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半原创]因明简介 -- 镭射

共:💬27 🌺4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半原创]因明简介

说明:本文是在一个佛教因明教程的基础上改写而成,主要是删除了与佛教有关的部分,并将其中的取材于佛教的例子改为世俗例子,因此如有人发现雷同语句,实属必然。

一、因明概述

(一)因明的概念、产生与发展

(二)学习因明的重要性

二、因明基础知识

(一)因明的三支量式

(二)宗

(三)因

(四)喻

(五)破他法

(六)四种回答问题的方法

三、如何提高因明水平

通宝推:五藤高庆,
家园 一、因明概述

(一)因明的概念,产生与发展:

因明产生于古印度,是古印度五种学问之一。五种学问即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因明梵音醯都费陀,属于论理的学科。由宗,因、喻三部分组成,其中因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叫因明。

据传说,因明是一位叫“足目”的仙人创立的。足目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印度正理派的创始人,其主要因明著作是《正理经》。不过,按照现在的学者的看法,《正理经》虽然托名足目,但实际上是正理派学者在他死后在公元250至350年间编纂而成的,因此它是正理派的集体成果。在佛教徒中,龙树,无著,世亲等大师都对因明有专门的论述。后来,陈那深入研习并著述,对因明学的完备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到了法称则使因明理论更加完备.唐玄奘大师西游求法,将一些因明论典带回中华传授。在其弟了窥基等人的帮助下,使因明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二)学习因明的重要性

在历史上,因明是在辩论中产生,并在辩论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是一门关于思维和辩论方法的学问。因明在古代印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在欧洲学术中的位置。因此掌握因明,其主要用途有二:

第一,自悟。

由于因明在印度教育和学术体系中的位置,很多佛教著作是以因明作为论述工具写成的。学习因明可以帮助自己深入理解典籍,并运用佛理正确地分析问题。

第二,悟他。

因明学是一门关于辩论的学问,因此因明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平台,在其基础上开展不同信仰者之间的辩论。在历史上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运用因明于论辩,是古代印度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的一些独特的规定,使其特别适合于这个工作(我认为,就作为不同宗教和意识形态信仰者的对话平台而言,它优于形式逻辑)。

由此可见,研习因明学是多么的重要。

通宝推:煮酒正熟,
家园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就是辩论的理论,想不到因明逻辑也是

花!期待续篇。

家园 二、因明基础知识

(一)因明的三支量式

学因明,就应当知道量式的基本结构。一个完整的量式由宗(论点/命题)、因(理由),喻(例子)三部分组成,称为三支量式.此三支量式是用来说明法义的。为了很好地说明法义可以把这三部分都说全。

例如:

镭射要死(宗)

因为镭射是人(因)

凡是人都要死,比如苏格拉底是人,他就死了(喻)

如果已足够把法义说清楚了,也不必非三支俱全不可。例如:镭射要死(宗),比如苏格拉底(喻)。

家园 其实说起来,亚里士多德逻辑并不适合辩论

因为它的“潜规则”太多。相比之下,因明对辩论中可能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有处理方法,因此我认为因明比它更适合辩论的需要。

家园 三、如何提高因明水平

前面讲过了因明的重要性,如何才能使日到迅速的提高呢?

(一)搞清学因明的目的

学因明是为了精解法义,自悟,悟他。

(二)功夫在平时

因明水平提高很重要一点就是基础概念扎实。这就好比地基一样,地基打得越深越牢,楼才能盖得越高。因此,功夫要用在平时。每学一部经,都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概念,不仅理解,更要背下来。有人总说,背完就忘,背好多次还是忘,我的记性没有别人好,所以就不背了。大家了学因明,来分析一下。这个因与宗有没有必然关系。记性不好是因,根本得不出不背的结论.是因为不愿背了才不去背,跟记性好坏有什么必然关系呢?中国早有古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有不少人在传颂这句话,而有多少人把它变成现实了呢?背不下来可以找方法,根本不背就是态度问题了。长久下来因明水平是不会提高的。还有的人看不上死概念,认为理解了就行。要知道,概念记熟了,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恰到好处,游刃有余。因此,平时把功夫用到位是很重要的。

