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为什么中国不应该把GDP做得太高?(一) -- 陈经
呵呵,拜读拜读。
先进技术一般不能节省经济成本,他能节省的是人力成本。所以,当有一大堆中国廉价劳动力加入以后,新技术可能会因为拼不过中国人的低成本而败下阵来。
可能陈经“千万不能让人均GDP上一万美元”就是这么考虑的:必须维持中国工人的底工资,他们做的裤子才能卖得出去。
陈经所建立的模型中,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人也是作为消费者存在的。
现在认为中国做低端才能保障就业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中国完全可以放弃低端产业,而全盘转向高端产业。
一次技术革命就可以创造很多很多的就业机会,互联网的产生,创造力多少就业机会?
一个大国的崛起,决不能简单的固定思维模式来思考。
100年前,美国崛起的时候,美国的人口也远超英国,那时候美国的人口总数也是英国三四倍,若是按照陈经的理论,当时世界的生产力根本就无法养活美国这么多的人口,一个英国就感觉绰绰有余了,再加上个美国,天啊,这个世界怎么养得活啊,美国人搞工业革命,这么多产品卖给谁啊,欧洲人的饭碗要被抢光了。
但是,现实如何,现实却是美国一手推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仅仅只是创造出一个汽车产业,就增加了多少就业机会?
中国的崛起,是可以参照美国的,现在感觉整个西方做高端产业已经足够了,不需要中国人来做,中国人那么多,如果全去做高端,那还了得。
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崛起,伴随中国的崛起,必然也将产生新的科技革命,别的不说,光说现在最有希望的新能源,仅仅这一个产业就可以创造一堆的就业机会啊。
未来10~20年比较有希望的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空天飞行器、深海采矿等等,都可以为中国创造一堆的就业机会。
中国的崛起带给世界的绝不是灾难,也不是抢夺西方人的饭碗,而是把高端产业这个蛋糕做得更大,以至于包括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内都能够吃饱。
首先美国打不赢,其次美国没必要打,因为中国注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海洋。只要美国海军依然有能力随时随地掐断中国的海运,中国就没资格和美国摊牌。
所以G2会是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怪物。
韩国台湾人均消费的产品没比我们多多少。
1,人均食物肯定不如我们
2,人均住的也不如我们
3,人均汽车,台湾一年卖23万辆,我们1300万辆。人均和我们一样。
4,人均电器,这个他们多点,也多不了多少,我们很容易赶上
还有啥?
依这个底子,他们的GDP人均都在17000-19000美圆。
那么我们的是多少呢?我们资源不够分,分不了多少产品。他们也一样!
低端丢失就丢失吧,没什么值得留恋的。
服务业的吸收就业能力远强于低端产业。
拉美化的原因也不是这个原因,而是产业被西方控制,想投资而无钱投资。
中国基本是没有这个问题的。
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不把低端产业转移出去,这些血汗工厂已经够被人诟病了,若是再留下来,不被人骂死。
而且,现在广东民工荒大家也看见了,中国的人力资源并不是无限的,中国的劳动力也是有限的,现在一些民工已经发现,在自己家门口做点小生意、帮家乡小企业打工的工资收入都比到广东血汗工厂打工的工资高。那些血汗工厂已经无法吸引到农民工了,但是这些工厂由于是低端产业,无法提升附加值,工资一涨他们就得死翘翘,所以,中国的产业升级实际已经在进行了。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中国即使进行产业升级,也能够为老百姓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中国人做高端产业,不是去分西方的蛋糕,而是去吧高端产业这个蛋糕做大,所以,我一向认为,陈经说的,中国产业升级会把西方拉下来的理论是错误的。
中国根本不会吧西方拉下来,中国上去了,对西方有影响,但是影响依然是有限的,并没有到直接影响西方人生活水平的地步。
科技实在进步,中国的发展也在将高端产业做大,只要高端产业这个蛋糕足够大,就完全可以容纳中国人和整个西方世界。
想想未来的高科技,就会发现,将来需要更多的人来从事高端产业。
直到有一天人类真的开始星际殖民,当然这一句是胡话。
开采石油为什么在中国成了进攻性生产力了?我愚钝,可是刚刚又回到陈经的文章里看了一下,好像没有看出陈经在什么地方提到了开采石油是中国的进攻性生产力的?
