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谈谈文革—(1)儒家的缺陷 -- 猪啊猪

共:💬49 🌺245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如果不妥,我修改一下

我是指张国焘领导过周恩来,加上有个四朝元老这个词。就这么用了

当时没细想

谢谢指正

家园 说到智力年龄,我想事实是各阶级

都有小孩老人,都有聪明人和傻子,不还出过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吗?阶级的区分和年龄智力并无很强的相关性,社会并不是高考,说白了皇帝是世袭的贵族是世袭的贱民也是世袭的,这才是三六九等。另外,就是新中国也有工资制度,哪有过绝对的平等,人们追求的永远是相对的平等,比如新中国相对旧中国的平等。现下为何拿文革说事,无非想多分点钱,要绝对公平的又有多少人?老兄多虑了。

家园 看到您这个跟帖,由不得想说一句

真正追求公平的人都是抵制和鄙视儒家 10

奈何中国的话语权总是掌握在自诩为士大夫的手中,过去如是,今亦如是。

既有如此认识,那为何同时又会认同那些“红二代”甚或“红三代”打着长辈名字来招摇的的行径?

抱歉岔了下话题,还请楼主见谅,抱歉了。

家园 商榷,唐儒和宋儒不是一回事。

科举虽然从隋唐开创,但唐朝到底还是一个门阀世家社会,政府各级官吏以世家弟子为主。所以有轻薄进士之说。安史之乱,残唐五代彻底摧毁了门阀社会的基础。到了北宋才有科举大兴,乡试筛选人才应是宋以后的事。

所谓的宋以后儒家向宗教转化,其实就是门阀社会解体以后,秦汉以来传承儒家或者传统文化的主体,世家大族不存在了。宋以后,变成了平民社会。为了维持文化的传承,宋朝一边大规模开科取士,一边鼓励民间修建祠堂和宗谱。同时建立了一个大而无当的官僚体制,用政府的力量维系文化的传承。但问题是由科举维系的这个体制本身是没有根基的,完全和西方中世纪的教廷一样是个寄生系统。儒家也不可避免的走向僵化,同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精神也走向内敛。

家园 儒家的哪部经典谈到了惩罚人渣的内容?

怎么个可行?

家园 差异不等于等级

年龄和智商的差别比阶级矛盾和贫富分化不知道微弱了多少个数量级。地板或许有不平整的地方,但是不会有人把那个当楼梯。

家园 恩,事物在上升态时总会表现得更出色一些

儒家的发展脉络其实是比较清晰的,宋是儒家的巅峰,在与佛道的交锋中几乎完胜,并由此将佛道中的思辨思想引为己用,由此儒家作为思维平台的作用极其突出,中国的同化能力主体也就靠儒家这种容纳不同思想体共存的能力(也就是说任何外来思想所主张的东西都能从儒家那里找到一定的相似点)。唐宋的儒家始终在不停地汲取其他派系思想的精华之处,故而表现出足够的活力。可惜有利必然有弊,儒家吸引了大批聪明人进入思想界,使得其他领域人才贫血,这间接造成了国家羸弱。

我写这些文字的主要目的不是为儒家翻案,而是说明思维平台的问题。要讨论事物的解决方案,和思维的方法论,光靠争吵辩论毫无意义。必须有一个可以互相信任,更倾向建设完善的平台,这样设置一定的门槛就是需要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话不投机还硬要分出个输赢,徒然发泄情绪或过剩精力,实在于事无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儒家的哲学光靠书本是学不到的

官僚和秀才的差别是很大的,这个只有靠阅历去分辨。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这个你要一字一句去分析理解,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很多事,经历过不用说就会明白。

你的思维模式已经是那种纯粹的西方式了,压根不相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拼命找寻各种精确的节点,由此来支撑自己的思维系统。可是我从开篇就告诉你,东方思维,节点可能是不存在的,事物是始终在变动中的,那种内在的脉络,按西方的视角,怎么看怎么象忽悠,但是WORK不WORK,到时自见分晓。

PS,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方法论是可以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光想着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去套用人文科学,那么南辕北辙是很容易发生的。光“历史不可假设”这一句,自然科学就基本没辙了。

家园 看这篇吧

wild007:恩,事物在上升态时总会表现得更出色一些

家园 那么,你如何确定自己是儒家呢?

