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汽车界的新动向 -- 晨枫
那好多借口也就蒸发了……
看这里
不过大规模调整牵扯到的经济利益方面比较多,中石油中石化自己定政策,当然是怎么省事怎么来。
国内能源市场能对外开放三分之一,就完全不是这样子了。
原因很简单,大财团的利益影响太大。
可能需要调整塔板数,改几个侧线出料口,塔的温度分布也会有所不同。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要是想有些国内厂子那样,从襁褓到棺材一辈子不变参数,那当然是不行的。再者,这些年国内炼厂能力也增加不少,为什么就不能在设计、建造的时候就偏向柴油一点?说不定又是“按照国内历史和实际……”来一个照猫画虎,将错就错。
一个是没有积极性。虽然柴油紧俏,但价格低,利润也不高。
另一个,工艺上的改动可能不止是分馏塔,要改的应该从裂化就开始。现在大部分炼油厂的工艺和技术都是成套引进的,那些设计院的工程师大部分都是依葫芦画瓢的主,要他们去改动工艺,恐怕是难上加难。就算是原来设计中有的,他们照原样去建,恐怕调试这一关也够呛。好好的油饭碗捧着,谁愿意去担这个风险啊!
只能指望新建炼厂时能考虑到这个问题了。
班门弄斧了,呵呵。
炼油厂工艺范围的调整是有限度的。生产出的汽油和柴油之比有一定的限制。中国目前炼厂汽柴比约为1:2.2。柴油比重是非常大的,好像超过了欧洲日本,远超美国。即便如此,每年中国也大量出口汽油,去年大约出口了2000万吨以上,因为国内汽柴比需求是1:3,因为大型车辆比重大,且基本上都烧柴油。
中国的柴油化事实上已经做得很厉害了,再将轿车柴油化,其结果不过是继续增加汽油的低价出口,给外国人去浪费。同时,符合环保标准的先进柴油机技术难度也远高于同样标准的汽油机,而所需的高标准柴油也是目前国内炼油业难以提供。搞轿车柴油化,在当前中国基本上是空中楼阁。
而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是电池和能源控制系统,据我所知,国内还是有相当基础的。
但大车也肯定不如更大的车,这如何是头呢?
世界市场石油产品的价格那么高,低价出口没有道理。炼油厂工艺的调整范围有多大,不好一概而论。1:2.2是高是低我也说不准。高标柴油国内能力不足,这个是一个问题。高标柴油美国能力也不足,但不是在改造吗?不去做,能力从哪里来呢?
“而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是电池和能源控制系统,据我所知,国内还是有相当基础的。”
基础在哪里呢?产品呢?要是那么牛,为什么不出口呢?美国、加拿大现在对混合动力热衷得很呢,加拿大政府给所有新买混合动力汽车的人补贴,中国要是这么牛的话,应该赶快进入这个市场才对呀。
懒汉思想,什么都不想动,只想成套引进。这样下去,到有一天突然饭碗丢了,都不知道是怎么丢的。照抄谁干不了?找一个年轻的工资还低一点呢。我也是搞化工的,我们的工厂差不多一年一个样,10年要是没有把产能提高30-50%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品种上更是不断翻花样。
柴油价格问题完全是一个国家导向问题,如果在汽油里增加一点税,相对价格就出来了。
VW计划把新的common rail TDI车型在09年北美低硫柴油规范实施后投放市场。到时候尼桑也会推出柴油的SUV。我目前开的TDI是PD技术,和你楼下提到的车一样是10K miles换次机油。
本田的CDI车在欧洲评价很高,估计北美型号除了底盘加宽外没有太大改动,属于成熟技术。我也是干工程的,总觉得刚开发的新车会有bug。
另外,这种电力车,出市区咋办?你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家庭准备两部车,一部市区用,一部另外使用。还有的是安排的时间,人吃油的车找个油站加完油5分钟就走。吃电的车要冲多久的电才能让他继续行走到下一个充电器那里。
三大问题,一是蓄电池容量(算解决一半吧)二是充电时间(完全没有实用性)三是满大街的充电器。
我说二三十年,不是四五十年,是觉得十年以内,这些技术问题能解决,然后再花上一二十年进行普及。
如果解决不了,电动汽车永远不能成为主流。
那个时候中石化照样在出口汽油。国内汽油价格一般高于国际价格,除最近几个月的特例之外,不过现在美国汽油价格估计比国内还便宜吧。事实上,之前两大巨头也只高价进口了柴油。
另外出口汽油的标准也比国内使用的高,相应的成本也比国内高。
有些技术方面的问题你可以看看炼化经济分析方面的书籍,会告诉你干有些事情的代价远高于收益。为了使耗油量只占10%以下的轿车柴油化,以节省3%(假设柴油化节约30%)的能源,而必须重新改造中国的石化工业(分馏,裂化,重整,各石化原料工艺参数和生产路线的重新选择,脱蜡脱硫除杂设备的重新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