过去一百年我们看到大国争夺的核心是产油区的控制。在这个核心上衍生出各种政经联盟及其相互关系。显然这个核心的地理中心在中东。
假设中东石油不再是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那么各大国在那里的争夺也会随之减弱,各自的军事投入重点也改变。
再假设可再生能源,比如风力和太阳能生产有突破,那么可以想像,对它们的生产的控制将成为大国的新游戏。
我觉得更有意思的局面是:假如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使得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做到自给自足,世界是不是会因此变得松散,因为大家不再象以前那样严重地互相依赖。
如果中国人都买进口裤子穿,世界上的裤子都会涨价! 那买的你的贵裤子,还不如我自己做贵裤子,至少作给中国人自己穿。给占世界1/5的人口做裤子,那也要做不少呢!低端产业也不一定都是血汗工厂;不血汗了,低端产业的工人才有钱消费。最要留心的还是跨过公司的倾销歼灭战,做裤子的纺织品原材料好像还是不在中国人手里。
进攻性生产力只能在武力到达的范围使用。
德国那时侯也在崛起,但是选择了不同的崛起之路。虽然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最终的结果还是整个西方都过上了好日子。
但还有种东东叫相对优势。
80年代的时候,中国人都还很穷,那时候,老爸,老妈一个月都1百多点(人民币,可不是美元)。那时候,我们小学生都知道,谁家要是万元户(年入过万),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万元户可是响当当的大康人家。
后边就不用说了,如果90年代后期,你一个家庭年收入才1万,绝对是偏下了。现在,如果还是1万,(假设3口人),在城市,那你可以名正言顺的去申请低保。 即使是农村,只要家里有1个出去打工的,也至少这个数。
我们现在看人均1万美元,好像很遥远,好像1万美元,我们中国这么多人,那什么去消费啊。可如果回头看80年代中前期,20多年前,几乎每个中国人过年才能吃到一次肉,孩子过年才能买身新衣服(那时候真的好盼望过年啊,有好吃的啊),粮票,布票,糖票,油票,今天我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在那时候可是多么难获得啊。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抢购风,彩电,冰箱走进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也就这20年内的事情而已,之前,那个万元户都不得了的年代,几个人敢想象这些东西那。
20年前的88年,华为才刚成立,20年后的华为是超过300亿美元的大公司,三分之二的销售在海外各地。北电之类的百年老店顶不住华为中兴的压力倒掉了。即使1万美元,美元对人民币1:4, 会影响的了华为这样的公司吗,会,但不会大。 一个月拿5000人民币的中国工程师的创造力不亚于一个月拿3000美元的米帝工程师,他们还是竞争不过华为的。
而如果我们的政策不犯浑,不要人为遏制和限制中国人民的创造力,中国出现20个或者30个华为这样的公司没什么难的。他们不靠政策,不靠垄断,可以把全球的竞争者一个个击败。10年前吉利开始造汽车,工业部头头们劝你们会破产的,你们怎么可能争的过人家美国3大汽车那。李书福说,求你,给我个破产跳楼的机会吧。现在不过10年,吉利没破产,正在和福特谈收购沃尔沃,而3大则破产了2个了。再过10年,奇瑞,吉利,比亚迪一类的自主企业,可能就会是世界的3大汽车,中国汽车销量今年会是第一,以后应该也会一直是了。
政委说的低端行业我观察过,我在不会算账的收银员一文里写过。因为人口的缘故,现在20岁以下劳动力数量锐减,原先800可以很多人抢的活,现在已经没人干了(或者说,没年轻人干了)。 现在沿海大城市,服务生一类的收入也基本要4位以上,否则基本别指望招到年轻人。
