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康熙:中医治疟的照妖镜 -- 邪恶博士

共:💬215 🌺111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欣赏】您也知道什么是事实吗?咱们再读一下温病条辨。

                      就在您引文的下面,有这么一条。

                      编号:3431

                      条文:少阳疟,如伤寒证者,小柴胡汤主之。渴甚者去半夏加栝蒌根。脉弦迟者,

                         小柴胡加干姜陈皮主之。

                      如果您尊重事实的话,您就得承认,即使是“少阳疟”,在温病条辨中就有两条方剂相对应。

                      您如果再读一次温病条辨的话,您应该知道与“疟”对应的方剂超过十条。

                      如果您说“根据《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是治疗少阳疟偏于热重者的方剂”。

                      那么毫无问题,这叫做尊重事实。可是您向前跨了一大步,您说的是“青蒿鳖甲汤是中医治疗疟疾的传统方剂”,这就是罔顾事实。

                      另外,您再好好读一读我给您的《中医内科学》疟疾相关内容,请您告诉我,为什么里面一次也没有提到贡献了超过十条治疟方剂的《温病条辨》?

                      常识告诉我们,如果要谈论中医治疟,《温病条辨》还排不上号。

                      而您从青蒿素受热失效推导出青蒿鳖甲汤治不了疟疾,进而推论出中医治不了疟疾。

                      这就是您的逻辑!?

                      坦率说,我不相信一个人会糊涂到这样的地步,既没有逻辑能力,又缺乏常识。

                      我更相信您是在处心积虑地抹黑中医,进而抹黑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老兄,要抹黑也请您做得稍微的漂亮一些。

                      • 家园 你是对的

                        少阳疟不是指疟疾.吴鞠通的代表作《温病条辨》中,除太阳病名称外,

                        其他五经部多次提及,如 " 太阴温病 " 、 " 阳明温病 " 、 " 少阴温病 " 、 " 手大阴暑

                        温 " 、 " 手厥阴暑温 " 、 " 暑邪深入少阴 " 、 " 暑邪深入厥阴”、 " 阳明湿温 " 门及 " 太

                        阴脾疟 " 、 " 少阳疟 " 、 " 大阴三疟。、 " 少阴三疟 " · " 厥阴三疟 " 等,只不过增入温

                        暑诸名罢了

                        • 家园 请教,现代医学的疟疾,中医到底如何称呼。

                          又是如何治的?有效无效?

                          毕竟中国人患疟疾是有据可查的。后来也是一样用现代医学疟疾药治好的。

                      • 家园 你总算和我达成了一点共识

                        “根据《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是治疗少阳疟偏于热重者的方剂”之一。

                        我当然承认《温病条辨》中治少阳疟的方剂还有另一个。现在我说,根据传统文献,青蒿鳖甲汤是治疗中医分类中一种疟疾的方剂之一。和这个命题一样吧。

                        《温病条辨》是不是中医传统文献,你那本《中医内科学》(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neikexue/76-1-2.html)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至于在疟疾一章中没引此书,你可别来问我,问作者。你的常识告诉我们,《中医内科学》的作者可能认为《温病条辨》不是中医治疟的经典,这许是他(们)正确的认识。但不代表近代中医的认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一起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大纲里列着:

                        精读典籍: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伤寒论》(张仲景)、《金匮要略》(张仲景)、《温病条辨》(吴瑭)、《温热经纬》(王士雄)。

                        我想问,《温病条辨》这一经典里有治各种疟疾几十种方剂,难道后世中医真的有如此之高的分辩能力,知道其无效而不用?

                        另外,现代医学可没有中医分类中这么多种疟疾名称,就叫疟疾。所以我说”治疟疾“,而不再细分。

                        说“青蒿鳖甲汤是中医治疗疟疾的方剂之一”和“青蒿鳖甲汤是中医治疗疟疾的方剂”有无区别,有,但要看我的意思是不是说“青蒿鳖甲汤是中医治疗疟疾的唯一方剂”,如果没有后面的意思,我的两种说法完全不矛盾。正如同我说“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没有问题,不需要说“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才完全正确。

                        好,回到一个另主要的争论上,中医治疟的传统方剂还有很多,即使承认青蒿鳖甲汤不行,还有其他的行。所以这是以点概面。

                        中医治疟的传统方剂有多少,多少有效,你可以分辨以前无统计数据。我倒是真没有直接的例子。不妨再回到开发青蒿素的例子,

                        屠呦呦(中国中医研究院青蒿与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说:

                        “我们经系统收集历代医籍、本草,从中整理归纳出200多方药。历经380多次样品的鼠疟筛选,1971年10月终于在经历大量失败后取得中药青蒿抗疟筛选的成功。”

