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五霸小史引言(一)春秋分期 -- 履虎尾

共:💬136 🌺44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五霸小史引言(一)春秋分期

    西周末年,周幽王废掉申后(幽姜)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周幽王废嫡长,立庶幼的行为,破坏了宗法制度,动摇了统治的基础,更引起了姜姓诸侯、贵族的反对。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勾结西方的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宗周镐京被攻破,幽王与太子伯服被杀死于骊山之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西周灭亡了。

    杀掉幽王和伯服之后,申侯拥立原太子宜臼为天子,这就是周平王。平王即位,宗周镐京残破,关中广大地区都在犬戎的控制之下,难以安身。第二年,亦即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平王宜臼放弃镐京和关中地区,东迁成周洛邑,历史上把东迁之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东迁洛邑之后,东周政权又存在了五百二十一年,直到战国晚期,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这一年,秦最后灭掉了东周。

    东周的前半段时间,同鲁国的史书《春秋》的起止时间大体相当,所以,被称为“春秋”时期。春秋以后则是战国。

    关于春秋时期的上下限,也就是春秋时期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史学界一直没有统一认识,考察一下,大体上有五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就是鲁国史书《春秋》的观点。《春秋》开始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结束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获麟”。《春秋》即是“春秋”时期名称的来源,也是春秋时期时代划分的标志,春秋时期的上下限,最初就是依据《春秋》划分的。历来人们都知道这个观点,但到了具体使用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应用它了。

    第二种观点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观点。《十二诸侯年表》把春秋时期的开始定在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而结束在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敬王四十三年的下一年即为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十二诸侯年表》之后为《六国年表》,于是就进入战国时期了。太史公关于春秋时期上限的观点得到史学界的公认,于是,分歧便集中在了春秋时期的下限,亦即春秋时期何时结束战国时期何时开始上了。

    第三种观点是《竹书纪年》的观点。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些近代史学家,依据《竹书纪年》,对《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进行了考订。他们认为,周敬王准确的在位时间应该是四十四年,而不是《十二诸侯年表》中所记载的四十三年。敬王之后的周元王在位七年,而不是八年。因此他们认为,春秋时期应该向后推迟一年,结束于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的开始也应该后推一年,在公元前475年。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史稿》持此种观点,不久前的中学历史教材,部分大中专学校的历史教材,以及大型工具书《辞海》,都使用这种观点。

    第四种观点是《资治通鉴》的观点,《资治通鉴》的内容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被周天子正式列为诸侯,春秋于是结束,战国时期开始。范文澜等一些近现代史学家遵从司马光的观点,把春秋时期的下限放在了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第五种观点是《左传》的观点,《左传》叙事与《春秋》大体相当,但稍有不同。《春秋》收笔于“获麟”,即鲁哀公十四年,《左传》叙事比《春秋》多出了十七年,结束于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等到北宋《资治通鉴》书出,《通鉴》叙事虽起于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被正式列为诸侯,但是,《通鉴》追述事件本末,在时间上向前逆推,上溯到了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的三家灭智伯。为了与《通鉴》的叙事时间上下连贯,于是有人把《左传》的叙事继续往后推衍,直推到三家灭智氏的前一年,即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为止,使《左传》与《通鉴》的内容前后上下相贯通。因此,也有一些人遵循《左传》,把发生在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的三家灭智氏,作为春秋时期的下限,俺履虎尾即持此种观点。

    春秋时期上起于公元前770年的周平王东迁,结束于公元前453年的三家灭智氏,时间长达三百有余年。这将近三百二十年的时间,又可以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鲁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这八十五年的时间是春秋前期。春秋前期的历史特点,首先是周王室日渐衰微,各国诸侯逐渐强大。最先强盛起来的诸侯是后起之秀郑国。郑国的始祖郑桓公名友,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的庶弟,周宣王二十二(公元前806年)年始封于郑。平王东迁时,郑奉拥东迁有功,以后,郑武公、郑庄公一直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周桓王时,“周郑交恶”,双方兵戎相见,郑庄公大败周、蔡、卫、陈四国之师,郑军“射王中肩”,周天子威严扫地。以后,郑庄公侵陈,伐宋,灭许,救齐,俨然一副霸主的模样。其次,是少数族此时强大起来,特别时南方的楚人和北方的“狄”人,都在此时强盛起来,向中原地区发展,这就是《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所说的,“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从庄公九年到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是春秋中期,时间长达一百六十年。在这段时间内,中原河济江淮之间,战争不断,齐、楚、秦、晋,霸主迭出。韩之战,城濮之战,殽之战,彭衙之战,令狐之战,大棘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栎之战,平阴之战,湛阪之战,朝歌之战等等,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大规模战争,多发生在此时。各中小诸侯国,饱受战火蹂躏,既要从晋,又要从楚,因此普遍厌战。晋楚两国,势均力敌,也不想再征战下去。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由宋国的向戎再次提议“弭兵”休战,十四国诸侯集于商丘,召开“弭兵”大会。弭兵大会之后,中原地区的战争减少了。