学过经济学就会知道,供给减少导致的价格上升绝不是供给减少1/4,价格就上升四分之一,价格有可能会上升几倍的。(参考石油这10年的价格走势和供求关系), 这个过程现在才刚刚开始,无论经济形势如何,人口从2500万级别到1500万级别造成的新增劳动力减少,是对抗不了的。当然,大学生的价值可能也在这个过程中和民工等值花(现在大学生真未必有民工挣钱,需要一定经验的建筑工,一月3千的很多)。
而我们到了1万美元以后,低端行业就会全跑掉吗?不会的,我们中国人说中国人吃苦耐劳,非洲,印度,东南亚,拉美的人没纪律,吃不了中国人能吃的苦。实际上这应该是有道理的,不是偏见,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中国劳动者的素质是那来的?我们可以说是主席留下的,更应该说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从商鞅变法改制,确立军功授爵制以来,中国就基本一直是一个基于法制的国家(皇帝某种程度除外)。中国老百姓不愿意对抗政府,不喜欢闹事游行,是因为2千多年来,如果个人想同秩序对抗,或者说个人想逃离出这个秩序,不交粮纳贡,那结果肯定是身死族灭。一个家族,一股势力,或者地方一派等等,如果公然对抗朝廷,结局也不用说。服从于一种秩序,按这个秩序的规定行动,是中国人2千多年生活下来的总结。除非活不下去了,否则,起来和这个秩序对抗,没有一点赢的可能。实际上大禹治水的时候就应该有了,否则也治不了水。
而拉美,非洲等很多地方,他们的百姓没经历过这些。包括国内很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种种地,打打猎,然后就整天能歌善舞,开party,日子过得好像逍遥自在,毕竟他们没有交粮纳贡的压力,能填饱肚子就可以了,自由自在的多好。但这些国家或者聚居区,从古到今,绝对没有能力对抗拥有严密秩序的国家。
商鞅确立的秩序是为了耕战,是一种为了生产和战争的秩序。这个秩序有的时候运行的好,有时候不好,甚至有时候吃人。但有秩序的民族击败没秩序的民族确没什么悬念。西方国家是这几百年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秩序,而亚非拉的大片地区,是没有“王”化过,以前就没有过这么一套服务于生产和战争的秩序。所以他们的劳动力可以很便宜,但光便宜是不够的,按经济规律组织起来,才是可用的。或者说,没有秩序,再便宜,也白搭。
所以,亚洲4小龙发展那么快,亚非拉不行,也可以解释。毕竟服务耕战的制度,不需要太大的改动就可以服务于社会化大生产。
1万美元,对中国来说,应该只是个开始。治大国若烹小鲜,刘邦2千多年前能这么说,肯定不是基于他当皇帝以后的生活经验,而是他在沛县做黑社会头子的时候的体验。而那时候的富一点的中国人,显然都有烹小鲜的条件。公司里从美国回来的同事,回国都要大吃几顿,看到面包都要吐。即使是现在的米帝人,也没几个真知道如何烹小鲜的。他们的5万美元的gdp看着好像很吓人,但别的不说,如何组织蔬菜生产,怎么样吃的更好。中国甩他们8条街不止。中国生产消费了全球85%的蔬菜,这套体系2千多年前我们就运转的很顺利了,所以大家才都能体会什么叫烹小鲜。随便一个中国城市,你想把各种好吃的饭店吃遍,基本都不可能,光主食,就能有无数的吃法。衣食住行,光从吃上看,中国人的创造力就明显比西方高几个档次,一个普通中国人都可以学会掌握几十种菜的做法。
其他的东西和吃的从根本上是一样的,都是服务于人的。中国人的智慧,也可以让各种服务于人的东西变的花样百出。现在高科技的cpu貌似遥不可攀,实际上80年代,咱们感觉遥远的东西多了去了。只要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迸发出来,1万美元,应该真的算不上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