                        这200多方药应该把我们能找到的都包括了吧,怎么都失败了,只找到青蒿。这不是说,200多中医治疟的传统方剂(除青蒿)基本无效。(注,常山根水浸膏对疟疾有显著疗效,但不能防止复发,常山有致吐的副作用,见后)。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2000年中医治疟的历史,怎么还是治不胜治。至解放初,此病仍在20余省、市、自治区流行。一般年份,估计发病5千万人。这200多方药干什么去了。要知道,2000年中中药市场占有率可是100%。

                        对了,还有邪恶博士本贴康熙的例子。上到皇帝,下到百姓,众多中医为什么放着有效的单方青蒿不用?煎汤加热,把有效成分破坏,因此误了多少人的性命。也延误了屠呦呦们对青蒿素的提取。

                        你那本《中医内科学》列举的其他方剂,对治有无疗效,我只好再大呼质疑。文中说的能令人信服有理的,只有青蒿素浸膏片和常山根水浸膏。说”对其他疟疾证候需要截疟者,亦可采用青蒿素制剂“。问个问题,青蒿素制剂是不是中药?(见后)。《中医内科学》列个西药在此,不知何故。另外,如果《中医内科学》的作者知道青蒿煎汤加热把有效成分破坏而治疟无效,还列出清瘴汤,这是不是误人?哦,对了,有人说了,这是清热而已。治不治疟,再说。看来古代疟病吃药的死者,清热肯定是清了。

                        ----------------------------

                        ”青蒿素是西药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贺兴东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研究员岳凤先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所研究员王孝涛

                        中国科技信息所研究员贾谦

                        记者:要弄清青蒿素提取物是否是中药,首先应弄清中、西药(包括天然药物)的概念,请你们谈谈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主要区别。

                        贺兴东:中药是与西药相对而言的,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也叫本草,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必须在中医中药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二、绝大部分中药出产于中国,虽然有少部分是进口药,但也在中医药学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于临床,所以也被纳入中药的范畴。而青蒿素采用的是西方从植物药里分离出治病所需的有效化学成分的方法,不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故不是中药。

                        王孝涛:中药是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药成方制剂等的统称。中药具有药性(四气五味)、归经、功能、主治和配伍(君、臣、佐、使)等,其功能是以中医术语如解表、温里、滋阴、理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来表述。而天然药物是用其活性成分,即有效单体化合物,以西医学理论指导应用于临床,其功效作用是以现代医学术语如强心、消炎、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癌等来表述。故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的处方用药,而天然药物(单体化合物)是西医临床的处方用药。再如中医处方用的黄连其饮片有黄连片(生品)、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等规格,青蒿的饮片有青蒿(切断,生品)、鳖血青蒿等规格;而西医处方用的是麻黄素、黄连素、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等化学药品。由此可见,从中药青蒿里提取的青蒿素已不再具备中药饮片的特性,已不能参加中医复方的组方,而完全具有西药的特性,所以最终只能归于西药范畴。

                        岳凤先:中药是中医药学体系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里药的总称。一个药物必须具备以下三点方为中药:一是药物本身性能的表述,如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二是药物的功效用中医临床对人体状况认识的对应术语来表述,如补气补血、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等。构成这两点基本可以叫作单位药。三是单位药配合使用,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按通称的“君、臣、佐、使”关系组合,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青蒿素因为已不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不能按照中药的理论来使用,尽管是从中药中提取的,也不能称之为中药。

                        贾谦:在我国中长期科技开发规划的第三稿中,仍然认为青蒿素是中药,甚至有人提出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典范,也有人认为是与国际接轨的成果。在一些人看来,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就应该是中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根据中医理论,能够辨证使用的才叫中药。洋地黄是中药,可是从中提取出的“地高辛”就不是中药,而是西药。更典型的就是金鸡纳霜。金鸡纳是治疟疾的中药,但是从金鸡纳中提取的金鸡纳霜,即奎宁,就不是中药了。

                        • 家园 【注意】咱们可没有什么共识。

                          您耍滑头的本事真是太初级了。

                          我都怀疑您是一位中文理解能力有限的外国人了。

                          您先是混淆“少阳疟偏于热重者”与“少阳疟”,否则您那个“之一”就无从谈起了。

                          然后您接着搅浑水,把对“中医分类中一种疟疾”正确的结论扩大到现代医学所称之疟疾。

                          另外,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您不断的信口开河。以提问来代替论证,如:

                          “我想问,《温病条辨》这一经典里有治各种疟疾几十种方剂,难道后世中医真的有如此之高的分辩能力,知道其无效而不用?”

