朗朗上口,易学易懂易记,也都与《易》经《坤卦》相关联。

      儒家门徒都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后,要辅助君王治国平天下地。《坤》卦当然也是可以看成讲述为臣之道的最重要一卦,不重视行吗?

      《坤卦》中,也恰好有一些卦爻辞、某些特殊重要字眼可以与"不亦乎"三连相互对应。

      学而时习之,要点是"习"字。

      《坤卦》卦辞里就有一句极重要的"否(不)习,无不利″,与之对应。

      什么意思?

      《乾》卦很多时候,可被视作对历代开国君王一生历程之概括。比如,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传奇经历,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朝乾夕惕→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卦爻辞显示的发展过程比较类似。

      开国君主通常要革故鼎新破旧立新大破大立治乱世用重典,也经常纠枉过正把XX进行到底。

      《坤》卦有时候,也可视作继承者、笫二位君王。那么,他们大多数是继续开国者那一套纠枉过正把XX进行到底?还是调整改革乃至适当反其道而行之呢?

      历朝历代实际操作运作来看,大多是调、改、反。一条道走到底的,真地就很快到底了。

      否(不)习,无不利。不重复,没有什么不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样做,往往事半功倍,因为它符合螺旋式上升否定之否定一般规律。

      一代君王有一代的使命,做过头了的,后来者就要及时转向。辅助君王的人必须要时刻牢记这个规律,过犹不及。

      有朋自远方来,要点是"朋"字和"远方"。

      对应《坤卦》卦爻辞中的"东北丧朋,西南得朋"。虽然此"朋"非彼"朋",但用来做提示密码很合适了。

      "东北""西南"不是你房间、卧室、双人床的东北、西南方位上的隔壁老王家,而是"远方″,很远的远方。

      一是中原区域千里外东北的女娲庙殷商祖居地、历代商王母妻族祭司所在地,一是中原区域千里外嫘祖庙夏后氏母妻族居地。

      这句卦爻辞概括了颛顼帝"绝地天通"大改革,揭示了"绝地天通"主要内容与改革前后重大变化,也总结了改革对于夏族部落国的影响。因为"朋"利益之得失,完全是基于颛顼帝与夏族部落立场而作出结论,所以这句卦爻辞必定出自夏代《连山易》,而非后来商《龟藏》或周《易》。

      这句卦爻辞涉及到的信息内容这么多,意义这么重大。既难记忆掌握又必须记住,当然需要对应"密码"给以提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的特点是十一个字里用了三连"不"。"不亦乎"排比三连,总共用了五个"不"。

      不不不,何其多哉!

      然而,透彻理解坤卦,就要从"不""无″"空"这些字面、形象上下功夫。坤卦的卦象就是六根阴爻整齐排列,显示出中"空"之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不知而不愠,宰相肚里能撑船。士大夫、宰相掌握的信息知识量是远超普通人的,在他们眼中,除了君王,其余人都是"不知″"无知"信息不够充分之人。没必要因为这些不知之人的批评攻击而生气,要肚量大一点。

      坤卦卦爻辞里,很多都是直接用上了"否(不)″"不""无"。没有直接用"不""无"地,也都间接肯定了低调、谦卑恭顺、安平处下、不争等等。比如六二爻,这才是中心爻,处在底位,却用了"黄裳,元吉"。排名第二位,却有六五爻的上位者呼应,实际上"我说了算",大吉大利。

      《学而》"不亦乎"排比三连,居《论语》文本书首篇首文首,可见它在孔门弟子中之地位。但就三句之本身内容,配得上这个地位吗?

      如果是作为《易》《坤卦》最重要最难记规律总结、历史大事件始未、特征的提示"密码"呢?那就完全配得上了。

      当然,它也说明《易》经的卦爻辞所包含信息量之大、价值之高。也似乎还说明这门课程对于孔门弟子而言,学习掌握难度普遍偏大。乃至考试不及格者太多,经常须准备小抄本的现象很普及。

      学而时习之,孔夫子笑眯眯:不亦乐乎?

      七十二贤者时间太长者:我们有句MMP都不知当讲不当讲。

      二、"三人行"

      《损》卦六三爻之爻辞"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三人行,则……",这种文句习惯,显然并非佶屈聱牙之夏商周代早期之文字风格。类似此句之文风而更有名到妇孺皆知者,即孔子语录《论语》中那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易经》与《论语》中这两句"三人行"文字,在熟悉春秋时代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的后来其它学习者眼中,有如文字密码。更广为人知浅显易懂易熟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能提醒孔子从某些弟子、后代中特别选定的研究、传承《易》经者。能帮助他们从佶屈聱牙的几百则卦爻辞中,迅速注意到这句"三人行,则损一人",关注到这个《损》卦六三爻。能让他们牢记这则卦爻的极端重要,以至于让孔夫子不得不采用了"明码呼叫"的直白手段。

      当然,这显然尚不足以证明它就必然为孔子所书自家之理解思考心得。

      这句爻辞之理解,同样不能以阿猫阿狗诸如陈五埋银三百两被人偷挖,须到隔壁王二家找寻之类事件去附证释译。

      《损》卦是《泰》卦之变卦,其六三爻是《泰》卦九三爻损下益之上而变得的。

      《泰》卦卦象是上坤下乾而天地交泰,是革故鼎新之后出现的首卦,往往指示着开国建国百废待兴万象更新局面,其乾、坤也可以直接象征着开国君主夫妇。

      《泰》卦其九三爻如为主爻,则需与六四爻、六五爻合为《震》卦。此爻也可与九二爻、六四爻合为《兑》,但《兑》卦主爻就不是它九三爻了,而是六四爻了。

      故《损》卦里六三爻所谓之"三人行",即指其变卦《泰》卦卦象所包含的乾(父)、坤(母)、震(长子)三人也。以《损》卦六三爻指示的《泰》卦九三爻,则此《震》卦主爻所象征指示的就是长子、太子、储君之类。这句爻辞其实也就是总结历代开国君主继位者的特殊规律。

      《泰》卦九三爻损下益之上,就变成了《损》卦六三爻。而其爻辞所谓的"三人行,则损一人",被损掉的就正是《震》卦主爻九三爻。

      即开国君主的继承者大多不是其长子、太子。上古至夏商周,延及秦汉至元明清,乃至古今中外,大多如此。

      这则《损》卦六三爻"三人行,则损一人",究竟是谁写的附证呢?所据为何?

