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随笔乱扯——先扯苻洪 -- 西瓜子
《晋书》中讲这老儿的光荣事迹
第一,投降成癖:
看看,这位换主子,跟喝凉水似的。当然,说这话刻薄了点,在苻洪眼里,这些人根本就不是什么主子。主子们在利用他这个地方实力派,而苻洪,也是在利用这些主子们。
实际上也是如此,当石虎死了,石遵继位,稍稍疏远他,他立即换了第三个主子,他“遣使降晋”了。
说句题外话,这部书的主编者房玄龄,显然对苻洪的行径非常反感。
怕老婆怕到极点、因而获得“惧内古今第一人”这一荣誉称号、因而天天愁眉苦脸的房玄龄(大家看80年代拍摄、鲍国安主演魏征的一部连续剧《大唐名相》,就可以体会到“愁眉苦脸”四字的丰富内涵)在这里舒展开他那皱了好久的脸,竟然小小地调侃了一下。
“洪又请降”,仅仅4个字而已,就让苻洪换主子如同喝凉水一样的行径及其满不在乎的嘴脸活生生地闪现在大伙儿面前。
甚至于一千多年后,俺看到老房的这4个字之后,立刻对苻洪老儿起了兴趣,于是有了这篇文字。
敲着键盘的同时,俺似乎再次看到了新时代的宋江撅着李雪健的屁股,费力而卖力地跪在新主子面前再拜叩首。
第二,“后投降时代”混得好——他投降后,石虎“委以西方之事”,换言之,他获得了在西方发展的尚方宝剑,他尽管征伐,扩张地盘和势力,而石虎不会注意他。
第三,嘴甜,哄得杀人魔王石虎跟个乖娃娃似的,石闵(后来的武悼天王冉闵)一眼就看出来这个老儿不是个善茬,未来肯定是石闵自己的战略竞争对手,所以三番两次劝说老魔王宰了这厮,石闵说
:
然而,老魔王着了魔一般“待之愈厚”——老魔王心里想:老子难道不知道这厮不是个东西么?关键是干掉他,老魔王自己没有把握彻底掌控陇右。
上面还说得通,最让我们感觉不可思议的是,苻洪老儿竟然成功地让老魔王替他火中取栗:
这个动作,对于老苻家来说,其战略意义极其重大:石虎替他清除了“关中”一带的竞争者,同时将“豪杰们”(也就是军阀们或者地方实力派们)的怨恨统统集于一身。而老流氓苻洪,一点本钱没花,却获益巨大——这就是苻洪老儿擅长的绝技:玩“无本万利”的买卖。
石虎行动之后,关中只剩下了他们老苻家一家独大,待时机来临,他们老苻家就可以捡个这个现成的、熟透了的果子。
第四,所有这些战略动作,追根溯源,其实均起于一个事件,那就是本传一开始记载的“属永嘉之乱,(苻洪)乃散千金,召英杰之士访安危变通之术。宗人蒲光、蒲突遂推洪为盟主。”
这些所谓的“安危变通之术”是什么,书里没有说,但是我们已经从苻洪的动作中,看明白了,这就是他的战略规划——“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清除掉一切竞争势力,占据和割据陇右(亦即他们老苻家的老窝所在地)。
第二,待时机成熟,问鼎天下。
实际上,在本传的最后,苻洪得意之余,将其战略规划,明白得说了出来:
从这段话里来看,苻洪自视甚高,在他眼里,武力绝伦的战术天才兼战略白痴冉闵(简直就是项羽再世)、击灭冉闵的慕容儁、跟他并称“乱世两大流氓”的姚襄(这个外号纯属瓜子虚构,大家不要当真)均不是他的对手。
瓜子稍稍琢磨了下,将这种自信归结为其最大的优点——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继而锲而不舍地执行之。其战略执行能力,远在其后代苻坚之上。可惜啊,可惜!
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苻洪算是个庙算制胜的佼佼者了吧。
俺送他个中肯的评价,“三个可拼”——政治品格可拼中国历史第一流氓刘备、狡猾无耻可比千年老狐狸、执行力超强可比本朝太祖的庙算制胜者。
老流氓生活在乱世,自然要努力学习,才能天天向上(跟奥观海保持一致,同时向本朝新君“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中宗皇帝致意)。
今天的各位,包括瓜子在内,一样生活在两千年未有之变局之中,难道不应该向老流氓苻洪学习,庙算已定,然后坚决贯彻实施既定路线么?
