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诗文独立古今间”的狂士金堡 -- 古城老农
大兵团正面对战,用骑射手干什么?冲阵还是跟步弓手对射?也就能消耗肉搏步兵的体力。
远远多过你统计的?给个数字来看看,骑兵看到步兵成列后主动退却算什么,算谁胜利。战略目标达成还是战术上胜利算胜利?按宋史宋军外战还胜率70%,战术胜利的价值并不一定能转化成战略优势,像太祖和李世民那样不断靠巨大的战术优势累积成战略优势的,历史上极少见,都是后方实力雄厚才有资格玩。
蒙古人是重骑兵主战,在欧洲骑射手威风主要是欧洲人的步兵都是农民兵太烂,装备也烂。
要详细的,直接看宋史,宋军是攻城二十多天的疲兵,全军夜袭就是赌人品,败了有什么奇怪。
如果辽军无敌,宋军跟辽军差距有这么大。从战争过程看只有双方指挥官全是傻瓜能解释,宋军弱势还在敌占区还主动进攻二十多天不退。辽军优势要有这么大,早直接硬上,还等宋军攻城?万一城攻下来怎么办?那年头的宋军禁军所向无敌,打平南方就没输过,高粱河前破太原,还有辽几个城望风而降,那群官老爷都是傻瓜?宋军攻城前还不是一样野战击破辽军。
高粱河败了几年后宋军还又来一次兵分三路,主动进攻方就算败,打胜战的底气是有的,正面硬碰硬不可能跟契丹差那么多。骑射无敌论就是胡扯,给自己找借口用的。
反正骑兵胜利的要不就是步兵太烂,要不就是步兵太累。还主动后退?扯啥战略目标啊,人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也是战略。
就好比解放战争胜利不说明解放军多厉害,主要是地下党。长征不说明红军多强,主要是军阀放水啊。
反正不管咋说都能找到能解释的啊。就是解释不了为啥能叫出名的,知道过程战史里,骑兵怎么那么多次胜利呢? 步兵能举出几个呢?宋史,我还想说唐史,清史,汉书。这些史书你都忽视了?
以点盖面谁不会啊。
什么骑射手,我啥时候说骑射手了?我说了半天机动力你看不见啊
能上阵的几万少不了。
抓俘虏说有几万,逃回去400多人,信息来源应该就是这里,最多再加上后来李陵自述。李陵斩首应该水分也大,没可能带人头回去,但完全没带也不可能,估计串供虚报来抹平军事法庭审判。不知道汉军当时是什么规矩,老蒋让国军夸张10倍,汉军跟匈奴差距没那么大,虚报个两三倍可以理解。能移动回去匈奴人挡不住还有反击,5000人至少干掉对方两三千是少不了的,打个1:1也很正常。
汉军5000应该只算能上阵的,打到最后一天还有3000人有点太多。估计正常兵力比应该在1:5左右,汉军靠射程和精兵支持了10天,还能保持向己方移动。匈奴人一开始不敢上说明匈奴人自己判断硬打会亏大,不打太伤士气,这种兵力优势如果不打,以后看到怎么办,打还是不打,这里有先例摆着,各部都可以有样学样。
后来匈奴也没路走,投降的汉将把窗户纸捅了,单于也没借口多,亏也要上了。
不管前期的主力部队接触也好,小规模部队接触也好,这些胜负都属于战术性胜利,到最后总有一场双方战略目标矛盾的焦点决战。
这个贴里面的基本都是在说骑兵或者弓骑兵在战术上的优势,但是,完成双方战略目标的最后战略决战,考虑科技约束带来的指挥能力约束,大多数都是要通过一场6万人规模左右的正面大兵团战略决战来解决。战术性优势可以在决战前削弱和打击对手,但始终是辅助力量,除非当真劫到后勤,主要打击还是士气上而不是实力上。
如果农耕民族已经占领400mm降水线之内,农耕民族出草原野战就是要打灭游牧民族有生力量的攻势,要么寻找对方主力决战、要么突袭王庭、要么去砍对方平民和羊群打击对方经济,这种打法里面骑兵的比重会增加,因为没有城市做支点。
如果是像宋这种情况,这种决战里面,骑兵的作用会比战术接触上削弱,以宋这个年代作为典型的战斗还都是围绕城市攻防,或者是城市作依托的野战,正面战斗的始终是重步兵,肉搏骑兵主要用来反冲锋和突击,加上地形、交通线、后勤等原因,骑兵的作战空间被压缩的很厉害,这里面还没有考虑财政、后勤等问题。