我受的训练确实是西方背景的。不过如果儒家(如果你是的话)不能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下讲清楚自己的话,那是儒家的损失。科学会继续发展,儒家不能宣传自己的理论并让人信服的话,那么儒家就会消亡。

家园 谈谈文革—(3)做蛋糕和分蛋糕

现在的农村,有个奇怪的现象,按理说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水平比起几十年前明显提高了,免农业税,家电下乡,合作医疗都在搞,农民应该从心底感谢小平,江core,胡总才对。而毛时代按照官方说法,就是天下大乱,加上三年自然灾害饿死的人大部分在农村,那么,农民伯伯应该非常痛恨毛主席才合理。但事实上,现在的农村,经常看到有些家庭挂毛主席像,而不是给他们生活水平带来提高的邓江胡的像。

有人将这种现象归结于农民的愚昧和对强权的崇拜。对此我持异议。人人心里有杆秤,谁对谁好,自然感受得到。退一万步说,就算当年被毛的政治口号所欺骗,这么几十年过去了,也该醒悟过来了。时至今日,农村仍然感谢毛,这就说明,毛当年是真正为农民谋利益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下面就尝试顺着时间顺序,按利益博弈的视角来剖析文革。

一,蛋糕是怎么做出来的

中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但解放成都,贵州,广州,重庆,云南,海南,拉萨等省市终于1951年,况且还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一直在打仗,解决的是政权能否活的下去的问题。直到朝鲜战争结束,中国逐渐摆脱战争威胁,政权才算初步巩固,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实意义上的成立,应该始于1953年。

在朝鲜战争之前,大家齐心协力一致对外,建立了统一的国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同心同德把做蛋糕的面粉啊,奶油啊之类的原料准备齐全了。至于蛋糕嘛,还是做不出来滴,因为一穷二白嘛。这块蛋糕,直到一五计划完美完成,才真正做出来。才谈的上分蛋糕的问题。

那么,这块蛋糕是如何做出来的?

1。暴力土改,剥夺地主的土地和金银。

“新区土改从1950年开始,到1952年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整个土改,总计全国约有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得近7亿亩土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2—47%,在这一过程中,留给地主、富农土地约8%左右,同时也动了中农的部分土地。”

这里肯定很多同学有不同意见了:说1952年土改就完成了,关1953年~1957年的一五计划鸟事啊。

我们知道,经济政策的效果都是有滞后性的,一个政策颁布之后,其效果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比如星空大师08年11月10日推出的4万亿刺激方案,对其优点,当时网上赞美声一片,对其缺点,到了2011的今天,仅仅温和的通货膨胀,对该政策,就集体变成骂声一片了。另外,建国初期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物,还涉及到一个资源调配的问题,这个也是需要时间的。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居然没有恶性通货膨胀,土改绝对功不可没。

2,苏联的外援

苏联的外援,对一五计划的实现,毫无疑问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1949年苏联以设备、机器和各种材料的商品形式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贷款,利息1%,为期5年。苏联的3亿美元贷款按1950年汇率折算人民币约合9亿元,在三年恢复时期中央政府总投资62.99亿元中,所占比例高达14.3%。另外,苏联政府帮助援建恢复经济急需的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和军工部门的50个重点项目。”

3,军费比例的减少

建国前军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度达到60%多,之后逐年减少,从1953年的35.3%,降到了1957的18.2%。同时,对军队实行大规模精简整编,把军队数量从1951年的627万人,缩减到1958年的237万人。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以及全体国民的努力,一五计划完美实现了,蛋糕做出来了!当然,与蛋糕同时产生的,还有“走资派”,即官僚资本主义,如果按照现在的说法,就叫改开派。

1.1 官僚资本主义的前生今世

官僚资本主义,在古代被称为“士大夫”。“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在中世纪,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中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即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

在当代谈士大夫,谈官僚资本主义,通常会定义它是腐朽的,垄断的团体。而在开国时期,士大夫这个群体的垄断,是自然垄断,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新中国建立之后,百废待兴,文盲率高达80%,在这样一个人口约5.5亿人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总会需要人来管理,这些人就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官吏。选拔他们的标准,有军功,个人魅力等等,但主要还是看其是否是掌握知识。

祖国刚成立之时,这些人一般是一边从事劳动,一边进行管理,一个人做两个人的活。随着一五计划的进行,中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这些人越来越忙,一个人做两个人的活开始不大现实。于是一部分人就从劳动中剥离出来,仅仅从事管理工作。这帮人的屁股是在“官”这边的,逐渐就开始和被其管理的民众对立,开始拿着国家公信力“欺下”;遇到上级考核,他的屁股坐回自己这边,就是“瞒上”