    襄公二十七年以后,就是春秋晚期了。这个时期,大国的争霸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中原各国内部出现了“私家”卿大夫同“公室”诸侯的争权斗争。南方长江下游,吴国越国两个后起之秀跃上了历史舞台,给大国争霸划上了句号。

    春秋时期的史料比较丰富,直接的材料就是《春秋》,《国语》。春秋的记载虽然简略,但它的“三传”内容非常丰富,特别是“三传”中的《左氏传》,是学习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此外,《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世本》,《竹书纪年》,“先秦诸子”,以及《新书》,《新语》,《淮南子》,《史记》等等,这些都是研究春秋历史的非常有价值的材料。至于地下出土的考古文物,其史料价值就更为宝贵了。

    关键词(Tags): #春秋#五霸#《十二诸侯年表》#《资治通鉴》元宝推荐:电子赵括,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先秦时期

      五为多约数,代表的是多个数,并不实指。评定五霸是战国以后的事。此前从无人提出这个观点。春秋时期的并无霸字,乃伯字代。而伯必须够资格。所谓五霸是指在那个时期争霸或者参与争霸的那些诸侯们。用五字形容,是表示参与者众。

    • 家园 春秋分野史界四说

      史学界对此有四种说法,前481年说,前475年说,前468年说和前403年说。前481年说是因为公羊、谷梁氏的鲁史《春秋》终于此年;前475年说是因为当年周元王即位;前468年说是因为周贞定王当年即位;前403年说,则因为当年周王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对前481年说,不过因鲁史官《春秋》终于此年即定春秋战国分野,不负责任;而475与468年说,则以当时对形式发展没有作用的周王即位来决定春秋战国分野,同样有争议。

      前403年说因当年韩赵魏三家正式列为诸侯,以宋儒观点来看,是臣弑君,君为臣的不道之举,因而列为《资治通鉴》开篇。但是,这种封为诸侯的做法不过是让已经如此的形势获得一种官方上的承认而已。

      目前最受推崇的说法是,前453年的划分。因虽有齐国田氏代齐的行动在先,但春秋之四霸(齐、楚、秦、晋)依旧如此。只有在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三分其地。晋公采邑止留绛与曲沃两地,其余尽归三卿。这种举止时间上已经剥夺了晋君的君主地位。

      同时,晋公微弱,反而往三卿处朝拜,君臣之分在名义上已经倒置。此时战国七雄的局面基本鼎定。因此,以公元前453年为春秋战国分野最为科学。故,春秋,前770~前453年,凡317年;战国,前453~前221,凡232年。

      另外,两周之际这段历史记载是很混乱的,史上平王东迁的背景并不简单,事实上当时天下出现两个周天子。一是平王,另一个是携王。

      先生读史可曾注意这段史料疑点甚多。首先申后被废,废太子宜臼遁于母舅部族,申侯怒,而后举兵。据《周本纪》载,申侯与缯及西夷犬戎共攻幽王。很明显,这些蛮族是申侯及未来的周平王招来的,自然是盟友。

      但从古至今,不管借异族之力谋夺国家的行为是对是错,这些行为起码都堂堂正正地载于史籍。而同样的细节,两周交替的历史却格外扑朔迷离、似是而非。

      《史记》的这一记载逻辑是含糊的,也是无法另人信服的,申侯和西夷诸戎既然是周平王招之而来,自然是平王弑父杀君的盟友,为何事成之后转眼称他们为“戎寇”呢?

      如《国语》等史料所说,当时宗周一带势力最强者是申、吕等姜姓诸羌,也就是协助周平王杀父的舅舅们。西夷犬戎早就是诸姜的掌中玩物,不过是属国附从的地位。

      周幽王已死、宗周得手,杀父自立的周平王也算是大功告成,为何不仰仗强大的母舅一同占踞丰镐之地执掌天下,反倒将盟友一脚踢开、孤身迁往东方呢?

