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诗文独立古今间”的狂士金堡 -- 古城老农
游牧民族进入长城内几次?
没进来时候忙什么?
不算步兵,符坚27万骑兵,面对东晋几万人表现如何
蒙古骑兵多,面对南宋坚城又怎样?
“满万不可敌”的金兵在陕西河南硬碰硬都吃亏,看对手指挥员是谁
活捉李陵那次,多打几次那样的仗匈奴自己就得垮
韦皋大破吐蕃,用的什么兵
600米射程完克骑兵。
习武者这么多,谁演示一下汉式射法?
像展示长弓威力那样即可
至于所谓“西汉3石弓的拉力是180公斤”,就别丢人现眼了,还有9石弓怎么算?
现代握力测试,几十公斤就是能提起几十公斤?
我可以拉开30公斤的拉力器,举起30公斤显然容易多了
真180公斤,举重运动员几个能拉开,得多少公斤级的
宋代300斤硬弓能拉开的没几个,岳飞是其中之一
满清武将考核, 弓分80斤、100斤、120斤、150斤,从80斤开始考,80斤拉三次及格,拉三次进入下一轮,150斤的拉三次优秀
把石头抱到胸前,200斤开始,250斤,280斤,320斤,抱到胸前(应该是站起来才算)
这种还算败仗?
就更多次了。你注意看明史,明朝历次北征,骑兵数量都不少,尤其是明成祖时候。农耕民族养马费用胜步兵几乎十倍。为什么几乎所有王朝都努力养骑兵,他们都不傻,骑兵好用呗,战场上管用呗。是不是
其实桂系即使不防水,红军也不会被灭亡的,别忘了界首大战谁也没放水啊。更何况要不是李德瞎折腾,也不至于沦落到长征啊。
当然我主要是说共军取得天下,是靠着一场场胜仗下来的,这个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共军战斗力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隶属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只有个别王朝比如隋,宋之类,那个不是战场上击败所有对手取得天下的? 谁也不是靠防水放出来的。满清也不是
骑兵例子举起来就太多了,实在是说不过来。你举得例子,李陵那次是李陵兵败被俘,是步兵败仗,为什么步兵失败,主要是跑不掉,这个就只能说是骑兵机动力制胜的典型战例啊。
骑兵攻城这个就搞笑了,举这个例子没什么意思了就。
金军在陕西河南,包括黄天荡失败,不是在水沼中,就是骑兵爬山。全是步兵靠地利遏制了骑兵机动力取胜。例外就是岳飞,岳飞靠什么呢? 骑兵,骑兵打骑兵,岳飞有毛病了,为什么费力组建一支骑兵呢?要是你前面说金兵面对步兵硬碰硬都吃亏,岳飞脑子有病组建骑兵啊?
真正合适的例子可能就是苻坚肥水战败。不过苻坚部队很完整的逃掉了几只,著名的慕容垂带出完整的3万鲜卑骑兵,就是靠着超强机动力。
韦皋大破吐蕃是硬碰硬,不过我相信他部队里骑兵也不会少,唐朝军队骑兵比例本来就很高,很多时候百姓富裕,步兵自己都带着马(这个例子取自高仙芝的部队,高仙芝爬雪山那么艰苦,都没扔了骑兵,为什么)。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1)。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阵),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2),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3),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4),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5)。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6)?”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7),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8),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9),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10),不能破,乃还。’”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1),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成安侯者(2),颍川人(3),父韩千秋,故济南相(4),奋击南越战死(5),武帝封子延年为侯,以校尉随陵。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促)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6),五十万矢皆尽(7),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8),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9)!”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10),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11),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半(判)冰(12),期至遮虏障者相待。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自己数战损比,如果你是匈奴单于,这种胜战你爱打就去打吧,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2:1的战损比,农耕民族都不吃亏。
这种军国大事,既然决定去打,就至少是有几分胜机。
高粱河是宋军疲兵辽军夜战赌人品,雍熙北伐是被断粮草,如果辽军骑射无敌这么有把握,怎么就不正面攻破宋军?柴荣怎么就打赢辽军,这根本就是人的问题,不是什么弓骑兵无敌的问题。
别说这个,就算石敬瑭,如果他不献幽云,辽国也未必奈何得了他。
你这个说法跟巴西夺了世界杯就说技术流无敌,意大利夺世界杯就说防守无敌一个道理,这是人的问题,不是打法的问题。
仅就亩产而言,可能在历史上某个阶段亩产已经达到当时作物的极限。除非有新作物引入,否则亩产很难增长。又可能因为技术发展,开垦了以前不能开垦的山坡地。而山坡地的亩产比平地低很多。平均之下反倒降低了平均亩产。这是技术进步反倒降低平均亩产的可能性。在没有排除这些可能性以外单凭某个指标就断定某个时代整体技术水平发生了退步显然太过武断。
回到弩的问题上。秦朝还没有马镫,骑兵没有什么突击力。这时候的战争还是以步兵冲击对方阵地。密集而且移动较慢的人群是弩的理想射击对象。到了宋朝,骑兵成了主要突击力量。骑兵的编队比步兵松散,速度比步兵快,加上铠甲的发展,可以想象弩的杀伤效果要大打折扣。作为统帅,肯定要减少弩的数量而加强长枪之类针对骑兵冲击的装备。弩不见得会因此绝迹。但是因为地位和装备数量的下降,技术水平随之下降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更何况从整体技术水平(而不是单单弩机一个部件)上看,宋朝的神臂弓未必一定比秦弩差。
关于环首刀,我实在想不起是在哪里看到的了。不过记得文章里提到汉朝的环首刀是中国保存最多最好的古代铁质兵器。原因就是当时的铁矿里共生了一些其它金属成分。后代的铁矿采完了,就没有那么好的铁了。这一点我找不出证据,只能存疑。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宋朝,特别是南宋的造船业发达。纺织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总体上看,宋朝的技术水平就算不够出色,也不好说就退步了。更何况宋朝火器开始应用于战争。这时原始的火器虽然还不能淘汰冷兵器,但可以想象冷兵器的地位已经被火器所削弱。在这个前提下,刀越造越差并不一定证明整体的技术水平已经退步了。
至于炼铁。王充的文字其实不反应冶铁的实际情况。因为他只是用铸剑当作引申说明其它事情的例子,不是针对冶铁来说的。实际上直到今天炼铁还是需要选料,配料才能往炉子里面送。只是今天的技术水平能够让人们有目的选择矿石的配比。在古代这些全凭经验,一个矿挖完了,适合这个矿的技术和经验可能就全部报废了。这也可能会导致古代金属制品质量上下波动很大。
另外我又想起一个战争规模的问题。秦汉的战争强度和规模以及对铁的需要量可能比宋少很多。在这种境况下兵器可以尽量选择最好品质的矿藏。但是宋朝不仅军事用铁,民间用铁也大大增加,结果可能是有铁就行,已经没法挑挑拣拣了。
我说的这些都不是定论。但是非常的结论应该有非常的证据。除非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回答,否则我们还是不能断定宋朝的技术水平一定从整体上落后了。
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手工铁匠的炉子谈不上照天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