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即使没有文革,中国经济也不会提前进入第二世界 -- 葡萄
现在不过还不是时候罢了。不过我有信心能看到。既种业因,必有业果。时间很公正,真的。
前不久在一个历史文化爱好者群里看人说,文革导致了人心败坏。然后联系上了部委改革。然后我和他争论下,他自己查了查数字哑然
55年 部委数字 25个
65年 部委数字 65个
75年 部委数字 25个
85年 部委数字 38多个
95年 精简机构后 部委数字 48个
(75年后数字记忆可能有误,待查)
就愤愤不平,然后总以为发展可以跨越式的,殊不知这恰恰就是大跃进式的思维。
建立联合舰队,加入社会主义经互组织,一切就和谐了
时间是公正的。是神是鬼,时候一到,都会现形。
“你追求的模式就是印度模式。”
在我的任何一个帖子里,有没有否定过集权体制比民权体制更容易实现快速工业化?我比较认同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中的观点,即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必须保障秩序,才能维护经济建设的成果。集权体制在发生乱局情况下大多能发挥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作为一个例证,希特勒的法西斯德国,是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中第一个走出30年代大萧条的,
“不管是你赞叹的蒋的金融才能,还是从美苏争霸中获得获得左右逢源好处的滋润。”
我什么时候赞叹过蒋的金融才能?我猜老兄指的是下面这个帖子。那里面可曾有一个字把蒋总统和金融联系起来?至于说在美苏中间左右逢源取得利益,正是毛后期、邓在八九前一直行之有效的策略,何错之有?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325327
“在世界这个班级里,印度是世界第七,不是倒数第一。”
那么您评价印度,到底指的是GDP,还是国民平均收入、婴儿死亡率、人均寿命这些表征人民平均幸福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东西?您很久以来对印度的批评,很多正是关于这些国民幸福水平的东西,即所谓的“十亿人民一亿社会”。那么这些指标放到世界班级里面去,印度是哪个档次?我国GDP已经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如果仅仅比经济总量的话,有必要跟印度去比吗?这是我的自相矛盾,还是您的自相矛盾?
“既然你也说细节是魔鬼:那么我告诉你,大跃进那时候主持一线工作的已经不是毛泽东是刘少奇。而你是否和一些人那样认为,中国在1957年后不存在三年自然灾害。那没关系,当时根据丰收数字敲定粮食出口的是周恩来。还有你一定很想说,鼓吹亩产万斤粮的事情吧。很现实,当时负责人民日报的是陆定一,而陆定一的上级就是邓小平。”
肯定其它人的谬误,是不是就能否定太祖的谬误?我念过的逻辑学好像不是这样的。以您对历史的了解,不可能不明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南宁会议上,太祖大赞柯庆施的《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反“反冒进”,评价周公“右派的进攻,把一些同志抛到和右派差不多的边缘,只剩了50米。”,这是不是大跃进中下面的干部宁左勿右的根源?关于对生产力破坏最大的“钢铁元帅”,太祖在庐山会议上都是认账的:“钢铁你要搞六百万吨,我要搞一千零七十万吨。北戴河会议公报,薄一波建议,也觉得可行。从此闯下大祸,九千万人上阵。始作俑者是我,应该绝子绝孙。补贴四十亿,搞小土群、小洋群,得不偿失,得失相当等等说法,即由此而来。” 他老人家自己都不怕承认,还需要我们这些后人为他文过饰非么?
我对您的反驳,只是想说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该,也没必要跟印度去比较谁更次,而必须跟欧美发达国家比核心竞争力,这才是今天,我们这辈人面临的问题。太祖那一辈人,打下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也搞出过“三年自然灾害”这样本不应有的劫难(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不是我的说法)。还有文革这样,彻底摧毁中华民族道德底线和法制精神的遗产,要一代人为它去还债。一说批评到大跃进和文革,就拉出印度来,证明我们即使有大跃进和文革,还是比印度做的好。这不就是“竞次”的逻辑?毛主席所主张的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精神是这样评价历史的吗?
他说在文革期间那些被打倒的教授,知识分子,所谓的斯文扫地等等难道也是对的么?还有他们家那些在文革中自杀的亲戚。10年动乱确实名副其实阿
我无语。。。难道除了文革没有别的办法让中国走上工业化道路了吗?
ps:葡萄写的我还是相信的,只是同学的问题我没法回答。
《马赛曲》曰:“听,那些凶残的干涉军在嚎叫……”
我有些不明白,这样的逻辑在法庭上成立不成立—— 别人是错误的,就能证明你是正确的?比如说,你证明一位检方证人的证词是自相矛盾的,能否就说明你的当事人肯定无罪?不,你需要的是有人证明你的当事人不在现场。
1.我认为你追求的模式就是印度模式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325327
中国与日本相比,幅员更加辽阔,资源更加丰富,工业也并非全无基础,政治上更加正确(美国更放心),则冷战格局中,必然将取代日本的地位,而以先蒋总统上海滩黑社会出身的阴谋诡计功底,自然可以左右逢源于美、苏之间,为中国换来最大的国家利益,恰如中共在1980年之后所做的那样。然则日本必将在冷战下的国际格局中被彻底边缘化。
如果我没理解错,你说的:
中国与日本相比,幅员更加辽阔,资源更加丰富,工业也并非全无基础,政治上更加正确(美国更放心),则冷战格局中,必然将取代日本的地位。
这里政治的正确是核心吧。那么比照1947年的印度,印度是否都已经实现你所说的?你再看看我到底在说什么?通篇不过是:你所诉求的印度做到了,而今天中印的差距到底是怎么回事情。
对此你的解释是:集权体制在发生乱局情况下大多能发挥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那么我们回到事实,建国前三十年中国乱还是印度乱。中国发展快还是印度发展快。中国和印度相比,谁获得了工业化的成功?