      更何况以当时周平王的窘境,他也只能与舅舅们好好合作,哪里来的力量挣脱舅舅们的控制、自行其事呢?申侯勾结缯国和西夷犬戎,名义上是为废太子打抱不平,真实目的不过是为利益。

      周幽王死后,史载羌戎联军“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有说诸戎“遂取周之焦获(今陕西泾阳县西北),而居于泾渭(丰歧之地)之间”,这些记载都说明羌戎联军在骊山之战攻杀幽王之后,已经袭圈了宗周腹地。

      他们不仅成功的完成了弑君篡位的阴谋,而且已经控制了王畿。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功告成的申侯应当乘胜进去才对,怎么会放外甥周平王东迁?这岂不是等于放弃掌控最高权利的机会吗?平王东迁,会是申侯所希望看到的吗?

      篇幅所限,难于尽言,另想办法说明白吧。问侯先生

      • 家园 平王东迁的事诸侯发挥了很大作用

        前段时间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查了一点点有关西申国的资料,以及姜氏之戎的资料。不过不很深入。

        姜氏之戎是春秋时代以前整个周朝历史的重要族群

        中国历史上,有个周朝人物很特别,我相信很多人都发觉了。那就是周朝开国时期的姜子牙。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其先为“四岳”(读尚书的时候,看到有人认为“四岳”其实是“大岳”,只不过古文字形近所以混淆。我觉得这个观点很靠谱)。姜子牙又叫吕尚,真是一个奇怪的事情。后来知道当时有氏有姓,就不觉得奇怪了,但是没有深究。前段时间,研究西周历史,查来查去查到了申国头上,看到了国语中有一句“齐许申吕由大姜”。原来这四家都是出自姜氏一族。这让我觉得理解了为何姜太公的国家是齐国(虽然实际上不一定是这样,我没深究)。

        姜氏之戎是周朝前期以及前周朝时期活跃度很高的部族。周人的祖先和姜氏是有通婚的,姜氏可以说是周人的后族。而且,在周人的古老传说中,姜氏的地位非常高。这让我觉得姜氏实际上是凌驾于周人之上的。举个可能不是很恰当的例子,这就好像是在清代一个汉族家族世代迎娶八旗贵族女子做主母(实际上似乎没有),在当时算是件很有与荣焉的事情。和娶妻当娶崔氏女也有点相似。

        如果姜太公是姜氏之戎,那么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可以拥有强大的军事能力。他是直接指挥自己的母族。而且,这也可以解释在周公旦时代他为什么可以在东夷之地建国,因为他手里有一支很强大的武装。

        西周历史上很依赖姜氏之戎。周宣王的中兴也是因为南土之师败给了姜氏之戎才终结的。而南土之师是南申国。楚国所说的申息之兵,申就是指南申国。南申国据说是周朝王室建的,然而很多事情都指向了姜氏。

        齐许申吕由大姜,姜氏之戎是研究周人不可避开的话题,也是周朝前期历史、一直到东周时代的郑国乃至齐国霸权衰落时期,都不可忽视的问题。

        两周剧变之际的姜氏

        而在平王东迁这个事上,“大姜”也发挥了不小作用。

        两周剧变,姜氏一族十分活跃:

        第一,申国就出自于姜氏。值得一提的是,申和神在当时是一个字。这是一个以神命名的诸侯国,非常特别。

        第二,周幽王至少表面上是因为废黜申后而遭到殒身覆国的致命打击的。我查资料时也注意过,历史上西周的每次兴衰都和西戎有不清不楚的关系。特别是周朝建立初期,弄了一批姜氏一族的诸侯国作为前方军事支撑点。这些资料都是公开易查的,很好获取,只不过没见谁串起来。

        第三,独霸西疆的申国,是带着西戎攻打的周朝。申国和西戎的关联非常密切。

        第四,确定周平王地位的申国大会,也是在齐国这样的老牌姜氏大国参与下实现的。

        第五,此前还在战争中为周王战死国君的郑国,在申国大会上居然可以被允许掌握周朝大权,而且带着周平王东迁。郑武公得到申侯信任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过我想起他孩子的母亲是申侯之女——我想很多人都还记得古代汉语第一课就是“郑伯克段于鄢”,郑国第三代国君郑庄公最大的敌人是他的弟弟,他弟弟之所以成为他的劲敌,是因为他的母亲:武姜。武姜,申侯之女,郑武公之妻,以其为姜氏女、武公妻,故称武姜。郑武公的父亲、郑国开国之君郑桓公为了周幽王战死了。郑桓公生前预料到周朝要出大事,事先将家产人口宗族东迁,史称“桓公寄孥”。决战前将家族内迁,决战到底的决心是非常突出的。郑武公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能打开局面,真的非常了不起。郑庄公为姜氏所生,这也许是周郑互质的一个诱因。此外,郑国打败了许国,却不敢吞并他。许,还记得前边说的吗?“齐许申吕由大姜”。许国,敢打败却不敢灭掉的国家,这里面的政治背景太复杂了。