欺上瞒下是官僚资本主义,走资派,改开派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官僚资本主义存继,欺上瞒下就不会被消灭,而且官僚资本主义越发展,欺上瞒下就越肆无忌惮。如何对其限制,是个永恒的话题。

二,蛋糕(利益)如何分配

中国刚建立之时是没蛋糕可分的,官僚资本主义也仅仅是萌芽。随着一五计划的完成,做好了一个大蛋糕,与此同时官僚资本主义也开始蓬勃发展。两者对如何分蛋糕——即把利益分给谁,具体如何来分配利益,就出现了矛盾。毛派是不承认在社会主义国家会出现官僚资本主义的,因为这样是把打倒的“三座大山”合并成新的“一座大山”,所以给官僚资本主义定义为“走资派”——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毛派对分蛋糕的观点是:先分好蛋糕,人民大众会支持,有了人民大众的支持,蛋糕自然会越做越大。

资派对分蛋糕的观点是:没蛋糕就不存在如何分蛋糕,先做好蛋糕,人民大众望梅止渴会支持,蛋糕越做越大,人民也就越来越支持。

毛派对蛋糕是如何建立的理论是:人民重于泰山,人民是先进生产力

资派对蛋糕是如何建立的理论是: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历史上曾经如何分蛋糕

毛派:蛋糕由全民所有,所以交给国家,由国家按公平原则平均分配,这才是社会主义——后果是“吃饭不要钱”实现了大锅饭

资派:蛋糕由全民所有,我们代表全民,所以交给我们,由我们按照资源的合理调配原则分配,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目前只进行了一半,现在出现的结果是贫富悬殊,官民对立

总而言之,在一五计划完成时期,毛左派和走资派在理论和实际上都出现了矛盾,开始权利斗争。表现形式是“冒进—反冒进—大跃进”,实际生活中就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当然,三年自然灾害和中苏交恶也有关系。按照大旗派的方法论,中苏交恶,不在于谁对谁错,实质问题是中国逐渐走向富强,不愿意继续当苏联的附属国,然后才会出现“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等意识形态相互比正义的争论。“毛泽东是个政治家”这句话,想必所有的左派右派都不会反对。而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是可以预判和影响中苏未来是否会交恶的。毛对中苏未来会交恶的预判,并以此提出的政策,这在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大跃进的发生。

三,文革的诱因

大跃进的发生和发展,在我看来,除了高层权力斗争,主要是中央政策传达到地方的放大效应。比如胡总视察廉租房,价格如果是1.7元/平方米,地方就可以高歌到1元/平方米,政绩心理下,还可以冒出0.7元/平方米。

大跃进的确是毛提出的指导方针,地方为了政绩,就出现了放大效应。在当时,各省大放卫星,人民日报积极宣传,包括钱学森这种大知识分子,都写了几篇文章,论证亩产为何能到万斤。

1958年6月8日,《人民日报》登载了“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5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105斤”的浮夸报道,并将之称为“放出第一颗亩产卫星”。6月12日又放出第二颗卫星,声称实现小麦亩产 3520斤。

这样的产量是明显违背常识的,但四天之后,钱学森就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科普文章为这颗卫星提供了“科学依据”:“ 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这些太阳光能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自己的养料,供给自己发育、生长结实,再把其中的1/5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 在此之前的1958年4月29日,钱学森已经在《人民日报》第7版发表文章《发挥集体智慧是唯一好办法》,阐述类似观点。

文革前后的史料是很混乱的,大跃进这种污点,除了毛主席承担过责任,其他人大多与此撇清。根据后来毛接受斯诺的采访,提到“政令不出中南海”——《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这文章,《人民日报》曾经拒绝刊登;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是刘少奇到山东省寿张县视察后,《人民日报》提出来的,这就说明《人民日报》是掌握在刘少平派系之下的。那么,能否把大跃进的次要责任归结到刘少奇头上?

毛泽东:就是关于《海瑞罢官》那篇文章击中了我们的敌人的要害。那个时候在北京组织不出文章,说吴晗是个历史学家,碰不得!找了第一个人,不敢写;找了第二个人,也不敢写;又找了第三个人,也是不敢写。后头在上海组织了一个班子,写作班子,以姚文元为首。文章出来了,北京不登。我那时候在上海,我说:出小册子,看他们怎么办!北京只有一家登了——《解放军报》。 《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不登。后头全国各地、各省、市都转载了,只有一个省没有登,就是我那个省——湖南。

斯诺:当时湖南报纸未登,是不是因为刘少奇阻挠?

