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核武(1964--1996)(一:来自中国的访客) -- witten1
del
中国核武(1964--1996)(五:第二趟旅程)
Stillman于1990年夏天返回美国并于当年秋天再次到达中国访问,这次访问的重心则在中国核武器的具体的实验一块了。他再一次飞到了成都并用了整一上午的时间坐车到达了一个迄今为止还是不为外界所知的机构。而这个机构在地图上则被标明为核物理化学所。位置是处在偏僻的群山之中,且整个机构是隐藏在峡谷之中的。那儿的宾馆是舒适且现代化的。当然,Stillman到这的是被那他从未见过的被称之为FBR-2快速爆炸反应器所吸引,这样的装置最早是在两年前和杨的交流中获知的。
在那历史性的下午,Stillman一行人穿过了重重的森严戒备,所有的警卫都是用AK47装备着。标志性的徽章上有596的标志,标志在那个时刻,前苏联放弃了他们的中国同志。在1955年的一月十五号,毛泽东启动了中国A弹工程,在同年四月,前苏联同意对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提供全力的协助。至1957年2月,前苏联专家开始帮助计划建设葙关的工业基础设施用以生产核材料及武器。到1957年4月,前领袖给了E.D.Vorobiev(前苏联乌拉尔城的科研主管,该城是前苏联核武器计划中的一个自封闭的城市)特别的任务,这个特别的任务就是把中国带入核武器的时代。在接下来的12个月中,Vorobiev搬到了北京并带领了苏联专家团队对中国人进行培训。到1957年的10月15号,这个合作随着中苏New Defense Technical Accord的签定达到了颠峰,这个甚至被称作是直接把在苏联的核武器的原型运到中国。然而在1958年,中苏蜜月期开始结束。毛发动了大跃进;赫鲁晓夫开始认为毛不稳定。更进一步,在这位前苏联的领袖在当年七月的对北京的访问被粗鲁的接待并提前返回后,他决定中止对中国核武器工程的帮助。他把其决定正式的在1959年的六月二十号警告了中国政府——在1959年的第六个月份。而中国则将其视作前苏联对中国的最终背叛,紧接着596作为一个符号就直接压在了中国武器专家的肩上了。五年后,中国人把他们第一个测试的装置命名为596。
回到前面讲的FBR-2,这装置具有在微秒量级上释放高强度中子流及伽玛射线的的能力,因而可以用以模拟实际核爆炸的辐射发射。(掌握这台机器的技巧是在其把实验室炸飞之前将其关闭)。Stillman过去已经知道在中国的某处肯定有这样的装置,这也是为什么他过去要问杨有关这台装置的原因。但是当他到达的时候,美国一行人知道了,原来早在14年前中国已经在用第一代机器FBR-1,而这第一代的机器也因为在这的实验研究人员的“喜新厌旧”而早早的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在这次的行程中,美国一行人被允许对这个快速爆炸装置及设施进行完整的访问。
随后他们重新访问了科学城,在那里Stillman学到远远比他第一次到来时多的多的东西。举个例子,他能仔细的检查高爆炸药测试设施。在和那些测试容器接近的地方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快X-射线机器,被设计来用以研究内爆发生时的情况。附近的高速照像机能在一秒内完成100万张的拍摄。在内爆球内的探测钉子给出了进一步有关于内爆对称性的信息。整套技术装备,从任何一个标准来看都是“艺术级”的。(state-of-the art,本来我是想就用杰出的译意来形容,一方面显得平庸,另一方面,作者在此显然是想盛赞其技术水平,所以我想就用“艺术”这个词直接翻译,本身,这个词在中国确实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容词,形容一样的东西做到了艺术级别,那就说明确实是非常杰出了)。PS:在西西河的别的版面一些贴子表现出来的对祖国技术水平的无比自卑,这里算是一个间接的回应了,我还是那句话,妄自菲薄不必,狂妄自大也不可,凡事一步一个脚印做好。
下一站,罗布泊。
如果不考虑引爆关键部位引起的自发结构坍塌。只要还是通过化学反应释放能量的常规武器,其能量密度总是有一定限制的。
几火柴盒的东西不可能和几十吨航空燃油相比的。
也许后面要讲到小型化的核弹是有可能的。至于葡萄兄所说的东西不知道是啥啊。
del
“比他们年长的人只是在旁消极的观望”这个有积累,86年129,南京街头这样消极观望的市民,似乎有鼓励的意味吧,人民期待改变,可是他们又不确定改变会带来什么,于是似乎热切地沉默着。同意你的看法
谢师兄。
我做了一个粗略的估算,大概可以达到一两百公斤的TNT当量,这个估计是以那个东东所能达到的化学键所能释放的能量上界来估计的。我认为这个也是相当的恐怖了。炸掉一两栋建筑只需要几个火柴盒大上的东西。
原文是:
assuming the head-between-the-knees position并不是指空间局促。乘客在坠机以前的标准保护动作是蜷身低头于膝盖上或膝盖之间,双手抱头或抱脚踝,这样面,胸,腹要害部位都能护住。这位翻译在起飞过程中一边自己作出坠机保护动作,一边安慰老美不用怕,这是你们波音的产品,实在够搞笑。
这句话当时是没有多想。。。。多谢指正。
翻译多了,人也会累的,也会不由自由的想跳过几句觉得无关紧要的句子。。。送花感谢指正。
偶印象中,高能材料中最厉害的就是这个了。
但是貌似还没有进入实用开发阶段。
中国核武(1964--1996)(六:罗布泊)
