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聊】我对袁崇焕的评价 -- 任爱杰

共:💬416 🌺942 🌵1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闲聊】我对袁崇焕的评价

这里随便说几句对袁崇焕的评价。特别是关于他杀毛文龙的事。随想随写。所以不是很正规。

袁崇焕这个人,不缺乏能力,不缺乏胆识,不缺乏决断,但他缺乏一个全力支持他的君主,更重要的,是他缺乏一个让他能够成功的大环境。

袁的成名在宁远之战。当别人甚至他的上级都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的时候,他毅然抗起了抵抗的责任,硬是把清军挡住了。这在当时一片大败的糜烂景象中,宁远保卫战是唯一的亮点。明政府当然要将其大力宣传,以鼓舞士气。而袁当然也就脱颖而出了。

但是明朝当时的整个大环境已经彻底腐烂了。袁的成功鼓舞士气则可,但如果要明朝彻底解决后金,则明朝并无这个能力。一方面是收不上税来,财政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朝中党争严重,阉党、东林交替上台表演。而皇帝要么是不理政事的天才木匠,要么是刻薄寡恩的疑心病患者。袁也不可避免得被这个大环境所制约。无论是他的去职还是部下闹事都离不开这个大环境。

袁后来起复。赋闲的时候估计他很着急。所以起复后面君夸了“五年复辽”的海口。这不但是为了安慰崇祯,估计也是为了让崇祯更信任他吧。不过这个海口夸完不久,皇太极就绕道入关,打到了北京城下。而袁崇焕提兵援救的最终结果却是被皇帝杀掉。

河里有很多人受了某篇小说的影响,认为袁崇焕通敌,或者认为袁的被杀是至少是因为他战败所致。

“通敌”之类基本是欲加之罪。袁通敌对其有何好处?他进士出身,手掌一方兵权,封疆大吏,又在表面上得到了皇帝的无限信任。他去投皇太极也不过如此而已。就连洪承畴还是战败被俘才投降的。袁还没到那个地步。而当时明朝虽然有后金这个外患。但明朝并不是第一次被外患打到北京城下。以前连皇帝都给外敌抓去过,也挺过来了。当时任谁都想不到满清能够占据天下(要是没吴三桂,还真的很难说。)所以袁要“通敌”,实在找不到什么动机。

至于战败是否就该被杀掉呢?首先,胜败乃兵家常事。“三赦孟明”的故事想必您也知道。如果打了败仗就要杀统兵大将,那有多少大将都不够崇祯杀的。而刘邦败了那么多次给项羽,是不是就该把手下大将全都杀掉?毕竟打败仗不是刘邦一个人的问题。项羽倒是就败了一次就自杀了,这就是英雄?

而就这次满清入关来说,皇太极避实就虚绕路入关本身就说明辽东防线起了作用,皇太极认为硬拼没有胜算,或伤亡会很大。袁崇焕是否无能?至少在辽东正面,皇太极还是无机可乘的。

至于后面的具体战斗,有些论者认为袁崇焕犯了战术错误。这件事大家见仁见智。但最终的结局是皇太极没有攻下北京,退回了塞外。如果这样评价的话,那么袁崇焕至少不比韩世忠差。毕竟韩世忠在黄天荡阻敌四十八日还是打了个大败仗,让金兀术从容离去了。按崇祯的逻辑,赵构应当杀掉韩世忠?毕竟金兀术那次把赵构赶得到处跑,差点就没命了。

袁崇焕是否能五年平辽,这是谁也无法证明的事。但把袁崇焕干掉后,辽东局面急转直下却是有目共睹的。

至于杀毛文龙一事,可以说袁的确操之过急。但袁的动机其实很简单。他一个文官空降到辽东,毫无班底。要指挥那班将门怎么指挥得动?自然就要立威。而毛文龙最远,又不听话,不拿他立威,拿谁立威?而杀了最远的毛,让别人看到不管躲得多远,以前有何功劳,现在是何官职,不听话,袁照杀不误,而且皇帝还不敢放半个屁,谁还敢不服袁的管束?

袁不是纯朴的老八路,他是个外儒内法的政治家。政治都是肮脏的。而他又没有时间、金钱和班底去慢慢改造辽东的官场,自然只好采取激烈的手段。

袁的这种手段,古今都不罕见。司马穰苴杀庄贾还算小意思。魏无忌杀晋鄙夺军可比这更激烈。而晋鄙比毛文龙更加无辜。晋鄙本是魏国大将,立过无数功劳,秦人忌之。而仅仅因为执行魏王之命,按兵观望,就被魏无忌杀掉。如果魏无忌援赵失败了,或者像袁崇焕那样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那么晋鄙被杀这件事又将在史册上如何评价?

