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说我知道的关于包产到户的一个小故事 -- Swell

共:💬181 🌺785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感谢感谢!

                    继续问一下:

                    家母对分田前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没那么辛苦了。

                    要说宽松多少,其实也就主要是有饭吃。

                    似乎上缴的粮食没啥变化,为啥反而没那么辛苦,而且有饭吃了?

                    年后我一并整理一下,看看能不能梳理个头绪出来。

                    • 家园 上缴粮食变得大了 -- 有补充

                      上缴的分两种:公粮,就相当利润上缴或者说是税,无条件上缴。购粮,就是声粮食卖给国家,有钱收。生产队时要按指标卖,不卖不行。分田后公粮不变,购粮只要150-200,等于一亩田自己可以留5-600斤了。相对于之前分200斤,差太多了。

                      通宝推:阴霾信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关于辛苦 -- 补充帖

                      原来生产队农闲时要搞各种工程建设。生产队,大队,公社,县,各级项目都有参加过。一般农闲就是冬天,我们那山区,风哪都大,气温经常是0度上下,还经常下下,冬雨一般不大,但一下往往几天天阴阴下下停停的。很多时候,脚我们那的话,就是赶狗都不出屋的日子。工程地方往往还得走老远的路。

                      别想着摸鱼,有登记计量考核的。

                      通宝推:朴石,阴霾信仰,
                    • 见前补充 4694050
                      • 家园 那么国家是购粮减少了吗?

                        包产到户之前国家有购粮吗?我印象中就是只有缴公粮的

                        • 家园 公购粮嘛。

                          别想得共产党那么坏,光收粮不给钱。唉,说了这句后,共产党还曾经真那么坏:80年代末90年代各种公粮以外的摊派,真的是光收粮不给钱。名目挺多的,教育附加,水利,其他不知道,反正加来加去好像一亩田得两百多斤,可折钱,似乎是一亩地总共大约要200左右。相当多人干脆就把田退了,我家也是。所以有人说自己农村户口一直没变,但是没有田,你不要来一句:不可能。

                          通宝推:阴霾信仰,
                          • 家园 总而言之,中国太大,各地情况不同

                            最好别把自己的经历当普遍现象,也别轻易否定别人的经历。

              • 家园 柴门兄客气

                我毕竟是理工出身,研究社会问题,不仅希望理论上要说得过去,而且一定要了解真实世界的情况,能够通过事实的验证。

                这个是个很好的田野调查,稍后我列个提纲吧。

          • 家园 生活在同一个农村

            不过,我认为辽南前后三十年水利设施荒废的原因不一样。

            打开谷歌地球,“大口井”依然像大地的癣芥一样存在着,记诉着九十年代的礼崩乐坏。可以说这场农田水利投资运动从预算审批开始,就是单纯为了瓜分蛋糕,为了雁过拔毛,从未考虑过投用。“大口井”,施工前没有规划勘探,完工后没有验收维护。。。这样看,还不如那条修了二十年的三十公里轻轨延长线——至少在认真修,至少每一步都能看出在为长远投用做准备。。。

            “农村建设像非洲”这样的风评恐怕刺激了一小撮辽南人的神经。但如果仔细想想,在"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小镇镇长治下,农村是不是被放弃的土地,农民是不是被放弃的人群?出现“大口井”这样的散财运动,也不奇怪吧?

            希望200亿管工委主任下囚能成为辽南社会清明的开始,希望农垦系被洗汰出辽南竞技场,希望辽南可以起底反弹。。。

            关键词(Tags): #大口井
          • 家园 接着您的话题谈谈我了解的改开前的农村

            本人78年初离开农村一去不回,所以对包产到户及以后的农村情况不太了解,但是对之前的集体化农村情况还是了解的。

            首先说说农田基本建设。辽西地处丘陵气候十年九旱,并且距离内蒙草原比较近春秋北边来的风沙漫天飞舞,总的来说对农作物不是太适合生长。当时农村春天都要搞抗旱活动,各大队有国家打井队给打的机井但是水太少无法做成水渠灌溉,只能人挑马拉一棵苗一棵苗的浇水,如果不抗旱可能当年农作物(主要是玉米高粱)就要绝收(当然现在都是地膜覆盖了,这也是在化工生产能力提高后的事情。即使这样我2012年去辽西重访时,还是看到了大面积农田绝收的情况)。七十年代初开始搞农田基本改造,就是冬天农闲时集中各小队人马修梯田,这样对水土保持有利。再一个就是修水库及水渠,由于水库工程比较大,多是几个公社联合作战。我曾经参加过一次修水渠行动,似乎吃饭不用交钱(县里给的补助)记工分是各小队统一向公社申请(不太确定了)。

            说到种子,其实文革时期开始我国已经开始非常重视农作物的杂交育种,各县有农科所社有农科站队有农科员。当时的育种有杂交育种与辐射育种,公社级单位都有育种田,但是辐射由于需要特殊仪器都是由单独的省科研机构或者大学来培育。当时还有一个情况与改开后很大不同是西方国家对优良品种采取封锁政策,我们无法搞到,只能自己一点点摸索效果刚开始可能不是太高,但是也培育出一批高产品种逐步推广到各地。就像玉米也是几乎每年都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品种,但是由于刚刚培育出来种子产量不多,造成开始不能大面积播种只能实验性质。这些事情跟改开后无法相提并论,后来西方国家对中国大力销售种子,对我们自己培育的种子造成冲击,导致我们的很多良种逐渐消失,非常可惜。

            即便是肥料和生长激素方面,我们当时也有很大的投入。我记得小学时就听到公社科研站搞520激素培养及对农作物喷洒实验,大队的科研员(非脱产)在试验田里搞小麦冬季蹲苗实验等等,由于当时年纪比较小加上年代久远很多事情忘记了。化肥当时用量比较少,主要是没有,只能用原始的方式施肥。没有办法只好试着搞各种方式积肥,比如绿化植物沤肥等,费时费事效果也没有化肥好。当时不是农民不想用,而是我们的国家刚刚起步化肥产量无法满足需求不得已而为之。很多人把当时农作物产量低与集体化联系到了一起,认为由于集体化导致大家出工不出力所以才生产不出粮食,然后人们吃不饱饭,他们根本不了解当时情况。那个时候的农民确实很苦很累,他们的大部分还是肯出力每天辛苦劳作,并非少数出力大部分卖单(被别有用心者带了节奏)。现在到农村看看,每天辛辛苦苦劳作的难道就比那个时候多吗?农村的年轻人到城市打工,农村老年化严重,可是粮食产量却比六七十年代增长几倍,这不是现在农村人肯出力的结果而是科技及化工等的提高。

            通宝推:hattie,阴霾信仰,西安笨老虎,qq97,审度,
          • 家园 说包产到户之后才对种子重视,不尊重历史事实

            看看杂交玉米之父,水稻之父的研究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包产到户的时间点正值之前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收割之际,这些成果的亩产功劳绝不在包产到户。

          • 家园 靠谱

            管中窥豹,我觉得你的个体描述与宏观的农业发展过程比较吻合。

          • 家园 感谢提供这么接地气的答复

            改开前的城乡致命剪刀差,改开后的苛捐杂税,都是农民不堪回首的过去。农民比较广泛认可的是,废除农业税及建立新农保开始,农民才逐渐过上较舒心的日子。

            最后这一句,应该是说到真正的问题上了,左派河友攻击错了对象,他们应该攻击的是苛捐杂税,而不是包产到户。

            我得抽空整理一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