为什么?
另补充问一句:你说--作为一个例证,希特勒的法西斯德国,是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中第一个走出30年代大萧条的。
在今天很多人看来,日本包括在西方国家之中。日本是在1932走出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苏的,而日本的复苏经验直接给了德国经济复苏以启示。不管讨论什么,请先回到事实。
2.我说过你赞叹蒋的金融才能。
这个是我弄错了。不过你后面的解释有点乱
你说:至于说在美苏中间左右逢源取得利益正是毛后期、邓在八九前一直行之有效的策略,何错之有?
在我回河友的帖子你,我和他的争执在于,在美苏政策之间,毛和刘、林的分歧。我和他的分歧在于,这样的路线或者政策差异要不要闹到生死相见的地步。而到你这里,却成了这个?不管你什么观点,不管你用什么加注,请注意:邓的改革开局就是在踏上白宫南草坪的那一刻正式宣布,中国对越自卫反击。当时的越南,与苏联是军事同盟条约缔约国。或者说这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时空外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事件?
不过用你的话来讲而你去看看大跃进中关于工作方法六十条,有多少在邓改革开放后汲取大跃进教训,不是一股脑放开,而是逐步放开,进行同样的政策。
3.在世界这个班级里,印度是世界第七,不是倒数第一
第一你回我说:不住反驳葡萄一下,竞优,不要竞次!
我贴的那个帖子,说的是文革的时代。是涵盖以文革为终结的建国前三十年。我当然要那1947年的印度和1949年的中国比。为什么?在前面的1或者,在本篇之前回的那个帖子里说的很明白。你追求的模式就是印度模式。在建国三十年观点中如是,在改革三十年观点中亦如是。再具体点说,一个你认为政治的正确的模式。
你在这个帖子里回我的话说,我在断章取义。那么请问,我明明和人回的就是建国三十年的话题,后面回复的话题也扣着这个建国三十年。
你说:我国GDP已经即将成为全球第二,如果仅仅比经济总量的话,有必要跟印度去比吗?这是我的自相矛盾,还是您的自相矛盾?
不管讨论什么,请先回到事实。
4.既然你也说细节是魔鬼:那么我告诉你,大跃进那时候主持一线工作的已经不是毛泽东是刘少奇
说那么多,很简单你自己看你说的话: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376322
个人对太祖只有一句话:1957年大跃进之后,在大丰之年里却遭饿死的那些冤魂,就足以决定,春秋之笔写他老人家的“本记”不可能是伟光正的,最最起码,是汉武而非文景,唐玄而非太宗。无论细节是不是魔鬼,大跃进是在太祖痛批“反冒进”令周公、陈公靠边站,发表“挂帅”讲话亲自主持一线工作之后发生的,不管下面的人怎么蒙蔽他,这个领导责任要不要负?
你先确定下,当时谁在一线主持工作。
其实关于责任问题,一个前面的河友说的很清楚了。体制问题,下官只对上官负责,而不需为其他任何行为负责。这样的一个结果就是,周恩来经不实的粮食数字做出了粮食出口换外汇的决定。用同样的观点你去审视毛泽东,他需要负什么责任。既然你很肯定毛泽东当时主持一线工作,那么不妨展开下,毛泽东当时具体管哪些一线工作,为哪些错误负责。
而律师只需要证明证据有瑕疵。
一个党的主席带领群众起来打倒各级国家组织,群众夺权,炮打司令部,公检法砸烂,振臂一呼当街打死走资派。“打倒资产阶级法权”使国人本来就淡漠法律和规则的价值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而发动群众斗群众,夫揭妻,子揭父,不说谎言过不了关,这样的残酷斗争,消灭了国人的道德底线。“为了我的生存和发展,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这就是文革给我们民族留下的精神烙印。
资本主义比之前制度进步的一点,在于讲制衡,讲法律,而不是君主一弹手指便将此人拉出去杀头。这样才能保护私有财产,激励人们鼓足干劲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做生意讲游戏规则,民族内部依照规则进行温和竞争而不是“赢者通吃”的残酷斗争,“资本主义创造出的财富是之前各种制度的总和”(马克思),这便是资本主义的进步性。
我们现在要成为全球化的player,建设“发达的市场经济”,也就不得不建立这样的价值体系。是不是只能通过文革才能实现工业化我不知道,但在价值观念这一点上,文革是个大倒退。需要一代人去为之还债。
我的感觉,中国的改革如果最终失败,就可能是失败在这上头。举个例子吧,为什么中国现在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如此艰难?因为中国(实际上)不保护知识产权。并不是没有这样的法律条文,而是执行不下去。造假侵权的企业也许正是当地的利税大户,地方政府连央视派去曝光的记者都要收拾。你去法院打官司也不一定能打赢。这样的产业环境下,谁傻乎乎地去搞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