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淘书记(二)在文学殿堂外转悠(上) -- 履虎尾

共:💬55 🌺6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淘书记(二)在文学殿堂外转悠(上)

    《林海雪原》与现代小说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家里的一位长辈从工作单位给俺带回来一本大厚小说,《林海雪原》。这是履虎尾所阅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俺用了三天的时间,终于把它啃完了。

    第一次读大部头的“字书”,读后的感觉是蛮复杂的,既感慨于“字书”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又感慨其语言文字的流畅优雅。此外呢,还有点儿自我陶醉的意思包含在里边——呵呵,居然俺也能啃动大部头啦。

    读完了《林海雪原》,余兴未尽,就想着再找一本像这样的有趣的小说来过瘾。然而,找第二本小说可就太困难喽。

    履虎尾家当时住在大南关的一个大杂院里,院子里的居民有小商小贩,有拉平板车的苦力,有郊区“五三社”的农民,基本上都是些“下九流”。履虎尾的舅舅在“铁西”大厂子里当车工,是院子里社会地位最高的人,呵呵,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嘛。俺说这些的意思是要表明,在当时,俺如果想找左邻右舍借书读的话,那可真是和尚庙里找梳子啊。

    俺当然知道,小人书铺里也有大厚本的小说出租,可是,租金贵不说(一本书一个晚上要一角钱的租金),人家还要收押金的,不然你租去就不还了可咋整?一本书的押金不是五元,就是三元,也超出了俺当时的能力。

    此外呢,有的同学也有书,可是,平白去借,十次倒有八次碰了钉子。人家能白白借给你吗?你要是给昧下了呢?你得拿书去换着读才行。

    新华书店柜台里更是摆满了新书,看得你眼花缭乱的,谗得你口水直流,可是,一本一块多钱,你买得起吗?

    一年后俺上初中时,离学校不远就是辽宁省立图书馆,俺进去过几回。图书馆里面的书当然很多。可是,借书是要有借书证的。俺怯生生地询问图书馆里的工作人员,在哪里办、怎么办借书证?人家仰着脸爱理不理的回了一句,初中生不办借书证,至少得高中。(后来俺上了高中,人家又告诉俺了,必须是大专生——靠!)

    俺小时候曾经积攒过小人书,自从发现了小人书铺,找到用少量的钱就能看小人书的地方,俺积攒小人书的习惯动作终止了。因为大街上的小人书铺子多得是,里面的小人书也多得是,根本用不着自己去淘去存小人书。而现在呢,既然想读书,又没有多少钱,怎么办?只好重操旧业,自己想办法去淘书了。

    有办法吗?有,办法还是有的。俺当时搞书,主要是去三个地方。

    第一个去处是“太原街”的古旧书店。奉天虽说是省城,但毕竟比不了京师。北京城里的“中国书店”有好几家,还有专营此业的“琉璃厂”一条街(俺后来去京师读书时,是中国书店和琉璃厂的常客)。当时,整座奉天城里,只有太原街上有一家古旧书店。里面的旧书不算少,价钱也还算便宜,八成新的书只卖到原价的一半。至于一些没头没尾的书,厚厚的一大本才卖三、四角钱。此处的缺点是,距离遥远,去一趟极端的不容易,要知道,俺家可是住在大南关呐。

    第二个地方是中街的“儿童电影院”。在儿童电影院门前的广场上,偶尔有个别跟俺一般大的孩子,抱着一两本书在卖。俺估计,这些书很可能来历不明——说穿了就是偷来的。因为除了书,孩子们还卖一些其他的文具和玩具什么的,比如钢笔啦,乒乓球拍啦等等。俺就曾经在这里用三角钱买过一把乒乓球拍子,用两角钱买过一支钢笔。

    第三个去处是“东行”。沈阳人都知道,在大东门与小东门之间有一条胡同(小巷子),胡同路旁的所有人家都开着一个小商铺,摆卖一些零七杂八的小东小西。这里就是全沈阳赫赫有名的“东行”。在各种小铺面之中,就混杂着几个旧书摊,摆着百十本的旧书在卖。

    俺在这三个地方先后搞到的现代小说现在还记得书名的有如下几本:

    一本是《保卫延安》,这是在儿童电影院门口花五角钱买来的,厚厚的有六百多页,前边没皮,后边没封底,是竖排繁体字的书,估计是1956年以前出版的,因为俺买来此书时,彭大将军已经倒霉了。《保卫延安》里边的故事很生动,主要英雄人物是周大勇。俺记得比俺高两三届的语文书里,有从《保卫延安》里节选的几篇课文,有一课课文的名字就叫“延安”——“延安,周围是山,延水河,绕城流过……”另一课呢,课题叫“周大勇和他的连队”。《保卫延安》中有一个内容很重要,这就是关于“新式整军运动”的形象的描写。书中的宁金山、宁二仔弟兄俩的故事,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诉苦”和“三查”的实际情况。

