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母亲的知青岁月 -- 成奎花
我外公是傣族土司,我外婆是个极其美丽的平民女孩,某次市集上被外公一眼相中,下聘礼娶回了家,然后就有了我母亲三姐妹。我母亲也很美,有一次和同学去看电影,那天她穿着筒裙,去得比较晚,电影院里已经坐满了人,闹哄哄的,她们找座位时周围忽然安静下来,大家都朝这个方向看,后来同学跟她说:“老傣,他们都在看你,说你像仙女呢。”
我母亲成绩很好,但是因为出身不好,报考医学院没有被录取,把她转到一个很一般的大学。拿到通知书,母亲一把撕成几片,把自己关进房间,几天没吃饭。后来家里人劝了半天,让她别惦记医学院了,就凭她的出身,这次不去以后可能连一般大学都上不了,于是母亲就拿着被我堂舅拼好的通知书去了大学。报道的时候,母亲身上带着一把牛角尖刀,后来同学们告诉她,当时大家都被吓着了,本来就有少数民族野蛮的偏见,现在更是小心翼翼,怕一句话惹恼了母亲,她拔刀就捅。母亲其实很文静,不爱说话,别人说话她就听着笑,人缘很好。文革开始后有人在学校贴她的大字报,她看得津津有味,倒是同学们气愤了,为她贴了很多大字报申辩。
母亲的知青生涯开始于大二,去了西双版纳,一个在金银珠宝堆里打着滚长大的女孩,开始养猪、挑粪、采茶、种田。学生连里有沿海大城市去的大学生,走不稳田埂,一走就摔,他们好奇母亲怎么挑着大捆的猪菜还能健步如飞,母亲一脸无辜满目诚恳的传授经验:“走的时候把脚尖翘起来。”大城市的孩子们天真的信以为真,如法炮制,摔得更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好,有个福建女孩有严重的关节炎,无法挑重的东西,于是母亲每次上工都和她一起,先把自己大捆的稻子挑回队里,再跑着回去帮她。过年时候她们杀猪,几个瘦瘦弱弱的女孩,捆猪放到,放血,猪的叫声凄厉刺耳,小姑娘们手起刀落,干净利落。后来看我杀鸡那墨磨唧唧的劲,母亲连连摇头:“怎么这么娇气?”猪肉放在脸盆里,在宿舍的地上挖个坑,加上野地里摘来的香料,大块的煮,大块的吃,听起来豪爽如水浒人物。可看照片,母亲和她的学生连战友,一个个都是干净斯文人物,只是眼里有坚毅,没有闺阁的扭捏。
母亲当年也是刘三姐一样的人物,开口就是山歌,见什么唱什么,中学时候上海音乐学院来招生,看中了她,也是因为出身不好失去机会。采茶的时候,她在山上唱了一上午,采完下山,同学们问她:“老傣,你在山上唱歌,我们在山下叫老傣再来一个,你听到没有?”母亲不说话,只是笑。母亲的声音又脆又甜,我去学校找她,站在楼梯口就能听到她讲课的声音,小时候课间做眼保健操,我一直以为广播里那个声音是母亲。直到现在,母亲接电话还经常有人跟她说:“我找你爸爸/妈妈。”
母亲跟我描绘她的知青岁月,在打谷场上打谷子,就有孔雀飞来,傣族小卜少那时候都换上鲜艳的筒裙,孔雀见了,开屏和她们比美,傣族老乡们就围着跳孔雀舞。到了傍晚,满天的晚霞,赤橙黄绿青蓝紫,把天空烧起来。母亲说除了在西双版纳,她再没见过那样壮丽绚烂的晚霞。
我一直以为母亲的知青生涯是无忧无虑世外桃源,后来看了伤痕文学,想起母亲说过她腿上长黄水疮,黄水流到哪里皮肤就烂到哪里,想起她说过那时候瘦得连裤带都系不稳,再怎么使劲勒裤子还是往下掉,还有我小时候她经常犯的美尼尔氏综合症,现在也还没好的老胃病,其实,他们那时候吃的苦可是一箩筐加一箩筐。我和母亲说,如果不文革就好了,你就不用吃这些苦,可以一直做你的土司小姐。母亲说,人总要吃点苦的,做太太小姐也要吃做太太小姐的苦。后来我再也不看伤痕文学了,他们哭哭啼啼叽叽歪歪一大堆,不过想证明,吃苦受罪也分三六九等,上等人不该吃下等人的苦,城里人不该受乡下人的罪。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这还等着看二、三集呢,接着往下写吧?
说道傣族的那个筒裙,现在你和你妈妈还穿吗?很喜欢傣族的服饰的,典雅得很。
这一段入木三分——
-----------------------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看来奎安不大可能是你大哥了。
继续继续。花等
奎花姐咱也是见过的。也是美女唉
我理解一个时代的复杂性,但是仍然想把美好的印象留在心里:
一代有一代的峥嵘,
一方有一方的风情,
一天有一天的壮丽,
一人有一人的风采。
还有其它的故事吗?花等。:-)
对于我的知青岁月,一直都象你的母亲一样,只想把美好的印象留在心里,而不愿意触及那些过去的苦难。大概我们这一辈人大都是同样的想法,所以现在很多年青人都以为知青生活就跟现在到农村去过农家乐一样。你自己不也“一直以为母亲的知青生涯是无忧无虑世外桃源”,直到“后来看了伤痕文学”,才理解你母亲所经历的那些苦难吗?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是文学,自然就有文学创作的成分在里头。许多伤痕文学写的是典型例子,不一定是普遍现象。而且要求你们这一代人,没有亲身经历过,去了解上一代人的生活,是有点勉为其难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代沟”了。但是,把伤痕文学都归纳为“哭哭啼啼叽叽歪歪”的文学,都为了要证明“吃苦受罪也分三六九等,上等人不该吃下等人的苦,城里人不该受乡下人的罪”,是否太武断了点?
你的母亲应该年长我六七岁,和我哥同样的年龄,文革开始时刚上完大二,你大概是和我的侄儿同样的年龄。有一点不知你是否知道,那时候大学生下乡和中学生插队是不同的。大学生是可以领工资,并且定性为下乡锻炼;而中学生却没有这样的待遇,是准备扎根农村的。老三届以后(就是文革开始时念小学的)的那些人,下乡插队好像还有安家费,每月有补贴的。所以每个时期,每个地方都不一样,造成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不一样。但是,只有一个个真实的,私人的小历史汇聚起来,才勾画出一个时代的画面,成为一个时代真实的大历史。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倾向性,看待历史的角度各有不同,只有依靠自己的判断能力,去伪存真,才能看清历史的真实面目。
最后,还要说一句,真的很欣赏你的好文章,请继续。
也向您献花。
其实我母亲并不是不愿意触及那些过去的苦难,我想我是了解她的,对于她,那段日子确实并不差,因为她的家也属于上的那个“山”和下的那个“乡”之列,虽然出身富有,但是解放以后她受的已经是很平民的教育,没有任何特权了,所以她觉得自己吃的苦都是该吃的。
那个时代提供了非常多的素材,却没出来一部看得下去的作品。
我看章大小姐的“往事并不如烟”时就是这种感觉
那个脚尖翘起来我觉的是真的
学的人该是翘的时候不对
我估计
对错得老成说
是走翘一也
珍惜生命,远离伤痕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