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嘉木读书】漫笔0708-《建党伟业》及其他 -- 南方有嘉木
所有关于1840年之后中国的述说,都会令我陷入一种极深的苍凉,并令我感觉一种无能为力的微薄。到底是国人血脉,便是我根本未曾亲历的百年磨砺,亦无法置身事外。昨夜坐在电影院看《建党伟业》,看到最后那一段黑白影像,我还是忍不住泪水流下面颊。随我一起看片的是一位85后富二代女孩,她说,“嘉木姐,我看了觉得好幸运,我们生在了现在的中国,蛮感动的呢,但是他们那时候的衣服是不是穿得太好了一点儿?”
----失笑之余又觉得这部电影,能让她这个从15岁起就在西方受教育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来,能让对我们的历史很陌生的孩子了解一些这百年的艰难,那也就足够了。而这部介绍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的影片能在曾经视共产主义为Evil之最的美国上影,这本身也说明了时代在发生着怎样的改变----我想这样的起点至少并不算坏。
这片子的英文名为“Beginning of the Great Revival”,翻回中文,应为“伟大复兴之始”,下方的说明文字表明,“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如此安排,似有建党只是途径,复兴才是目的之感。但正如《洛杉矶时报》的影评所说的,“和这影片的郑重其事相比,“复兴”这个词汇实在是太过轻描淡写、人畜无害(but "Revival" is too harmlessly flabby to be taken quite that seriously)。这片子对中国1911-1921年间那风谲云诡之历史的陈述,固可称英勇但却显笨拙。(A valiantly flawed effort at telling a long, complicated sto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between 1911 and 1921)。影片堆砌众人对祖国走向进行激烈讨论的镜头,他们身处斗室但充满热忱----这样的叙事所表现的,与其称之为革命者的英勇,毋宁目之为儒生的传统。(The scenes that actually seem to be about what the film purports to celebrate are often just a bunch of guys in a room talking passionately about how they envision the future of their country. In context it provides a certain amount of drama, but it's still more egg-heady than heroic.)
(注: 对egg-heady一词的翻译多有发挥,该词意指不谙世事却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具体解释可以参考以下两个链接:
《纽约时报》对这部片子的影评并无太多政治色彩,Andy Webster写道,“这片子是个冗长铺叙的大杂烩……冯远征所扮演的革命先驱知识分子陈独秀,充满力度;而刘烨塑造的毛泽东则感性温和。该片是一个处于上升期社会(对自身历史)的骄傲陈述……并展示了中国的主旋律大片恰如西方的大片一样充斥着自得意满的虚词浮夸。”
(“Beginning of the Great Revival”...... is a lavish, sprawling mosaic……. As the firebrand intellectual Chen Duxiu, Feng Yuanzheng is a forceful presence. Towering over all is Mao Zedong, portrayed by Liu Ye as modest and sensitive . “Revival” is a proud statement by an ascendant society. But it demonstrates that mainstream Chinese cinema can be as guilty of self-indulgent overstatement as anything out of the West.)
