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美眉,简体字和印刷术 -- 萨苏

共:💬52 🌺6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美眉,简体字和印刷术

本文的引子之一,日本名模早苗沼纪,其实除了个子比较高,走在街上是很平常的。日本人比较死板,没有海伦会摆,只好尽量抓她自然的姿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文的引子之二,来自意大利的名模三木海伦,MM很会摆,问题是组织者放的地方不佳,背景有些乱,早晚PS掉才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星期天到万博公园散心,正碰上关西之友摄影会请来名模早苗沼纪和三木海伦在拍专辑,兄弟正好扛个三脚架,便也混进队伍吃白食,不缴费的拍美眉。等到拍完余光一闪,看见旁边有个大胖子拿个奥林怕死730也拍得不亦乐乎,这时候他也发现了我,两人对视一眼,家伙都一样的不专业,会心一笑,心照不宣。

从圈子里出来,看见LP和另一个小个子MM唧唧呱呱说鸟语,竟然是大胖子的女朋友,一开口都能说中国话,原来大胖子是台湾来旅游的。

有缘分,看看天色不早,一起去喝咖啡,胖子祖上是49年跑过去的记者,说话还有些两湖口音,听着满亲切。

喝咖啡聊聊旅游,聊聊文化,都不愿意多谈政治。胖子对园林艺术很有研究。说到去北京旅游的旧事,胖子就讲对共产党有一个“很大的意见”,他认为共产党发明了简体字,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破坏。

他老祖是国民党,对共产党有意见,兄弟跟着掺合什么呢?也不能改变他的阶级成分。不过说到这个话题,兄弟可就如梗在喉了。忍不住纠正一下 ?C 那简体字,可不是共产党的发明阿,古书里面,简体字很多的啊。

古书里头有简体字?胖子一脸的狐疑。

看来台湾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是不彻底,为了证明这一点,我顺手从旁边日本商店的书法架子上拿下几个中国古代书法贴子,挑了元代赵孟兆页的行书给他看,胖子仔细翻过,点头称是,作吃惊状说:那时候就有共产党了阿?!

这兄弟也够幽默。

约好了台北见,胖子带着女朋友摇摆而去。

我这里还有点儿余味未尽。

其实认为简体字是1949年以后出现是很多人的一个误解。兄弟第一次在古书里面见到简体字,是旁听历史系的课,跟着实习的时候,也是吓了一大跳,赶紧找先生,说不得了,发现伪书了阿。

伪书,是一个中国文化中颇为有趣的话题。中国文化人盛行藏书,尤其崇尚古老版本的图书,一本宋版的善本书,价值超过同等重量的黄金十几倍。因此,伪造古代图书,便成为贯穿明清直到民国的一个特殊职业。有个藏书家叫做“百百(音BI)宋楼”,号称有宋版书200册而得名,民国中子孙不肖,居然决定卖给日本人,文化界大哗,然而日本人买回去发现,伪书占到了90%,其中还多为经过章太炎,王懿荣等大家鉴定的 ?C 章太炎有一次从废纸堆里找出一本“宋版残书”来,从他的话可以看出老先生鉴定时候摇头晃脑的得意:“此非老眼不能识也。”,不幸“老眼昏花(我教授的话)”,后人在别处找到同样版本此书的完整册,封面便是:“大清康熙四十五年仿宋刻。。。”。

识别伪书慢慢的成了一门学问,伪书虽然巧妙,专家依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分辨出来,比如,古书两页中间的装饰,各朝有不同的特点,虽然不引人注意,在专家眼里却如同作案线索一般。我的教授曾经给我们看一本自称南宋理宗年间的刻本,别的无从分辨,而书页间装饰着娟秀的鱼尾纹,这就漏了底,因为这种精巧的花饰要到明朝才有,南宋,都是肥厚的粗黑口花纹呢。

当然字体也是一个重要依据,不过,我看的这本是元朝的,居然出现了简体字,这不是假得太过火么?