      也许,它是周文王推演《损》卦《泰》卦时,伤感长子伯邑之死,又总结前代历代类似事件而作,还有若干其它文字附证。

      当然,它更大概率是孔子自己所思考而后作。

      一则,随后之"一人行,或得其友"卦辞,似也可能就是指周成王得周公辅政以及桐叶封弟这些事件。虽还有夏之少康失国中兴亦可附证同解,但有概率是以成王周公及封弟为例证。而如以周成王这些″一人行"事件作附证,那就不是姬昌能知道的了。

      二则,变卦、对卦这些规则,是孔子在《易传》中所详细总结讲解阐发地。虽然文王推演时就必然使用了(否则六十四卦出不来),但孔子完整总结系统阐发,却是在文王之后四五百年间经数代十几代人反复运用后集体经验智慧之凝结,而非文王一人初创初演时之生涩乃至或有谬误可比。

      这三方面的理由,文王推演时,或许也能有一、二亦可成立。但三者均能成立,则出自孔子之手概率显然就更大。

      但最致命证据尚且并非这些理由,而恰恰是这句爻辞所指示的规律本身。

      实际上,如果把"三人行则损一人"看作历代开国长子、太子命运之概括总结,从而也是对嫡长继承制的否定。那么,"一人行则得其友"就有对于"兄终弟及"与"母妻族顾命乃至临朝"的认可含义。"一人行"的"一人"是《泰卦》中另外内含的兑(少女)卦,可以视为象征着王权皇权结构及家族体系中的王弟、皇子、皇妃乃至外戚、顾命重臣等等。即兄终弟及、太后垂帘、周公摄辅,都是可以地。

      周文王周公旦时,如果就已经总结出了这个规律,并将它看作《损》卦六三爻最明显的说明、附证,他们又怎么会改变商代"兄终弟及"这一稳定传承了六百多年的继承制度?为什么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代之以"立嫡以贵不以长,立子以长不以贤"的嫡长子继承制?他们明知嫡长子继承结果,大概率不是被"则损一人″,就是甚至"克父克母克贤"后才能偶尔周公恐惧流言地"得其友",为何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根本说不通。

      所以,周文王周公旦父子要么都对这个规律认识不够,只是抄录了《归藏易》原有附证这一爻的标示"太康失位,伊尹放太甲"之类文句,添加了商周以来诸如标示"太伯迁吴"、"伯邑被杀"之类文句作为新附证,但还没有上升到王权继承规律高度给予重视。

      要么,文王姬昌或许已知其真义,但死前交待给武王姬发时并没有讲清楚其关键。武王姬发去世仓促,摄政周公旦只能从文王所遗文字(应当并非"三人行"之类)字面揣测,且又误解了文王本意。他以为父亲姬昌是遗憾伯父(吴泰伯)、长兄(伯邑)当年之失位不立,为解决这个遗留问题,他就立下嫡长继承制这一宗法规矩。同时,"恐惧流言"的周公旦当时确立这个制度规则还有现实背景,既是对周成王地位进一步的强化,也是明示自己尽心辅佐的本意以安抚"流言"之下的人心。

      基于这些理由,这句甚具孔子个人特色的"三人行"爻辞,可以确定是孔子后来所补充,而非文王易中原本所具有。

      而且,更有甚者,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述而不作"、"笔则笔"地加入了这句爻辞时,极大概率还"削则削",也砍掉了夏《连山易》商《归藏易》所原有及文王推演后所加写的附证。把这句"三人行,则损一人"变成"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明码语录所标示的,仅为殷商后裔、儒家所挑选出的杰出门徒才能知晓掌握其中真义的不传之秘。

      三、归妹

      有一个问题,隋文帝杨坚是利用自己的北周女婿皇帝死后,女儿外甥过度依靠自己才掌握朝政,完成废立改换朝代地。那么,大隋朝建国后,会堂而皇之大书特书老杨家与宇文家当年的这段政治婚姻吗?这能更彰显老杨家得国之正,更有利于维护大隋王朝政权合法性正统性么?

      丢了政权的宇文家族呢?会不会把这个教训留于文字传之子孙以便牢记?(嗯,是4个问题了。)

      据说是周文王周公旦撰写的传世《易》经,就不但把"帝乙归妹"商周婚姻政治堂而皇之写入了卦爻辞,把这场政治婚姻种种不妥、严重后果公然昭示以各种不利、凶。它甚至还是唯恐世人注意不到,直接把这一卦卦名冠之以《归妹》。

      在《周易》一堆高端大气上档次不知所云不明觉厉的卦名中,它浅显直白到近乎野蛮地强行混入。甚至可谓以一己之力,拉低了整部《易》经的格调。宛如万花丛中一株特大号狗尾巴草,茫茫黑夜中一盏三千瓦大灯,狗食小破盘子里一坨十斤重日本和牛肉,就是那么地显眼、荒谬、格格不入。初学《易》经者,很多卦名记不住,但它却总能让人因为莫名其妙的易懂好记而很难忘记。

      以为这样就够了吗?

      太低估帝乙归妹这场政治婚姻引起的严重后果留给殷商后裔们的心理创伤、惨痛记忆了。

      在孔子门徒收集汇编的孔仲尼语录中,在一片煌煌圣言谆谆教诲里,同样有一句拉低整本《论语》格调、与其它子曰风格完全不同的家常白话,让人耳目一新。

      没错,就是孔圣人所有语录中最为妇孺皆知的那句:"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这句"子曰″之于《论语》与《归妹》之于《易》经,可谓完全一样的风格,一样的效果。同一个手笔,一样的味儿。

      场景再现:

      曾参讲完周朝版本武王伐纣与殷商后裔传讲的更完整真实经过后,又结合《归妹》卦总结了帝乙归妹这场商周政治婚姻的严重后果。

      子贡:唉!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

      孔夫子: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小子思磕头后挥舞拳头:爷爷、大师伯、师父,我记住了!

      赵普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指的是《论语》密码本所标示的《易》经那些卦爻辞,是它们所概括的重大历史事件、规律。那么,就并非虚言了。

      另外半部《论语》何处寻?

      一是指表面文章的《论语》。

      一是指殷墟所埋甲骨文中的,关于历代商王征伐四方的军事记述、规律总结。这部分《武(丁)墓遗书》过于重要,商周鼎革时被匆匆掩埋。后来除了少量被鬼谷子孙武师徒等兵家凭记忆有所传承,大部分都失传了。

      由此,殷墟之甲骨文,相当部分或许应与《易》经《师》卦等卦爻、早期兵家之著述相互对照,以求有所发现。

      半部论语,赵宋王朝之三百年寿命、与夏辽金元并立地位,亦殷商六百年、天下共主地位之半。赵宋王朝之文弱,则与殷墟掩埋大半《武(丁)墓遗书》若相关联。

      殷商之母妻族,多妇好之悍将母虎。赵宋之后宫,早亦多有武勋之贵女。民间则有杨门女将制霸四方,亦为其他王朝所罕见、无有。虽系野史民传,亦为一异常矣。

      姑妄言之,聊备参考。

      后记:

      雅蔑蝶乎?

