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小猫的原创:中国战场的I号坦克 -- 妖猫drake

共:💬16 🌺7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小猫的原创:中国战场的I号坦克

1.来华之前:初阵西班牙

I号战车可谓是纳粹德国装甲力量的先驱,其头顶上顶着不少“第一”的桂冠,第一种设计制造装备的战车,也是第一种出国参战和第一种出口异国的战车。I号战车的服役履历囊括欧亚大陆多个国家,在大战前的多次局部战争中出阵,绝对是德国新式装甲力量和战术的头号小白鼠。

本来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人玩装甲是要被罚款的,不过由于资本无国界的原则,德国公司一窝蜂的跑到其他国家那边拉订单搞立项,瑞典和苏俄都搭上了德国人的贼船。而且不甘于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德国公司又拖拉机之名弄出了一拨在战场上收割人命的铁疙瘩,如此一来凡尔赛和约筑起抵御德国装甲力量的矮墙被德国人彻底翻过了。

作为凡尔赛和约最大胆的违反者,德国人重建装甲力量的努力不止是私底下的偷偷摸摸,早在1933年,再军备宣言发布的前两年,德国人就公然在演戏中利用汽车等道具进行装甲战术演练,等1935年3月16日小胡子站出来发表全德国期盼已久的“再军备宣言”,陆军立即组建了三个装备I号坦克的装甲师。

I号坦克不但是德军最初装备的坦克,也是克虏伯的坦克头生子。30年代的世界坦克与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皇室很像,追本溯源都能找到英国人头上,维克斯的经典六吨坦克就像当年的维多利亚女皇一般,几乎是欧洲所有坦克甚至是日本坦克的父辈。

1932年克虏伯从维克斯进口了3辆6吨坦克,到手后便大卸八块进行研究和测绘,因此日后的I号与维克斯6吨在车体等方面极为相似。但是由于I号的前身Landswerk Krupp A 克虏伯A型战车是作为一款锻炼设计队伍和生产线而研制的主要用于部队训练的坦克,因此其只装备聊胜于无的8~12mm厚的装甲以及两挺机枪,其时速也不过40km而已。

而且在内部布置方面,其二人制车组精简也有些过分,车辆操作、机枪的瞄准射击,弹药的装填、无线电操作这些活计只能两个人分担,更不说日常保养时换个履带,补个弹药等麻烦事逼得应接不暇的乘员总想变身章鱼哥。

其实战前的维克斯系轻型坦克,大多有车组人手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德国人“强大”的设计能力,加他自作主张将车组精简成两人,造成问题尤其严重。与日后德国坦克为了持续作战能力不惜降低某些性能指标不同,此时的德国装甲部队更需要的是迅速增长的数量,其二人制车组较父辈维克斯六吨的三人制车组节省宝贵的人力资源,加上德国人本来就没指望I号上阵杀敌,乘员手忙脚乱也无伤大雅。

但等I号战车被送到西班牙初阵,面对同样是维克斯系子孙的苏制T-26,这时候乘员忙中出错可就要付出血的代价了。当时意德以苏联援助共和军为由加入弗朗哥的国民军阵营,作为德军难得的试验场,陆军几乎把所有新奇玩意一股脑的推上战场。弗朗哥方面则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尤其是坦克这个东西,国民军此前被政府军的T-26打得抱头鼠窜,以为坐上I号就可以找回点场子。

谁知真碰上了,I号也被打得抱头鼠窜,没办法,两挺机枪倒是维克斯6吨的标配,问题是老毛子爱好大口径,自己琢磨着升级了37mm和45mm的火炮,I号贫弱的装甲在苏制火炮面前比纸糊强不了多少,都是一捅即破。倒是同样是德国援助的PAK35消灭了不少装甲防御同样糟糕的T-26,算是勉强挫了挫政府军的气焰。

被打得损兵折将的“养蜂人”部队赶紧向陆军告状。见到如此重要的战场经验反应上来,陆军兵器局正好以此为惨遭修改自己的新式战车招标书,招标的最终成果就是MAN公司的II号坦克,其装甲提升到14.5毫米以上,还装备了曾被装在I号上拿到西班牙内战战场上进行试验的20毫米机关炮。II号速度与I号坦克持平,这点也同样来自于西班牙战场得出的高速无法克制敌方反坦克炮的经验。另外II号坦克的车组总算增加到了3人,乘员间分工合作容易了不少。

西班牙战场的I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西班牙战场上的I号坦克20毫米炮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双炮塔版的T-26,其火炮对于I号来说是“生命无可承受之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妖猫drake:【原创】小猫的原创:中国战场的I号坦克(一)

妖猫drake:【原创】小猫的原创:中国战场的I号坦克(二)

关键词(Tags): #战争风云通宝推:daharry,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1?
1?
家园 是一号坦克。。。俺用了罗马数字而已
家园 佔座序號而已
家园 德国 PzKpfw I 坦克

加二张图片

点看全图

德国 PzKpfw I Ausf.B SdKfz101 2x7.92mm MG13机枪

点看全图德国 PzKpfw I Ausf.A SdKfz101 2x7.92mm MG13机枪

家园 再加二张三视图

德 Panzerkampfwagen I Ausf A.jpg

点看全图

德 Panzerkampfwagen I Ausf B.jpg

点看全图

家园 乘员如何布置呢?