平心而论,毛文龙可能是无辜的。晋鄙更是无辜的。袁和毛文龙并无私仇,魏无忌也和晋鄙没有私仇。但政治不是小孩过家家。路线斗争是极端残酷的,极端黑暗的。那些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是为了通敌的最好再回去多看看史书。

袁这样在军中揽权,是最犯君主忌讳的。问题是他碰到的崇祯又是个疑心病很重的君主。虽然一时隐忍不发,但这不过是为了要借重袁的能力,看看他的表现罢了。而当时明朝内部党争严重,到皇太极入关,正好给了袁的对头们一个打击袁的借口。而凭崇祯那点智商,自然认为皇太极入关全是袁崇焕的问题,一下子来了个总爆发。袁崇焕想不死都不行了。

金庸的《袁崇焕评传》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自然不能把话说得这么透彻。否则谁还看他的小说。

通宝推:夜月空山,渡泸,hpj1975,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1?
家园 袁崇焕能当一个要塞司令,但让他当方面统帅就是灾难

袁崇焕此人,确实不缺乏胆识,不缺乏决断,但很缺乏能力。他再次复职后,得到来自崇祯、来自中枢的支持不可谓不大,但他两年不到就亲手毁掉了大局,这难道还是证明他有能力?明末的大背景确实很烂,但把责任都推给历史背景,那还要历史风云人物的能力干嘛?大家一起跟着所谓的历史潮流混不就得了。

公正的评判袁崇焕的作为,就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先用所谓“通敌”之冤来煽情了,就拿这两天来说,一直是你和一剑南来这样的支袁派拼命的强调袁崇焕被安上了“谋反”、“通敌”的罪名,故而冤死。为了把事实看的更清楚,我们先不再扯这个问题,就算袁崇焕是被明廷安上了这个罪名,而这个罪名是安错了。那么,袁崇焕就摇身一变,成了英雄或者至少功大于过了?老实说,你们就一直在企图制造这样一个错误的逻辑跳跃。

再说一次!近年来质疑袁崇焕,几乎没有人是怀疑他有意或已经联系准备降清(顺便说一句,我明确的知道灰熊猫也不是这样认为的),而大多是认为他为了个人私利(先是为了图名而乱吹牛,后是害怕无法推脱五年平辽不成的责任),而执行一些极端愚蠢和不负责任的策略和手段,因此对于明朝最后崩溃,尤其是对清战争的失败必须负起重大的责任。所以,袁崇焕被诛不管是以当时的眼光和法律,还是以我们今天的眼光和法律来评判,都是完全正当的。

打败了并不是所有的指挥官都要砍头,这是对的,但也绝不是说有了胜败乃是兵家常事这句话,将帅们打败了就都可以免罪。我一再强调,为什么应该杀袁崇焕,最重要的一条就因为正是袁的布署和指挥直接导致了崇祯二年清军破关的大败。

而就这次满清入关来说,皇太极避实就虚绕路入关本身就说明辽东防线起了作用,皇太极认为硬拼没有胜算,或伤亡会很大。袁崇焕是否无能?至少在辽东正面,皇太极还是无机可乘的。

——不客气的说,这完全是替袁崇焕在进行开脱,丝毫不肯正视半点逻辑和事实。

辽东正面从锦州到宁远再到山海关最后到北京,有千里之遥,明朝当时最大的主力军团就驻扎在此,一路上雄关重重,清军如果能一路强行突破,那早就能直接灭亡明朝了。高第放弃所有关宁要隘,全军退入山海关时,清军都明白自知自己绝不可能直接入关灭明,更何况当时山海关前还有关宁。这与袁崇焕有什么事,没有了他辽东防线是不存在了,还是会削弱到无力抵抗清军入关了?!