老先生看了看,让大家都停下,拿这个作例子,给我们讲了讲简体字的来历,原来,简体字出现于隋唐,盛于元代,居然比我们的认识早了几百年。

据说,简体字的祖宗,是草书,不过这东西没有多少人认识,所以简化是简化了,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能明白的没几个。中国的文字,历经唐宋,还是繁体字占绝对的上风。

但是到了元朝就完全不同。

元朝知识分子从庙堂里被赶了出来,人称“八娼九儒十乞丐”,臭老九,臭老九,就是那时候落下的话把。随着几百年阳春白雪孤芳自赏产生的那些臭毛病便也收敛些,念书的终于也开始“为劳动人民服务”了,唐宋艺术的巅峰 ?C 诗词,在元代不再绚烂,新的艺术形式 ?C 元曲诞生了。元曲,是简化字的温床。

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不是庙堂之上的堂堂之作,而是市坊间流传的郑人那种“靡靡之音”。换句话说,就是现在的流行歌曲,通俗小说。元朝的人多不读正经书而喜欢通俗文学,普普艺术 ?C 经书读多了不也是臭老九么?文字掉了价,更多的和市井干体力活儿的,大姑娘小媳妇发生了关系。

这就是市场经济了。和今天流行音乐一样,一说罗大佑出新专辑啦!满街的红男绿女半夜就排队去。当年元曲的四大家关汉卿?p白朴?p马致远?p郑光祖有了新的作品出来,其轰动效应也大体如此。排队买磁带或者CD是音像商店的大吉利市,新的元曲出来,就是当时书坊赚钱的主要手段了。

流行么,赶时间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就像今天盗版书一样,元代的图书里面,错别字的概率也极为惊人 ?C 没办法,时间就是金钱么。同时,大家都发现,咱们汉字的笔划太复杂,刻版简直要命,于是,老板们就绞尽脑汁简化这些汉字,-- 只要文化也不太高的读者能猜出是什么来就行了嘛。这也是读者群决定的,如果象唐宋刻的经书,类书,都是皇上老儿,府相大人来看的,哪个敢糊弄事?

这就是竞争阿。虽然质量下降了,但是谁加快了传播的速度,谁就能赢,谁就赚银子。就象现在的新闻单位,同一个事件,如果一个电视台派出记者现场直播,一个电视台过两天才整理出材料来放综述专辑,您会看哪个呢?显然第一家要大占便宜,虽然现场的直播可能角度不一定最佳,画面不一定特清晰。

老先生说元代已经出现了6000个以上的简体字,49年以后的汉字简化运动,不过是一个“追认”的过程,追认了其中得不到3000个字而已,元朝的时候,汉字比现在还简化。

题外说一点,这个汉字简化运动到明朝的时候遭到重创。因为明清都主张复古,文化管制严厉。“敬惜字纸”的一个结果是大家都不敢用报纸擦屁股,降低了直肠癌的发生率,另一个结果也使文化的传播受到了钳制。

我们总说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这个说的是活字印刷。而活字印刷元代最为兴盛。唐宋,明清,都是雕版印刷压倒活字印刷。雕版,就是一块木版上刻一页书,一本书就是一大摞木板,保存在特殊的仓库,需要印刷的时候就搬这一大摞木板来印,当然,每一本书都是不同的一大摞木板,而且如果刻错了一个字,一个版就作废了,因此效率低下。活字印刷就是今天的排版印刷,不是方便得多么?老儒们说不好,因为儒认为汉字里面蕴含着文化,一行字的汉字之间也都有“气”相连,雕版,是作者写下的文字的COPY,因此,“气”也COPY下来了,而活字,就割断了字与字之间的联系。这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对商品社会来说有点儿反动的意味。元朝蒙古人经常拿宋朝的雕版生火做饭,“气”不“气”的没人管了。等明朝士大夫们一上台,雕版印刷就重新大行其道。的确,明代雕版印刷的精美远远胜过元代的图书,然而,数量上,就不能比了。儒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把书神秘化,刻多少,存哪里,都是国家决定,结果就是图书数量稀少,很多好书一焚之后,就永远的消失了。好在当初有很多好书的读书人,还有很多腐败的“门斗儿”,就是书院看门的大爷。读书人行贿大爷,大爷就偷着给印几册,才使一些文化典籍得以保存。

又是一个“腐败有理”的例证哦 :)

