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读与记(序) -- 立金洪海亮
七千人大会上,除了陈云这位排名第五的中央副主席,其他六位常委(毛刘周朱陈林邓,好像中间五位是副主席,就小平同志是常委,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都讲话了,作者专门用一章做了介绍《大会留下的悬念:陈云为什么不讲话》,分析了陈云不讲话的原因,并将其在西楼会议上的讲话做了分析。
西楼会议及其以后的一系列会议,是七千人大会的延续,但是有一些变动非常重要,值得关注。
1、西楼会议及以后的几次中央会议
1.1 2月21日~23日,西楼会议
西楼会议在七千人大会结束后十四天就召开了,范围不大,是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应该不包括所有的政治局委员,否则可以叫中央政治局会议了。
1.2 2月26日,国务院扩大会议
1.3 3月7日~8日,中央财经小组会议
1.4 5月7日~11日,中央工作会议
2、对形势的判断
主席和少奇同志的最大分歧就在于对当时形势的判断。
可以说,在七千人大会上,大家达成了共识;而此后召开的从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到后来的中央工作会议,都是在不断更改七千人大会的结论。
主席认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我们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是有优越性的,要继续发扬。
少奇同志认为形势还在继续恶化(推翻了七千人大会上他自己所做的报告),需要伤筋动骨做大的改变,否则难以为继。陈云是这一判断的支持者。因此他们在其后开出的药方是:1、减少城市人口,压缩建设;2、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甚至分田单干;3、国际上实行三合一少。
具体的言论请大家看从毛传和变局中摘抄的段落。
在西楼会议上,他说的话简直就是对着主席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去的。
接着,在5月份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说
以上是《毛传》引用的话,在《变局》中,少奇同志说过的话还有
“分明有困难,却说没有困难,这样的人,不能算勇敢的人”。“对困难估计不够,自己安慰自己,那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变局》作者评论道:
少奇同志的思路变化实在是快,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到分田单干,从极左到极右……
总理的总体意思是维持七千人大会的基本结论,进行适当调整。在3月的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
《毛传》评论道
[QUOTE]周恩来对形势的估计,同刘少奇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提法上更加慎重,而且尽量同七千人大会的提法相衔接。
实际上,周恩来对形势的估计,同主席是基本一致的。
因此,成立了重要财经小组来领导全国经济,陈云任组长,李富春任副组长,总理只是组员。这个小组的成员及任职也是很有意思的,副总理做组长、副组长,总理作组员。
七千人大会前后的国际因素,该书里有没有讨论?刘邓陈为什么反对搞两弹,除了费钱,有没有国际因素?
毛传里面应该有,有发现再向你报告,呵呵
毛泽东1958年11月21日在武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不要务虚名,而得实祸。现在要减轻点任务,水利建设,去冬今春全国搞五百亿土石方,而今冬明春要搞一千九百亿土石方,多了三倍。还有各种各样的任务,钢、铁、铜、铝、煤炭、运输、加工工业、化学工业,需要多少人力财力,这样一来,我看起来,中国非死一半人不可,不死一半,也要死三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死五千万人。死五千万人,你的职不撤,至少我的职要撤,头也成问题。要不要搞那么多,你多了也可以,以不死人为原则。你们一定要搞,我也没有办法,但死了人不能杀我的头。明年3000万吨钢,究竟要不要定这么多?搞不搞得出?要多少人上阵,会不会死人?这次会议要唱个低调,把空气压缩一下。胡琴的弦不能拉得太紧,有断弦的危险”。
老毛出身农家,不是不事稼穑的纨绔子弟,不会教导封疆大吏亩产万斤保守。
之所以给人夺权的感觉在于中国的真实政治生态特殊。是“党建在国上”。另外,没有实职的老人可能是领导核心。所以多少年后,某人才会说:中国有些事情,还得小平同志解决……
不过当年毛是一代,之前没有过例子。刘可能真把国家上的实职当回事了。没想到中国那一代会走事实上的“终身制”。
若细究这类事,会搞许多文字狱出来……当然,他本意是什么,这个不评论。
我相信毛搞掉刘,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权力欲。而是路线斗争。不过刘在那个位置上,确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太子监国”是个难作的差事。
重点看,各传在回避什么!呵呵
刘是枪林弹雨走来的人,怎么会不知道tg的基本原则就是党指挥枪?
3、谁对了
对形势的判断直接决定着后续工作的措施。
主席让田家英下去调研
可以看到,在对大形势做出悲观预计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充满了悲观的空气,分田到户的口号甚嚣尘上。经济专家陈云甚至专门向主席谈这个问题。
主席在理论上的分析是这样的
从实践上看呢?
于是,毛泽东认为
真是的收获季节又是如何呢?
恰恰是这个时候
主席认为
由此,主席认为一线领导人在刮“黑暗风”。
4、对形势判断失误的造成的其他问题
首先是三和一少
陈毅在北戴河会议上对王稼祥的这个思路提出了批评。
再就是平反问题
邓小平负责平反问题,在5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这次讲话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
事件出在6、7月,恰恰是5月的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
也不是仅仅毛主席一人感觉对形势的判断有问题
5、毛刘分歧就此明了化
王稼祥提出不要四面出击,对外支援要量力而行的主张,其基点也是建立在为缓解国内困难形势之上,因此当毛泽东等认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时,王稼祥的意见也就很容易被看成是错误的,不带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权宜之计。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特点。
在毛泽东眼里是出现了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重大分歧。他认为,刘少奇是被困难吓倒了,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要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至此,两人之间的分歧便具有了双重意义:既有个人的恩怨情结,又有思想路线上的分歧。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总理常常通宵办公,据说只能睡上四小时,但不知总理具体办了什么公。
多发帖,发好贴!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只是倒的方式不对,人身攻击确实不好。
从纯粹经济的角度考虑,三自一包的争论也许可以这样看:如果大跃进瞎指挥的责任可以牵涉到生产队这一级,那么单干就是比较好的。如果只牵扯到公社党组织,生产队长完全心向着农民那边,可以抗住上头压力,那么分到生产队是比较好的。
刘这样喜欢算小账的倾向,在我看来即便不是优点,也至少是个特点,而且是毛泽东所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不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从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层面,都需要很多会算账的人来掌管。而即便是不识字的农民,在算账这件事情上,也可以毫无困难的和国家主席沟通,但在马列主义上就很困难(当然不是完全不行,打倒地主恶霸官僚买办、分田分产、过好日子的部分他们总是赞成的)。刘的人品不能和毛比,刘的很多讲话都能找出不够马克思主义的地方,在党内刘可能永远都没有资格和毛争当一把手。但我始终觉得,毛刘的矛盾爆发对中国来讲是一种不幸,远多过是正义战胜了邪恶。
有观点认为,老毛其实是鼓励大家大胆提意见的,要有不怕被批判被关的精神。结果被胆小的知识分子理解为威胁了,呵呵。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