(三)多动脑思考

学因明就要多思考,多问为什么。每每有人会觉得实在问不出问题来.这里有个很睡要的原因,就是平时没有思考法义的习惯。在学每一部经时,都应净心坐下来,认真阅读,反复推敲,在脑子里多问几个为什么,概念之间相互比较。找问题,是在运用因明,想问题也在运用因明,与别人探讨还是在运用因明。时间长了,头脑越来越灵活,知识越来越充实,因明水平自然就会提高了。另外,要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去体会,这样记忆会很深。

(四)灵活运用

开始运用因明,会较死板,所有的知识不能综合运用,这就需要多练,多用,从量变到质变,逐渐的要打消条条框框的束缚。因明是非常多变的,所以一定要灵活的运用各方面知识。

在这里只是介绍了因明的基础知识,有更多的内容有待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家园 这个做presentation的步骤很好

这个三支量式是很好的教学法。

家园 所以我说它比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更适于辩论啊
家园 三种比量与简别方法

1、概念

所谓“比量”,就是前面说的量式。因明学是一种用于说理和辩论的学问,因此根据立量目的的不同,可将比量划分为三类,即共比量、为他比量、为自比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诤的论式、进攻的论式和自守的论式。

在使用为他比量和为自比量时,必须在论式的规定位置加上说明语,这就叫简别。

2、三种比量和简别语

①共比量

如果论式所使用的原理为辩论双方共同认可,即是共比量。共比量是用于对诤场合的论式,是因明中使用最多的论式。比如我们在前面使用的比量:

宗:张三要死

因:因为他是人

喻:凡是人都要死,比如苏格拉底

②为他比量

如果论式所用的原理仅为对方认可,己方不认可,即是为他比量。为他比量一般用于根据对方的理论进行归谬说明,因此它是一种进攻性的论式。

使用为他比量,必须使用简别语加以说明,否则将犯“自教相违”或“自语相违”过。例如,佛教主张杀生者来世会变成被他杀的动物,比如杀猪的来世会变成猪。我们即可根据它的这一原理立为他比量如下:

宗:杀人者来世还会变成人

因:因为他杀的是人

喻:你说凡是杀生者,来世都会变成被他杀死的动物,如杀猪的。

在这里,喻支中的“你说”就是说明是为他比量的简别语。

③为自比量

如果论式所用原理仅为自己认可,不为对方认可,即是为自比量。为自比量一般用于针对对方的误解或歪曲进行澄清和说明,因此它是一种自守性的论式。

使用为自比量,也要在论式的规定位置加上说明语“我认为”或“我们认为”,否则将犯“随一不成”过。

家园 (二)宗

1,宗的概念

宗:又叫宗题,就是某人的观点或主张。

宗,由两部分组成,即:主词和宾词。

主词:又叫前陈或所别,就是一句话的主语,讨论的对象。

例如:佛法是一切法中最上之法。在这句话中,“佛法’就是宗的主词。

宾词:又叫后陈或能别,是说明主词的。

例如:佛法是一切法中最上之法。在这句话中,“一切法中最上之法”就是宗的宾词.

主词与宾词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什么,怎么样”。 “什么”是主词, “怎么样”是宾词。

下面有一些宗题,请大家练习辨别主词和宾词。

(此处不用考虑宗是否正确.)

1)佛法不离世间法。

2)生死轮回是虚妄不实的。

3)四念处能对治四颠倒。

2,立宗需要避免九种过失

①与现量相违

现量:是现实知觉,不加任何推理。

例如:你现在眼前见到的这些:书,椅子、桌子用眼睛直接能感知到。

与现量相违:是宗与现量相互矛盾,相互违背。例如:蛇有脚。

②与比量相违

比量:通过推理,分析而获得的信息。

例如:看远处冒着浓浓的黑烟(这是现量),通过这个现象,你能推断出下面肯定着火了,就是比量。

与比量相违:宗与比量相违背,有矛盾。例如:人不会死。

③与世间违

世间:这里指世间共认的常识.