毛;那还不是。湖南省委的宣传部长右得很

大跃进时期饿死无数人,毛是痛心疾首的。想必这句话,左派右派都可以接受。而大跃进期间,各地官僚欺下瞒上放卫星的表现,钱学森这种大知识分子毫无操守的做为,让毛相当失望,这就为后来的文革埋下了伏笔。

四,文革中被打击的对象

文革期间,史料继续超级混乱。谁是谁非错综复杂,基本不可考。就算以后解密,估计也会出现和解密资料相矛盾其他史料。我想,从3条线索可以比较清晰的认识文革的具体打击对象

1,不管是彭德怀也好,接班人林彪也好,代表的是军方势力。而军方,是可以决定政权更替的

2,不管是刘少奇等“走资派”,还是下层“臭老九”,按照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理论,都是应该被打击的对象。

3,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初始直至文革期间,苏联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内很多人和苏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亲苏的。这些人在文革中,也是被打击的对象。比如林彪前期极反苏修,最后的叛逃方向,貌似是朝着苏联去的。而这帮亲苏的人是谁,史料又是不可考的。不过这里可以提出一个思考的线索:苏联重视和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在革命初期就号召发动工人夺取城市;而毛中国化了马列主义,实际重视和依靠的是农民的力量,从农村包围城市。所以在工农联盟中更重视工人阶级作用的,一般来说就会亲苏一些。

想必让大家失望了,具体的文革过程,就这么几句话就过去了.在那个Chaos且史料奇缺的时代,谁具体做了什么事,他是保皇派还是造反派,他是被冤枉了还是因有此报,是走资派还是苏修派,我想,论证这个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因为中国人一贯说一套做一套,说了不做,做了不说。现在倒过头去看文革,对文革的认识,也大多是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思想。

文革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而马克思主义只提出了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纲领,至于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后,如何具体来区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无产阶级的当权派”,实际上是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的;甚至无产阶级内部,如何划分富农,中农,贫农,也没一个客观标准。这就为日后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那么,在这场持续了10年的全民大混乱的运动中,到底是谁获益了?有没有人获益了?我想,不会有人否认,在人口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村,在农村中数量最多的贫民,实质上获益了。他们获得的,并不是家里多了一块土地,屋里多了一点余粮,而是获得了做人的尊严。获得了人人平等的观念。这种尊严,这种观念,不是理论上的,不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空泛的口头上的,而是具体落实到了“造反有理,革命无罪”的行动上的,是能让农民在实践中逐渐感受到的。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大范围的思想启蒙运动。毛泽东发动的文革,没给农民发钱,但是给了农民尊严,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这就是农村挂毛主席像的原因。

而这种尊严,是建立在其他人严重失去尊严的基础上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弊端

===========================

土鳖抗铁牛

关键词(Tags): #蛋糕#文革
家园 赞真正想谈儒家的话,应该明了从先秦到明清儒家的变化过程。

儒家也是经历了一个从开放系统转向封闭系统的过程。先秦儒家到战国后期其实和前期的有所不同。

家园 逻辑太混乱了吧,那么定义“人”的公平在哪里呢

桃花源? 原来公平就是“均贫富”,皇帝天天吃包子这样的“朴素”的追求。

家园 呵呵,儒家消亡不消亡本身并不重要

实际上,我这里谈论的儒家是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套上任何一个壳,比如你喜欢马克思主义,那么这个思维平台可以套用马克思的名义。

儒家的整个体系是一个不断LEVEL UP,然后又不断固化衰亡的过程,有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但其整个思维脉络却可以提供给我们一条非常有别于西方以抽象化为特征的思维模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好比开车,考照的时候,拼命记口诀,等开一段时间根据反光镜雷达等可以大致判断车身状况,再到后来,几乎就有人车一体的感觉。这个过程如果你按西方思维,每次都要精确到左多少多少度,脚踩几牛顿的力,那么反而不会开车了。

庖丁解牛,看到牛的那刻,一张牛全息图就仿佛出现在脑中,可你要用“科学”的角度一定要证明那张“全息图”的存在,那就本末倒置了。

通过儒家的各种典籍和行事原则,我们最终需要的是那种思维的方法论,而不是典籍本身。不过有句话倒是真的,没看过二十四史的话,就不该说自己了解中国文化。

家园 那么你能描述一下公平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公平的社会,分工该如何进行,有的人做管道工,有的人打键盘,还有的人指挥别人做事,以什么原则来分配呢?如何确定谁的劳动值多少钱呢?谁负责最终裁决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