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如果没有156项工程,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有可能比真实历史更快。 -- 乾道学派

共:💬321 🌺789 🌵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这是以为两弹一星就是上海北京搞的吗?啥叫全国一盘棋

              1966年12月28日,我国进行氢弹原理塔爆试验,当时在塔上负责试验的准备工作的有她的同学马国惠等20多位(塔上塔下)哈军工毕业的学员,杨琴棣在指挥部主控室里(就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地下控制室,当时有三位技术人员,其中由哈军工六期原子工程系毕业学员韩云梯担任起爆手)。这次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一样,主控室仍是三位技术人员,而这次三位技术员全是是哈军工毕业学员负责,其中担任大任的按下起爆键的就是哈军工八期原子工程系毕业的杨琴棣,她沉着冷静在12时按下起爆按钮,圆满完成了氢弹原理试验,保证1967年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晚年说:“第一颗原子弹押送、挂起、发射是我们的学生,他们留得住,拿得起,信得过”。今天又解密我国第一颗氢弹原理爆炸的起爆操作手是哈军工的学员,这是陈赓大将生前亲自谋划“尖端集中”创建原子工程系培养出优秀学员的成就,是哈军工的光荣,是哈军工对“两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事迹是首次公开,是经过多年挖掘及采访,得到同事家属大力支持,解密了这一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们干着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

              由于他们事迹十分突出,以后将分别专题介绍在二机部九局工作的韩云梯、杨琴棣、王鹏、彭先觉、夏忠、王顺生、汤锦初、俞雷等许多同志和在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的彭常贤、罗箭等许多哈军工人更多的事迹及生活细节。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晚年回忆说:“要说对‘两弹一星’的贡献,谈现在的人较多。其实,陈赓大将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初创时期的贡献是巨大的,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应该永远记住陈赓同志这位创始人的功劳”。“中国搞两弹一星,哈军工是立了大功的。

              哈军工“忠诚”、“执着”、“担当”、“拼搏”、“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哈军工人的身上,而且经过70年历程,已经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一大批在哈军工大院成长的哈军工子弟和一万多名哈军工毕业生的子女中,他们踏上父辈的足迹,继续投入到国防科技领域事业中,其中包为民、方滨兴、范国滨三名哈军工大院子弟成为了两院院士,这就是哈军工精神及文化教育的成就,哈军工是一部写不完、说不完的好书。

              1,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东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东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成员单位,总部坐落吉林省长春市。民用产品方面企业以汽车零部件和专用车为主导产品。现有员工9000余人,生产基地分布于长春、吉林、重庆、成都、芜湖、开封、柳州等地。 是国内百余家汽车、发动机企业的主要供应商,产品出口欧美,包括通用、福特、戴姆勒、大众等国际知名企业。是中国最大的制动器、飞轮总成、离合器、发动机连杆生产企业,产销量全国第一。

              2,中国航发长春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航发长春控制科技有限公司,1958年建厂,隶属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发长春控制中心作为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整体上市。公司坐落于长春高新开发区北区,拥有省级技术中心。公司聚焦燃油供给与计量装置,电液/电气转换装置、作动筒及伺服作动器、空气调节控制装置等四个专业产品。公司承担航空发动机的燃油调节器、燃油泵、空气控制活门、电磁阀等研发生产任务;产品还涉及地面战车、自行火炮、潜艇、舰船的液压阀、气动阀、集成阀、助力器、液压传感器和齿轮泵等。

              3,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始建于1952年,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中科院长春物理所于1999年整合而成,是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主要从事发光学、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精密机械与仪器的研发生产。 建所60余年来,长春光机所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等多种先进仪器设备,创造了十几项“中国第一”;先后参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4,吉林江机特种工业有限公司

              吉林江机特种工业有限公司,前身是1949年9月由东北兵工部辽东、辽南、吉林等地兵工厂搬迁合并成立的四一工厂,是共和国最早的军工企业之一。1952年定名为国营第五二四厂,第二厂名为国营江北机械厂,后改为吉林江北机械厂。2001年成立了吉林江北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与东光集团重组,企业更名为东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吉林江机公司。2015年9月,从东北工业集团分立出来,组建吉林江机特种工业有限公司,承续国营第五二四厂代号并延续科研生产。

              1958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技术进军”“赶超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大搞高、精、尖产品”的号召。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大连钢厂领导和科技人员都认真地思索一个问题——“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新贡献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呢?”时任大连钢厂副总工程师、协助生产技术副厂长周家嵘,抓技术开发工作的胡克,与赵明仁、高风仪、张秉黔、刘明渊等同志在一起商讨,最后决定要向“精尖产品”进军。随后,大连钢厂成立了由高风仪、赵明仁、孙以光、张振远、张秉黔、刘明渊、林伯云等科技人员组成的精密合金研制小组,对精密合金开始了试探性研究。