一人在驾驶员位置,一人在炮台内?这样的话,活就更难分配了。

从图上看,招牌的双排负重轮还没有出现。

家园 车长和驾驶员在近似于横向并排的位置

驾驶员负责开车,车长兼管观察、指挥、机枪射击,在一条弹链打完后还要充当副射手更换弹链。

想象一下,在悍马上装一挺M2HB,由机枪手指挥驾驶员,二人出去兜风——这就有点像1号的作战状态了,如果是装甲型悍马的话连实质都很像了,要是有这么一群集体出动,还绕点弯路从山里杀出来——法国就曾经是这样被干掉的。

至于双排负重轮,那是5号“黑豹”及以后的事了,是在车重大幅度增加后采取的“减负”措施,1~4号都不是这样的双排负重轮,而且,就1号这种超轻型体格,也实在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

关键词(Tags): #兵器#技术
家园 【原创照片】德国一号坦克

贴一张我拍的德国一号坦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德国一号坦克Panzer I(daharry摄)

不知道国内读者现在是否还能看到Flickr里存的图片。

家园 还以为你回国了

这几天一直没见你露面,还以为你回国了。

看来你对军事题材很感兴趣啊。

家园 【原创】小猫的原创:中国战场的I号坦克(一)

2. I号和中国军队的装甲化

由于开着I号战车的“养蜂人”在西班牙内战中被苏联坦克“蛰”的抱头鼠窜,德国陆军心急如焚。虽然1935年B型I号坦克投入使用,但当根据西班牙战场经验设计而来的II号坦克下线被送到部队的时候,陆军上下一致要求通过将现有I号外销来加快装备换代速度。

与此同时,远东中国的军阀混战逐渐尘埃落定,最终依靠军事实力取得中央政权的蒋介石集团为了进一步提升派系实力向欧洲列强招募军事顾问团。魏玛德国趁此机会,将大批参与过一战的陆军指挥官派往中国,开始为中国构建新式军事体系和军事教育体系。

1928年(昭和三年)11月,以马克斯.鲍尔上校为第一任团长带领一个26人的顾问团来华。其中以第四任军事总顾问冯.西克特将军对国民政府的国防现代化影响最大,在其任内,新式装备体系和教育训练体系初步建成。但碍于顾问团成员大都是参与过一战的旧式军人,因此构建起的新式军队基本处于欧洲一战末期的水平,装备了大量德国一战末期淘汰的如水冷重机枪等武器。

1933年(昭和八年),受到欧洲军队竞相装甲化的影响,国民政府在西克特将军的指导下开始新式机械化军队的建设,随着国防整备五年计划的制订,中国的新式军队开始破茧而出。

中国军队最初的战车也是维克斯的产品,维克斯B型坦克,而一战末期最优秀的坦克法国的FT也来到了中国,但是这些维克斯B型和FT1919基本都在上海战场损失掉了。冯.西克特将军到任后卖力的向国民政府推销德国战车装备,国民政府最终计划在1934~1939年采购44辆德国坦克和50辆装甲车。为此还建立所谓的“中国工业制品贸易有限公司”即“合步楼公司(HAPRO)”专职进行中国产物资向德国出口和德国武器以及其他重工业设备进口。

I号战车A型登陆是自1937年末期开始的,由于在西班牙战场表现糟糕,德国陆军急于用新式II号坦克替换已经落后的I号坦克。但是德国人也不甘心让I号坦克直接开会炼钢厂回炉,就琢磨着把这种剩余物资向中国等相对落后的国家销售,发挥点剩余价值。

国民政府的部队具体何时开始装备I号坦克A型已不可考,当时中国准备编成两个战车营,共装备约70辆坦克,其中第一装甲营最先装备了44辆I号坦克A型,编成之后这支部队却并未被派往华北等对日防御前线,却被留在南京作为御林军拱卫蒋介石行辕。

妖猫drake:【原创】小猫的原创:中国战场的I号坦克(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和步楼一般是作“合步楼”吧?
家园 【原创】小猫的原创:中国战场的I号坦克(二)

3. 全面抗战中的装甲战

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宛平卢沟桥的枪声宣告了8年全面抗战的爆发,但由于国民政府的装甲部队集中在南京,中日铁甲没能在一马平川的华北战场擦出什么火花。

但卢沟桥事变一个多月后,日本海军陆战队再次将上海变长战场,国民政府眼看江浙的心腹之地将要沦丧,不得已将最宝贵的战车部队推上黄浦江畔。

上海的城市环境并不适合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尤其是此时的日本坦克薄皮大馅,侧后防御极为薄弱,把屁股漏给中国部队几乎就是死路一条。但是由于国军在上海的防御作战打得一板一眼,即便是付出尸山血海仍是死战不退,心急火燎的日军不得已投入战车部队,蒋介石见此在德国顾问团的建议下针锋相对的把拱卫南京的战车营投入战场。可惜由于日军得到海空重火力支援,日本海军陆战队也死硬异常,最终中国陆军不得已只能全线撤退。