      归你妹

      三人行啊

      学易经真踏马地累

      ————孔门七十二贤(者时间太长之)人同挽

      孔夫子圣诞2572年

      最后接触《易》经,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年学易时,曾有几乎一整年时间玩《易》经。不同作者的大部头都卖过四五本,批注了一大堆。

      但几十年来,从没有用《易》经卜算过任何事,甚至对于各种易经卜算,心理上第一反应是鄙薄。现在回顾起来,当年甚至连卜算之类这种念头、想法都压根没有生发过。当然也有对卜算"技巧″心诚则灵的"荒谬"本能反感因素。

      如今想起来,当年如痴如醉,纯粹仿佛只是要熟记文本文字、某些卦爻辞字面内容罢了。 这种玩《易》,恐怕古往今来,除孔子外,别无他人。

      倘若不是如今写文章要用到当年一些最感迷感的卦爻辞,另辟蹊径。当年之所作为,简直莫名其妙不可理喻。

      北大张新泉

      2021.11.9

      浙江杭州钱塘

      • 家园 《周易》选解及其解读思路

        一,《坤》卦。否习,无不利。

        此卦中心爻是六二爻。这一爻有什么关键提示呢?"否习,无不利。"

        怎么理解?

        否,不。习,重复。不重复,并没什么不利的。

        乾卦从初九到上九,从潜龙勿用到见龙在田\或跃在渊\朝乾夕惕\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直至龙战于野,与历史上很多王朝开国之君的人生很契合。

        以朱元璋为例,从最低层乞丐到拉队伍建根据到缓称王夹缝求存,再到大势已成,再到晚年各种屠戮功臣,再到死后子孙争位。与卦爻辞不无契合。

        乾卦可以象拟开国之君太祖,相应地,坤卦与历朝太宗皇帝的人生也比较契合。

        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乃至小国边夷政权,开国皇帝以长子太子继位的,仅有不掌权的西汉惠帝西晋惠帝两个残疾废人。其余的王朝均非长子太子继位,占比百分之九十几以上。

        《损卦》对这个历史规律性质的现象有揭示。这一卦的九三爻是中心爻,所谓"三人行,则损一人"。太祖、太子与太宗,这三人行,被损的就是震卦太子长子。

        太宗皇帝既然大多不是太子长子名正言顺继位,也就得国不正继位有争议瑕疵。他们上台后,改弦更张,多有改制之举也就不足为奇。

        他们大多会对"亢龙有悔"\对做得太过分的太祖皇帝既定布局政策方针给予大幅修正,而不是延用旧政固执到底,这很正常,也没有什么不利。

        否习,无不利。不重复,没什么不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没什么不对。

        二,《小畜》卦

        这一卦有一句"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怎么理解?

        为何"密雨不云,自我西郊"是小畜?

        民谚云"春东夏西秋北雨”。即中国古代看天吃饭的农业,受季风影响,大致上春天东南风起暖湿气流渐次北上,则有雨水。夏天则多是西风抬起暖湿气流致暴雨。秋天则是北风冷气南下引来锋面雨水。

        对周代关中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而言,盛夏是雨水集中季节。一年收成如何,夏季雨水情况影响很大。

        西风起,而雨水来。如果天天晴热万里无云,则必然大旱,如果大雨滂沱,则可能洪涝。

        密云不雨,则空气中湿润气流已有,既无大旱之忧,又无洪涝之害。虽然不是风调雨顺大丰收的情形,但也可以视为小丰收的预兆。

        短短八字,充分揭示了周代关中平原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言简意丰又生动形象。

        三,

        周易卦爻辞里,有很多是用夏商周代及上古时期典型历史事件与当时当地众所周知自然现象的发展过程,来比拟说明卦象的变化过程。

        因此,首先就要搞清楚这些历史事件与自然现象大致始末。

        周易这个记述方式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述方式有比较相似的一面。

        周易并非纯粹理性,并非是后世玄学家们江湖术士们"日用而不知″的法宝工具。

        周文王周公旦父子在解读注释周易时,极其重视人事实证,反而轻视《周易》那种纯理论框框法宝属性。后人为了更好地使用这法宝工具,而各种"我注六经"注水过多的解读周易,所得到,自然更远离当时的周易。

        许多后来人对周易给予脱离实证的玄学倾向注解歪解,除了自娱,也就只是方便行骗了。他们的解读,只是为了更好用这法宝工具罢了。并没有拆开来认真研究法宝构造的兴趣,当然,也因为他们没这个条件。

        由于纣焚鹿台,甲骨秘埋,周髀算经等等也留存有限。就连周文王周公旦父子当时也只能面对这无文少典局面,他们也都没法子。当然,如果没有了他们的卦爻辞与孔夫子所作易传,后人对六十四符就更无从解了。

        毕竟,虽然纣焚鹿台甲骨秘埋,上古文化系统断裂,但周文王父子与孔夫子(他本就是殷商文化贵族后裔,是上古残留文化集大成整理者)多少还有能力最大限度搜集保存一些上古到他们的几千年来文化线索.记忆。

        他们主要也只是述而不作,是以记忆记录为主。注水情形,远没有后来人玄学家们那么多,那么玄乎。

        所以,研究他们保存的记录,还原寻找古人在其中的逻辑,仍然很有价值和必要。这既是玄学家江湖算命先生们从未做过的,也是正确的方向。

        过去玄学家与江湖周易术士们的研究方向大多不对头,是强行讲解注释周文王父子孔夫子写的东西。

        因为他们比周文王父子孔夫子更加地缺少资料,殷墟甲骨文等材料要到近现代才被挖出来。对上古至殷商情况,近现代以前的古人能用的材料极少,其实完全一抹黑。历代"我注六经"们注起水来,当然只能胡扯八扯为主。

        现在有考古实证甲骨文以及禹碑蝌蚪文符对比解读,材料比过去大大丰富。又有相对更科学的方法,方向也就对头。

        研究周易方式,过去玄学主要是胡扯。现在应该用好现有材料,不断反向研究寻找古人在其中的内在逻缉。

        比如,先把卦爻辞中历史事件与自然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还原古人如此象拟的逻辑。这个办法就比较容易取得一些历史考证与自然科学实证印证成果。

        此文将"否习,无不利""三人行则损一人"这些卦辞与已知的一些历史事实规律互相比对,找出古人在其中的思维逻辑。以及思考周代古人何以要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这自然现象去挂靠《小畜》,寻找其内在根由。

      • 家园 【原创】小四

        明成祖朱棣是小四,清世宗胤禛是小四。

        汉文帝刘恒也是小四。

        太子大概率死翘翘,

        小四上位概率也很高。

        因为兑卦主爻就是第四爻?