与世间违:是与世间共认的常识相违。例如:球是方的。

④与自教相违

与自教相违:与自己所遵从的教义相违背,例如:佛是神。

⑤与自语言相违

与自语言相违:宗的前陈与后陈相矛盾。例如:骗人不是妄语。

⑥能别不极成

不极成:就是双方不共同认可。

能别不极成:宗的宾词不是双方认可的事物 例如:方是心不相应行法。如果对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心不相应行法,宗是无法进行讨论的。

⑦所别不极成

所别不极成:宗的主词不是双方认可的事物。例如:剑齿虎是凶猛动物。如果对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剑齿虎,是无法对宗进行讨论的。

⑧俱不极成

俱不极成:宗的主词与宾词都不是双方认可的事物。 例如:云手是太极拳招式。对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太极拳招式,云手,无法进行讨论。

以上分析的不极成过是辩论对方不知道宗里提出的事物是什么,因此无法进行讨论。还有一种就是在辩论时双方没有确定概念,就进行讨论,也犯了不极成过。

例如:极乐净土是有的。

这里的“有’,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实有,另一种是幻有.所以,在讨论时,双方应首先统一“有’的概念.如果双概念不统一,一个认为是幻有,另一个认为是实有,这样辩论,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因为说了半天,根本说的不是一码事.

⑨相符极成过

相符极成:双方对所立的宗都同意。双方观点一致,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例如:蛇无足.双方观点一致,根本没有讨论的价值。

以上是在立宗时要注意避免的九种过失.不仅自己要注意不犯这些过失,还要注意发现对方是否有这些过失。如果有,直接指出来就可以了,不必再往下进行讨论.

3,练习:请指出下列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1)正法符合三法印。

2)菩提心与慈悲心不一不异。

3)只有出家僧人才是修行者。

4)释迦牟尼佛是佛。

家园 (三)因

1、概念

因:是说明宗的理论依据。比如:

张三要死

因为他是人

凡是人都要死,比如苏格拉底

在这里,“因为他是人”就是“因”。

2、因三相

“因三相”是因明对立因所作出的三条基本规则,即“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和“异品遍无性”。

①遍是宗法性

前面已经提及,所谓“宗法”,就是宗题的主词。“遍是宗法性”的意思是:“因”要遍及宗题的主词。比如“张三要死”这个宗题和“因为他是人”这个因,就要求所有叫“张三”的都是人,不存在不是人的别的叫“张三”的事物。

②同品定有性

所谓“同品”,指宗法外,其他与宗法同类并符合“因”的条件的事物。比如“张三要死,因为他是人”,“同品”就是除了张三之外的所有会死的人。“同品定有性”要求除了“张三”之外,别的所有人也都会死,否则就不能用“因为他是人”这个因。

③异品遍无性

所谓“异品”,指宗法外,其他与宗法同类,且不符合“因”的条件的事物。比如“张三要死,因为他是人”,“异品”就是不会死的人。“异品遍无性”要求,没有不会死的人,否则也不能用“因为他是人”这个因。与同品遍有性相比,异品遍无性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要求,所以有的因明书上称之为“止滥”,也就是从反面说明的意思。

3、因的14种过

因的过失有14种,分为三类,即“不成”、“不定”、“相违”。

(1)不成

“不成”有四种情况:

①两俱不成——因的不能成宗,理由不能支持论题,是双方都承认的。

例如:“小明是个坏孩子(宗),因为他爱吃糖(因)”。如果双方都认可“爱吃糖”与“坏孩子”没有必然联系,那么这个因就是“不成”因。

②随一不成——有一方认为因不能支持宗。

例如:基督教徒对无神论者立量:“人是上帝创造的(宗),因为这是圣经上说的(因)”。无神论者认为圣经上所说并不能证明人是上帝所创造,因此这个因也是“不成”因。

③犹豫不成——用来支持宗的因是一个真价值有待判明的命题。

例如:“小明是个坏孩子(宗),因为他偷东西(因)”。如果小明是否偷过东西尚有待查实,那么这就是一个“犹豫不成”因。

④所依不成——即“因”不是“前陈”的属性。

例如:“小明是个坏孩子(宗),因为他说谎(因)”。如果小明没说过谎,那么这就是个“所依不成”因。

(2)不定。它共有六种。

①共不定——即:因的范围太宽泛了,不能满足“异品遍无性”的要求。

例如:“张三是男性(宗),因为他是人(因)”。这里的“异品”就是所有不是男性的人。按照“异品遍无性”的要求,不能存在不是男性的人,否则这个因就不成立。显然,女性就是“异品”,但她们是存在的。因此这个因违反了“异品遍无性”的要求,犯了“不定”过。