        这么一票事情一连,就知道申国是两周剧变的根源所在。所以,要弄清两周剧变,不了解申国是万万不能的。这样一个以神命名的国家,以前长期被忽略了。

        申侯允许平王东迁原因分析

        周幽王战死之后,申侯手里有周平王,平王后来得到了齐晋的承认。虢国则拥立了周携王,反对周平王。

        在处理周幽王死后的国际问题时,首先第一个问题就是平王的问题。围绕着周平王地位,在申国开了一次大会,齐晋鲁卫都参与了申国会议。这次会议之所以在这里召开,我想有很大可能是诸侯联军打到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齐国应该是姜氏之戎的一部分。周平王东迁,郑君掌控朝政。我怀疑这时郑国承担了类似程婴保护赵氏孤儿的职责,而且用联姻/和亲的办法取得了申国的信任。在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周平王的小朝廷则封建了秦国,使之负责西征,对付申国。这也许是周平王的计划,也许是别人的计划,总之是有利于周东部诸侯的。

        那么反过来说,申侯之所以放周平王东迁,也是因为:

        第一:诸侯联军的军事压力。齐晋卫等国是当时大国,联军很强大。

        第二:自身削弱。西戎劫掠之后离去,申侯的盟国减少。与周幽王决战也导致了很大损失。

        第三:郑国联姻取信。

        第四:周平王毕竟也是作为周天子培养的,他应该也更希望摆脱强大的申国控制,做自己自由自在的王。只不过他没想到东迁以后自己的地位下降得太多。

        所以,当时是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灵活的外交策略下,申侯才放弃了周平王。只不过申侯没想到自己很快就被卖了。在我看来,周平王的小朝廷封建秦国标志着东方国家与申国的彻底决裂。

        了解这些,我觉得也可以知道此前还声威显赫的周朝一旦东迁就变得毫无政治地位的因由了。

        早在西周时代,周穆王时代徐国就赢得了大批侯国的拥戴,一时声势无两。周穆王与楚国联合,加上西戎的力量,才灭掉了徐国。周朝强迫徐国遗民北迁到了徐州。彻底打掉了这个强劲对手。所以周朝的地位与其军事能力息息相关。周朝的军事能力,又与其对西戎作战的能力直接相关。每当周朝能够打败西戎,或者得到西戎援助的时候,周朝就可以轻松迎来盛世。到了西周末期,这一套行不通了。周厉王企图变革,失败。他的儿子周宣王,是齐国的女婿,搞了一点军事力量,取得了一些军事成绩。特别是在打击西申国时取得了一定胜利,不过自己却在千亩之战与姜氏之戎的作战中差点送了命。到了周幽王,一切都完蛋了。

        周平王开始,东周王朝的政治合法性是很低的。作为周朝最重要的诸侯之一,周礼的捍卫者鲁国拒绝承认周平王。鲁国是周公旦的国家。周公旦利用周武王去世、周成王年幼的机会,几乎做了天子。实际上周公旦就是以天子身份临朝治事的,结果遭到了周朝诸侯的军事反对和殷商遗留势力的乘机反扑。最后周公旦被迫放弃了天子地位和周朝西部(所谓分陕),自己统治了东部。鲁国作为周公旦的封国,是周公旦统治周朝东部的核心据点。在当时,鲁国地理位置优越,地盘广大,综合国力非常强。鲁国的反对,使周平王在东部的统治很不稳固。而雪上加霜的是,虢国拥立了周携王。作为周朝王廷里的重要卿士,虢国此举也沉重打击了周平王的政治合法性。福无双至,雪上加霜之后又落井下石的事情发生了,郑国在郑庄公时代又与周朝决裂。至此周朝基本失去了任何政治立足点。东周朝廷存在下去的最直接理由,只不过是晋国为了打击敌人,需要平王一系。晋国灭了周携王,还是为了晋国自己。东周自己的力量太弱,完全就是个政治工具。