        郭小四能开后宫,不是没有由来地。

      • 家园 【原创】也谈帝乙归妹

        一,背景

        上古至夏商周三代,华夏文明区域内诸邦国族是有长期共存历史的。

        上古至夏代,万族万邦长期共存于华夏文明区域这片得天独厚最适宜人类文明发育之沃土。

        此外,商汤放桀亡夏,也并不是说夏人夏族从此就灭绝了。周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姬姓兄弟俩把殷商的两代姑舅老表都干掉了,也不是说殷人商族全杀光全变成了奴隶。

        在夏商周先后称王成为天下共主之前,夏族夏国、殷人商国、周人周国,就一直都长期共同生存于华夏文明传统中心地带所谓中原区域,以盐池周边为其中心。

        历史上直至满清时代的北方草原,很长时期内都是诸族各部落各据其地共存共生。有一段时期某个民族某个部落强盛一时,它族它部落臣服。过一阵子,另一民族部落强大起来,取而代之成为新的草原共主狼王。但原来的狼王家族族群也不是全都杀光、从此消失,大多仍然长期存在。

        夏商周的情形,与此略相仿佛。夏衰商兴、周革殷鼎之后,夏、商也并未完全消失。杞国、宋国都存在很久。夏之支系、旁亲如越国乃少康庶子无余之后裔、楚国所谓帝高阳颛顼之苗裔等,则存在更久。

        当然,华夏先民、夏商周三代王朝主要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农业区域。虽然仍有游牧渔猎遗风,但农业手工业商业已逐渐走向成熟。中原诸邦国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草原诸部落种族的情形有巨大差异。即便生产力水准基础有相似处,也只可类比,不能照搬。

        但不管怎样,夏商周时代彼此之间的共存共生、彼此间的战争以及王朝更迭情形,与秦汉以来大一统后的历代王朝顺序更替情形相比较,完全是两码事。

        按后世王朝更替的模式,去想象理解夏商周三代时的情形,会在根本上犯错误。

        夏代之后,商、周在长期共生共存历史中,逐渐成为当时历史舞台主配角。到了历史上的殷商时代中后期,双方更是既常有相互攻防的战争,又常有相互婚姻的政治交易。双方的关系,似乎与明末清初时,关外的满清与蒙古诸部关系,有颇多可类比处。

        商王帝乙所生诸子,微子为长子,纣王辛是幼子,是同母兄弟。而其母生微子时非王后,生纣王时则已成为王后。史料记载,帝乙本欲立微子,最终立纣王太子。据说是接受了"立嫡不立长"的劝谏。

        商代的继承规则,既有父子相继,更多有兄终弟及。并无"立嫡不立长"的周代礼制。考虑到商代历来王后妻族都是掌有国家祭祀宗教神权(直到周代诸候殷商余裔宋国,亦如此),始终有极重政治参与权力。帝乙这位先以妾妃身份诞微子等王子,又以王后身份生纣王的王后,很可能是来自祭司阶级。

        相应的,微子等之所以不得立,大约是他更年长,按兄终弟及制度旧例,一般主掌王国核心商业事务、外交。与姬姓周族等王国主要商业对象交往较多,彼此间利益纠葛更多关系更复杂,也更相对"平等""友好"。

        同时,正是在帝乙、纣王的商代未期,逐渐强盛的周人周国也依靠婚姻政治,开始渗入乃至参与了商代王室政治。

        周国在开国之初,有古亶父不立正室所生长子次子泰伯等王子,而立侧室所生幼子季历,季历亦再立侧室所生姬昌(即文王)。其中的理由,史载是所谓古亶父认为季历姬昌是更优秀更"贤″能的继任者。

        但这段历史反应的继承祖制,却与后世周礼"立嫡以贵不以长,立子以长不以贤"原则,完全相反。

        其所以如此,根源可能在于古亶父季历父子的正室夫人,都是来自其宗主国商王家族。而其侧室则是出自世代联姻的姜姓等部族,或与周国地位更相近的商王属国部族。

        周国为了避免被大邑商用政治婚姻主导同化征服,不得不连续在继承制度上灵活变通。

        商周鼎革前后,双方政治婚姻的相互交往与攻防,对商未周初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也对商周鼎革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诗经.大雅.大明》篇对周代早期王室婚姻继承有明确记载,《周易》之《归妹》《姤》等卦卦爻辞也多有提及商周政治婚姻造成的局势及相应的应对考量。诸如"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之类,其实都隐藏着大量商未周初真实政治婚姻外交斗争内容。

        如果考虑所谓文王演易,姬昌是在被囚羑里时演易,殷商后裔孔子对易经又特别重视,这些卦爻辞隐含的意义,就更值得推敲。

        泰伯"避位″季历继承,泰伯远涉江湖迁东南创立吴国,究竟是周国在商周鼎革前后严竣复杂斗争形势下,分支迁徙保留血脉或扩张势力之举?还是商周上层达成的共识?

        究竟是周国应对商王强加政治婚姻,主动应对,以避免周族被商王用政治婚姻手段同化征服?还是商王主使让周国分裂,强迫改变周国原有继承制度,让周国被迫接受幼子继位主少国疑的弱化策略?

        这一段历史对周礼继承规则的确立,必然产生重大关键影响。

        泰伯东南迁,还可能反应了一个重大问题:商周时代,中原文明中心区域与东南地区有密切交往,现代所谓的良渚文明区域,在商周时代始终是王国密切关注区域,甚至是较重要组成部分、支点。

        当然,也可能是中原王朝王国公认皆知的主要流放场所。类似于满清的宁古塔、伊犁之类,是常见于史册文献诏旨文书的名场所。

        周是农耕立国的礼乐文明,整体趋向忍让保守而非进取。相反,工商立国尚武嗜杀的祭祀文明商国却是喜好征伐。那么,为何会是周武王主动伐纣?

        恐怕当时真是被大邑商逼到墙角了。

        周族周国连续三代被打压,被迫接受长子被废迁乃至直接被杀害,面临主少国疑幼子继承制度化长期化局面。他们不可能指望连续三代继位幼子都是寿命超长贤明君主,全是德川家康天命之子天选忍者神龟角色,那种概率太低了。虽然实际上他们家连续三代幼子季历→姬昌→姬旦,一个个确实就是那么优秀且健康长寿。

        武王姬发不伐纣,恐怕最后也得被商纣王想方设法废黜弄死。从季历到姬昌,商王室要求的都是周国立"贤明"幼子,而且周公姬旦显然又是一位贤明的幼子。

        姬发不起兵伐纣,他伯祖吴泰伯、大哥伯邑考的命运,他恐怕也难逃。

        商周鼎革,源于商王室持续三代采取分化废迁杀害长君,强迫周国始终立幼子继承以图削弱周国的策略,从而把周国逼到了绝境?

