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给危机重重的大医院胡乱支几招 -- 往前走
最近发生了不少针对医生的暴力伤害事件,有砍脑袋的,有割脖子的,有泼硫酸的,还有拍板砖儿的。让人看了心情非常沉重,忍不住去卫生部网站翻了翻统计数据外链出处,看着看着,发觉这些残忍的事件、尖锐的矛盾,并非是普遍的存在。数量庞大却不起眼的基层卫生机构,贡献了约62%的门诊服务和25%的住院服务,在这里,要非常感谢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略感宽慰之余,集中发生在发达地区大医院里不断升级的医闹现象,还是得想法子解决。我不是专业人士,目前也没有研究调查的条件,凭点感性认识胡乱写写,希望能抛砖引玉吧。
缓解医患矛盾,从管理者的角度,有以下几点可以考虑:
1.在当前,依法从重从快处理针对医生的暴力伤害事件。无论出于什么动机,恶性暴力都是要高度警惕严肃处理的,况且近期类似案件频发,可以说已经出现了某种示范效应,必须及时刹住车。检察院和法院不能因为医生或医院可能对患者的痛苦负有这样或那样的责任,就想在一个案子里同时伸张两种正义,这只会适得其反,使双方都不能甘心。让刑事案件归刑事案件,医疗责任事故归医疗责任事故。和稀泥的做法,后患无穷。
2.医疗责任事故鉴定以医学会为准,案件审理不要拖。许多人对医学会的鉴定有争议,觉得医学会肯定偏帮医生,但是又找不出另一个既有资质又跟医学界无关的机构来做鉴定。与其今天听这个原告的,明天听那个原告的无休止扯皮,不如通过法庭审理的质证过程去确立医学会鉴定结果的权威性。很多事情吧,没做之前,人们七嘴八舌让你无所适从,往往真决断了,只要能保持一贯,纷争反而很快平息。而且也可以想些办法来显示公正,比如鉴定委员会要派个代表来出庭,或者本地的医疗事故由本地法院提交上级法院指定外地的医学会去鉴定,等等。总之,尽快给医患之间的责任争议开辟一个出口,哪怕开得不是很漂亮呢,也比一直塞到爆要强些。
3.发展医疗责任商业保险,或建设医师互保体系。目前国内的医疗责任险不发达,一方面医生和医院对医疗责任事故高额赔偿很头疼,另一方面不管患者有理没理,常常是“会叫的孩子有奶吃”,造成医闹现象愈演愈烈。如果有责任险,医生和医院就不会太恐惧,患者能及时得到可预期的补偿,就不会用过激手段去叫价。不过商业险也有商业险的弊端,比如美国的责任险很发达,可是高额的保费最终也转嫁到患者身上,造成美国看病出了名的贵。而且新的商业险种,要发展起来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因此,可以先考虑建立一种医师互保的机制。有点像新农合,大家都交一点点,如果某人出事,可以拿出一部分来赔付。互保机构可以几个大医院一起搞,或者卫生局出面,市级组织起来也好。财务计算上尽量简单,一共多少医生,每人每年交多少,一共多少钱,然后拉一个大致的单子:A类情况赔付多少,B类情况赔付多少......并且能公开查询到,这样患者、律师、法院心里都能有个数。也有可能某些情况法院判下来多于这个单子上既定的数目,那么多余的部分由责任医生和医院自己另想办法,多少也算是减轻了一些负担,也就可以了。
4.开展实名预约挂号,改善诊疗气氛,减轻医生压力。实名预约同样可以通过上网、打电话,或去挂号处排队实现。挂号时不需要出示证件,只要把患者的身份证号码或医保卡号码打印在挂号单上,见医生时同时出示挂号单和证件即可。号贩子能刷外挂,能占线,也能雇人排队,但是没有证件信息就没法挂上号。把号贩子请走了,患者和家属的心情能舒畅一点。每个号都有具体的预约时间,患者如果预约挂号成功,就不必一直憋在医院里,按时到就行,这样心情又好了一点。每个号默认的诊疗时间是15分钟,其实很多病人的诊疗时间用不了这么长,但是这样安排的话,医生就没有必须赶紧看完的压力,病人也没有等了很久却被匆匆打发的愤怒,双方的心情都会稍微放松一点,这样诊疗时气氛就会友好一些。对疾病的认识,对预后的期待,双方有时间去彼此理解并达成一致,如此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和仇怨,患者的心情又好了一点。与此同时,医生一天门诊平均看三十多个病人,中间如果某位病人看得比较快,也就有时间倒杯水、上个厕所、做个眼操什么的。工作量正常了,病人也不打人了,虽然工资还是不高,但总算是没有生命危险了。
预约挂号,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患者等待的时间变长了。本来医生一天看一百多个病人,几分钟就结束一次问诊,虽然挂号很困难,但是比较快就能见到医生。如果按15分钟一个病人去预约,挂号容易些了,但等待的时间可能要变成目前的三倍到四倍。值得不值得,医生和病人,双方都可以再思考。