    还有两本小说是《红旗谱》和《播火记》,这是俺在东行书摊上买来的,好像是用了一块五角钱买的两本。

    还有一本没头没尾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关于贺龙红二方面军长征的故事。

    还有一本《敌后武工队》,是八路军打鬼子的。主要人物有吴强,汪霞,刘太生,刘文斌,贾正等等。这本书里的歌谣很有趣,像“打死一撮毛,家家吃煮饺”,“打死哈巴狗,家家来敬酒”,“打死侯扒皮,摆酒吃顿席”,“打死刘魁胜,人人把酒敬”……

    俺读的第一本书是小说《林海雪原》,所拥有的第一本书当然也就是《林海雪原》了。俺通过《林海雪原》认识了现代小说。那时候所淘的书中,最多的就是战争年代打仗的现代小说了。

    俺就是用这些书,与别人交换着来读。几年的时间,读过了几十本这一类的小说。包括;《新儿女英雄传》,《前驱》,《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吕梁英雄传》,《铁道游击队》,《平原枪声》,《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战斗地青春》,《红日》,《古城春色》,《踏平东海万顷浪》,《红旗插上大陈岛》等等。

    现代小说当然不仅仅是打仗的,除了描写战争年代的一类外,还有关于和平时期的小说。像《创业史》啦,《三里湾》啦,《山乡巨变》啦等等的。这一类俺都不爱看,所以一本也不买,搞到手的几本,也立即换了出去。

    关键词(Tags): #《林海雪原》#《保卫延安》#《敌后武工队》元宝推荐:雪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古城春色》的作者是谁呀?

      小时候这本书爱不释手. 现在还记得主人公的名字叫乔震山, 原来的名字叫孙大宝. 参军后改了名字, 姓他母亲的姓. 其他人物还有乔的弟弟孙二宝, 惨死的姐姐孙珍英.书中乔震山是四野的一位连长, 在一次战斗中掉到悬崖底下, 身受重伤.小说结尾处留了个伏笔,北京和平解放,解放军接管城防后,副连长王德失去联系多年的女同学满丽英来阵地找他. 王副连长告诉通讯员说:"就说我不在."小说上部到此嘎然而止.文革后不知是否出了下部. 我曾经想,如果改编成电视剧会很不错. 也在网上找过相关的消息,但从来没搜到什么,有点失望.

      关键词(Tags): #《古城春色》
    • 家园 林海雪原啊

      别的印像不深,就记住“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了。哈

    • 家园 【原创】淘书记(二)在文学殿堂外转悠(下)

      《盖达尔选集》与《小布头奇遇记》

      俺在淘大厚本子的现代小说的同时,也搞到过和读过若干本的童话故事。其中有不少是民间传说故事,有外国的,也有中国的。

      先说外国的民间传说故事。当时,咱们同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还没有彻底弄僵,所以,苏东各国的民间故事书还继续在社会上流传着。在俺读过的民间故事里,有俄罗斯、乌克兰的民间故事,也有捷克斯洛伐克、东德、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的民间故事。这些童话故事的内容很丰富,也都很有趣。其中有不少被改编成连环画,俺曾经在小人书铺里读过的。当然,也被印成字书。这些故事的语言很独特,也很风趣,给履虎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俄罗斯的民间故事中,有很多故事是讲述王子与公主的曲折浪漫的爱情的。当这类故事结束时,有情人终成眷属了,总是要举行盛大的宴会或者舞会。这时候,书中就用故事叙述者的口气这样结束了:

      “这个盛大的结婚宴会请了很多很多的客人,当时啊,我也有幸收到了一份请贴,于是,我也坐着马车赶去参加了。我在宴会上吃面包喝啤酒,吃啊喝啊,开心极了。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股香味呐!”