              在探索阶段,高风仪等科技人员,克服了设备条件差和没有操作经验的困难,初步得到了有代表性的若干牌号的冶炼、锻轧、冷加工、热处理等工艺参数,为以后扩大研制和小批量生产打下了基础。赵明仁同志利用能够看俄文资料(当时是主要的外文资料)的优势,在精密合金领域展开研究。他查阅了苏联的铁磁学、电工用钢等方面资料,从中理出了100个合金牌号,并把这100个钢号分成8类,分别列出钢号名称、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特别是对其中有代表性的50个钢号陆续进行试制。这些具有特殊物理性能的合金,就是后来的精密合金。

              孙以光同志是搞冶炼的工程师,爱动脑筋,能看懂外文资料,他和负责炼钢操作的工人师傅们花费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进行“攻尖端”工作。张振远同志负责铸造质量,他每天都深入生产一线,为掌握钢锭开坯工艺做了不少探究。张秉黔同志负责冷拔、冷轧出成品,他和搞热处理的林伯云同志在成品性能方面做了大量探讨,还起草了膨胀、弹性合金的标准。在完善工艺流程方面,王安宝等同志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分析了在研制中遇到的困难,参考前苏联生产精密合金的经验,拟定了精密合金生产工艺流程图,这项工作对完善精密合金的设计方案和生产工艺规程的制订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些科技人员在不足100平方米的简易厂房里,用仅有的1台30公斤非真空感应炉、1台2辊冷轧机,从仿制简单的坡莫合金入手进行研究,当年(1958年)就生产出15公斤、3个牌号的软磁合金、膨胀合金带。截至1960年初,大连钢厂共仿制和研制出11个牌号的精密合金成品带1500公斤,填补了我国精密合金的空白。第一批精密合金产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精密合金生产开拓出了新的道路。

              “人家能干,我们为什么不能干”——

              破难关,生产丝、管、带、板精密合金尖端产品

              1959年,党中央提出:“中国的新型材料不能依赖进口,我们要有自己的建设项目,以利于巩固国防。国外有的我们应该有,国外没有的我们也应该有,这样才能赶超世界水平。”同年4月,冶金部让大连钢厂派人到部里研究生产新型材料、尖端产品的方案,大连钢厂的毕可征、王培君、刘长明同志到北京参加会议。当时,他们对进口的极细丝、极薄带、毛细管等见都没见过,但本着“人家能干,我们为什么不能干”的态度和决心,大胆在方案中明确提出生产丝、管、带、板的精密合金尖端产品。

              这一方案经冶金部报国务院批准后,1960年,冶金部拨出专款兴建大连钢厂精密合金研究所,并把它作为国家的重点工程项目——“七五二工程”。1961年,大连钢厂七五二研究所正式成立,它是我国第一个精密合金研究所。不到一年时间,6000平米的研究大楼(七五二研究所)和相应的生产车间建成投产。科技人员从最简单的铁镍合金着手,借助正常的特殊钢生产工艺条件逐步积累经验,先小批量试生产,再结合用户需要逐年扩大品种,增加试制量,提高质量和完善工艺设备。投产后不久,0.5毫米的极薄带、0.03毫米的细丝和毛细管都实现正常生产供应。

              当时,大连钢厂生产出的0.09毫米细丝,盘起放开后不能伸直,合格率不高,本来打算停产。用户知道后到大连钢厂找到毕可征,拿着他们用这种细丝做出的产品部件说:“你们生产的这种材料是用于跟踪导弹、引爆连接部件,很重要!”为国防建设做贡献是无上光荣的,大连钢厂的科技人员下定决心突破难关。最终,他们摸索出了用热处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1963年,大连钢厂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软磁铁芯,并于1966年建立了铁芯生产线,生产的精密合金材料在国家军工、国防尖端技术和电子工业等事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其中就包括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和人造卫星上天,大连钢厂为“两弹一星”提供了重要的精密合金材料。这正是得益于大连钢厂科技人员为党、为人民多做贡献的诚心和有钻劲、拼命干的精神。

              • 家园 我说的是上海技术水平总体比东北高,

                两弹一星遇到需要中央组织协作的技术难关时找的是上海,从未说过两弹一星就是上海北京搞的。

                • 家园 也许只是因为上海工业比较集中

                  上海各种工业比较齐全。东北地方大,工厂很分散,比如鞍山沈阳长春哈尔滨,分别擅长炼钢/机床/汽车/发电设备,而上海这些工业全都有。

                  那年头交通又不方便,沈阳抚顺够近的了,雷锋受伤后因为抚顺做不了开颅手术,紧急往沈阳送,花了三个小时才送到,上救护车的时候还活着,半道就不行了。。。

                  所以,如果你是领导,是选择东北让手下天天坐火车玩,还是在上海舒舒服服的集中精力搞科研?