从成都返回后,一行人就飞往了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首府,这个城市是离中国核武器试爆地点最近的城市,那个地点就是闻名于西方的罗布泊。在到达乌鲁木齐之后紧接着就是六个小时的穿越群山和沙漠的长途折磨,之后才到达了新马兰镇,做为一个居住点这个小城镇没有出现在中国的任何地图上而这个小城镇是大约2000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家——一个高度自治的地方包含了所有的中国的装备服务——且同时也是约有8000个老百姓在此居住。Stillman一行遇到了热烈的款待,包括了当天深夜的羊肉烘烤及无穷无尽的新鲜水果。所有在烘烤那的服务人员都是解放军女战士且会说一些简单的英语;所有的解说员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包括口语。他们通常的工作是翻译海量的美国杂志以方便在测试基地的科学家的使用。
来自北京的一些贵宾参加了Stillman的来访活动。大多数都会说很棒的英语,而且他们似乎都在讨论他们孩子在美所取得的成就。在罗布泊,即便只是负责钻垂直测试井筒的工程师也是曾经在二战期间在美国工作过的;而到1990年止,他的所有的孩子全部在美国顶级的工程学院注册了。在罗布泊这一中国沙漠深处的午夜烘烤不禁会让人想起在Los Alamos的小山之上那怡人的野外烹饮聚会。
次日早晨,护卫队再次集结开始两个小时的行程,行程的终点正是核弹爆炸点,在这个爆炸点上有七次能量大于美国Nevada爆炸点的试爆。Stillman穿过了电力变电站、令人印象深刻的的贵宾区、一座位于深谷之中的建筑用以组装核测试装置以及一个用以清楚放射性污染的设施。通信安全抓的滴水不漏。在Stillman的访问期间,还看到了几个钻井平台正在挖几个2到2.5米的直径的洞以用来放核装置。钻进技术以美国的标准来看则显得很陈旧;探钻工人平均每天的探钻(花岗岩)深度平均只能推进2米。
有着20到40米的地下水位,大多数的试爆都是在罗布泊的垂直竖筒里进行的,而点火则是在水饱和的花岗岩中完成的。中国人所使用的埋藏深度方程是(depth of burial)DOB=120*Y^(1/3),这里Y是以千吨TNT为单位计的核爆当量(PS:例如,如果是100万吨TNT当量,则此时Y=1000)。前面的那个因子120则是随着试爆点地质结构而变化的因子,而120对中国的花岗岩的组成而言是合适的(PS:这不是废话吗?都做了这么多的试爆了,再什么样经验也会出来的)。由这个公式所计算的点火深度就是“安全深度”,只是已经被重新标度到期望当量的110%水平(PS:这样做其实只是想让整个过程更为安全)。
中国的核测试如果没有比美国的核探测技术更好的话那也是在每一点上都和那些在美国使用的测试技术是一样好的。举个例子,西北核所的科学家给Stillman显示过了好几个中国造的5M赫兹的示波器,但其最大探测范围却可以记录到1.5G赫兹的信号,这样的技术已比所有的同时代的西方所能造出的最好的示波器要好得多了。(PS:这里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印象之中一直觉得我们示波器不什么样,以前实验室大多也是用进口的。看来中国的军用技术如何有效转成民用技术是很值得讨论的)
西北核所的科学家也已经发展出了一种叫做双轴PINEX(小孔中子实验)“照相机”用以提供一种双重照片,这样的双重照片能够反应在氢弹内爆(PS:氢弹的爆炸是先引爆里面的“原子弹”来实现的)期间,热核装置的裂变部分所引起的氘氚燃烧区域的情况。(PS:不知道大家看明白了没有?其实就是说先用原子弹来极大的压缩氘氚使其达到聚变的临界密度,而这个临界密度是有氘氚核之间的量子势垒所决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做一个估算,这里不在赘述。那么这样特殊制造的照相机就可以让我们观察到在那一瞬间的情况,其实如果同学们对中子衍射还熟悉的话,也是自己可以想象的,这样的装置也是自然而然就应运而一了)这台独一无二的双轴中子成像仪允许中国的核武器研究者可以对核装置内部一个专门的燃烧区域进行任意两个时间序列事件的成像或者或者在同一时刻同时记录核装置内部不同区域发生的事件!(PS:还是可惜,这样的技术应当像民用推广的,不然现在国内很多做量子方面相关的实验的实验室也不用再去买国外的被淘汰的产品,TG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技术推向民用能带来多大的好处吧)
在罗布泊的那晚,Stillman还看到了,早期关于核爆效果实验的视频。有一种叫做CHIC-12的测试,就是在距离核弹一定距离的地方环绕着放着各种各样的目标:submarine-pen door,地下军事掩体,军队的飞行器,坦克以及甚至关在笼里的动物(在笼子所在处还放测量装置)。令Stillman感兴趣的是,中国的所有测试过程都和那些在美国进行的是完全一样的。(PS:我想这里再次间接的回答了littles兄的疑问吧)
这个可能有点问题,原文是 "Yang pointed to a location off in the mountains",意思可能和您翻译的正好相反。试译:”杨指向的位置远在群山之中。”
因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用法,所以我对我句话的理解是有误的。刚才经你提醒后上网搜了一下相关的句型,觉得你说的是对的。我这就改一下,送花以谢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