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经略》创刊 -- 南渝霜华
去年老婆回来探亲,她孩子在多伦多也进了 天才班。就是快班。
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都是比较有名的,也是南方系比较捧的公众人物,不过人家确实是专才,可以追踪看看他们的意见。我在这里,就不敢班门弄斧了。
但有一个重要关节,以上这篇〈围炉座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就是在当今的世界,一个年轻人能流利使用中英两种语言(哪怕仅仅是说),是一个不错的财富。在竞争如此激烈残酷的社会里,他们至少可以活得轻松一点。
至于说要学贯中西,通晓两种文化,那目标太大了,没有林(语堂)胡(适之)之才,就不要想了。一个人,只能有一种底色,就是一个基本文化,你用这个文化思考的。我们这一辈,走出来了,也还是中学为体的。但要求自己的下一辈,也如此,那可能过于为难人家,人家毕竟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如果孩子自动选择了西学为体,各位不必如丧大节,我们都是小民,没有那么大的名节负担,能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都不错了,过日子怎么过不是过?等我老了,家里是两种文化的冲突,也很好玩。
我为什么下定决心,见缝插针努力再提高一点英语?没别的了,就为了将来在孙子面前多赢得点尊敬,把他们侃得眼冒金星才算完,得让他们知道,老子当年就那么侃他爸的,不就换成英语再侃一遍吗?
CCTV7农业节目,有一期讲美国华侨郭俊伟回国在宁夏沙漠里辛苦建起葡萄种植园,他妻子说在美国和孩子说中文,孩子就说英语,这个也是他们回国的原因之一。
这夫妇俩真能干,老公搞种植和葡萄酒,老婆做木业,已经上市。
嘿嘿,谢谢楼下的。
大部分是本科和硕士,都是自己掏钱的主,这个怎么说?
其实我关心这个话题,最根子上的原因就是这个,别的所谓中美教育比较其实就是用来说服LD的。
我赞同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不附属于父母,但我做不到那么彻底,我根本没法接受孩子跟我有不同的文化、归属感,其实我父亲对我就很豁达,但我还是做不到。
别嫌麻啊呵呵。 两个意思,大概有点进行时动态延续的意思
过去的变化
“事变” “世变”
网站正在制作中,请多提意见。
"我曾在耶鲁北大项目做了一年助教,两学期大概一共有40多个耶鲁的学生,没有一个家庭不是中产以上,大概一半学生家里都是有游艇,或者开旅馆的。我也请我先生回忆过他大学认识的所有人的家庭状况是怎样的,他努力回忆了大概100个,最后说想到有一个同学是家庭经济不好拿助学金的。"
还是不要打红旗吧,您这种东西还是要容纳多样性吧。
山西省最好的两所高中是实中和五中(太原市第五中学)。实中曾经是十中,但在我上高中之前就已经改成实中了。滑稽的是,由于这两个名字发音相同,许多人都没有发现这个变化,直到高考填表的时候我的同班同学还有填“十中”的。没想到直到现在还有人弄混,可发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