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说道说道佛教 -- 铁骑边塞

共:💬36 🌺92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按他的逻辑,你该让他先表演个“燃指供佛”

                  不然的话:

                  他也没资格让人家试。

                  我之所以回帖,

                  是因为我觉得你是对的,他是错的。

                  我这个帖子之所以放在你的帖子后,

                  而不是回复他。

                  是因为我觉得他那种逻辑的人不值得我回复。

                  而且我觉得,

                  月兄,你该这么回复他:

                  什么时候开始,

                  表达对佛教的看法也要资格了,

                  是不是要去考个证?

                  燃指供佛,

                  天大的笑话。

                  佛教的人要那么能,

                  怎么怼不过印度教,

                  怎么让英国人殖民那么久。

                  你洋洋洒洒说这么多,我为你感到不值。

                  不过他也做了点贡献,就是没有他的胡搅蛮缠,

                  我就看不到你这么好的帖子。

                  送花!

              • 家园 不能混为一谈

                可能比较乱。移动平台,懒得调整了。

                1、经验

                他反对咒术仪式用的是经验效果。但就实用而言,有作用他当然会认可。这要看语境。你改掉了预设,就改掉了本质。

                2、皆空

                就像四大皆空,但不仅小乘会认为四大实有,唯识也认为四大是种子。问题不在于他们是什么,而在于他们无常,我们该如何看待。佛教后来的问题就是两者经常混为一谈。五蕴同理。用瓶譬喻最贴切。(注:这也是中国的优势,不会在意它是什么,而是直接讨论我们往哪里走。)

                3、先验

                只讨论先验很简单。因为先验是对于当下认识行为、意识活动整体来说的。比如,我看到一个白马,不会讨论白是什么。白就是先验的(预设)。更不会讨论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会让我经验为白。

                (注:它要和当下的感觉材料加起来才能成为现实,也需要过去的经验才能成为认识。或者说,他是将过去的真实延伸到现在。这里不多讨论。而空就是因为有待于一些条件,条件是会变化的,你很难说是一回事。这其实就是「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就和数学公理一样,他们先于经验而成为认识对象的基本形式。这种形式即包含人先天所有的感知形式(先天形式),也包括人后天建立的知识框架(后天形式)。他们综合到一起就是先验自我,也就是先验主体。

                佛教显然有类似的存在,尽管也是空的。我法性都是,比如事法界、理法界。

                由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同样受限于这些形式,自然世界的的整体反映,对我们来说就是无限化,至高化的先验自我——超验主体。不仅仅先于我们,而且高于我们,因为它无法动摇。

                4、定义

                我们在说无法定义的时候,说的是无限。比如道可道,非常道。非常是什么?非常就是无常,无常就是无限。不光数量无限,还是无法言命。不只无法定义,还是情况无限,变化无限。但没有定义,或者说内涵,我们又该如何认识他?

                前面这些描述,就是定义。中外最大的不同就在这里。中国只是指示,并不试图规定本质。而且这种无限的道,也已经被我们的先天形式所限定了。并不是自然世界本身。(注:规定本质导致混淆和误解,是印欧哲学最大的问题。这里涉及陈述级别,也就是变是不变意味着两个主体之类的问题,不再多说。)

                5、不同

                之前说可以是一回事、核心相同,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回事、完全相同。

                比如价值不同会带来应用之别,尤其和其他思想相比。但这多是混淆概念的结果。比如道体无善无恶,心学也是如此。但道体无善恶带来的政教问题困扰了道教几个世纪。而儒家有性善无需讨论这个问题。这就导致所谓的外延不同。

                类似的,道家的自然无为、心学的良知固有、佛教的众生皆有佛性,也很容易理解为无需行动。他们也经常有不同表达带来的误解。而在佛教和理学那里,连内部都是如此。比如「生住异灭」和「心即理、性即理」。

                简单讲,我说这些不是为了完全精准,而是为了把握同异。概念(有名)的作用就在于此。概念只是把握经验实在的工具,是获取知识的手段,而不是经验对象本身。

                6、题外

                之前梳理框架的时候,西方和南亚其实很难完整,都单独拿出来写过。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误区,他们都没意识到自己的预设已经决定了问题。

                西方陷入了反映多变现象背后的本质,概念=实在。南亚陷入了因为现象多变而本质是空,概念=假有。(注:假是双重含义。)

                但南亚其实是西方的另一面。两家都有一个基本预设,那就是探求现象背后更加实在的东西。两者的重点都是「是」(being/to be、as/bhū)。

                我们可以用西方做一个总结。

                  

                个人看到的可感知的事物最终皆变成幻影,因而了解人世间的一切犹如过眼云烟,人的心灵于是渴望永恒的真理,认为只有在一个靠近绝对上帝的心智世界里,才可能存有至高之善,亦即幸福。

                佛教最大的不同就是回到人世间,去行动、去理解何为世间,之所以为世间。消解掉这种绝对上帝(超验主体)的意义。(是才是关键。)如果把握到这一点,不再追问,那什么问题也不会有。

                7、最后

                佛教的核心理念没什么问题,但前往它的道路存在问题。极易把先验自我和超验主体等同。同时为了解决本体的困难,不断地发明一个新「有」来盛「我」。

                我针对的只是这些理论困境,而不是对价值或理念有什么怀疑。

                至于历史上的,则是另一回事。尽管很多时候是理论问题的结果,但那可能属于僵化和误读,不能全算作佛学,所以强调的是佛教。

                也就是说,我们的讨论其实是不同的定义,而很少触及观点的核心。

                我前文第一段是在反驳铁骑兄的说法(好话),而后面则说的是灵知主义(坏话)。但灵知主义不管宗教还是科学,都会遇到,并不只是佛教的问题。所以只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我说的「佛教」。

                • 家园 谈和做是不同的

                  你谈错了(如果)可以修改,我做错了就掉坑里去了。

                  • 家园 谈就不会进坑吗?谈就不会去做吗?

                    讨论未免会先验预设一些东西,问题可能是这些带来的。但这些不一定是你预设的那个样子……这就是我们争议的核心。不过是名相问题。

                    我在中间,对你们既支持又反对,夹在中间不是人。😅

                    现在河里这种特别多,不针对问题,全是独断、离言式的价值判断。可如果懂得汉语、情境分析。或者了解佛学、无自性性,又怎会有这样的看法?

                    所以我的做法是分析澄清,把他的陈述还原(局限)到特定前提。这样你们讨论的本质上就不是一个问题(事物)。只是这样更容易让人反感。

            • 家园 认同你的说法

              佛教几千年的发展,具有了广泛影响,很多寺庙为积累了巨额财富,能让一些僧侣有条件探求世界本源和人生的终极归宿,但是他们这个探求都是建立在臆想,猜测之上,为此构建出一套概念体系加以解释形成教义(即你说的“知--识”,也诞生了众多派别,难免众说纷纭彼此矛盾。

              西藏那些即有苯教遗留,更多的是其本身的地理封闭原始,愚昧和落后决定的。

              我选择信奉唯物主义,非常赞同“宗教是迷惑人民的精神鸦片”之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