        商王政治婚姻控制同化周国,扶植"君夫人"子孙以主导周国政治。与强令周国幼子继承弱化周国,废迁乃至杀害铲除"君夫人"嫡长子。这两个策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商未周初却可能统一起来交替执行,以达到削弱对手最大效果。

        商文明是人牲祭祀文化盛行的残酷文明,因重大事件或间隔较长时段,需举行重要祭祀。祭祀时,除了屠杀战俘、奴隶、老弱,也有贡献重要人物诸如勇士或宗室外戚成员、属国王室成员等情形,将他们献给祖先作为光荣祀品。这种可能性似乎也存在。

        如果真地出现这种祭祀规制,则周国的"君夫人"长子次子既有被培养作为继承人的可能,也有沦为祭祀祭品的可能。吴泰伯的逃亡避位迁徙,伯邑考被杀变成"肉羹″,一再发生,也就不奇怪了。

        这就不仅是继承制度重大缺陷冲突,帝王姻亲家事导致战争,而且是祭祀文明与早期礼乐文明的冲突碰撞了。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商代祭祀制度的重大缺陷,直接引发商周鼎革战争,也摧生了周代礼乐文明的进步。

        二、旁征

        在商周鼎革时代,有所谓"帝乙归妹"之政治婚姻。它对于商周鼎革之进程结果,或许发生过决定性作用影响。但其具体情形却已无详细史料记载,只能据残缺历史信息、商周鼎革进程结果以及后世之类似事件,作一些合理化推测。

        对于商周之间这段婚姻政治,历史书写者、商周更迭之战争胜利者,周人周王朝没有什么记载,似乎极力淡化弱化抹除相关信息。而殷商后裔如孔子、儒家,则十分重视,颇有张扬其事、发掘其中隐私的动作。在儒家传世经典,易经、论语、诗经、春秋等等文本内,多有隐晦总结概括提醒之表现。

        这种情形,与历史上杨隋取代宇文北周之、新莽取代西汉等等情形,有若干可类比之处。但更令人觉得与之相类似的事件,或许是历史上另一起有名的所谓"赵氏孤儿"事件。

        它是一场政治婚姻引发家族几近灭亡,最后又成功反杀的连环历史剧集。事件的关键人物女主角,同样长期被掩盖在国族间复杂政治搏斗之幕后。

        杨隋、新莽之朝代更迭剧本中,女主角杨坚女儿周太后、王莽族姑王政君之作用影响,历史记录颇为清晰分明。它们与商周鼎革之帝乙归妹、三家分晋之赵氏孤儿故事中女主角之晦暗不明情形相比较,明显颇不相同。

        后面这两事件之女主角,给当时历史书写者、后世历史阅读者一种相似的特殊印象:虽然相关历史进程不能不牵涉到你,但你所作所为实在让人难以下笔、一言难尽。她们也绝非杨坚女儿北周太后、王莽族姑王政君之"身不由己""被动"乃至"受害者"情形。

        赵氏孤儿故事背后女主角很难写。对这位女主角,三家分晋亡国后的晋国公族后人,大约也想编写一则《归妹》卦爻张扬之以为教训。甚至也要忍不住感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战国七雄之赵国赵族人,对这位诞育了赵氏孤儿的先祖母,大概也没法下笔。他们只好编了一个更感人故事转移视线,掩盖其人其事。

        《左传·成公五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五年春,原、屏放诸齐。

        《左传·成公八年》: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到了司马迁写《史记》时,这故事已被历史书写者赵国后人们改写成了《赵世家》《韩世家》之中所记载的赵氏孤儿故事。

        赵朔,晋景公之三年,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河上。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後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於灵公,及至於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後,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於宫中。夫人置兒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兒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後必且复索之,柰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彊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兒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兒,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兒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兒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兒。诸将以为赵氏孤兒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後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後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適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後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於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兒,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今君有命,群臣之原也。”於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後。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原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赵氏复位十一年,而晋厉公杀其大夫三郤。栾书畏及,乃遂弑其君厉公,更立襄公曾孙周,是为悼公。晋由此大夫稍彊。

        故事曲折凄惨壮烈感人。以至于写"无韵之离骚"的作者,即便知道这故事大概率是赵家人编地,也舍不得扔掉。最终,对于这起事件,太史公破天荒地在"史家之绝唱"里,竟然列了两个不同版本故事于《晋世家》及《赵世家》里并存。

        《晋世家》里的版本,显然来自《春秋左氏传》。于是,这故事与笔笔削削了《春秋》的孔子也就有一点关联。

        孔子去世时,往下距离战国元年仅三年,离三家分晋也只有二十多年了。当时,晋之公室已然名存实亡。战国七雄的赵国,其开国始祖赵襄子当时已二三十岁了。赵氏之兴起,同样已然人所共知。

        孔夫子对于周王室之藩属支柱、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对其国内的赵氏之兴、晋室之衰危,当然会关注、重视。他不可能不注意到赵庄姬在晋衰赵兴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赵庄姬所作所为,大约也很容易让他想到商周鼎革时,另一位同样对相关历史进程起了关键作用影响的女性。

        三、归妹

        关于"帝乙归妹"这场商周婚姻政治的女主角,存在诸多谜题未解,甚至根本关键关系也搞不清楚。比如她究竟是帝乙的姐妹大长公主,还是帝乙的女儿?比如她究竟是嫁给了周文王姬昌还是姬昌之父季历?

        《诗经.大明》对于季历、姬昌的婚姻都有说明,即正妻都是娶的殷商王室贵族女子。季历老婆叫挚仲氏任,又称"大任"。姬昌则是大邦(即商)帝女。究竟是帝乙归妹,是父子俩谁娶的?又是谁呢?

        五百年后的殷商后裔、祭司教主孔夫子,他对这场婚姻的感受是十分痛苦、愤怒、无奈。文笔、口头都没有什么好文好话,除了嘲讽批判就是反讽奚落。

        《论语》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似乎就是针对这一婚姻。与之相连的《易》经《归妹》卦,近乎"明码呼叫"式地直接指出,这场政治婚姻对于商周鼎革关系重大、有关键影响作用。

        《论语》中还有一句"假我数年,使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按密码本《论语》规则,《易》经中《大过》卦似乎亦是关涉这场政治婚姻。

        《大过》是老妻(巽、初六爻九二爻九三爻长女)配少夫(乾、九二爻九三爻九四爻),但却在下位。少女(兑、少女九四爻九五爻上六,下嫁)配老夫(乾九三爻九四爻九五爻)却在上位。

        孔子在《象传》中对于下位的老妻少夫这一组合,极为愤怒,直接给了"亦可丑也"的恶嘲。所以,帝乙归妹这场婚姻,大概率就是这个搭配。

        与《诗经大明》对照,大约季历被文丁(帝乙之父)软禁于商都时,被嫁或娶了个商王家族宗室小姑娘给他。她后来生下了姬昌。

        姬昌就是传说中的极品男神,行走的固态人形雄性荷尔蒙。他比一千六百多年后的大胡子穆罕默德更男人更manlity。相貌自然天下无双,与父母一起被软禁在商都居住做人质时,一向也表现性情温和谦恭安顺。那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不但能通杀商都里的全年龄段女性乃至同性,甚至连一切雌性生物隔八百里也都要为之发情,据说故乡歧山上的凤凰或野鸡就叫了一晚上或好多年。

        对于姬昌的妻子,《逸周书》等资料中给出了一个"太姒",据说是夏之后裔所谓有莘国的女子。

        然而,史料中这个"有莘"很有奇特,鲧之妻,是有莘。商汤之妻,也是有莘。周文王之妻,又是有莘。夏商周三代之老祖母都是"有莘",但却又各自居住地域不同。这个所谓的"有莘",显然是望文生义。

        《诗经大明》关于姬昌的正妻,记载很详细明

        确。

        《大雅·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这个已覆国六百年的夏之后裔女子,够不够格称之为"大邦之子,伣天之妹"?有国力支撑"造舟为粱,不显其光"场面?能自称是"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婚嫁大场面是"于周于京,缵女维莘"?