崇祯二年前,努尔哈赤还有皇太极自己,为什么从来没有想过试过绕行蓟镇试图破关呢。为什么到了崇祯二年皇太极敢于全军尽出的行此一招呢?完全是因为袁崇焕的错误策略,正是袁崇焕一手把蒙古部落推到了满清一边,让皇太极不再畏惧千里孤军而入,正是袁崇焕一手瘫痪了东江镇(封锁补给、袭杀毛文龙),让皇太极再无老家后顾之忧,又正是袁崇焕全力违令将粮食卖给了满蒙,让皇太极积蓄到了远征所需的补养,还正是袁崇焕先是抽调走了蓟镇的兵、粮、饷,后又一再压制清军行动情报,才让蓟北天险轻易被破。所有的这些,袁崇焕只要少犯其中任何一条,皇太极的远征就会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笑话,甚至因此而导致满清内部的激烈斗争。

至于后面的具体战斗,有些论者认为袁崇焕犯了战术错误。这件事大家见仁见智。但最终的结局是皇太极无功而返,退回了塞外。

——这不但还是替袁崇焕开脱,而且是开脱到了令人愤怒的地步。

手握重兵,屯据坚城,卡住了敌人进军的唯一通道,然后坐视敌军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大摇大摆的走过去,既不敢迎击拦截,也不敢尾随猛击,一兵一卒的交战都没有。这居然只叫“犯了战术错误”?!这是连国军最烂的部队都没脸说出口的无耻借口!

皇太极还无功而返,千里奔袭,首次破关就直接围攻北京,掠得人口数十万,钱粮不计其数,全军安然返回。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皇太极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也只有袁粉如你,大概才会认为只要皇太极没有一战灭明,就是袁崇焕的伟大功业了!

袁杀毛文龙,你终于承认所谓的理由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这是一个进步。玩政治对于袁毛这等级的人物来说,本身并不是错更不是罪,但仍然是有底线的,汪精卫叛国从他自己看来,很可能也是玩政治最后的自然选择,事实上汪伪的要人后来最多的自我辩护就是万一盟国失败,有他们总比没有对中国稍微好一点。但我们会因为这个理由而原谅他们吗?!袁崇焕既然破坏了所有的规则,那就要承担起因此而生的后果。无忌窃符救赵成功,也仍流亡赵国不得归魏,袁崇焕杀毛文龙,而皇太极破关围京,袁崇焕受磔于市,有半点委屈可言吗?!

通宝推:liupang,阴霾信仰,别来无样,响马,王不留行,李根,物格修齐,巴山夜雨,秋末冬初,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雄文花顶!

拿战国和明比较已经是关公战秦琼了,和以今推古一样没有说服力。

其实皇太极崇祯二年破关早有预兆,就是第二次“宁锦大捷”,说是大捷其实更应该算个平手,皇太极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已经预示了他的战术特点和明军的窝囊,如果不是有赵率教突然换了个人知耻而勇和满桂的突袭就是崇祯二年的预演一般。

家园 崇祯还真得不如赵构,起码在用人上差得很多。
家园 明朝的皇帝自毁长城的事干得很多

于谦被杀掉还可以说是因为拥立新帝的关系,不得不清洗。曾铣、袁崇焕、熊廷弼被杀的直接原因都是主昏于上,党争于下。

袁崇焕被杀,当时连孙承宗都为他喊冤。而谈迁在《国榷》中也认为袁崇焕罪不至死。到了清朝,乾隆还给他正式平反。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比汉人更讲究“忠臣孝子”。为当初的敌人平反,把洪承畴一类打入《贰臣传》就是这种情结的体现。

家园 【原创】袁崇焕是人才,皇太极也不是傻瓜

手握重兵,屯据坚城,卡住了敌人进军的唯一通道,然后坐视敌军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大摇大摆的走过去,既不敢迎击拦截,也不敢尾随猛击,一兵一卒的交战都没有。这居然只叫“犯了战术错误”?!这是连国军最烂的部队都没脸说出口的无耻借口!

赵率教战死、广渠门血战,在你的口中就成了“一兵一卒的交战都没有”?还是你认为打仗的都是大明的兵将,没袁崇焕这督师啥事?

北京保卫战,明军表现很差。问题是哪次北京保卫战明军都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也先打过来的时候,全身而退;俺答打过来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又是全身而退。为何如此?明军不堪野战,机动能力又不如游牧民族当然只能是背靠坚城死守。而北京就是最大的坚城。

辽东正面从锦州到宁远再到山海关最后到北京,有千里之遥,明朝当时最大的主力军团就驻扎在此,一路上雄关重重,清军如果能一路强行突破,那早就能直接灭亡明朝了。高第放弃所有关宁要隘,全军退入山海关时,清军都明白自知自己绝不可能直接入关灭明,更何况当时山海关前还有关宁。这与袁崇焕有什么事,没有了他辽东防线是不存在了,还是会削弱到无力抵抗清军入关了?!