反正这样几百年折腾下来,到了民国,上层人士对于简体字,真的是比较陌生了,其实民间一直都在流行。把简体字的出现归功于共产党,倒是有些“过誉”。

没想到偷拍MM,引出这样一篇文章来。。。

[完]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上个星期看了一个WIRED NEXT的科技SHOW,里面

很有些观测脑部活动的新东东;其中一个比较神奇,人戴上一个密布SENSOR的头罩,就能控制CORD另一端连的电脑里面的INTERNET BROWSER。

西西有位老兄横刀立马的戴上头盔,电脑屏幕上先上一美女画网站,下一秒是元曲,再一秒是明籍,再下来北京,台北,军舰,鸭嘴兽;“滋”头罩开始冒烟,老兄耸耸肩,拍拍练摊那位的肩膀“有进步,上次只换了三个网页!”

家园 看来鸭嘴兽对电子产品杀伤最大

家园 这MM看的。看来PLMM确实让人思绪万千而且思路飘忽啊
家园 奇怪,老萨看到MM是会有这些不纯净的想法。Highway

看到MM的时候,大脑是严格停止工作的!否则太唐突佳人了!

家园 haha,萨苏讲的好道.看射雕黄蓉,郭靖闯渔樵耕读时,

书生让黄蓉猜谜,谜面就是简体字,当时还以为金庸老爷子怕大家不懂繁体,强做字谜呢.现在看来,也无不可,更显黄蓉聪明机灵,连最先进的简体字都懂.

不知辛未状元的繁体怎写?

家园 韦小宝第几代贤孙哪?
家园 Highway的反应俗称“短路”

就是智力突然高升那种。

家园 【文摘】补充一些资料

汉字简化常识

?方舟子?

这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台胞、老外跳出来攻击简体字,“简体字是共产党的

发明”啦、“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啦、“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啦”、“简

体字破坏汉字结构”啦,他们这些贻笑大方的攻击洽洽暴露了他们对简化字、甚至

是繁体字的无知。为帮助这些人了解汉字简化,参照有关资料,特编写这个常识。

欢迎翻译成英文贴到英文组去。

一、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

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

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

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

、“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

、“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

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

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

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

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

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

”、“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

”、“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

”、“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

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

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

,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

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

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

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

》,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

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

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

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

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

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

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

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

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

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

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

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

〔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

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

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

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

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

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

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

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

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

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

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

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

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

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

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

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

,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

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

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

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二、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

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

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

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

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

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

”、“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

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

”、“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

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

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

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

”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

,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

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尚

且我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

”,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

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

体字多达三十一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

记得很,且不过六笔。“衅”的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

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十一笔。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想当初

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这几个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

力就把它们记住,难怪有人对简体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心血简直是白费了。繁

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

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

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

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以后有兴趣再回答“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

、“简体字丑陋”、“简体字破坏汉字结构”、“简体字使中国人变笨”、“简体

字不能提高学字速度”等等这类极其可笑而居然有人煞有介事地提出的指责。

大家算一算,那些攻击简化字的人共提出了多少可笑的理由?你真以为他们那

么有历史使命感,要来保护连他们也不大了然的中华文化(比如那些宣扬“繁体字

比简化字符合造字规则”的人,我敢说他们其实对字源一窍不通)?我看其实是一

种“吃亏了”的心理在作怪,却拼命要给自己造出一些堂皇的理由。

汉字简化和字源

?方舟子?

一、

海外有人把简化汉字当成共产党的专利,未免太抬举了共产党。实际上,汉

字简化运动在共产党当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断发展,即使是国民党政府,当初也试

图推行简化字,只是由于没有后来共产党政府的号召力而半途而废。至于后来国

民党出于“凡共产党支持的我们就反对”的政治目的,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反对、攻击、毁谤简体字,在台湾及海外遗毒至今,甚至于两年前《世界日报》

还长篇登载《简化字就是红卫兵》这种贻笑大方的文章,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共产党对汉字简化的主要功绩,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于知识界和民间的汉字简化

运动转化为国家政策,积极推行,并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目前大陆使用的简化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

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

,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

至今台湾、海外一些攻击简化字的文章,所举的例子往往都是这个方案的,他们

以为它还在大陆通行,其对简化字之无知,由此可见。最可笑的,莫过于香港导

演李翰祥曾在《世界日报》上登文说,汉字简化后,他的名字就成了“李汗祥”

,不由让他汗涔涔下。“翰”何时又曾简化为“汗”来着?李导大概把某位大陆

人写的错别字也当成简化字,白出了一身汗。建议简化字的反对者都先去学学简

体字,再来发表高论。否则,支持简体字的人大体都懂繁体字,而反对的人却对

简体字一窍不通,这架还怎么打?