                  通宝推:独草,
                • 家园 上海成为全国协作重要节点的原因

                  你搞错了上海成为全国协作重要节点的原因。

                  上海成为节点有很多因素。从技术角度而言,当时上海得益于原来的轻工业基础,在精密仪器和电子上面的确是在国内比较强的。这两个往往是重要工程的重要方面。

                  更重要的原因是人才。上海聚集了当时中国相当部分的人才,从基础科学到各个分支学科。为什么上海人才多呢?因为上海物质条件好呀。这也同时回答了,为啥很多时候全国协调去上海了。。。生活条件好呀。谁不想工作的时候生活保障好一点呀。。。结果就是人和项目都相对聚集到上海了。这个反过来更加促使需要到上海去了。

                  至于生产制造的技术,这个上海就不敢说多强了。像轴承啥的,具体部件,很多时候还是要去东北的生产基地去落实。

      • 家园 就是在80年代,新中国达到世界40年代的工业水平也是不丢人的

        因为,要看,世界用了多少年才从民国的水平达到40年代的水平。

        这点非常关键,也是衡量新中国发展的重要标准。

        因为,在1949年,国民党的民国的工业水平显然是根本没有达到世界的40年代的工业水平的。

    • 家园 没156引进到哪瞪去

      虽然说瞪一眼就怀孕,首先得有东西可瞪。

      就说上海万吨水压机,参考了156项目里齐齐哈尔一重从捷克进口的6000吨水压机。而一重设计之初主要是造火炮的,造火炮两三千吨足够,近些年三哥搞155火炮国产化就是进口了三千吨水压机。一重建设时苏联不愿意给大的水压机,好不容易才争取到。

      当时查到的国外万吨水压机的资料显示,所用的立柱需要在另一台万吨水压机上锻压出来,这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后来参考一重的6000吨水压机,发现立柱是拼接焊起来的,后来就考虑用这办法分段锻压,再焊起来造立柱。结果锻压件的焊接又被难住了,后来冶金部的东德顾问说,德国的水压机采用过铸造件焊接的办法,而铸造件焊接工艺广泛用于造坦克炮塔,于是又从哈尔滨造坦克的674厂引进了铸造件焊接技术。

      再比如合成氨,技术来源分别有,30年代南京厂的美国技术,日本的大连厂的德国技术,50年代引进的苏联技术,60年代引进的英国荷兰技术,70年代四三方案的美国技术。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全国一盘棋,单靠上海搞不定的。再比如运十,没有造轰六的西飞帮忙,单靠上海自己能造出运十来?但西飞的投资肯定不算在运十里面啊?这么算投资效率能不高吗?其实156里那些兵工项目才是最重要的。。。

      通宝推:陈王奋起,青青的蓝,独草,homer,onlookor,翼德,常挨揍,方平,外俗内正,
      • 家园 兄弟我去无锡荣家早年间开的面粉厂旧址去参观

        荣家当年在无锡弄了好些个面粉厂纱厂什么的,当年貌似弄得很红火。

        我去那旧址一看(现在改造成为博物馆了),里面的各种电器设备,甚至连厂房立柱、楼板隔层用的工字钢,上面都是洋码子。面粉厂修理车间用的普车,也是原原本本的英国货。

        也就是说,没有完善的工业体系,连这种基础的建材都要完完整整从英国进口。

        如果没有完备工业体系,工字钢这种现在看来最不起眼的工业品,当年都只能依赖进口。

        说难听点,当年轻工业的繁荣,不过就是无本之木罢了

      • 家园 所以说临高启明这本书是工业党的集大成者

        即使穿越众带足了资料和基本设备,也要慢慢建立起从原料到成品的配套产业链才能复刻出最基本的蒸汽机工业。想要白手起家一步进入工业化,哪有那么容易。

        • 家园 搞156之前并不是完全没有基础。

          五二年156才刚开始,对产量的影响很小,当年产钢135万吨、煤6650万吨、机床1.37万台、发电73亿度。

          机械工业可以制造成套纺织机械、多种机床、矿山设备和3000千瓦发电机组等。

          53年统计,机械工业有25万职工,3.5万台机床。

      • 家园 156项工程指的是156个由苏联设计并提供主要装备的项目。 -- 有补充

        156是苏援的子集,不搞156不等于完全不要苏援。

        一重设计之初主要是造火炮的

        哪本书上说的?你搞错了吧?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北纬说一重的6000吨水压机立柱是拼接的,恐怕是个谣传。 -- 补充帖

        后来参考一重的6000吨水压机,发现立柱是拼接焊起来的,后来就考虑用这办法分段锻压,再焊起来造立柱。

        56年捷克就建了万吨水压机,六千吨的应该更早,不存在没法整体锻压的问题。

        锻压件的焊接又被难住了,后来冶金部的东德顾问说,德国的水压机采用过铸造件焊接的办法,而铸造件焊接工艺广泛用于造坦克炮塔,于是又从哈尔滨造坦克的674厂引进了铸造件焊接技术。

        这个说法我没有见过。

      • 见前补充 499289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