②不共不定——即:因的范围太窄了,不能满足“同品定有性”的要求。

例如:“张三有2米高(宗),因为他是人(因)”。这里的“同品”就是除了张三之外所有的人。显然不是所有人都有2米高,因此这个“因”违反了“遍是同品定有性”的要求,犯了“不共不定”过。

③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异品遍无性”能满足,但“同品定有性”不能满足。因此因不成立。

④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同品定有性”能满足,但“异品遍无性”不能满足。因此因也不成立。

⑤同品异品俱一分转——“同品定有性”和“异品遍无性”都不能满足。

⑥相违决定——即“因”是对方所不能接受的,是对对方观点的误解或曲解。

例如:无神论者对基督徒立量:“耶稣不是上帝之子(宗),因为圣经是这么说的(因)”。如果基督徒认为圣经没有这么说,那么这个因就是不成立的。

(3)相违。相违因是说这个“因”与所要证明的“宗”相反,不但不能证明宗题,反而可以用来驳斥宗题。它有四种情况。

①法自相违

“法”是宗的后陈。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与宗后陈相反。例如:“张三不会死(宗),因为他是人(因)”。对方可以驳斥:“因为他是人,所以他会死”。

②法差别相违

“差别”是“暗含的意旨”的意思。因为佛教辩论时,有时不仅要看表面的意思,还要看语言下面暗含的意思,即所谓“言外之意”,因此“法差别相违”的意思就是因的“言外之意”与宗后陈相违反。

③有法自相违

“有法”是宗的前陈。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与宗前陈相反。例如:“张三会死(宗),因为他不是人(因)”。

④有法差别相违

这句话的意思与“法差别相违”类似,即因的“言外之意”与要证明的宗前陈相违反。

家园 (四)喻

1,喻的概念

喻:是三支做法中的第三支,通过说明宗后陈和因的关系和举出例证,来证明宗。

2、喻体和喻依

一个完整的喻支包括喻体和喻支两部分。喻体是助因立宗的主体,喻依是为喻体举出的实例。

例如:

张三要死

因为他是人

凡是人都要死,比如苏格拉底

在这里,“凡是人都要死,比如苏格拉底”就是喻,其中“凡是人都要死”就是喻体,“苏格拉底”是喻依,二者用“比如”连接。

立喻的要点:

1)立喻,要求双方都认可。

2)要注意喻与宗,因的关系,有时例子是对的,但它不能说明宗和因是对的。

以上两点与立因的要求基本相同,在此不作过细讲解。

3、喻的种类

①同喻:从正面说明的例子。同喻体必须先因后宗。

例如:只要是人,必然要死,比如苏格拉底。

②异喻:从反面说明的例子。异喻体必须先宗后因。

例如:如果无死,必不是人,如宙斯。

一个完整的喻支,应同时包括同喻和同喻两个喻支。例如:

张三要死(宗)

因为他是人(因)

只要是人,必然要死,比如苏格拉底(同喻)

如果无死,必不是人,比如宙斯(异喻)

不过,一般把同喻写出来即可。异喻如无特殊必要,可以略去。

4、喻的十种过

喻有同喻和异喻,相关错误各有五种。

关于同喻的错误有五种,其中属于同喻依的有三种:

①能立法不成——举的那个事例与“因”不同类。

②所立法不成——举的那个事例与宗后陈不同类。

③俱不成——举的那个事例与因和宗后陈都不同类。

关于同喻体的有两种:

①无合——喻支中若无同喻体,便没有说明因与宗后陈的关系,这便形成“无合”之过。不过,如果因为是二者关系明显而略去同喻体,则不算是过。

②倒合——在同喻体中,正确的关系应是前因后宗。如果反过来,就是“倒合”之过。例如:

张三要死(宗)

因为他是人(因)

只要要死,必然是人,比如苏格拉底(同喻)

这个喻支就犯了倒合之过。

异喻方面的错误也有五种。其中异喻依方面的过有三种:

①所立不遣——举的例与宗后陈不异类。

②能立不遣——举的例与“因”不异类。

③俱不遣——举的例与“因”和宗后陈都不异类。

属于异喻体的错误也有两种:

①不离——缺少异喻体。异喻体是指明无“宗后陈”处亦必无“因”,缺少异喻体,也就是没有指明这种关系,因此叫不离。

②倒离——异喻体中应由宗无讲到因无,如果倒过来,就是倒离。

家园 (五)破他法

1、概念

破他:破除对方的观点,使他的宗不能安立称为破他。

2,常见的破他方法

①显过破

指出对方量式的过失以破他,称为显过破。

a、直接指出对方量式上的过失

前面讲过了宗、因,喻的要点和几种过失,如果在他的量式上很明显地表现出了这些过失,直接指出来就行了。

b,以推导的方式显其过

当对方的量式错误不是很明显时,有时需要作一些推理,以使他的过错显露出来。较常用的方法是:按照他的思路,推进一步,使他的观点矛盾之处突出出来。

例如:不要杀生,杀生者来世会变成被他杀的动物。

破:照你这么说,杀人者来世还会是人。

c,在破他时举一反例就可使宗不成立。这种方法非常实用且很有效。

例如: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破:有一种天鹅是黑色的,难道说它不是天鹅?

②立量破:针对对方错误知见,直接立出正确的量式。

例如:引用《古兰经》的都是穆斯林。

破:不是只有穆斯林才会引用《古兰经》。

③最佳的破他方法

只显过,不立量,对方知道自己错了,但不知什么是正确的。只立量,不显其过,对方不一定承认你的观点,从而容易导致争执不休。所以,比较完整的破他方法是:先指出对方的过失,再立出正确的宗。但要知道法无定法,该如何破,要看当时机缘,应当时的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方法是最佳的。

家园 (六)四种回答问题的方法

1、肯定答

又叫直答,一定答,决定答。肯定的方式给以解答。

例如:世上真的有身高2米的人吗?

答:有。

这种回答方式,非常直接,果断,有一锤定音的效果,但在使用时要据情况而定。有时问题较含混,概念不十分清楚或有多种可能性,则不必直接下结论,,待双方敲定概念后再下结论也不迟。

2,分别答

又叫解答,分别论。就是对所问一一分析解剖后,从不同角度给予解答。

例如:人性是善是恶?

答:按照孟子的说法,人性善;按照荀子的说法,人性恶。

分别答的好处是思维缜密,考虑周全,结合不同的可能性一一作答,这样漏洞少,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但要注意的是,有时情况较繁杂,可能性较多,用这种方法容易有疏漏,这时就要和对方先统一概念后再进行讨论。

3,反问答

又叫反问论,就是不直接回答,先反问对方,于反问中令其悟解。

例如:念佛的就是净土宗吗?

答:有的外道也念佛,他是净土宗吗?

有时反问答的力度比正面答要重,让对方思考后再明白,会记巳犹新的。但要注意的是应切中要害。

4,不应答

又叫置论,置答,止论。就是对于所问,不予回答,或告知对方此为不应答。有五种问题,属于不应答的范围之内。

①试问:有人怀着我慢心,以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去问他人,来试探他人是否知道。

②无疑问:自己没有问题,而假设问题去问别人。

③不为悔所犯问: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已经知道了,却没有悔改心,反而又问别人。例如:有人已经知道自己犯了口业,不但不改,却反问别人: “我这个算口业吗?”

④追问(或责问):已经知道别人不能作出回答了,而故意追问,来为难对方。

⑤不受语句:对已听说的事不能接受,又重新问别人。

以上几种皆以邪心而问法,不是抱着真心学法的目的,所以,可不予回答.在我们辩论中,找一些题来共同探讨,目的是为了共同提高法义,与上述几种情况不同。但在辩论中,会出现一些不应答的情况。如:你已经把自己的观点叙述出来了,对方因不知如何反驳,仍反复追问相同的问题。这时,你就可以说:我的观点已经说出来了,如果有不同意见请反驳,如果没有,则我也没必要再说。还有的人,拿一些十分清楚而没有什么讨论价值的概念题来考问,比如:请你说出九品往生的条件。对这样的问题你答出来也无妨。但也可以说:某某书(此题当答《观经》)上写的很清楚,这题没有讨论的价值,我可以不予回答。

以上提到的几种答法,没有哪个是最好的,或是在哪儿用都灵的。应当时的杌缘,该肯定答就肯定答,该分别答就分别答。能恰当运用是最好的。

家园 这个“宗”就很像形式逻辑里的“命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