让俺捻起新时代的魔王约翰逊的念珠,念句老屠夫约翰逊的佛号,来结束这节——弥陀佛!善哉,善哉!
今天这个称帝,明天又被人砍了脑壳换一个人上台,几方势力杀来杀去没个结果,几百年中,当过皇帝、草头王的数不胜数。
东汉结束,黄巾之乱开始的时候,估计大部分人都以为如西汉末年一样,战乱很快结束,又形成一个统一的王朝,谁也不会预料到相互厮杀的状态会持续几百念,直到隋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诵几百年的三国故事,不是什么好事,以中国之大,一旦分裂,就是几十上百年的厮杀,分裂之路会异常血腥,重新统一之路,仍然会异常血腥。
解放战争以雷霆之势,3年内把GMD赶下了海,是中国之大幸。
为何战乱会持续这么多年?
老黄的说法,是旧体系崩溃,需要有人重整财政经济体系,才能完成统一。而老黄接着说,这个新的财政体系,就是北魏肇始的“府兵制”及其建筑于其上的“均田制”。
然而,我们都知道,到了唐太宗末年,这个所谓均田制和府兵制就已经实行不下去了,这个相关的论据,来自于太宗东征高丽,已经动用了志愿兵。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美化了的记载,太宗征高丽的时候,大批“民众”自备武器,跟随出征。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就是太宗的府兵顶不住的证据。
上文引自《资治通鉴.卷197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贞观十八年(甲辰,公元644年)》,大家注意,第一段黑体字,那“士三千”是雇佣兵;而第二段黑体字,那就是志愿兵,或者也可以说是雇佣兵。
高宗和武后以后的玄宗时代,府兵制已经彻底崩溃,他只能用募兵制来替代了,比如安禄山之类的,都是以当兵为职业的老油条。安禄山早年乃是幽州方面唐将张守珪手下的一员小小军校,与史思明、安思顺之流,都是混迹于唐军中的少数民族职业兵。
府兵制的崩溃,是基于其经济基础均田制的崩溃。因此,按老黄的理论推演下去,接下来的几百年间,都应该是财政崩溃和天下大乱时期,事情好像不是这样的。
所以,对于老黄的解释,俺是有保留意见的。
关于这次大乱的起因,《全球通史》里面讲得清楚,这个大乱是全球中古大乱的一部分。其根源,在于游牧民族技术水平再次提高,击垮了文明地域的经济体。放眼全球,就会发现,中国大乱的同时,是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同样骑马的民族,杀入了西方的文明地域,击垮了西方文明的堡垒。
若是加上竺可桢的研究,我们或许还能将其归因于当日小冰期的来临:骑马民族在原地冻得受不了了,只好南迁。而且,据已有的研究,这是历史的常态,每次骑马民族南下,包括阎砖家嘴里的“我大清”南下,气候背景都是小冰期来临。
至于最近,已经有新一个小冰期来临的说法了。虽然,N多人还在喊着什么“全球变暖”。
苻洪的庙算显然还包括打不过就投降,不然不要说坐天下,能活下去都是个问题。
气候的原因导致游牧民族南下导致战乱以外,那个时候统一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深入人心。以后换代中间的混战过程就变短了些。
周朝后,春秋战国500多年。
秦汉后,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300多年。
隋唐后,五代十国不到100年。
之后朝代更替中间的混乱都很短。
春秋那时候,中国不是个统一的政治体。用一些论文的观点来说,每个诸侯,其实都是周王朝派出的殖民机构。
这些派出机构的基础性支撑力量,就是以农耕经济为支撑的华夏族。
当日的华夏族及其所支撑的诸侯,正如汪洋大海中的一些孤岛。而构成汪洋大海的,则是蛮荒的大地和散处于这些洪荒之中的蛮族。实际上,阅读童书业先生的《春秋史》就会发现,那些诸侯控制的领域非常有限,城门之外,就是大片荒凉的未开发的土地。
蛮族到处都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个名字就说明了当日华夏族面临的威胁。
其中东夷就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他们因为地域不同,又被分类,比如莱夷、淮夷等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徐偃王则是淮夷的领袖,淮夷,自然就是分布在淮河流域的东夷部落。徐偃王率领36国反叛,周王朝花费了巨大力量才镇压下去。