崇祯二年前,努尔哈赤还有皇太极自己,为什么从来没有想过试过绕行蓟镇试图破关呢。为什么到了崇祯二年皇太极敢于全军尽出的行此一招呢?完全是因为袁崇焕的错误策略,正是袁崇焕一手把蒙古部落推到了满清一边,让皇太极不再畏惧千里孤军而入,正是袁崇焕一手瘫痪了东江镇(封锁补给、袭杀毛文龙),让皇太极再无老家后顾之忧,又正是袁崇焕全力违令将粮食卖给了满蒙,让皇太极积蓄到了远征所需的补养,还正是袁崇焕先是抽调走了蓟镇的兵、粮、饷,后又一再压制清军行动情报,才让蓟北天险轻易被破。所有的这些,袁崇焕只要少犯其中任何一条,皇太极的远征就会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笑话,甚至因此而导致满清内部的激烈斗争。

答案并不是袁崇焕布置错误,而是此前后金的战略态势不具备实行此事的条件。后金此前是遭到明、蒙古、朝鲜三面合围。要打破这个局面,就必须解决蒙古和朝鲜问题。

如果皇太极真的要依靠袁崇焕才能实行战略迂回,那皇太极也太没用了。皇太极要实行这个战略迂回,要考虑到两个问题:

一,蒙古诸部是否愿意合作?二,出兵后,明朝会不会从辽东侧翼攻击?

对于第一个问题,您认为是袁崇焕把蒙古推到后金一方。那么皇太极即位后几次三番征伐蒙古算啥?当时蒙古诸部虽然有一些和后金结盟,但大多还是持敌视或不合作态度。于是皇太极于天聪二年二月亲征蒙古察哈尔所属的多罗特部,进至敖木伦地方,俘获一万一千二百人。此后又多次用兵,最后在十月彻底平定,打开了通往明朝的道路。如果没有这些血战,您认为蒙古诸部会乖乖把自己绑到皇太极的战车上?

对于第二个问题,皇太极甚至比对解决蒙古问题还要看重。刚一上台就派兵进攻朝鲜和皮岛。朝鲜不堪一击,您所看重的东江毛帅更是一击也不堪。于是这个问题就此解决。皇太极由此知道朝鲜和东江镇外强中干,此后对朝鲜和东江毛帅的防备不过是“命留满洲兵一千、蒙古兵二千防义州,满洲兵三百、蒙古兵一千防镇江城。”而已。

袁崇焕是人才,皇太极也不是傻瓜。既然已经打开了通路,解决了后顾之忧,他又何必与袁在辽东死磕?绕道入关自此水到渠成。

而袁此后入援血战连场,堵截不利当然最多是战术错误。谈不上纵敌不纵敌。

而皇太极顿兵北京城下,最后退去。对于明朝来说,虽然损失惨重,但亡羊补牢,犹为晚也。但崇祯的反应却是愚蠢无比得杀袁崇焕泄愤。好吧,杀了袁崇焕,孙承宗还在,此后还有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大臣名将一点也不少,怎么皇太极还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数次入口,最后一直打到山东?

这些败仗,怎么不见崇祯杀个把大臣了?怎么就没人指责“布置失败”了?

指责袁崇焕很容易。袁崇焕也不是没有毛病。袁崇焕一样搞路线斗争,杀人不眨眼。但是把袁崇焕和汪精卫相提并论是在往袁崇焕身上泼污水了。汪所作的是通敌卖国(顺便说一句,给毛文龙翻案最力的罗振玉也是大汉奸),而袁崇焕最后却是忠心报国,却成了皇帝和党争的牺牲品。

这么一个人,连满清所编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认“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而袁到了某些人的嘴里就成了明朝败亡的大罪人。真是连乾隆的见识都不如。

家园 一点点心理分析

崇祯不是不肯给臣子支持。他日子过得非常勤奋清苦,连自己的私房钱都拿出来犒军。

就像青年男女心中有理想的偶像,崇祯心中似乎也有一个理想臣子的模板:儒臣、知兵、不甚合群(合群了就有大贪污犯的嫌疑)、有战略意识和全局观,不一味斗狠。前期,崇祯的偶像是袁崇焕,后期是杨嗣昌。这两个人都能勾勒美好的前景(袁:五年平辽,杨:十面埋伏),所以深受信任。最终两人都辜负了崇祯。

崇祯压力太大了,缺乏耐心。他把机会给了最会宣传的人,却没有给机会给实干家,如卢象升、孙传庭等充足的机会。

家园 就好象我朝给洪秀全平反一般

民国还说他是反贼来者

家园 我朝基本上给所有有点规模的农民起义领袖都平反了

这是为了现实政治需要。乾隆给袁崇焕平反,把洪承畴打入《贰臣传》也是为了竖立典型,要大家都做大清的“忠臣孝子”而已。

家园 说点不同意见

首先开篇一段,就是在推卸责任,英明神武都是袁某的,昏庸无能都是皇帝的,困难重重都是客观的,积重难返都是环境的,那还有什么好讨论的?