从表演上说,冯远征的陈独秀激昂鲜明,但略显用力过度,倒是吴彦祖扮演的胡适中规中矩,恰到好处,而陈坤演的总理让人最为不适。至于开慧夜间独自进入润之读书的房间,令我实在想问一句导演,你以为你在拍聊斋么?末尾周迅的那个眼神暧昧而黏糊,完全没有王会悟本人眼神中的坚毅和沉郁之感,实在是败笔。
言至王会悟,忍不住要笑说,我之同事和闺蜜都认为我和她超像。说实话,我自己初看王这张相片,都不禁觉恍惚若窥见前世。同事说,最神似是那份呆意。
说到同去观影的美眉,让我想起芷蘅的这个帖子:
我曾和美眉谈及这个帖子所述,美眉第一句话便是,我不就是这样被我爸妈扔到加拿大去了。其实我识得的几位富二代,尤其女孩,实在只是物质富足内心贫瘠,成长过程中极缺关爱以至于颠三倒四的孩子,他们常表现为两种极端,一边是极度骄傲的自大跋扈,一边是极度依赖的迷惘脆弱。美眉给我说,她父亲总是认为对她的一切亏欠都可以用钱弥补。她在成长过程中,从未和父亲有过类似我和父亲那样的沟通。而其父对母亲的不忠和轻视,亦令她对爱情和婚姻极度没有信心。在她眼里,男性都是色狼,有钱了都不是好东西。
说实话,我很心疼她在这样的年龄便失去了对一些美好的信仰。其实这样的孩子因为他们内心不够坚定完满,反更容易被一些刻意讨好的伎俩攻破。我认识的另一个富二代女孩,才21岁,一张明显整过的锥型小脸,开一辆鲜红的奔驰小跑,言谈举止间对男性充满嘲讽,但为讨好其男友,竟包揽该男生吃喝住行之一切开销。
他们似乎什么都有,但却不知到底该追求什么。美眉对我说,夜里独自在家看国内的社会新闻,看到最后却忍不住痛哭,她说她不知道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因此觉得害怕。我安慰她说,网络代有奇人出,各领眼球两三天,这不过是破窗效应。另外一个孩子前阵子抓着我让我给她保证南海不会开战。我只好硬着头皮当巫婆,对她说,你放心,我给你保证不会开战。孩子特认真地看着我说,嘉木姐,你说的哦,你说不会打战的,我信你的哦,如果打战了,我会对你失望的。
----我只想叹气,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给孩子一个不让他们失望的世界?
怎样的成长更美好?我的少年时代尚留有理想主义的回音,那时的我从未对社会失望,也理所应当地以为未来会更美好。生活固然艰苦,但精神始终明亮,即便我渐渐得知人生的真相并不如我想象,但迄今我的内心却依然温暖。那天夜里小姑子找我聊天,我才知道她竟然皈依了基督教,交谈之间,她屡屡称我为“你们”,而称其和教友为“我们”。我担忧她意识中的这种分野,问她为何做出这个决定。她回答我说,嫂子,我需要一个信仰。
我并不排斥基督教本身。信仰,大致是个体的选择。如果她信了,令她觉得内心安宁,并在遇有困惑时能从《圣经》寻得解答而行有益之事,那么这信对她来说便是有效的,我也不欲一定要她在基督教或中华文明之间做一个选择。说到底,从马克思主义中去寻得信仰支撑和从《圣经》中去寻求精神皈依,又有何本质性的区别?罗素便曾在其《西方哲学史》中将共产主义类比宗教。但是我还是很担忧。她在讨论中国的问题时,言语会不自觉地激烈并做否定性判断,她仍旧充满矛盾和困惑。我对她说,我并不反对你去信基督,但我只是希望你能把视野拉开一点儿,也多读点儿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她承认她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够,但至少目前却并无去做深入了解的诚意。
在近年来所谓国学复兴的场场闹剧中(黄帝祭,孔子像等),感觉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的信用非但没有加强,反而一次次被损耗,这些闹剧留给他们的不过是一些符号----以前朋友说对许多人而言,传统文化不过是一件“文化衫”,我直到现在才略略觉得真正理解到这说法背后的沉重和无奈。不过我到底希望是我的观察偏颇而得出了片面的结论,毕竟每个个体所能触摸的范围有限,而这个时代又太浩大,太多层面。
其实我自己的计划是将漫笔系列做每周的读书笔记来写。但这两周因为感冒的缘故,读书极少,只不过略略读了几页《四书集注》和几节《The Epic of Gilgamesh》,虽然少,也有些读后感可供一叙,只是这篇漫笔已然太长,还是暂且搁笔为好。
那天发现哈佛大学教授David Damrosch所创建的这个网站,值得推荐给喜爱文学的朋友:
