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三峡工程与低温核聚变,回复:夜月空山 -- axnzero
也很难说是最优解。这个上次和你辩论的时候就提过了。不重复了。
而且“温度”本身就是宏观概念。
粒子物理中的“电子温度”则是另外的东西
核聚变的低温高温就是一般的温度概念
造成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洪水有几种类型?
长江洪水由暴雨形成,一般年份,上游和中下游洪水相互错开,不致形成威胁中下游平原区的大洪水;若上游及中下游雨季重叠,或上游发生特大暴雨,洪水相互遭遇,中下游就会出现较大或特大洪水。
长江中下游发生洪水灾害的根本原因是,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中游没有一个有足够容积的调洪、滞洪场所,而且河道渲泄能力又不足,当洪水来量超过河槽安全泄量时,势必造成堤防溃决,洪水漫流而成灾。
造成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洪水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全流域型洪水,由全流域范围内持续暴雨而形成,如1931年、1954年、1998年洪水;二是上游型洪水,由金沙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及三峡区间上段的持续暴雨而形成,如 1788年、1860年、1870年洪水;三是中下游型洪水,由三峡区间下段、清江、汉江、澧水的持续暴雨而形成,如 1935年洪水。
多年的实测资料表明,无论哪种类型的洪水,宜昌以上即长江上游的洪水来量都占长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部分。据统计,长江主汛期7、8两个月的多年平均洪水总量中,宜昌以上洪水来量占枝城洪量的95%,螺山(位于荆江与洞庭湖出流汇口城陵肌的下游)洪量的61%~79.5%,汉口洪量的55.4%~76.2%。即使中下游型的1935年洪水,7、8两个月宜昌水文站实测的洪水总量仍分别占螺山洪量的64. 9%,汉口洪量的55.1%。由此可见,利用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有效地调节并控制宜昌以上洪水来量,减少下泄流量,不仅可以保证荆江河段的行洪安全,而且对城陵矶、洞庭湖区、武汉等地的防洪安全也有较大作用,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损失。
数据太粗,无法令人信服。
你只列举宜昌段数据。但是其它上游支流的呢?通过优化水库配置和调度,也是可以调节洪水流量。三峡的防洪作用就不突出。
三峡能够直接作用的就是库区内的那些支流和降水。这一部分数据有没有?如果有,是多少?是否需要兴建这么大型的水库?
如果什么数据都没有,就靠宜昌段的数据就认为是最优解了,这个决策也太草率了。
江汉平原的洪水总量中,在汉口段,上游来量占50%以上,在螺山(荆江和洞庭湖相遇地段)占60-70%以上。
宜昌段以后,长江再次得到补水是在螺山了。螺山以后就是汉口了,补水源是汉江,这里的另一个洪水控制点就是丹江口水利枢纽了。
在三峡出口的南津关地区的三斗坪建坝,是抓住主要矛盾,打歼灭战,将洪峰削平。
如果说将洪水来源50-70%的流量控制起来还不是最优解,你能否提供一组更细的数据?
我不仅要看汇总后的洪水数据,我也需要你提供长江上游各地各支流的数据。你没有那些数据支持,怎么就能够说明目前的三峡方案是最优?
如果我通过上游各地的控制,压根就不产生你所说的主要矛盾,你干嘛要多此一举,打那个歼灭战?
就是那些水库库容不够,尤其是不能应付全流域暴雨造成的洪水。
上面已经用红字表明,这里复述一次:
长江中下游发生洪水灾害的根本原因是,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中游没有一个有足够容积的调洪、滞洪场所,而且河道渲泄能力又不足,当洪水来量超过河槽安全泄量时,势必造成堤防溃决,洪水漫流而成灾。
我给你数据,你说数据太粗糙,然后我请你给出精细数据,你又没有,然后在没有你自己的数据支持情况下,你提出上游干支流水库可以取代三峡水库。
能这样讲理的吗?
多年的实测资料表明,无论哪种类型的洪水,宜昌以上即长江上游的洪水来量都占长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部分。
我说洛溪渡电站是在说三峡的投资顶四个洛溪渡电站,又不是说一个洛溪渡电站就够控制洪水了。
我前面又说了,三峡不是江汉洪水控制的唯一解,也很难说是最优解。你反驳我说是最优。那你得拿出证据啊。什么叫最优方案?遍历所有可能性后的最好的方案。你既然认为是最优,那么你肯定是遍历了所有的方案。你既然能够遍历,也就说明你拥有了我所期望的数据。而我提出的质疑是方案的一种。你却无法用数据反驳,只能一再重复汇总数据,这是你的遍历方法?这是如何说理的?
1+1+1+1+1=5
0+0+0+0+5=5
两个都是5,如果要得到2,你觉得方案是一样的?
但长江上游还有岷江,嘉陵江等等等众多的支流水系。
结论摘要:综上所述,由于未控区间是三峡以上暴雨洪水的主要来源,其洪水所占比重较大,加之暴雨时空分布不均匀致使干支流水库不可能同时发挥拦洪作用,且距防洪控制点遥远,故上游干支流建库不可替代三峡水库对中下游洪水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