高粱河宋军主攻,五代的骄兵悍将们都是打出来的,战斗力不会比辽军弱多少,进攻前连重镇太原城都拆掉,摆明了是信心爆棚的。估计宋军以为辽军又不是没打过,不过如此,把攻方看那么弱不合理。一般古代战场,打到天黑就双方收兵,夜盲症。辽军自己有坚城在前面,宋军还攻了20多天,这时候辽军还选择夜战至少说明辽军打得也很艰苦,耶律休哥的伤也说明问题。
夜战就是赌人品,双方统御值一起下降,部队控制力下降,赌勇气、赌士气、赌人品运气,辽军就是踢球加时赛上了四前锋赌,赌赢了宋军先崩溃也没什么话说,但是说宋军不堪一击就没什么意思,比起来至少是同一个水平线上的。
步兵还是骑兵选择跟环境有关,成本问题。
养马要大片草原,农耕民族用良田来换草原养马是很大开支,粮食压力大。游牧民族条件好点,草原多,其实也是走到哪里就啃完哪里,啃掉以后换地方,逐水草而居。农耕民族是人不值钱,游牧是马不值钱。
农耕民族把游牧赶出400mm降水线其实战略上就是完胜,种粮比养马活得好,收成又稳定风险小。再往外面扩张就是自己折磨自己,成本太高收益太小,国力强的时候为了战略安全可以扩出去,内部农民一起义慢慢就要退回来。
说宋弱就是宋没推到那条线,游牧有资格像辽一样搞南北院,可以轻松进行汉化,宋就一直被动挨打。
同等数量骑兵当然比步兵强几倍,但是不是这么多人跟着吹的骑射无敌那种,主要在于冲阵,而且骑兵打不精锐的低士气步兵是一冲就溃,交换比又好,跟打农民兵差不多。但是你要考虑钱的问题,从组建、整编、训练、后勤都是无底洞,同等人力物力财力,组建混合兵种肯定比裸骑兵好用,裸骑兵根本无法阻挡混合兵直奔战略目标城市去,只能迟滞、骚扰,最大效果是打击后勤和配合正面战场找对方薄弱点冲阵。
农耕和游牧完全是不同种族对抗,出同样兵同样的马花的钱、后勤的依赖、战术都完全不同,简单对比不合适。
无论内外蒙,那达慕大会上用传统方法射箭的几乎都是老头子,年轻人清一色的地中海射法。
这还不说色目人带来的各种外来文化和理念。起码我郑的年轻回民,我是大量接触过的。艺术天赋高的人多,女人做模特的多。
中国古代文明本来就有极多的成分是从西边传过来的,色目人入主中土,没什么不好的。
日本某些地区还保留着当年骑射的传统,每年的庙会拿出来表演一番,称为流镝马。古装的骑手延直线的跑道纵马飞奔,依次侧射树在跑道边的标靶。感觉一是准头差,放箭时,箭头几乎都要对上靶子了才能射中。就和图中描绘的情景一样。二是放箭速度慢,一般100米左右的跑道,途中只能射2、3箭。而且,大队人马冲锋时,人马之间必须要保持相当的间距才能避免彼此冲撞。所以,骑兵和步兵对射时,吃亏的不是射程,而是准头和火力密度。骑兵要想靠射箭来打乱步兵方阵是不可能的。
骑兵冲阵时,也不会是正面对冲。想想看,高速冲击的奔马迎面撞上枪林或盾墙,必定突然减速,容易人仰马翻不说,而且会成为后面跟进的弟兄们的障碍。骑兵一旦失去了速度,只能成为对方长枪手和刀牌手的屠宰对象。所以,骑兵面对严阵以待的步兵,只能依靠自己的机动性,一击而过,通过反复冲击瓦解对方的阵形和意志。
黑泽明的电影“七人的侍”里,真实地反映了骑兵和步兵对战时各自的优劣。战争场面不大,可是经得起推敲。相比之下,中国电影里的古代战争场面,都是导演拍脑袋想出来的。只图场面好看,完全无视战争规律。关云长立马抡大刀,赵子龙徒步舞长枪之类比比皆是。
今天的一步在古代是跬步。这里第一是古代的步,2百步这是现代的步,没说很清楚。
伤亡惨重。不过铁炮阵是修了几排木桩栅栏,还放水搞得战前跟沼泽一样。
你说的这是匈奴么,要是单于亲自压阵,面对5000人还这么胆怯,咋听着有点缅甸的感觉呢。
这么说吧,5000人军阵崩盘了,主将被俘虏。只跑了400人回去,这是绝对的全军覆没,还有什么好说的。那400人只能是分散逃回去,但凡是整齐的400人跑,一定是有主将在里面的?因为丢失主将是要砍头的。
这样逃命回去的还带着人头?恨不得盔甲都得脱掉赶紧跑才好啊。
其实在我看来,真要是有8万人,那四百也回不去。别说八万,就是真1:5,也不会有400跑回去的。不说十个人抓一个人,还是骑马抓步行,哪怕分两个人轮番换马抓一个人。这人咋能跑出去? 只能说明匈奴人不是很多,司马迁和李陵的关系是很好的,为了他被宫刑了。你别用老蒋来推测汉军,差了两千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