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美国各地修建了无数的水库后 -- mazda6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回到五十年代,张光斗肯定会告诉你们,中苏友好纪念馆可千万不能错过拉。
江湖骗子都知道与时俱进,更何况是学术权威。
外地学生到北京来,很少有专门组织跑到卢沟桥游览的吧,没听说当时流行这个。老爷子一说这话,我们心里也嘀咕啊,这都什么年代了,还去卢沟桥上数狮子。没想到后来楞是改变了计划,真是去了卢沟桥。卢沟晓月,宛平硝烟,踏在石桥上,不能不让人想起那个年代啊。
比如就是水博这篇对"国际河网"组织及其宣传资料的批评,我觉得就有理有据,哪怕他写作的动机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集团服务,只要他说的对,也应该采信
信不信,主要看文章本身是不是比对方的文章更有道理
不然的话,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些反对建坝的组织的资金来源于国外的政治基金会,那又该怎么说?
把张光斗和黄万里之争看成是御用文人和独立学者之争,这个争论还是在那里,而且还政治化了,这样对于如今的三峡问题的争论的解决,有那么一丝好处么?会增加我们对三峡大坝的自然知识的了解么?
要么你想说的是,如果把这个争论看成是御用文人和独立学者之争,于是问题解决了,是非分明了,御用文人是坏蛋,独立学者是好人,于是该听独立学者的?
反三峡大坝派一直在提的黄万里关于水力坡度(或者库尾梯度什么的)理论,那么去年三峡大坝蓄水到172米的时候,是不是验证了一下这个理论,水力坡度实际上是多少啊?怎么网上看到的还是理论计算没有实货啊?就算张光斗成御用文人黄万里变独立学者,三峡大坝蓄水到172米的时候的水力坡度因此就会改变吗?
当时清华水利系的教授们,无论张光斗还是黄万里,都是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的水平。三门峡工程的选址设计施工监理都是苏联人做的,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承接这个项目。是苏联人手把手的教会了中国人怎么做水利。
但是在三门峡水库的论证过程中,黄万里为首的稚嫩的中国专家们提出了泥沙淤积问题。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任何人敢于质疑苏联专家,就是破坏中苏友好,等等大帽子就劈头盖脸的扣过来。正是因为压制了不同声音,苏联人的设计中根本没有考虑过泥沙问题,后来导致很严重的问题。
三门峡工程上马与否和张光斗没有关系,这个是高层已经决定的项目。张光斗的任务就是把不同意见压制下去,把黄万里批倒批臭。正是因为张光斗是其中最恶劣的打手,所以才在59年被赏赐黄马褂。同样,三峡工程是否上马和张光斗也没有必然关系,他既没有那么高的技术水平,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来决定三峡工程的上下。他的工作就是根据上级决策来组织整理相关论据。
水利工程从来都是利弊交织的,但是水利项目还得要逐步展开,在教训中寻找进步。其实任何工程技术的进步都是踩着前面项目的尸骨前进的。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盲目冒进。如何掌握这个度,是需要高度技巧的。
在技术领域的争论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非常有益的。尤其在学术界,应该营造百家争鸣的气氛和环境,而不是搞一言堂。我对张光斗非常反感不在于他的学术观点和水平,而是他破坏了学术界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
你是对张光斗的一些做法感到反感。
但是是否修建、何时修建一直没有定论或者条件一直不成熟,这也是林一山在和李锐三峡是否上马的争论中落败的缘故。
而那个女人引用诗人的诗句开三峡问题泛政治化的先河其实是打着实现“高峡出平湖”的旗,实则代表水电集团利益。
其实,无论毛还是陈,在是否修建三峡的问题上都是非常谨慎的。即便在文革时期水电方面不停鼓噪下,也还只是先修三峡的反向调节坝。把是否修建三峡的问题交由后人决定。
他说的是发电效率,不是发电量。
假设一座水电站在30米水头,一万流量能达到满发。那么50米水头时肯定不需要一万流量就能满发,如果上游来水还是一万,装机容量就这么多不可能超发,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水就得白白放掉,发电量还是那么多,对全部水能利用效率来说是大大下降了。
黑岛老兄说的很好。记得98年洪水的时候我还在武汉上大学,那时候暑假刚结束我们这些大学生也都上过武汉长江大堤守过。现在有了三峡估计今年武汉市不用男女老少齐上阵了。
三峡既然能够运行这么长时间不倒应该从工程的角度来说没有任何问题了。
黄和张之争我了解不多,不过既然张能主持修建这么大的工程应该来说个人能力是足够了的,或者说张的个人能力是超过黄的。一些人非要造神其实是不明智的。总不能说失败者就一定比胜利者来的好吧。
国内学文科的,因为理科实在考不好的占得比例很大;学生所处的整个氛围中,有那么种聪明的人去学理科的说法;文理都很好,因为兴趣而学文科的实在不多。
文科这里头,语言类的又占掉很大一部分。虽然语言是一门学问,但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技能而已,还谈不上学问。
在看国内,社会科学很大程度上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比如历史就是政治历史学。客观、逻辑、批判性这些方面还是差点。对于学文科的中学生而已,就是背而已。
所以,种种原因,再加上一帮中文系的人动不动在自己不懂的领域张大嘴......造成了很多理工科的人对“文科生”的不屑
拿三峡工程举例,从有限的资料来看,仿佛正方的数字更扎实。但是这只能说明正方的经费多,配备精兵强将,换句话说就是投入多。不能拿这个去嘲笑反方水平低。反方总共这么多年才有多少投入。现在比过去进步的是不再随便扣右派的大帽子了。
按理说一个设计良好的工程是不应该总是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的。否则必然是暴露出重大缺陷,或者是导致了明显的利益失衡。不过突然也想明白了,在一个每年矿难死亡五千人的国家里,生态与环境的问题真的不算什么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在正常蓄水位选择、装机容量比选以及机组台数比选中综合考虑,可惜这部分是规划和水机专业的事情,我没法深入浅出说明。
回花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