实际上,袁某上任,皇帝给他了极大支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连他擅自杀了大将都只能干瞪眼,这样的老板,你碰到过吗?说到环境,当时明朝还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袁大人能调用的资源,嘿嘿,恐怕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抱怨什么"整个大环境已经彻底腐烂了",否则也不会忽悠五年复辽了。

别拿党争什么的来说事,整个明朝,整个中国历史,什么时候少的了党争?何况袁大人身为东林党人,却能给大阉修祠,这种左右逢源的本事,党争根本拖不了他的后腿。

皇帝问题不说也罢。查包衣曾经一本正经的告诉大伙儿,说明朝皇帝整体是很高的负分,满清"皇帝"整体是很高的正分,当初我迷<还珠格格>时对此深信不疑,任兄大才,不会上这个当吧?

"最终的结局是皇太极无功而返,退回了塞外",这话太妙了,是啊,丫清军踏了几万顷农田,我照样锦衣玉食,烧了几万个民房,我照样朱门豪宅,杀害虏掠了几万百姓,他们又不是我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我操什么心?只要不再来一次靖康之变,二帝北狩,皇室蒙尘,区区草民受点牺牲算啥?大局为重。

煽情的话说完,再讲点实际的吧。袁某的重大失误使满清兽兵入侵,除了经济人口人心士气上的破坏,更让蒙古部落彻底绑上了皇太极的战车,从此明朝要面对的,是满蒙的联合,实力对比就此根本改变。

而最为致命的是对帝国最高统治者--崇祯皇帝的精神打击。明黑们一提到崇祯评价总离不开猜忌刻薄等字眼,并认为这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可是他这性格是哪来的呢?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皇帝,听过了忠勇无比的袁大人慷慨激昂的演说,就此付出了他所有的信任,以及他帝国的最精锐的部队,最丰厚的资源,最敏感的权力。可短短两年时间,"五年复辽"言犹在耳,满清已经兵临城下,北京城下!城外,胡尘阵阵,自己臣民惨遭杀戮,城内乱成一片。而那位袁督师,擅杀有功大将在前,纵敌入境在后,如今敌人的刀锋已经砍到了北京城墙,袁督师手握重兵,却只有尾随,没有阻截!从这天起,那个雄心勃勃的teenager变了,不敢相信任何人,阴影伴他终身, 直到多年后他把自己生命终结在煤山上时,留下这么一段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关于类比韩世忠一段,任兄自己想必也清楚,这两者没有可比性。

杀毛文龙一段,如果用"政治不是小孩过家家"也能说过去的话,抗战中的皖南事变国民党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何况,袁杀毛文龙,严重的违反了国家制度。你采用超常规的手段去办事,办好了也许没人能奈和你,办砸了,就要受到更重的惩罚,这就是游戏规则。所以,袁平辽平到了北京城下,身遭凌迟是罪有应得,虽然他没有通敌。

回头再慢聊。

通宝推:别来无样,hpj1975,
家园 【原创】那么英明神武都是崇祯?兼论袁崇焕可比韩世忠

首先开篇一段,就是在推卸责任,英明神武都是袁某的,昏庸无能都是皇帝的,困难重重都是客观的,积重难返都是环境的,那还有什么好讨论的?

明朝皇帝昏庸与否,本来就没啥好讨论的。明朝自正德、嘉靖以降一茬不如一茬。嘉靖、万历几十年不上朝,不见大臣,不是还有人衷心赞颂为“内阁制”,“民主制”么?碰到崇祯,难得一个“勤政”的。问题这个人“勤政”不错,却不懂得如何“执政”。天天都上办公室就是好老板了?还得看办了些啥事好不好?