反对汉字简化的一个理由,是繁体字符合汉字造字规则,虽然难写,却要比

简体字容易认。其实汉字演变到楷书,不管繁、简,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

道一个字的由来,至少也必须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儿童认字的小学教师,

哪会有这样的功力?即使有水平高超的小学老师,能把某个字为何这么写讲得头

头是道,又岂是小学生能领会得了的?用繁体字的各位平心静气地想想,自己当

初认字时有多少字是通过了解字源才记下的?恐怕绝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记硬背记

下的吧?既然都是死记硬背,当然是笔划较简单的简体字好记好认好写。

有一些简体字,本来是古字,比繁体字更符合造字规则,我举两个例子。

先说“众”字。简体的写法是三个人叠一块,这是“众”字的最原始的写法

,甲骨文就已经这么写了,就是《周语》所谓:“人三为众。”非常地好认好解

释。可是繁体字的“众”字,有多少人知道它为什么那么写?原来它的下部,实

际上也是三个“人”,只不过变了样了,不说还不容易看出来;而上部呢,根本

就是写错了,本来的写法应该是一个横着的“目”,《说文》解释说:“目,众

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这个“目”应该是“纲举目张”的“目”,也就是

网孔。网孔密密麻麻的,确实是“众意”。既然“三人,众意”,“目”也是“

众意”,未免重复累赘,去掉这个含义不明显而且写错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

人,不是很好吗?

再来看“从”字。简体的写法是两个“人”字并在一起,这也是“从”的最

古老写法,也见于甲骨文,取“两人相从”之意。繁体的“从”可就不太好解释

了,它的右上角,是两个“人”,保留了“从”的最初写法,可是其他部分呢?

我们对照小篆,才发现这个字也是写错了,它的双人旁和右下角应该合在一块,

成为一个表示行走的偏旁,这大概是在小篆的时候才添上去的,楷书再把它割成

两半,可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类似这样的简体字还不少,比如“尘”、“礼”、“云”、“电”、“胡”

、“须”、“处”等等,不一一解释了。

二、

有反对汉字简化的台湾人声称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胡写出来的,比如“国”

字。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国”字写法的演变。

商金文上的“国”字写作“口戈”,左边的“口”四四方方表示土地,右边

的“戈”是武器,也就是说,“国”字的意思是用武器保卫下的土地。甲骨文的

写法颠倒过来,成“戈口”。到了周金文,在“口”下面加了一横,成为“或”

字了。这一横是什么意思呢?许慎说是“以守一,一地也”,与“口”重复,不

太可能,所以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横表示住在土地上的人。后来在“或”的左边加

了波状的一竖,表示“戈”的柄,到后来这一竖向两边扩展,成了“匚”,“或

”的最后被完全包围,成为繁体的“国”〔□或〕已是很晚的事了,大概是在李

斯制造小篆的时候。

但是这不等于说繁体的“国”是正宗,因为“国”字还有另外一条演变路线。

非常早的时候,商金文的“口戈”写法,右边的“戈”就被省略,光用“□”代

表“国”了,所以作废的第二批简化字把“国”写作“□”,也是古已有之。但

“□”的写法毕竟不容易辨认,所以就往里面填,这就有了“□八土”“□王”

“□玉”。如果我们到历史博物馆去,看到太平天国的旗帜,就会发现他们把“

太平天国”的“国”写成“□王”,那可绝不是郭沫若之流伪造的文物。武则天

造字,也在“国”字上作文章,先是“□武”,后来觉得有自己给困在里面的意

思,不吉,改成“□八方”〔上八下方〕。

“国”字可能是汉字中写法最多的一个字,据统计有四十一种之多,最奇怪

的一种写法是三个“秦”垒一块,大概是汉初的一种写法,取“三秦”之意。

简化的“国”字绝对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诌,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间通行了,

是最通行的写法,而且还流传到了国外,日本、韩国也都这么写,难怪大陆会把

它当成标准字。

简化字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自创,文字改革委员会在确定简化字时,遵循一

条总原则:“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来或民间的写法,不自创。

1994、3、1

漏网的繁体字?