                          您如何知道后世中医的分辩能力如何?西医几年就可以推翻中医2000年的治疟实践,小小一个吴鞠通的十来条治疟方剂,能力低下的中医几百年还分辨不清吗?再说了,温病条辨中的治疟方剂大部分并非吴鞠通原创,中医内科学不提它,您有什么好不满的呢?无非就是使您的论据看上去不太美罢了。

                          同时,您还有逻辑混乱。您举出“至解放初,此病仍在20余省、市、自治区流行。”来证明中医的不行。但是您完全忘了西医从康熙年间就参与中国治疟大业的事实,这可是您反复说明的哦。为什么板子就打在中医的屁股上呢?

                          坦率说,我已经失去了和您探讨的兴趣了,您的目的不是求真理,只是为了贬低中医。而且手段又是那么弱,您不会就是大名鼎鼎的可以发贴赚钱的“网特”吧。

                          大家伙应该也看清这一点了,所以如果没有其他人提出问题的话,我不会在此再回您的贴了。

                • 家园 题外话,问个为什么,了解一下。

                  现代医学可没有这么多名称,就叫疟疾(malaria),就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只是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罢了。

                  为什么会如此表现不一?

                  PS: 文中引用的热瘴和少阳疟脉象和症状都不同,不知道引用何意?

                  • 家园 疟疾症状

                    因原虫株、感染程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

                    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镰状疟原虫,卵状疟原虫,及三日疟原虫.

                    症状

                    潜伏期: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

                    (一)间日疟:多急起,复发者尤然。初次感染者常有前驱症状,如乏力、倦怠、打呵欠;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泻;不规则低热。一般持续2~3天,长者一周。随后转为典型发作。分为三期。

                    1.发冷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2.发热期: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

                    3.出汗期: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约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

                    (二)三日疟:发作与间日疟相似,但为三日发作一次,发作多在早晨,持续4~6小时。脾大贫血较轻,但复发率高,且常有蛋白尿,尤其儿童感染,可形成疟疾肾病。三日疟易混合感染,此刻病情重很难自愈。

                    PS:

                    少阳疟偏于热重者,汗解渴饮,脉左弦

                    热瘴: 寒微热甚,烦渴饮冷,脉洪数或弦数。

                    如果中医专家说不是一类,我当然同意。我也可以勇于承认前面称少阳疟和热瘴是一类是错误的。

                    只想再问一句,少阳疟是不是疟疾?如果有人说此疟非彼疟,我只好就此打住。

                    • 家园 虽然不是专家,但是看字面意思,两者是不同的。

                      首先就是脉象。少阳疟,是弦,还是左手处的。而热瘴,脉象有洪或者弦,除此之外,还有数。

                      其次,症状也是不同的。共同点,都是有热,所以都有“渴”的表现。但少阳疟是热重,而热瘴是热甚。甚比重的程度更深。所以表现出来才是热瘴的人要饮冷,而少阳疟的人只是渴饮。有热瘴的人还因为太热导致心烦意乱(而且从字面看是干热无汗),而少阳疟的人还有汗解。少阳疟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症状是暮热早凉(傍晚发热清晨发冷,很有规律)。热瘴中不见描述。而且现代西医所定义的疟疾中似乎也没有对应症状?所以少阳疟是否是现代西医中的疟疾,真要找个专家来好好问问了。

                      • 家园 总结一下,大家看看这里的逻辑

                        在邪恶博士的本贴里,他详细介绍了”抗疟良药青蒿素是中药开发的典范“这一命题的误区。分析了现代研究方法和中医对开发青蒿素的贡献。特别是中医用于治疗疟疾的一个传统方剂青蒿鳖甲煎加热使青蒿素效用失效的问题。

                        我在跟帖里概括了中西医治疟的比较。又用了中医治疟传统方剂青蒿鳖甲煎的例子。说中医停留在知其然却并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

                        大脚丫质疑青蒿鳖甲煎不是治疟药。其实到这里我们可以打住。如果传统方剂青蒿鳖甲煎不是治疟药,”抗疟良药青蒿素是中药开发的典范“就已经不成立,邪恶博士的分析已经成立。我也不用卖力再分辩什么。

                        可是大脚丫指导下我查《温病条辨》,看看青蒿鳖甲汤是治什么的。我查处它治“少阳疟”。不知大脚丫查出青蒿鳖甲汤还治其他什么。

                        现在大脚丫说“少阳疟”不是疟。也有人质疑少阳疟可能不是现代医学所说的疟疾。好好好,就算少阳疟不是疟,回到最初的命题,抗”现代医学所说的疟疾“的良药青蒿素跟中药开发的关系,就回到了《肘后备急方》就有“青蒿一把绞汁服,可以治疟”。(注意,此处的疟是不是疟,再议。)邪恶博士说青蒿素的发现是借鉴了中医的实践经验,[特别没方剂什么事],仅此而已。分离其中不同成分,通过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来检测其有效性,直至最后发现青蒿素。这些研究,都是基于现代研究方法的,与中医无关。

