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共和国走过60年 -- 吴非
“中庸”,这个“中”是动词,意思是:“使之中于庸”。
现在的问题是,“庸”是什么意思?“之”又是指什么?俺不咬文嚼字了,具体举个例子吧。
假设在青藏高原有条弯弯曲曲、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路宽不过5米,大卡车大约4米宽。卡车司机送货进山,面对象蛇一样弯弯曲曲、窄而陡峭的盘山公路,还真得小心翼翼把着方向盘开车呢。
路的中间线(路是弯曲的,因而前进中它也是相应弯曲的延伸着的),叫做“庸”。卡车的中间线(“使之中于庸”的“之”),相对于司机的驾驶位置是比较固定的、不变的,司机把着方向盘使“之”对准“庸”(即把着方向盘“使之中于庸”),这样不管路怎么弯曲陡峭,都能使卡车安全前行。
所以,不偏不倚未必是中庸,有偏有倚未必不是中庸(您的理解大多数情况下是对的)。是不是中庸,首先得依据客观环境找出那个具体的“庸”,然后再找出那个具体的“之”,只有依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持续“使之中于庸”,这才是真正的“中庸”。
邓有这么大的功劳,怎么军中他的威信不怎么的。
感情一将只是个出苦力的,他在军中的威望也是苦劳得的?
照你的逻辑,三大战役都是太祖指挥,286也只是个卖苦力的。
淮海战役谁是实际一线指挥者,谁为首功。这是老早有事实定论的。要不然粟会为一将(乃至元帅的可能)。
还认真的跟他争论,俺气不过他又来胡言乱语,所以上来就一板砖猛拍过去(虽然不对)。
他的反应也在俺的预料之中,要不就是“你在跟空气作战”,要不就是玩慕容复,要不以板砖反拍而告终。他就这么个人,知道了就行了。
你说威信的问题,这点没有共识。
你是一将是个出苦力的,这是你的理解出来问题。粟裕参与了战役的谋划和指挥,但邓的位置在其之上,更是负担起了全战区的谋划和指挥的责任。粟裕的谋划在先,邓等的谋划在后,二者并不否定。
“谁指挥的和谁功劳大不是一样的”,到底在那些方面?比如说?
如果286或者您之类不是想表表功劳,掰扯这谁指挥的有啥意思?难道就为了表达:这是我指挥的,但我没啥功劳(没起啥作用)?搞笑!
表明一点事实,加强一点资历,树立一点威信,这又有什么奇怪的。他表功劳,谁给他授勋?这才叫搞笑。
谁指挥的是种事实,而谁的功劳是论谁的贡献大。这两者的不同你不会分不清吧。
七大之后,饶邓同是中央委员,饶排名在邓之前好多位。
————————————
解放战争时期,饶是华东局书记、山东军区政委、三野政委兼华东军区政委
建国后,饶任华东局第一书记,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1952年调北京,任中组部长。
————————————
解放战争时期,邓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委。
1946年8月,邓被任命为中原局第一书记。
1949年底,邓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
————————————
高饶事件之后,邓接任中组部长(前任是饶,后任是安子文)。
————————————
由以上可以看出,自解放战争开始至饶出事(邓任总前委书记在其间),饶的职权与邓大体相当,而政治地位高于邓。
总前委的邓、陈、刘、粟、谭,其职权和政治地位,均不能说高于饶的。那么,淮海战役这么重大的战役,设立总前委为什么没有饶的份?俺的看法是,协同两大中央局、两大军区、两大野战军,是除了中央军委战略决策和粟裕战役指挥之外最重要的事。这件最重要的事,只有陈毅才能担当。但陈毅和饶、粟之间的矛盾比较大(陈粟之间矛盾几何有争议,或许没后来人说道的那么大,但陈饶之间的矛盾比较大是少有争议的),在毛那里:既能发挥陈毅的协调作用,又能让粟裕在战役指挥上不受陈毅的干扰而独立自主发挥作用,同时又能让饶、邓、刘、谭震林、邓子恢等各安其位发挥自己的本职作用,那毛的人事安排是怎样的呢?结果是:陈毅调至中原局,任中原局第二书记(1948年5月)、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仍兼三野司令员及政委。
如果想明白了这些人事安排,了解淮海战役整个进程,知道胜负成败的关键在于战略决策、战役指挥与两大协同的话,就知道淮海战役的功劳前三位是毛、粟、陈,自然也就明白邓的总前委书记这个名头的含金量及其名不副实的程度了。
再说,对比饶,总前委书记对淮海战役胜败如果真的如名头那样是第一重要的话,那邓面对饶后来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中组部长的职位,应该觉得很不公平吧?
本人就是愚钝,就淮海战役你说说,“谁指挥的和谁功劳大不是一样的”,到底不一样在哪里? 请教!
后勤这一块主要中野来管理,当然主要战略区都参与了。
中野中邓一直是第一书记。
对于有些人,你一认真你就输了。越认真,到后来你反而越憋气。
象俺这样多快乐,人家屏蔽了俺,俺连认真都没地儿找去。也就只能瞧着阁下不分对象的瞎认真而不落忍,呵呵。
我也是犯贱,这位史兄以前就打过交道的,一直这样啊。
心头一是没忍住,跳了出来,罪过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