      国内的民间故事也不少,记得有《彝族民间故事集》,《壮族民间故事集》,《维吾尔族民间故事集》,《蒙古族民间故事集》等等的。几乎国内的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故事集出版。除了各少数民族的,也有汉族的民间传说。像《太阳山》,《王小种冬瓜》,《狐狸和狼》,《老虎和山羊》等等的,读起来也很有趣。

      除了这些民间故事,一些著名的作家文人也给少年儿童创造出了很有味道的儿童文学作品。例如,俺读过张天翼先生写的《大林和小林》,《罗文应的故事》;读过老舍先生写的《宝船》;还读过忘记了作者的《宝葫芦的秘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俺在儿童电影院门口,曾经用三角钱买来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小布头历险记》。

      这本《小布头历险记》是一部比较短的长篇小说,大约有不到三百页厚的样子。童话的主人公不是真的人,而是一个假人——布娃娃。这个布娃娃是幼儿园阿姨自己用布缝制成,送给一个小朋友的,因为这个布娃娃非常的小,所以阿姨给她起个名字叫做小布头。

      故事里说,布娃娃小布头在小朋友家里不听话,浪费粮食,挨了小朋友的批评,就不高兴了。在坐车去幼儿园上学的时候,就从小朋友的口袋里溜了出来,逃走了。小布头被汽车拉到了乡下,在乡下遇到了一窝五只老鼠。这五只老鼠就是:鼠老大,鼠老二,鼠老三,鼠老四,鼠老五。这五只老鼠都会唱歌,会吟诗做赋,俺今天还能记得的有下面几句:

      鼠老五,鼠老五,

      闲出洞门散散步,

      真想吃块甜点心,

      最好有块烤白薯。

      呵呵——这就是鼠老五唱的“鼠老五之歌”啊。其他各位老鼠的自我咏叹调如下:

      鼠老大,鼠老大,

      名扬四海震天下,

      XXXXXXX,(按:呵呵,打叉的是俺记不清了)

      世界之上我称霸。

      鼠老二,本领大,

      总在老大领导下,

      别看今天当军师,

      吱呀吱呀吱呀呀。

      (按:书中说本来的词是“老大一死我当家”,因为是当面唱给老大听的,鼠老二不敢直接唱出来,只好“吱呀吱呀吱呀呀”地含糊其辞。)

      鼠老三,真能干,

      一顿两碗大米饭,

      只要老大说声咬,

      叫它脖子稀巴烂。

      鼠老四,真能干,

      XXXXXXX,

      XXXXXXX,

      香油能喝二斤半。

      在北京读书时,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去北海划船,俺一看,连俺自己正好是五个人,于是独立船头,将“鼠老大之歌”高声吟咏了出来。碰巧还有两个同学也读过这本《小布头历险记》,于是,他们俩便在年齿上争竞了起来,都说对方是鼠老三,自己才是货真价实的鼠老二,“别看今天当军师,老大一死我当家”,哈哈——

      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俺搞到了一本《盖达尔选集》。这是在儿童电影院门前随意撒网时,一个孩子硬是出手给俺的。俺本来不知道这个苏联作者和这本书,卖书的孩子热情地向俺推销,说价钱好讲,你随便给,给钱就卖。俺翻开目录,看到了一篇俺知道名字的故事——“丘克与盖克”。于是,俺用五角钱买下了这本足有六百页的厚书。

      买回来一读俺才知道,这本《盖达尔选集》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它的内容包括几篇中篇小说和几篇短篇小说,最后还有两篇盖达尔在前线写下的通讯报导。

      今天俺还记得的中篇小说有:

      《少年鼓手的遭遇》,这是目录上的第一篇。这是一篇反特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少年,刚刚被少先队选为中队的鼓手。他的父亲由于贪污被判刑,年轻的后母跟着情人去旅游,少年自己在家里生活。两个特务趁机而入,想利用“少年鼓手”,去盗窃国家机密。少年鼓手最后奋起反抗,受了重伤,也帮助公安破了案。俺现在回忆起这本书来还感慨万分,就觉得故事的社会背景(卫国战争前的苏联),怎么跟咱们今天这么相似呢?

      接着是第二篇第三篇《铁木儿和他的队伍》,《铁木儿和他的队伍(续)》,前一篇有点像是学雷锋做好事;后一篇是战争爆发后,铁木儿和同伴们组织起来,支援前线的故事。

      接下来是中篇小说《丘克与盖克》,这是一篇非常非常棒的故事,谁要是能在网上搜到,真应该把它贴上来,贴到柴禾妞的亲亲宝贝栏里。国内模仿着《丘克与盖克》写了个剧本,并拍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兰兰与冬冬》,也曾经红过一时也。

      中篇之后是短篇,书里的短篇小说其实也不错,有《一块烫石头》,《骑兵的故事》等等的。只是时间实在是太久了,俺实在记不起来了。

      《盖达尔选集》俺一直保留着到八十年代初。可惜的是,毕业后几次搬家,几次折腾,不小心给弄丢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