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新能源汽车比传统汽车更耗能??? -- 积吉
燃烧获得能源的技术人类研究了那么多年成熟点时很正常的,多耗能其实没什么可怕的,关键是耗不耗得起
燃料电池能量转化率60%,电动机能量转换效率90%以上,所以燃料电池电动车的能量效率是55%,比传统内燃机汽车的20-30%效率要高一倍。
所以理论上一箱酒精也可以行驶500-700公里(假定酒精的热值是汽油的50%)。
你说的金属锂的能量密度是指它的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高,要达到这个高储能的目的只有用“锂-空气电池”,就是直接加金属锂的电池。理论上是可以,但安全性和实际应用都有很大问题。
现在的锌空气电池倒是不错的选择,金属锌比金属锂稳定的多,理论比能量可达1350Wh/kg,和锂-空气电池相差无几。但在实际应用中问题多多,国内武汉大学在这方面领先,好像去年拿个个5000万的经费吧。
金属锂硬度很低,常温可以就地成型,比如采用挤塑成型的方法进入电池内部进行反应以达到可控。
锂的蕴藏量很大,比锌要高。
这些金属都可以回收循环使用(电解法?)。
锌的蕴藏量大概有1.5亿吨,而锂是不到1000万吨。
金属锂硬度低不低不重要,它在空气中会燃烧爆炸,这中学化学课本中有。而锌,最常见的有镀锌板,很稳定。矿主要是铅锌矿(驰宏锌锗)。
最最重要的是锌-空气电池的发展有相当一段时间了,而锂-空气电池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是不安全,所以才有锂离子电池。
不要瞎想了,如果金属电池好用的话,就没有锂离子电池什么事了。
金属氧化物的回收就是一个还原反应,是不是可以用电解法就没有研究过。
地球上锂的丰度要比锌的丰度要大。
锂的重要来源是海洋。
锂在地壳中约含0.0065%,其丰度居第27位。在海水中大约有2600亿吨锂,(和1.5亿吨的锌比起来是个什么数量级?)
当我们看储量时,不要忘了海洋也是储量的一个地方,不然就要出现外行的笑话了。
武汉大学的锌-空气电池是个研究项目,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锂-空气电池也是个研究项目。
由于将来人类大规模使用这类电池,那么那种金属来源丰富,安全,便于回收就成为研究开始的方向选择。所以从如何选题选择突破口就可看出科研能力高下之分了。
Metal-Air Battery With 11 Times More Energy at Half the Cost?
外行是想不到锂的来源将比锌要大得多达1000个数量级的。
那你说铁在地球的含量大吧,为什么还要寻找铁矿呢。
无他,理论的和可利用的是不一样的。
可利用的锂包括矿石的“锂辉石”和“锂云母”(好像是氧化锂),盐湖的锂盐(主要是碳酸锂)。
到大海中提取锂,呵呵,你去算算成本和能耗吧。
锌-空气电池在各国都有应用了,美国,德国,中国,以色列,查一查就知道了。 而锂-空气电池还在实验室呢。
以后不要把科普文章链接出来了。
要铁手来决定。
中国也一定要推广使用电动车。
这两天回国看了看,空气污染太严重了。空气质量极差。这里面因机动车快速增长造成的交通拥堵贡献不小。在这种拥堵的情况下,传统车根本无法充分燃烧油料。
小时候的那种蓝天白云现在没有了,只有在雨后才可能享受到几个小时。推广使用电动车不仅从能源安全还是从人们日常生活都是需要肯定的。
从我看的资料看,外面基本上认为中短期,或者说一二十年内,汽车的商业化方向仍然是进一步的节油技术的普及以及混合动力技术。没见到外面认为全电车可以在2020年代以前商业化的。只有国内的报道在这个方面非常乐观,但是也都是媒体在嚷嚷,没见到国内对这个领域相关技术问题进行全面考察提出的可能的时间表。
全电车是最终的发展方向,这个基本没有疑问。不过实施起来具体问题还有很多,一些还没看到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很多已经在讲的方案也还需要经受实际考验。看国内的示范情况吧。只要别把不成熟的东西胡乱推广就成,否则对这个行业的长期发展有害。能源领域中国最近二三十年搞烂的好概念太多了。
搞搞特殊用途的还成,比如深圳这个出租车。
想代替目前家庭使用模式的ICE,还有很长路要走,需要新技术。
如果算上为了治理汽车尾气排放的能耗,城市由于汽车聚集而产生的热岛效应的能耗,估计内燃机车就要输了。
在火车上,电力完胜内燃的,在汽车上应该也是未来的方向。
到时候没见到火,把最初的火种也都给浇灭了
因此新能源汽车的部分技术,特别是相对低端的Start/Stop系统已经得到普遍认可,起停技术在近期会成为汽车的标准配置,在等红灯、堵车等情况下发动机会停机,从而避免无谓的燃油消耗与尾气排放。
对于电动车来说,目前在研究中还存在不小的争议,例如美国有许多研究机构对PHEV20/30/40&EV的整体能耗进行了测试,再将电能换算为排放,就是综合火电/水电/核能等多种电力来源后,折算出每千瓦时的CO2,SO2等排放,但因为这个折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不过对于EV或者PHEV来说,要达到传统汽车同样的性能,在整车结构和重量上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当前技术条件下电池的能量/密度比还是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