“Invitation to World Literature: the passionate loves and longings, hopes and fears of every culture live on forever in their stories. Here is your invitation to literature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across time.”(邀您进入世界文学:诚挚地热爱与渴望、希翼与忧惧:每一种文化都在其故事中永生。邀您与穿越时光的世界文学相遇。)
恩,祝大家周末愉快:)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你已经做的很好了,可能自己的道德情节过重了点,注意一张一弛,一张一弛----------
打开页面时,第一感觉是漫笔《建党伟业》,嘉木怎么有贴自己的照片。
之前读过The Epic of Gilgamesh,但要下笔感觉千头万绪,如果和别人约定的话,想来动力会大很多。
对于嘉木说的道德混乱的问题,我觉得很难回复,但在这些个问题上一直很有想法,也影响了我之前的人生道路选择。
因为年纪处在嘉木和富二代中间,从小的社会道德风气基本是和富二代见到的类似。
但个人又是天生道德洁癖的,当然很早就发现糟糕的事情很多,小时候因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天天有架打。
价值观问题上,在童年一直认为科学是唯一的救赎和终极解决方案,小时候看到电视里讲重男轻女,欺负小姑娘之类,就有段时间希望去研究核武器,好毁灭人类的罪恶。
当然这是很极端的价值观,和学校的环境单纯封闭有关。
所以上大学之后,就把业余的精力放在了博物学,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宣传上。因为某种道德洁癖,在国内见到那些经济管理之列,就有作呕之感。来往的人也是读红学,谈风吟月一类。
出国之后,参加教会活动,于基督教有了些了解,发现此教义里竟然有些东西,和我前二十年的心得重合,颇有体会。教义里虽有好东西,但美国基督徒之一根筋,华人基督徒之偏执,又让人很无奈,这个问题又可以专门写文章,自认为对基督教的理解,超过了我所见的牧师。
最后,基督教和西方的社会环境还是让我受益匪浅,基本一扫以前的极端思想,也能看得下政治经济之学,甚至对恶心的事物有了免疫力。于是能来西西河和大家灌水了。
根本上,我觉得保持道德感的意义,至少对个人来讲是大大的好处,否则心智堕落,难免万劫不复。但从自然的角度来看,道德也只是人类社会的建构。当然对中国社会来讲,讲道德是一个比较迫切的需要,否则少则人心散乱,事倍功半,重则整个民族失去进取之心,像日韩一样甚至更惨,但我对年轻人还是有信心的,85后大多生活得很有质感,他们虽然对政治不很关心,或者是反对派的关心法,但对什么好,什么坏,具有比前几代人强很多的直观看法。文革怎么样无所谓,但生活怎么安排很重要。来美国上好学校的优秀小留,目前来看红歌也会唱,基督教也学习,很有前途。
嘉木和王会悟至少7分神似,从这张相片看,模样也象。嘉木要是不说我也许会以为是嘉木。
我觉得王会悟先生多了分沉毅刚强,而嘉木则更淡雅婉约。
1)奥德赛,西游记,一千零一夜是看过的。不过不妨碍在这里看看西游记的1994年英译本,相当有趣。
2)TALE OF GENJI,是不是《源氏物语》?没看过,也无意看。
3)微物之神,看了一点点中译本,索然无味。
4)百年孤独,好像应该看哦?没看是不求上进,罪过罪过。
5)剩下的书,好像应该看哦?没看是哭着喊着找落后,罪过罪过。
不过该教授的口味好像也蛮奇怪的说,等我仔细研究吓这个推荐者再决定要不要跳进去。这书单简直是文字的沼泽耶,我个脑不见得是这么大块的海绵。老人家他太吓着我了。
不然先放在菜馆嘛,应该很好玩。
比如第一段嘉木写,第二段轮到你写,如果不同意第一段,可以写一段驳论,然后两人反复纠缠,争夺每一寸阵地的说。
太像了!
当所有事情都变成物质,然后再变成猫让人去摸
所有曾经的偶像都不见了
然而人终归只是人,毛主席说人定胜天,而他心中还是将天地视为可堪争斗的对手,今天,毫无畏惧的人,终究会有新的畏惧。
没来美国的也这样,党也入得,查经班也去得。我猜是党内的组织和学习生活太少吧。不恰当地说,这些小孩子,黑白通吃啊
我最近有个同事也是沉迷基督教,现在上班经常没事就是看一些传教的视频,或是一些传教的文章书籍。她已经加入了共产党了,我就经常调侃她,怎么加入共产党就应该是无神论了,怎么还信仰基督教,然后她就说加入共产党,普通共产党员没有什么凝聚力,活动或是关怀之类吧,参加活动也是一些探访红色遗迹之类,不像她现在在教堂,经常有活动,还会去探访一些教会里面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人,让她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