        显然,当时够得上大邦之子,伣天之妹称号的,唯有商王之直系女性,或姐妹或姑妈或女孙。考虑到这女子动不动就"天"啊"命"的,应该还是商王朝祭司女性中的圣女、神女之类具有崇高地位神职成员。

        再考虑《大过》里为卦爻辞找寻附证时,特别标示出那一对奇特父子婚配组合。孔夫子又忍无可忍必须笔则笔地,特别要给予这两场婚配中少夫老妻那一场点评以"亦可丑也"。

        上古至夏商周三代里,有哪一场婚姻能让殷商后裔们如此刻骨铭心,五百年后仍然痛心疾首?必须要一而再、再而三,反复提示、标明,要用两个最浅显直白的卦名明码呼叫,不断地在各个不同经书文本中反复直接点出其中各种关键线索?

        对照《诗经大明》里特别标示的季历、姬昌父子的婚姻,难道还不够一目了然吗?

        季历娶的是商王宗室旁系之女,却成了母亲。少女(兑)配老夫而居上位。

        姬昌却"嫁"了个商王姐妹,甚至可能是"大任""任麻麻"同辈份的大姐大长公主!老妻长女(巽)配少夫而居下位。

        为什么《归妹》要点明"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

        因为其君身份是媳妇,其娣身份是婆婆!

        姬昌"嫁"或娶的正妻,身份超级符合"大邦之子,伣天之妹!"

        她是商王文丁之长女,帝乙之大姐!姬昌母亲的远房(?)大姐!姬昌的远房(?)大姨妈!商王朝神庙里的老圣女!纣王的嫡亲老姑妈!

        知道真相后,再读《诗经大明》,字里行间中,孔夫子那极度刻薄、满满恶意地嘲讽,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这样就完了吗?

        这位长公主,当年商周联姻时,商王文丁是要许配给吴泰伯的!

        然而,双方见面后,恃宠而骄的娇娇女,却看不上连圣人孔夫子都要给他发超级好人卡的"可谓至德"吴泰伯。

        近之则不逊的长公主"我不嫁!我不嫁!我就是不嫁!"

        古今中外,雄性荷尔蒙严重缺乏的"天下第一老好人",天生都是全年龄段女人的蓝颜知己,注定打光棍的配角!

        长公主宁可剪头发跑去神庙里修心养性侍奉女娲娘娘,也不愿意下嫁。"再逼我,我就直接用这把剪刀送自个去见女娲娘娘!"

        于是,商王文丁只好在宗室侄女长公主妹妹们那里,挑送了一位"任麻麻"。让她嫁给了被留在商都做人质的周家老三季历,总算是揭过去了这第一场闹剧。

        然后,就是那位引起八百里外歧山上野鸡群半夜发情炸窝的人形雄性荷尔蒙诞生、出场了!

        比一千六百年后穆罕默德与赫彻蒂更豪华的剧情出现了!

        "假数年"便"五十岁"方才可以确保"无大过"的、四十六岁(按四舍五入及上下文,暂定这个年龄似乎最恰当)在神庙里念了二三十年经的老姨妈。枯守青灯"远之则怨"时,忽然在"茫茫人海里看了你一眼"。于是,她瞬间就被人形荷尔蒙击败了,她发现了爱情!她当场就双腿发抖吟诗一手满面内流!

        什么也拦不住她!

        为世间女子姐妹们的贞洁计,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她一定要吃光抹尽这块小鲜肉除掉这个人间祸害!

        这就完了吗?

        为了这场婚姻,当年的未婚夫"天下第一老好人”吴泰伯及二弟仲熊,只能放弃继承权。孔雀东南飞,远走东南吴越,断发纹身人间蒸发。

        为了这场婚姻,季历、"任麻麻"也得及时蒙天宠召,侍奉女娲娘娘去。

        因为它带来的利益太大了!

        姬昌从此一跃成为商王朝西方诸候之长,直接升级为方伯!带来的嫁妆,光是掌握在这位长公主老圣女手中的商王朝黄河舰队、商船队,就足以让土包子周国人接受一切条件。

        姬昌的长子伯邑考,得为她生的儿子让道。长子维行,笃生武王。

        这就完了吧?

        帝乙归妹,她还没"归"呢!

        她七十五岁那年,五十六岁的姬昌这个人间祸害终于被她送走了。

        她也觉得人间不值得再留恋了。她想回到商都神庙里去了。

        但大侄子辛娶了个新圣女妲己,霸占了她住了三十年的地方,不让她回去。

        于是,她又暴走了。

        她八十八岁那年,终于收到了娘家三侄儿纣王把主力军调去打东夷的好消息了,她就打着姑妈老了要回娘家探亲的旗帜,带着儿子顺流而下。

        名为帝乙归妹!实则武王伐纣!

        这场突袭堪称完美!商王朝的那些祭司女武士们,就没有不会打仗地!

        小侄子纣王直到兵临城下,才知道当年自己父王为何强压着一肚子怒气,答应了一切无礼要求,也非要把这位大姑姑、大表哥小姑父送走。真是一家子祸害呀!

        你不是还想要回鹿台吗?虽然当年爷爷是为了让你修心养性侍奉女娲娘娘才特地修建地,但它终究是俺们家地,就是不给你这泼出的水!

        纣王妲己自焚于鹿台。

        她九十岁那年,儿子周武王也死了。孙儿还小,她还不能死。周国、殷商还都有一帮子人既怕她,也恨她,还发动了叛乱。

        三年后,叛乱平定了。她让大侄儿微子把娘家神庙迁到淮泗,封大侄子宋国诸候守宗庙。

        几十年了,她经历了四五代商王周王了,她也早就看出来殷商那一套不灵了。

        三十年神庙学习生涯不是白给地,她修订了连山、归藏易,说这是姬昌当年在羑里被小侄子囚禁时推演地。她又让小儿子制礼作乐,另立规矩。分封诸候时,她代姬昌又收了一大堆干儿子,让他们都改为姬姓。

        她让小儿子主持修建了洛邑,交待自己死后就不随姬昌姬发葬于野鸡们乱吵吵的周原了,她要葬邙山洛水清静清静。

        四、结语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发掘孔子《诗经》、《论语》、《易》经等文本里众多隐伏关键线索后,结合《春秋》赵庄姬赵氏孤儿故事,参考穆罕默德与赫彻蒂之较近史实,以商周鼎革时诸般书面历史事件、经过为根据,虽然有做最极限之夸张推断之嫌,但仍然也是求其最大可能合理化之解构重构。

        写完后,确实有一种发现真相、原来如此的感觉!

        那么,这位帝乙长姐为何又在后世书籍里变成了太姒呢?