目前基本就想到以上这些。至于提高服务收费,破除以药养医什么的,就不多说了。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式决定了它无论如何都是便宜不了的,从药里收钱,还是从服务里收钱,里外里,到最后都差不多。又想医生牛,又想条件好,又想免费,又想不用等,这样的美事,当今世界还未见到。如果哪一天中医触底反弹大行其道了,医疗服务的乌托邦才有希望吧不过,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境遇,人都应该保持善良才对
乱弹一篇,欢迎批评指正。
------------------------------
补充,昨天急急忙忙地忘了写:
5.免费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重症患者及家属。医生护士值班看顾各床位,已经十分辛苦,对大多数患者,尤其是重症、绝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需求往往难以顾及周全。必须承认,很多病,人类现在还治不了;必须明确,治疗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这两点一结合,问题就出来了。对于很多重症患者来说,如何面对肢体的残疾,如何面对死亡,都是很紧迫且严峻的。通常患者这时心理上极度依赖家属,但是家属一方面要全方位的照顾病人起居,一方面又要面临亲人患病这种重大变故,心理上压力往往比患者本人更大。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也从减轻医患矛盾隐忧的角度出发,免费、主动地从精神上给患者和家属提供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能聘请有心理咨询经验的专业人士最好,聘请不到,有身体状况允许,愿意发挥余热的退休医生也很好。心理疏导的核心是“倾听”,只要能管住自己指点江山的冲动,以理解、体贴的心态让对方无压力地诉说,效果就会很好。最重要的,患者和家属能抒发郁结,积极、平和地面对困境,将能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相信这对大多数医务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宽慰。
周日跟医生朋友聚会了
聊了聊这个医院里的事情,现举出一些特点如下:
一、大医院的患者平日里都是爆满的
二、大部分基层医生都是超负荷工作的
三、大量的医学专业毕业生都难以进入大医院工作
从医生角度分析,出诊就面临繁重的工作,医院规定出诊时间内医生都必须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比如说一上午每个出诊医生都必须诊完四五十个病人,医生们只能压缩每个病人的诊治时间为两三分钟左右;
从病人角度分析,大医院人满为患,挂个号都得凌晨甚至前一天晚上就去排队抢号。好不容易抢个号去看医生,结果三两分钟就被打发出来了。
这种情况下,矛盾自然就有了。
另外一种矛盾是:大医院明明很缺医生,却不愿意从外面招人。据同学讲,医院的护士都不够用。而年年都有大量的应届医学毕业生根本没有可能进入大医院上班。
如此分析,医院竟是以少量的医生来维持如此火爆的场面,这个让我想起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理论了。
医患矛盾,本质应该是被隐藏起来的剥削。
“以医学会进行医疗责任事故鉴定”是由一个部门法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制定的,却凌驾于法律系统之上的奇怪的制度。说它凌驾于法律系统之上,是指对医患纠纷的判定,本来是法庭的职责,却由医学会替代了,法庭只是根据医学会判定执行相应的法律条款。
另一个产生问题的地方是:
为确保达到同行评审的目的,其调查的内容和结果应该保密。但中美两国的法律对同行评审调查的内容和结果的机密性处理方式不同。在美国,这种保密性是受法律保护的。即使在法庭上,患者一方和法庭也无权从同行评审部门强行取得调查的内容和结果。美国的同行评审的运作程序与医患之间的医疗纠纷的解决过程也不发生关系。由于调查的内容和结果保密性是受法律保护的,所有参与者可以自由地、不受限制地从各个专业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法律上规定同行评审的机密性也是对当事医务人员的一种保护机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没有明确规定保护同行评审的内容和结论的机密性。虽然在实际当中,很多医院都进行院内同行评审并当作内部的机密而不公开。但条例规定了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报告制度。当医院上报后,上级卫生部门按条例进行调查并主持医学鉴定,其结果是公开的。而且与解决医疗纠纷的程序重叠,调查的内容和结果的机密性也就不存在了。