袁崇焕英明神武,皇太极更是神武英明。马晓春对聂卫平,孙权对曹操,哪个不是英雄?袁崇焕打了败仗,这是因为他的对手比他高明。至少在野战战术方面比他高明。但北京保卫战不能说是失败。皇太极最后攻不下北京城,也只好退走了事。前面说过,如果明朝吸取教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但崇祯事后除了杀袁崇焕又干了些啥?被人家绕路进来了一次,总该吸取教训了吧?后来皇太极数次入口,一直打到山东。这回怎么不见我们英明神武的崇祯皇帝责怪蓟辽督师了?无他,他没法再推卸责任了。这回没有袁崇焕,除了山海关方向,北边其他地方还是处处漏洞。

崇祯至死都在推卸自己的责任。你引用的那段话很说明问题,“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敢情他是一点责任都没有,那些“误”他的大臣都不是他亲自提拔重用的。而他执政十七年,倒行逆施,最后天下大乱都是因为“心理创伤”?哎呀,真是“我皇圣明,臣罪当诛”。赵构不过杀一岳飞就得了千古骂名。合着到崇祯头上,您就一句“心理创伤”了事了?

关于类比韩世忠一段,任兄自己想必也清楚,这两者没有可比性。

呵呵,类比韩世忠有何不对?兀术要来,赵构想跑,韩世忠的话掷地有声“国家已失河北,山东,若又弃江、淮,更有何地?”好,赵构就任命他为浙西战区司令,守住镇江。结果怎样?兀术不费吹灰之力就突破长江天堑,如入无人之境,一战而下临安,赵构吓得到处乱跑,差点把小命都丢掉。

这时候韩世忠在干嘛?史载“世忠以前军驻青龙镇,中军驻江湾,后军驻海口,俟敌归邀击之。”好嘛,放着敌人在江南烧杀抢掠不管,拿皇帝做诱饵,不管皇帝死活,在后面按兵不动。

结果皇帝着急了,把他叫去问话,他说:“方留江上截金人归师,尽死一战。”敢情他还不想打,得等到金人抢完了,回家的路上伏击一下。这种作为比袁崇焕如何?要换了崇祯,岂不是早就受到“心理创伤”了?

而赵构这“昏君”居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接受了这个计划,还为韩世忠开脱说“此吕颐浩在会稽,尝建此策,世忠不谋而同。”批准了他的计划,让其便宜行事。什么叫做“信任”?这才叫做“信任”。

此后就是梁红玉擂鼓战金山,黄天荡围困金兀术。这段历史我们现在都宣传为大胜。实际情况是双方相持几十天,金兀术不但突围而去,还把韩世忠杀得大败。水军舰队全灭,大将孙世询、严允皆战死。

仗打到这个份上比袁崇焕如何?如果换了崇祯,恐怕就不是杀韩世忠一次两次的问题了。

而赵构这个“昏君”是怎么做的呢?“帝凡六赐札,褒奖甚宠。拜检校少保、武成感德军节度使,神武左军都统制。”好么,打了败仗还升官,这还有公平,还有正义吗?

基本相同的事,两人的结局截然不同。赵构到最后都没有秋后算账。而袁崇焕仗还没打完就被崇祯泄愤。袁崇焕不冤,谁冤?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说的好。这是历史正文。
家园 对精神打击这段深表赞同

从崇祯的角度来看,前后对比实在是太大了。

前面刚有“五年复辽”的承诺,转眼间就被人兵逼都城。不管袁的主观意愿如何,从客观结果来说,从崇祯的角度,这没法让人接受。一是没法接受这个巨大落差,二是恐怕也对自己的识人、用人产生极大怀疑。崇祯死前那段话,也着实让人感慨。

好比我开了个小公司,有人承诺说5年后如何如何,交给他打理,结果没多久公司却面临破产,无论如何是不会再对他有信任的。

家园 任老师再谈明末问题,看了有点失望

当年任老师高论穿越小说窃明是“利用小说反党”之后,我有些逆反,挺长一段时间不再看任老师的文章。但任老师并不是完全无料之人,不看可惜了。这一篇吧,恕我直言,比较落下乘。看这一句:

袁后来起复。赋闲的时候估计他很着急。所以起复后面君夸了“五年复辽”的海口。这不但是为了安慰崇祯,估计也是为了让崇祯更信任他吧。

以这种态度解读历史,那袁督师只能是苦心孤诣沉冤待雪的高大全人物了。别人......只能是配角/反角。因为,他的任何行为,您都能给解读成,群众啊,皇帝啊,你们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呢?后面关于擅杀毛文龙,也是一个道理。

评价一个人,更重要的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以及导致的后果。而对皇太极第一次破口过程中袁督师的表现,任老师一句“见仁见智”轻飘飘带过。我觉得,在对袁崇焕的评价上,任老师不唯物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