屋漏偏逢连夜雨,贸然在河网密集的江浙地区投入装甲部队的麻烦此时暴露出来,在撤退和后卫战中,虽然装甲部队给咬尾的日军以不小的杀伤,自身却也由于弹药耗尽和陷入泥潭以及机械故障等,等跌跌撞撞撤到本方战线,坦克已经损失殆尽,差不多是空手而回。

整个“8.13”淞沪抗战中,中国投入了此前购买的大部分坦克,维克斯六吨MK.B,意大利的CV33,以及FT1919,最终却都成了冒烟的残躯或者日本人战利品。唯独I号坦克缺席,当然说中国未派出I号的是国府,但日本方面却记录曾在上海发现过I号的踪迹,甚至还有一辆被缴获I号的照片。

随着战争前线向南京迫近,1937年12月,八九式坦克和九四式轻装甲车等日本装甲部队系数登场,成为刺向国民政府心脏的利剑。曾作为国都御林军的中国装甲兵虽在上海战场元气大伤,仍决心不惜同归于尽鱼死网破,捍卫中国政府和军队的尊严。

作为中国装甲兵最精锐的I号A型几乎全数被投入南京保卫战。其中3辆视死如归的I号坦克在汤山战斗中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出于对对手的尊敬,老兵宫部一三在其战记《风云南京城》中心有余悸的回忆了中国坦克的反击。

“17时,敌方三辆轻战车在300名步兵的伴随步兵的支援下沿道路(光(光华门)方(方山)公路)发动反击,突破多层阵地后连队长命令第1独立机关枪大队截击,最终在北侧山地区域将敌方步兵击退,但敌军轻战车仍想我连队侧后迂回突入,直到我军集中多门山炮向敌军坦克射击才将敌军击退。”

宫部一三所在的部队就是攻陷南京光华门的胁坂部队(鲭江步兵36连队)。转进后的三辆英勇I号A型战车还与附近的日本菅原部队的九四式装甲车部队交火,最终被击毁2辆,一辆轻伤的战车被俘获。

这三辆战车的故事,之后被陆川用在了《南京南京》中,就是所谓312战车的故事,当然从日本方面的资料看,有一点似乎需要再调查一下, 这三辆战车最终被何种武器摧毁,国内的说法是飞机,但是以314战车的照片看,其可能是被75毫米以上火炮击中侧面摧毁的。

俘获中国的I号战车之后,日军派大阪每日新闻社随军记者中岛拍摄了宣传照片,最终在昭和12年12月14日发表。照片共有两组,被俘获的战车正面能看到醒目的车体编号,从炮塔上的两挺并列机枪来看,可以确定是早期的I号A型。国内之前在宣传《南京南京》时,展示过其中一组。

虽然被俘获的I号战车大多受损严重,前线的兵器调查人员仍对其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并在第一时间将调查报告和一部分拆解的设备送回日本。

不久日本陆军技术本部也对被俘的I号战车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其内部结构,尤其是动力传动系统以及炮塔MG13机枪等方面的设计,日军将I号坦克大卸八块。在调查中技术本部的专家员对德国克虏伯精湛的制造工业水平赞不绝口,据当时的调查参与者之一大前肇氏回忆,调查现场经常会响起日本人员的惊叹声。

下面贴几张图,由于扫描仪分辨率挑的太低。。。大家凑合吧

最著名的一张宣传照,估计是因为其实欢呼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一张著名的三面图,就是南京南京中出现的312号车。弹痕累累的I号,机枪已被拆去。当然用6.5毫米友坂对于I号的薄皮也仍是威力不足。日方对看似完好无损的坦克被放弃很惊奇,个人猜测估计是弹尽粮绝的坦克兵放弃了战车,因为这二位之前已经表演过诈死的妙计,应该是很机灵的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方对这张照片标注为“日本军人与上海前线被俘获的I号”,这也是我怀疑上海战场有I号参战的原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宣传照的另一版本,没有了欢呼的“道具”,但是看着却更清晰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的I号细部图全部是日本陆军技术本部在研究缴获I号时拍摄的

炮塔内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拆除炮塔后看到的内部情况,并列双座,左侧为驾驶员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张蛮重要,我们可以确认是312号车被大卸八块用于研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daharry,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楼下马克沁老兄说的没错

是驾驶员左,车长右的并排方式,那么小的炮塔,再搞高低错落排没法用的。

不过交错负重轮不是最早出现在V号上,最早的试验是在II号上进行的,III号IV号都有交错式负重轮试验型的

家园 发现确实写错。。。不但是中文,缩写也让我写错了

HAPRO,让小猫写成了HAPPO。。。杯具啊,特意去查了下陈仁霞的三角关系研究,确实是写作合步楼 HAPRO,多谢指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