按照我前面引用的卫生部2011年最新统计显示,每千人口平均有注册医师1个多,还不到2个,注册护士也不多,人手确实非常非常紧张。
公立大医院不敢招人是因为财政投入不足,虽然医护人员的工资相对他们的工作量和所担负的责任来说已经很低了,但再招的话还是会怕养不起,因此只有尽力压榨现有的医护资源这一条路。而且奇特的是,因为大医院往往要面子,管得严,医生尽管看病人多,但拿回扣、收红包却比一级和二级医院困难些,造成越是大医院,医生怨气越重。许多好医生转投私立医院的怀抱,人才流失已经显露出了苗头。但是,以北京的私立综合医院为例,挂号费就没有低于1000的,针对富裕人群。而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种向美国看齐的收费标准,无论是患者自付还是政府医保支付都实在难以接受。
是在2000年左右,白天上完班后,还经常值夜班,她们医院是个三甲医院,病人多,整夜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第二天上午还要看门诊,连临时加号,一般有四、五十个病人。值夜班只有4-6元夜餐补助,没有加班费(她们院长明确说医院不在劳动法保护范围内)。
我当时听了,对她开玩笑说:“第二天白班门诊,话不是横着向病人说出来,就是好医生了”。
也不能裁减不胜任的人员。人事权和编制的问题由当地的卫生局来决定。
那卫生局为什么不支持大医院扩编呢?
其中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也是一个问题,特别是一、二、三级医院中医务人员的水平差距极大,很多县以下医院完全没有从医学院毕业的人员,这就造成了“小病大看”,很多慢性病人常规拿药也要去三甲医院,造成医院“忙的忙死,闲得闲死”。这几年上海在将病人从三级医院向二级医院分流做的很不错。
我不知道你是哪里,但是在我们那这是不可能的。
现在大专毕业只能下乡,本科留县城都很难的。过去河南只有新乡医学院和河医大两个是本科。如果你认为医学专业大专出来就不能看病,那我也没有办法。在医疗领域,学历虽然意味着能力但并不是全面代表了能力。一个博士毕业一天没有上过临床的医生照样不可能是个很好的医生。我们县里很多四五十岁的名医都是当年大专毕业的,后来又进修,交流学习,慢慢成长到现在的水平。
我是河南的,原来是国家级贫困县。现在不是了。
三甲医院。。。三甲医院一般在什么样的地方?一般至少地级市以上。哪个农民没事干看病跑三甲去看?除非是县城解决不了的,县里医院让你转院,才会去的。
县城解决不了的病人不是没有,但是其实也不是很多。
从医保以后医院的病人数至少暴涨三分之一。说到底是原来欠账太多。不过说真的,医疗人员的水平差距虽然大,还不至于差到不能看大部分病的地步。而且其实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忙的要死态度很差看病很贵的三甲的。而且医保明确规定了,越去大医院报销的钱的比例越低。
国外医生护士比例是一个医生n个护士,国内能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就不错了。
护士比医生拿的少,干的活苦,但是医生能做的护士替代不了,所以护士就被压缩。
其实去大医院看病的动力现在并不是都那么足。至少我现在对周围的一些大医院不信任。在那些医院不挂专家号就不好好对待你,我现在基本是自己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自己先实现基本的处理后,再去找他。其实发展的好的社区医院的医生有可能更负责,因为他有充裕的时间,而且你找他闹事更方便。
医院是最剥削的。我有个同学,骨科的大专毕业。他们一个月五个人一个部门给医院创造了七百万的效益。就算是成本都在里面,扣除去那些成本,效益依然惊人的很。但是医院也有自己的苦衷,像公立医院,一堆的退休职工要养,有的人数比例能超过在职的职工。我们县医院规模较大,七百多职工。床位不知道有没有七百张。。。是二级甲等。加上各种中间的耗损,或者是新建分院,盖房子,买地皮啥的,其实医院也有一些自己的压力。但是仍然是对医生进行了很大的剥削。
现在医院学校都是巧立名目收钱,其实还不是经费不到位闹的。让医院学校自己去搞所谓的创收,真是祸害百出。
不知道发达国家怎么解决公立医院和公立学校的经费问题的,比如说年初拨一笔钱,那么不够用了怎么办呢?
现在上一次医院,自费的话确实是不小的负担。但医院预算为什么还是如此紧张?
归根到底,是资本家用药厂医械厂的超额利润吃掉了医生的收入,老百姓还没有得到好的治疗。
医患关系问题,是蛋糕如何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