        一则,就是文中说过的"有莘"之理解,应该不是什么"有莘"国,而是另外的解读。比如及笄、祭司圣女神女之身份头饰等等之类。

        二则,就是这位殷商王族之"子"姓长公主,姬昌死后,升级为"太",原本名字称呼应叫"太子"。后世抄书之人误会这个称呼是错地!所谓"大邦之子",就是商王家的子姓女人。子就是商王室的姓。

        历史上,恐怕再也没有比这个女人更配得上"太"字的老太太了。

        女娲螺祖之下,她是第一人。

        妇好只配给她当保镖,武曌只配给她提鞋,慈禧只配给她倒洗脚水。

        后世人眼中意义重大的商周鼎革、制礼作乐,在她眼中,不过是让儿子帮自己从娘家侄子手中拿回住了三十几年的那套老宅子。给孙儿定个规矩。

        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天翻地覆生灵涂炭,在欧洲老祖母维多利亚女王那里,不过是:老娘一死,这帮混小子就打翻了天!

        • 家园 此说与通行叙事差别太大,根源在于如何看待孔儒及其经典

          通行的商周史叙事,当然有各种自己释读的"证据"支撑。

          此文以孔子儒家是殷商遗裔,一直打着"吾从周"旗号行反周复殷事业,述而不作笔笔削削过的书易诗礼乐数春秋等等经典都暗藏需另类解读密码……等等为前提,收罗不同于历代因陈通行解读的另类解读"证据"、材料,重构其叙事。

          何者是?尚待更多更新考古证实证伪。

          虽然此叙事更具戏剧牲,但武王伐纣本就是极反常的成功逆袭,更戏剧性的叙事反而更合理。

          周是农耕定居文明,近现代之前因农耕需时受天时地利限制极大,整体趋向保守。商文明则惯于对外侵伐。商汤灭夏很正常,武王伐纣就很反常。

          军事上一次逆袭、东征后,便比较顺利地全盘接收殷商之势力,没有一位"子赫赫"式的人物在其中发挥折冲整合,很难想象。

          周代除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外,整体上似乎一直是打败仗、烂仗,内斗内行外斗外行,越来越萎缩直至局于洛邑仍然内卷无休止。与商王朝不断扩张完全两样。

        • 家园 子赫赫比嫘祖、女娲更伟大

          她最终完成了把男性绑定在家庭上的关键步骤。

          人类进入所谓父系男权时代,仅有万余年几千年。但仅仅这万余年时间内,人类文明就彻底打破、告别此前百万年母系时代之蒙昧漫漫长夜数十万年一成不变格局。

          其中关键就是父系社会时代,把男子对于家庭、子女抚育的责任,牢牢绑缚并空前压榨强化到所有生物两性关系中最极限程度。

          这最终使得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进入空前加速时代,短短万年内,人类就彻底从生物界脱离出来,一跃而为地球之主宰。

          附:

          治理黄赌毒,古今中外,只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真正有成效。对付黄赌毒,西方国家以及古代人,似乎一直都是思路根本就错了。

          一、思路

          假如卖淫收入非法,一律没收且重罚。而法律又允许白嫖且支持追回嫖资。

          按这样思路原则去立法执法,能否杜绝性交易钱色权色交易,使男女性行为摆脱物质异化解除资本束缚?

          当然,前提仍然坚持強奸重刑、性骚扰入罪。

          性交易中,男性才是最惨的。

          类似的,如果吸毒无罪无须付费,且可向毒贩追回购款并奖励,但可强制戒毒。

          贩毒一律罚没,且重罪直至论死。

          如此,可最终消灭毒品么?

          赌局庄家、赢家一律罚没,重罪。输家可追回赌资,并奖励。

          如此,可最终消灭各种赌博么?

          这些思路、设计,可行性为什么差?

          因为黄、赌、毒,本来就并非从来就有,阶级社会里,似乎都历来是财政收入一大来源、是一些执法机构及各种合法非法暴力权力机关黑道白道们收费收入主要来源?

          而阶级社会里,没有保护伞,其实根本就没有所谓黑社会?

          彻底肃清荡涤干净这些旧社会旧时代污泥浊水,唯有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办到过。

          二、答疑

          首先,这不是什么卖淫合法化,更不是嫖娼合法化。

          相反,这是将卖淫加重明定为刑法之犯罪(类诈欺、图财、非法交易乃至引诱性犯罪),而非行政处罚治安范畴之非法违法行为。所谓允许白嫖、索回嫖资乃至举报即奖励,其实就是鼓励受害人保障正当性权利、参与协助打击性犯罪。

          法律明定不需要交钱,还是嫖娼吗?法律根本就不认为这是嫖娼,而是一种被诈骗失财财受害受损。

          穷人恐怕没一个会再主动谈价讲价事后给钱了。

          有钱人有权者,自愿给"性服务"付费呢?自愿"受损"呢?

          首先,法律仍可规定"受害人″保留无限期追偿索回权利,仍然奖励举报。

          有钱有权者失势破产了,仍可举报索回。

          其次,有钱有权者因为维护家庭、个人隐私而需要"保密",自愿付费。

          在他们不需要"保密"时(离婚后等等情况下),仍举报有奖、可索回嫖资。

          总之,法律只认定卖淫有罪,认定所谓的"嫖娼"是一种性权利受害并被诈骗失财受损。

          这一点并不以"嫖娼"者"吸毒"者"博彩赌输”者等等凯子们之类的受害人主观感受乃至自主自愿为转移。

          虽然黄赌毒之"受害人"大多甚至主观上感觉很爽,觉得自己获得了某种利益,满足了欲望。但并不能改变他们客观上精神肉体健康受损害、生活处境被引导进入困难模式、物质上受损失之事实。而法律更注重的,应该是事实,而非当事人主观感受。

          客观事实是,男性付出了高强度体力乃至丧失了一点点健康精力寿命、承受了染病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还要支付金钱财产。

          男女两性相互关系上的本质与真相是什么?

          某种意义上而言,其实男人都是可怜虫、事实上的或潜在的凯子。

          两性在遗传各自基因上,地位截然不同。

          女人生的每一个孩子,必然都遗传了她自己基因。男子即便后宫三千、子女成群,也可能没有一个遗传了他自己的基因。

          出轨被发现后,为何女人互撕?因为两个女人都清楚:那个男人或凯子,只是遗传自己基因的重要工具、钱包。

          女人都清楚自己真正的敌人就是另一个女人。

          男性在性行为后,主观上会获得所谓的快感。一如吸毒毒者会获得极致幸福,也如赌徒极度紧张焦虑之后感受到的舒爽,三者本质上,客观事实上甚至都是同类"错觉"。

          男性强奸重罪、骚扰入罪,但付钱交易,他就是"受害人"。

          换言之,卖淫嫖娼双方都将陷入博弈困境。卖淫女可能举报嫖娼人强奸骚扰,嫖娼人可能举报卖淫女卖淫。

          两者之区分,只在于有无交易。

          也因此最大限度增加交易之困难,最终杜绝性交易。

          最终使人类的性行为只能在合法合道德合公序良俗下正常进行。

          同样的,赌博、贩毒都是犯罪。

          但吸毒、赌博输了,却是"受害人",要拉他们进入与犯罪作斗争之队伍,解放他们的手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消灭赌、毒存活的社会条件,最终帮他们戒赌戒毒。

