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国内技术界沉疴难起,关键还要靠改革 -- 不打不相识
不过这种合金钢质量取决于炉外精炼技术,进口货要好一些,和技术流失关系不是很大,就好比你发明一个小吃,大厨知道菜谱后做的更好吃而已。
支持创新。说说容易,可真金白银的拿出来没有好处谁会做?再说,为什么要创新?等人家拿出来山寨就是了。
温总害人呀。你想那授课老师得多紧张呀!
我不懂冶金,直觉上感到这样的说法不够精确
你说的有道理,这种情况很常见。
当然我可能也有点过于苛求了。
这个机制就是干活搞研究的是傻子,和官场是一样的,领导一元体制下,代表权力和利益分配的领导决定一起,大家积极努力上爬,符合领导意图和政治正确决定一切,只有当上领导才能个人利益最大化,别人做的能说成自己参与,自己参与的能搞成自己主攻,无专业可言。只有政治工程和献礼。没有技术积累和交流。
看看现在有多少专利实际转化为产品的?有多少实际转化为金钱收益?如何转化为收益的?
不说总数字有2/3垃圾专利,就说最近吧,我一朋友一下子注册了五六十个专利,我看了之后,只能苦笑,这些专利所提及的东西,都是已经存在几十年的,很基本的一些东西(竟然也能通过专利申请审批,这更神奇了),现在把它们提出来,目标很明确,杀死所有竞争对手。这类事情微软、苹果也做过不少。而如果国内手机山寨企业也这么做,估计苹果、诺基亚都会憋死
创新?我没看出来,真金白银确实是了,但我更理解为这些专利大部分在阻碍别人站在巨人肩膀上,把人打回原始社会。
传统媒体或者叫思想落后的媒体宣传的山寨,就是复制,仿制。
而新锐的媒体口中的山寨,绝对不是复制,而是创新,是性能达标,功能组合新颖独特,市场角度敏锐,成本价格都低廉的产品。
就像我一个同学说了,可以买“山寨”,但不能买“仿制”
看出差别了吧?年轻人口中的山寨可不是仿制。而是技术的大规模重新组合,并普及。
看看现在主流的几家手机产商,有哪家的产品丰富度有超过山寨的?超出的这部分,是从哪仿制出来的?没地方仿制啊,全靠自己的脑袋了。
你肯定你的这个朋友拿到了专利,而不是专利申请?只要是公开过的,包括各种出版物,会议等等,都不可能拿到专利。至少在中美两国是这样的。即使是拿到了,也很容易被取消。如果什么人的东西被别人申请了专利,那只能说明这个人太笨了。通常专利都是在最初研究阶段就提出来了。想法有了,还没做就用专利保护起来了。然后才会投入资金做开发。三分之二你还说少了,美国的统计数字连十分之一都没有。这是很简单的事儿。因为有那十分之一的可能,才会有人做。要不,谁做?技术没有那么简单。从理论到生产这中间一步步的走过来,淘汰的要远远的多于成功的。再说,把别人憋死那儿有那么容易。蓝光和高清都有自己的专利。做的事儿也差不多。两家打了多少年?这事儿,用技术的人都不喜欢专利。对他们来说,是技术就该大家用。做研究的人则同专利的人多。说到底不过是个利益分配的问题。做研究的人把技术做出来了,就象种桃的人收桃了。用技术的人说,这桃儿应该见者有份。你觉得种桃的人该把桃子怎么办?
即便如你所说,你对“山寨”的定义是主流。
可是,从你所推崇的“山寨”是技术的大规模重新组合,并普及,这个跟我推崇的是真正的技术创新,感觉两个概念没有交集。我更看重的是技术上的创新,而你更看重的是对技术的包装。
我想或许我们的职业完全不同所致。
不管怎样,如果一个企业仅仅满足于在技术包装上或者如你所说重组上的创新的话,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繁荣只能是短暂的。
山寨的组合,没那么简单,把投影仪和手机结合起来难道就只需要焊接么?
不同寻常的组合/或者叫折腾,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了异乎寻常的问题,而解决思路、方法之类的,都可以在这种折腾中不断获得和提升,技术的跨度和深度也会不断扩散。
技术钻研到一定程度,往往就是思路问题,而不再是技术问题了,增广思路,才是创新之源。
ps:讨论的时候就事论事,无须妄测别人背景。
问题是,有多少人每天专门盯着专利申请的公告呢?不提我那朋友,他申请的专利是传统行业的,有些技术秘密没怎么公开,不容易发现。就说非常容易公开的领域吧——开源,最近两年有两个备受关注的专利:一个是南京的硬盘安装系统专利,一个是微软申请的sudo专利。哪一个都是用了好多年的东东,结果都申请成功了(sudo不知道成功没,没怎么注意),专利局的人是猪?或者是说,即使是曝光度比较高的领域,仍然难逃被人乱申请陈旧技术专利用于把人打回原始社会?
种桃的那个比喻不当。
没有专利,就是“见者有份”么?两分法也太极端了吧?有很多东西是需要前提的,比如起码的投资水平,比如技术积累,都不是所有人能够见者有份的。
保护专利的成本有多高?复制的成本有多低?比如微软盗了你的专利,你有办法拿回你的应得利益么?——当然,你可以说公理自在人心,那么为了这种公理,你需要花费多大的成本呢?
另外,申明一点:我反的是当前美中的专利法,不是反对纯粹概念上的专利。
我想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的看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每个人所处地位不同,所有经历不同导致的,因此觉得我们的观点不同很可能与职业背景有关。
不过尊重你的意见,原贴已作修改。
除了大国企,谁有搞技术创新的实力啊。
就算民企有那个实力,也不见得能招到那个团队啊。
就算有那个团队,搞制造业出身的老板,心理上也不一定接受得了科研部门那个烧钱速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