                        • 家园 逻辑从邪恶博士那里就开始有问题了。

                          首先,按照博士的逻辑,中医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不会再发展了。而事实上中医是一直在进步的。从病机病因到制药,都在发展着。真正的停顿是清末以来一系列的历史人为因素造成的。现在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中医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医也从来都是奉行实用主义和拿来主义的。正如同奎宁可以加入中药中去一样。疟疾的病因因实践条件限制,没有像今天一样发现疟原虫。但是这个是可以加入中医中去的。比如,我可以设想在疫气中加入虫类,虫类中再细分出各种类。这样中医理论就会更丰富。制药也是如此。中医做丸药等成药也很长时间了。以前是从方剂做成药丸,现在为什么不能用现代化的手段做出新一代的药丸?这又如何不是中药?中药不是只有那些药锅在煮的东西。从中医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是。

                          这里引一段青蒿的文字。青蒿治疗疟疾的功能在西汉马王堆墓(公元前206~公元后23年)出土的丝片里已有记载:“青蒿治疟”;葛洪《肘后备急方》(公元281~340年)中,提到了六种疟:疟疾、老疟、温疟、瘴疟、劳疟、疟兼痢,并且提出治疗方法,其中提到了用青蒿抗疟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公元1596年)记载了青蒿治疟的配方。青蒿性寒,味苦、辛。清热解暑,除蒸,截疟。

                          青蒿是广泛用于疟的治疗的。青蒿鳖甲煎只是少阳疟中症状呈偏热重型的一个方子(少阳疟还有偏伤寒型的)。且说少阳疟是疟,那么即使否定一个青蒿鳖甲煎,也无法否定青蒿在其他疟中的作用。抗疟良药青蒿素是中药开发的典范如何就不成立了呢?

                          这里再引一段人民网上的文字:复方蒿甲醚的诞生,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援越战争。从开始研制到取得成功,前后跨越20多年,其间不乏传奇色彩。

                            1967年5月23日,为支援越南战争中因疟疾流行而伤亡严重的中越军队,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指挥部署了一项紧急军事任务———“523项目”。这项以启动日期命名的重大项目,揭开了年轻的共和国研制抗疟新药的序幕。

                            然而,对于新中国刚刚起步的医药工业来说,研发新药是个新事物,从何入手、从哪切入?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最终确定从祖国的医学宝库中寻找线索。

                            在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古验方、古医籍后,他们发现,早在公元340年东晋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使用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于是,青蒿草成为“锁定目标”。经过反复筛选、无数实验,1972年,科研人员终于从青蒿里提炼出抗疟疾的化合物———青蒿素,并于1973年在云南和海南等疟疾高发区进行了临床试验。青蒿素是新中国研制的第一个化学药品,标志着我国新药研发取得历史性突破。

                          可以看出没有中医验方的积累,青蒿想都想不到,别说提炼了。什么叫只是借鉴了中医的经验,没方剂什么事?这和过河拆桥有什么区别。

                          再回过头来说那个“甲鱼汤”。从前面《本草纲目》里对青蒿的性质描述,截疟只是其中一个功能。这里有一个方子:青蒿加水煎服可以防暑。这就是用到青蒿清热的功效,这个功效并不一定是青蒿素在起作用。再比对热重型少阳疟的疾病特点,冒失地批“甲鱼汤”也是不对的。

                          再整理错误逻辑如下:

                          从疟疾想到青蒿素,已知青蒿素高温下失效,否定青蒿鳖甲煎,进而对中医否定。

                          总结:引用青蒿鳖甲煎的人,满眼只看到了“疟”字,对背后中医对疟症的描述解释根本不了解。再者,对青蒿的药性也不了解,认为青蒿就等于青蒿素。这样的逻辑如何能正确。

                          • 家园 牛啊

                            没学过中医,把这么难的概念的搞动了。少阳疟确实不是疟疾。疟的意思寒颤打抖。少阳在六经里属半表半里,阳胜则汗出,风胜则振寒而为疟。足少阳胆经病证多见寒热往来,其中又有寒重热重。

                            附:

                            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太阳一阳明—>少阳—>太阴一少阴—)厥阴。

                            • 牛啊
                              家园 那疟疾在中医中有对应的病名么?
                              • 家园 前面说青蒿素的时候,引用过

                                葛洪《肘后备急方》(公元281~340年),提到了六种疟:疟疾、老疟、温疟、瘴疟、劳疟、疟兼痢。

                                具体的我不知道,等山寺桃花赐教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