          三、延伸

          所谓"白嫖",就是双方情投意合之苟且,或许合法合情理,或许违反道德而不犯法。

          女方举报,情形成立,就是骚扰、强奸。

          男方给钱女方收受,情形成立,女方就是卖淫,男方就是"受害人"。举报后,即可"白嫖”。

          总之,交易之风险极大最大化,交易双方信任度极低最低化,交易双方违"规"而互相举报对方概率极高最高化。

          从法律制度设计上,就让性交易、赌局、毒品交易丧失成立空间。

          性交易、赌局、毒品交易本身并不是先天客观就有的,而是暴力黑白行政执法机关、法律制度安排参予后,才变成现在这种"顽疾″式的存在。

          管仲开创官方经营色情产业,日本国家力量主动借用色情业完成原始积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基地靠贩毒做大暴恐事业建国,……都说明它们本身就不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客观、唯物、先验。

          四、回应

          至于那些装慈善家,说什么妓女太惨、太可怜、太危险、太不容易了,不让妓女继续可怜危险的卖淫,她们都活不下去了?

          不这样思考的人,心太黑了?

          这样思考问题的人,才恐怕已不是心太黑,而是太蠢了吧?

          又坏又蠢,颠倒黑白是非,莫此为甚。

          还装出一付慈善人的模样,感叹性工作者太难之类,乃至毅然决然写下篇《为妓不易》之类系列,基本就是"愚而诈"标准模版。

          把这种思维类推、放大一下,毒贩们出生入死,大都活不长……赌局庄家赢家风险高,常被黑吃黑,动辄被灭门……黑社会老大朝不保夕,刀头舔血……,他们生活容易吗?

          连他们的生计都要铲除,心太黑了。……

          就足见其荒谬绝伦。

          五、根源

          过去法律制度思路设计主要问题,就是嫖娼、吸毒、赌鬼们的受害人角色难以成立,其行为难以认定为被伤害损害。

          因为虽然客观上精神肉体物质利益都有各种受伤受害受损,但他们主观上的感受却是快乐、幸福、舒服,是自主自愿而为之。

          客观结果与主观感受完全相反彻底背离。

          过去的法律设计思路对此认知模糊乃至混淆,直至以主观感受为依据将他们也视为非法违法嫌疑人不当得利人而决不是受害人受损者。

          以嫖娼为例,其受害的根源何在?

          性交易,交易的是什么?

          所谓性服务?

          问题是,两性性行为中,卖力气服务的是雄性。(当然,人类性行为脱离了动植物为了生育遗传而受春暖花开、秋草果饱食→激素活跃的低级模式,变成了人类特有的各种新"知识"多种多样化,极其复杂的"文明"行为。但从根本而言,提供服务的其实仍然是雄性,除非牠根本不够男人,不manlity)。

          是所谓的性享受、快感?

          问题同样来了,这至少是双方的主观感受。甚至药、具、食补等等,就都是雄性为了让雌性获得更好体验享受而特别自作孽各种主动加戏的免费、反向付费额外服务。是一切雄性舔狗行为的根源、终极模式。

          不是服务、享受,那么,交易的是什么?

          动物在亿万年漫长自然发展过程中,将交配生育主导权交给了雌性,并刻入两性的基因本能。基因中不具有这种本能地,都被自然竞争淘汰了。

          舔狗模式是动物界普遍模式,是刻入基因本能的普世价值。事前准备礼物、事后提供服务照顾的"舔狗"动物,其基因有更大机率得到遗传。事前百事不管,事后翻脸不认扬长而去的强行犯,其基因遗传概率低下。在亿万年漫长残酷自然竞争中,強行犯自个爽们都被淘汰灭绝了。

          现存生物都是祖上几千万几亿年前就是"舔狗"们所遗传,并一代代改良持续加码"舔狗"服务内容、份额。舔狗模式刻入了现存所有生物基因本能。越是种群繁盛,"舔狗"服务越是复杂周全花样百出。越是濒危动物,越是"舔狗"行为简单粗糙没有创新。

          哪怕是帝王,哼哼哧哧忙完了,交配前后都会主动送礼物给恩赏,否则心理上不舒服。(但他一样错觉为自己占了某种便宜,享受了某种福利,并不认为自己施恩本质上其实依旧是一种舔狗行为)。

          一句话,性文易,交易的是刻入两性基因本能的雌性交配生育主导权利,是将基因本能权利物质化,是利用男性基因本能不当得利,也是损害侵吞掠夺男性配偶基因本能权利。

        • 家园 【原创】子赫赫、姬明明

          《诗经大明》里写了帝乙长姊大长公主下嫁小明同学姬昌时,有豪华船队送嫁。这场景让人想起了电影《茜茜公主》里的镜头。

          只不过渭水豪华游船上的"茜茜公主",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最早的小明同学姬昌姬明明。想到他被母老虎豪横地揽在怀中,挣扎着微笑着频频向两岸观众挥手,那画面不要太美,太辣眼晴。

          再看传说中的文王百岁,姜太公一出场也是七八九十岁的老头。就知道这女人一向有多忌讳自己的年龄了。古今中外的女人,在这问题上都是一样的表现。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故事之要害,全在一个"愿"字上。

          母老虎吃光抺尽小鲜肉,人家小明同学是自愿地。——要么守身如玉而亡国灭族,要么妇唱夫随就此发家致富直上巅峰少奋斗五十年。小明怎么选?不自愿,行么?

        • 家园 五十步笑百步

          想象力超過東學西讀岛主

        • 家园 【原创】姬昌就是最早的小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明明,姬昌之"昌"耳。赫赫,女祭司武士团长、圣女耳。赫彻蒂只有一赫,她?呵呵,赫赫。

          明明,亦指周。赫赫,即商。

          夫子刻薄乎?

          孔子、老子、庄子……这些"子″,恐怕直到春秋时代,原先都是标示殷商贵族后裔身份用的,都是这代那代商王之后裔。到了战国之后,才变成了尊称。

          人形雄性荷尔蒙什么地,确实是唐僧肉长寿丹啊,武则天是如此说,子赫赫?女士,不就也活了一百岁。

      • 家园 【原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师"若更非彼"师",则这句孔子名言,其意旨更图穷匕现了。

        《师》卦在《易》经中是讲军队、军事战略战术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翻译成学《易》者之密码语,即是:

        《损》卦六三爻"三人行"里蕴藏的传世之秘,是我们儒家必须掌握的制霸天下的利器。钱学森一人,抵得了美军五个师。这句爻辞指示的规律,也抵得上"天子六师"一个师。

        • 家园 《师》卦

          重读《师》卦,上坤下坎,也很有意思。

          母老虎带着舰队顺水而下,帝乙妹归而武王伐纣。

          卦爻辞也很有意思,颇具讽刺。大君、开国。

          也只有母老虎才能在帝辛面前,敢称大君而不悖逆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