        通宝推:振振公子,
    • 家园 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关于春秋战国的分界线,雷海宗还提出过几种看法,其中有一种就是第五种观点,即用左传结束(464 BC)来划分春秋战国,另外几种是:

      1)越灭吴(473 BC)【(春秋)维持国际均势——>(战国)灭国】

      2)孔子去世(479 BC)【(春秋)哲学时代——>(战国)哲学派别化时代】

      3)田齐成立(477 BC)【(春秋)贵族政治——>(战国)国君专制】

    • 家园 请受小女子一拜

      大人的文,小女人已经一一品读。

      特来拜谢!

    • 家园 洗手,献花,拜读。
    • 家园 犬戎是少数民族吗?

      第一段开头,觉得那是犬戎人口未必比周人少啊,很少见到这样的人口研究,实在不知道那个多一点。

      • 家园 从网上搜到

        犬戎,古族名。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即猃狁,也称西戎,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

        活动区域很小,可以推定人口不多,对否?

        • 家园 不是

          活动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一带的是北狄。山戎,肃慎等在先秦时期是泛称,周并没把他们分那么清楚,统一称为;狄族。也称鬼狄,鬼方。

          在春秋时代西戎,南蛮,东夷的是泛称,指的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少数民族。具体他们到底是什么族就必须另分。

          而在西周时期是指活跃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其势力相当强大,活动区域大概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河北等地区,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他们曾经占据了华夏文化的中心区域--中原地区,其结果直接导致奴隶制的崩溃。因此不要小看他们,绝不是少数人那么简单。

          • 不是
            家园 犬戎导致奴隶制崩溃?

            不是战国开始,奴隶制才崩溃的吗?犬戎怎么作为的?

            犬戎还在中原建国,是哪一国呢?

            • 家园

              狄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民族群体。以游牧和狩猎为主的迁移生活。部分发展成半农半牧定居下来,到春秋时期,有的已成为小国。他们的来源非常复杂,但都属于炎黄族系。

              如匈奴是夏桀之后,白狄和长狄是黄帝之后,赤狄隗姓是炎帝后裔。允姓又是黄帝之后。突厥是炎黄混合种。

              在以后的历史融合和发展中,北狄,丁零,铁勒和匈奴。突厥的众多分支都有许多融入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最早出现在华北一带的长狄,白狄,赤狄在从前时于黄河中下游各地,威胁着齐,鲁,宋,卫,邢,燕,晋,秦等国。

              赤狄属于突厥群,分布于今山西长治地区,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由6个氏族组成,即潞氏、皋落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咎如氏。

              公元前660年,赤狄因受晋国压迫,东下太行“伐邢、灭卫”。齐桓公率领郑、宋等华夏国“救邢安卫”。此后,赤狄还攻打过郑、东周、齐等国。前594年晋灭潞氏,接着又灭其余诸部。

              长狄(又名长翟),属于蒙古群,分布于齐、鲁、宋、卫之间;公元前 607年长狄叟瞒为齐、卫所灭。

              白狄,属于突厥群,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前550年,因受秦国的压迫和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白狄曾建立过鲜虞,肥氏,鼓氏,代,仇由,中山等国。其中代国被赵国所灭,中山国曾在战国时期称王。其余四国早就被晋灭亡了。

              前 507年鲜虞建立中山国,是为早期鲜虞中山国,前406年为魏文侯所灭。前381年左右,“中山复国”,是为后期鲜虞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残存的狄人由华北北迁至蒙古大草原,战国后期,匈奴兴起漠南,又将北狄赶向蒙古以北,贝加尔湖周围,以后逐渐散布在南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分布数十个众多支派的部落,再以后就融入土著的古亚西亚民族。