?方舟子?

国标字库中,似乎收了一些繁体字,比如“於”、“馀”、“乾”、“麽”、

“雠”、“徵”、“像”,好象就分别是“于”、“余”、“干”、“么”、“仇

”、“征”、“象”的繁体字,有些人也喜欢用前者来代替后者。有的人可能会奇

怪,国标收字不多,为什么会去保存这些繁体字呢?

其实这些字都不是繁体字,它们都属于现在中国大陆的标准用字,但是有特定

的含义和使用范围,不能用它们来代替简化字。

“於”:读音为“乌”,是表示赞美的叹词,比如“於乎”、“於戏”。不能

代替“于”。

“馀”:此字只用于人名和文言文,在用“余”可能引起混淆的时候,比如唐

朝有个诗人叫“朱庆馀”,文言“馀年无多”(如果写作“余年无多”就有了双重

意思。)

“乾”:读音“前”,用于“乾坤”、“乾隆”等。不能代替“干”。

“麽”:读音“磨”,只用于成语,如“青楼帮乃幺麽小丑”。不能代替“么

”。

“雠”:只用于“校对文字”这个意思,如“校雠”、“雠定”。不能代替“

仇”。

“徵”:读音“只”,五音之一。

“像”:此字原来废除,后来恢复,基本上可与“象”同用(但“象牙”、“

象征”不能写作“像牙”、“像征”),但在使用习惯上已与“象”有了分工,只

局限于“图像”这一意思,如“画像”、“虚像”。

类似这种情况而国标漏收的还有两个字:一个是“了”的繁体,在读上声时简

作“了”,在读去声时不简化,即“LIAO4望”不能简作“了望”。另一个字

是“口罗”,原来合并为“罗”,后来又分出。这两个字都是在1986年的《简

化字总表》中补进去的,那时候国标已制定好了。

国标倒是收了两个真正的繁体字,即“锺”“後”,这两个字已完全废除,为

什么却还保存在国标中,真是天晓得。

有的软件(比如MAC的“词汇”程序)的设计者有意用这些“繁体字”来代

替对应的简体字,而那些大五码转国标码的程序也都不把这些字转成简化字,实在

是一个会引起简化字使用者混乱的误会,比如我看到有人写“乾净”,总要误读成

“QIAN2净”。每回《新语丝》校对,也都要花时间去改正这些“繁体字”。

希望能引起程序员们的注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为什么要韦小宝呢?这是男人本色,不是吗?
家园 简体字

话说我追台湾MM, 写我爱你, 回答是: 我不要无心的爱。

没办法,气得耳朵不好使, 到西西河, 听风雨声。

说自己不爱吱声, 言者无心, 听者无耳。

河边,虎子追马鹿, 马鹿四蹄腾开, 尘土起处, 鹿儿不见。

虎子回头四处寻看, 老五道口也变了一点。

简体字为人垢病的是

1。汉字的象形功能被消弱,

2。歧意同音字被简化成一个字, 造成汉字的功能萎缩, 辩义能力下降

3。汉字的传播,文化的传承, 更主要靠普及教育,强行政策,不小心造成文化的断代。

由繁入简易, 由简入繁难, 我就不会写繁体字。

先帝又何时用简体字了。

家园 这篇补充的好

正想着老萨的文章里没例子呢

家园 蒙人拿雕版生火,解放军用贝叶经烧水,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萨此文写得很好,但是说明清雕版“印刷的精美远远胜过元代的图书,然而,数量上,就不能比了”可是有点余秋雨了。一会儿还要去加班,等有空的时候我端杯啤酒跟老萨好好切磋一把。

家园 谢谢,受益大了
家园 一点意见

从刻书的角度看,元代的图书印制质量绝对不差。现在看元版书,价值很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