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读《淮阴侯列传》 -- 履虎尾
当政者岂假权柄与人?
再者,韩信,彭越等人的政治理念与刘邦(及刘氏集团)又不同,被杀是必然.
司马迁,司马光二公都站在当时(写书当年)的立场上多以道德指责.
韩信还是有那么一两次好机会的,可惜他没那个能力抓住。
其实历史没有那么多必然性的,鸿门宴的范曾和项庄再狠一点(比如范可以直接安排项庄带精兵在刘邦的来路或去路上下手),张良没救过项伯,历史都可能改写。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比如张良和陈平在桌子底下揣刘邦的脚脚,回头谁把这个事情传下来一代一代给了太史公的?
刘?张?陈?还是旁边的侍者?甚至是韩信的使者?
这个问题,我觉得要联系秦汉前后的政治形态来看。
先秦的中国政治是分封制,而不是中央集权制。
秦有过短暂的中央集权制,但可能还没有达成全天下的共识。比如汉早期还是有一定的分封因素。中央集权的确立是一个渐变过程。
所以,韩信索要爵位和地盘,很可能是出于对过去的政治形态的心理惯性。假如汉实行的是周那样的制度,那韩信的要求实在不过分,也并不危险。但韩信错估了政治形势,没有与时俱进,韩信的悲剧,有一定的因素是作为政治形态转变的牺牲品。
这个问题,我觉得要联系秦汉前后的政治形态来看。
先秦的中国政治是分封制,而不是中央集权制。
秦有过短暂的中央集权制,但可能还没有达成全天下的共识。比如汉早期还是有一定的分封因素。中央集权的确立是一个渐变过程。
所以,韩信索要爵位和地盘,很可能是出于对过去的政治形态的心理惯性。假如汉实行的是周那样的制度,那韩信的要求实在不过分,也并不危险。但韩信错估了政治形势,没有与时俱进,韩信的悲剧,有一定的因素是作为政治形态转变的牺牲品。
古人没什么娱乐,就全靠这些八卦。你感兴趣可以去国学网子部笔记。。。
生命不息八卦不止
实际上 这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 乃至整个社会认识对于君臣关系的主流观点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民主民本思想最为盛行的时代 也是与西方的民主思想最为接近的一个阶段
孟子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民为贵 君为轻
知识分子可以颜觸齐王各命前 和国君好好的论一论长短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人们觉得君与臣是一种双向的选择与互动
豫让说:“臣事范、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君不君则臣不臣 臣没有收获就没有为君王付出的义务
是很正常的
司马迁时代 人们还有战国遗风 所谓 秦失其鹿 捷足者得的观念还很被认同
凭啥大伙都得捧着你刘邦 你代表先进生产力还是咋着
这时候 有能力反而没有造反 最后却被老板宰了的哥们自然受到人们的同情
到了温公的时代就不一样了
君王们发现对臣子最好还是要高起点严要求 这样自己才过得舒服
要培养臣子们时刻高举“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的伟大旗帜
要在思想上 行动上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伟大理论贯彻到底
要时刻对自己说 “不要问皇帝给了你什么 要问自己为皇帝做了什么”
这样培养出来的司马温公当然标准与司马迁不一样了
在他看来 韩信完全够得上 动机不纯 混入革命队伍的投机分子
再后来组织给予高度信任的情况下居然还不知道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努力学习 提高思想认识 改正生活中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狠斗私字一闪念
当然该死了
错误在于 方法不对头
搞权利制衡 让武人难以造反也就是了
非得刻意贬低武官士兵的地位
结果弄得他们跟孙子似的
到后来明朝更蝎虎了 朱元璋大嘴一张 不听话的犯罪的要“拿来做军”
把当兵愣给弄成了一种刑罚
把祖国保卫者的社会地位都给贬低到如此地步了还要求这支军队百战百胜 哪有这种可能
这件事历来是说明韩信的傲慢之过,和刘邦的容人之量。韩信之削藩是陈平促成的。但是后来韩信之死甚至刘邦也有悔意。既然这事起头的是陈平,他就有必要为自己的做一些辩解。比如,透露一点核心内幕。
同理于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