              也融入了许多东夷和汉人{李陵,卫律},东胡,鲜卑,乌桓等民族。由此演白后为丁零,到南北朝又称铁勒,高车。

              其中一部分铁勒人南迁归附晋朝和北朝,曾建过短命的魏国。南迁漠北的铁勒诸部,曾先后建国薛延陀汗国,回纥汉国,臣服于唐朝。

              回纥余部曾西迁天山南路甘州一带,分别建过甘轴回鹘,西州回鹘,沙州回鹘,龟兹回鹘,于阗回鹘等小国。

              还于中亚及喀什一带建立过强大的东西喀喇汗国。其后裔形成今天之维吾尔族和裕固族,而坚昆部曾建立戛黠斯汗国,即今天之吉尔吉斯,一部分成为今天的柯尔克孜族。

              可萨部及突骑施汉国,乃蛮汉国,葛逻禄汗国融合为今天的哈萨克,葛逻禄人还于阿富汗一带建立过加兹尼{哥疾宁}王国。

              这些国家都以中原诸王朝为宗主国。铁勒一支都播,以后形成乌梁海部,就是今天的图瓦人,被前苏联所并。

              匈奴人在两汉时期,在蒙古草原上曾建立过强大的匈奴国,后被东汉灭亡。西匈奴的一支曾逐渐向西至中欧多瑙河中游,建立强大的马提拉王国,以后融合日耳曼,斯拉夫诸族,形成今天的匈牙利。

              西匈奴的一支留居中亚,融合西域各族,建立过悦般等国。也尊中原诸王朝为宗主国。其中一部分分布在里海和黑海间。成为今天的巴什基尔族,受治于俄罗斯。

              南匈奴大多南迁入华北,乘西晋的八王之乱,先后建立赵,夏,北凉,另一支与西胡混合成了羯族,建立后赵,而融入鲜卑的宇文氏,建立北周。最后统一了北朝。最终仍为汉人杨坚所建的隋朝所统一,匈奴大多都融入汉族,至今汉族中有宇文氏,赫连氏,独孤氏。

              突厥在隋唐时期兴起于蒙古草原,取代了东胡的柔然汗国,建立了强大的突厥汗国,后分裂为东西突厥和后突厥汗国。但也先后被唐朝所灭。

              西突厥的一支沙陀人东迁到山西,后建立后唐,后晋而融入汉族。而西突厥各部在中亚,西亚及埃及,印度广泛分布,先后建立印度德里奴隶王朝,孟加拉奴隶王朝,伊历史克赞吉公国,埃及突伦王朝,埃及伊赫什德王朝,埃及马木留克内陆王朝。花剌子模王朝,哈拉吉王朝,喀布尔突厥沙希王朝,塞尔柱王朝,鲁姆塞尔柱王朝。

              后奥斯曼帝国兴起于小亚西亚半岛,占有广大土地,横跨亚,欧,非三州,就是今天的土耳其。

              另外一些西突厥与西部铁勒诸部融合,曾在伊朗,伊拉克,高加索一带建立黑羊王朝,白羊王朝,以后又形成今天的土库曼,阿塞拜疆。

              还有一些西突厥,铁勒人和蒙古人融合,建立月即伯汗国,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布哈尔汗国,以后形成乌兹别克。其中一支撒马尔罕人东迁到中国青海省东部,形成撒拉族。

              铁勒中的一部分,从贝加尔湖北岸北迁至勒那河上游,形成雅库特人,就是今天俄罗斯的雅库特共和国。

              北狄,匈奴,突厥分布之广,涉及华北,新疆,内外蒙古,西伯利亚,中亚,西亚,印度,埃及,巴尔干半岛等广大地区。但他们是炎黄后裔。

              其中匈奴,突厥的一部分西迁后,称为;西匈奴,西突厥,也融合了一些白种人,与汉族和中国边境诸民族都是同根同源。

      • 家园 有一些论者认为中国到春秋早期都是城邦制

        这个理论认为夏、商、西周并不是真正的国家,而是类似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共和早期的城邦。也就是说,夏、商、西周虽然能够号令其他诸侯,但是和古代雅典能够号令希腊世界、古代罗马共和国早期能够号令意大利半岛一样,其本身并没有众多的人口和城市,仅仅是凭借军事实力和经济纽带形成了霸主地位。准确一点的说是国家联盟的首脑。如果要做个不恰当的类比的话,可以比照今天的联合国中的美国。美国虽然能够通过联合国号令一些国家,但并不等于这些国家就是处于其绝对统治之下。

        所以三代的兴替在后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在儒书的误导之下,让人认为都是诸侯以一隅之地夺取了全国。其实不过是实力相近的两个国家,一个灭了另一个而已。

        《史记》记载的谱系似乎相当支持这个理论。盖三代的远祖(甚至包括各个诸侯的远祖)都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甚至更早。这似乎反映了各个诸侯最早都是独立的城邦,而在三代各自臣服于某个超级城邦。

        所以西周回如此容易的被犬戎灭了并不稀奇。盖西周本来就不是象秦晋那样的巨无霸,没多少实力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