当日武王封齐国于营丘,但是营丘这个地方也已经被东夷人(莱国)盯上了。齐国能够立国成功,是因为姜尚领兵倍道兼行,抢在前面占领了营丘。《史记.齐太公世家》写得非常明晰: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而齐国所以站稳了脚跟,则是长期征战的结果,在彻底击破了东夷(莱夷)之后,姜姓才能坐稳了齐侯这个位子。
这个征伐进程,到了公元前567年达到了顶峰,那一年,齐军击破东夷大国——莱子国(今山东龙口),齐国才将疆域扩展到了今天龙口以东。(这段是新修改的,原文有歧义。)
齐国逐渐蚕食和消灭莱国的进程,是其控制了整个胶东半岛的进程,完成这个进程后,齐国将国土扩大了一倍,直达海边。这时候,齐国方才谈的上擅“渔盐之利”。(这段是新修改的)
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齐国国力飞跃就始自这件事。若非齐国获得这个巨大收获,管仲的工商业改革、利用控制盐价征收中国最早的消费税的行为,压根就谈不上。因为齐国根本没有盐这个强大的经济工具可以依仗。
所以,周公授予姜尚的所谓“专征东方”的权力,绝对不是凭空授予的荣誉称号。
北方的蛮族更加凶狠,齐桓公率军反击蛮族对燕国的入侵,深入无终国,差点因为缺水和迷路全军覆没。公元前660年北狄入侵卫国,卫懿公兵败被杀。他的内脏被蛮族全部挖出来,也是靠了齐桓公率军,才能击退北狄人。卫国全国劫后余生的,仅仅剩下700多人。
南蛮就不用提了,因为南蛮的领袖,就是楚。楚对于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楚王熊渠直接说自己就是蛮夷(“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周昭王19年,周昭王率领王师南伐,遭遇大败,所率六师全军覆没。周昭王也死于汉水,再也没有回来。
还是齐桓公率领诸侯反击,才遏制了楚蛮的北上势头。
西戎更狠,秦始皇的祖宗、秦国开国之君秦仲,直接就死在戎人手上。后来,秦国和西戎的战争,持续了上百年,秦人无所不用其极,从反间计到美人计,从赤裸裸征伐到挖戎人墙角(比如由余),甚至美人计中的美人竟然由当朝秦国国君的老妈秦宣太后(也是秦始皇的奶奶)亲自出马,才渐渐解决西戎的威胁。
所以,至少就春秋来说,那是中国逐渐集权和开发中原土地的过程,跟天下由统一变为大乱的南北朝确有不同。
关于这段历史的情况,有兴趣的兄弟,可以阅读童书业先生的《春秋史》。
又,忽然想起一部电影来,那就是成龙比较新的电影《大兵小将》。里面有个情节,说诸侯混战的同时,有胡人部落同时在列国之间游荡,甚至跟公子武率领的梁国武士大战。
这个情节若是放在春秋时候,非常贴切,放在秦始皇即将统一中国的战国末期,恐怕就太离谱了。战国时期,这些胡族早就被清扫一空了,而四夷中最牛、曾经全歼周朝中央军、叫板周天子的楚国,也已经华夏化,被接纳为诸夏之中的一员了。
下图:
下图:
先占据关中,然后坐观成败。他跟那个博士的对话,就表明了这个战略。对话中的“形胜之地”指的就是关中,这个地方易守难攻,物产丰富,故而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战略上非常重要,所以汉唐都定都于此。
后来他的这个战略,也被李渊李世民父子复制,他们从太原起兵,第一个战略进攻目标,就是关中。然后坐观宇文化及、王世充、瓦岗军、窦建德他们打个四败俱伤,最后老李家出来收拾残局。在这期间,李渊甚至感情真挚而深切地狂拍瓦岗军首领李密的马屁,说自己老了,要拥护李密这个有为的同样姓李的年轻人当领袖,表示未来将紧密团结在以李密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建设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老李家天下而奋斗。——让俺看了都要恶心地想吐。
引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四 恭皇帝下义宁元年(丁丑、公元六一七年)》注意黑体字,这等肉麻到无耻的话,也只有老流氓兼老狐狸李渊才能说得出来。
只是唐以后,这里生态环境变得恶劣,关中遂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
主要是总结了一下我的分析体系,并且用它来对世界经济和局势的走向进行了推演。
其中涉及到的时事内容,到我交稿的今年二月为止。老兄感兴趣可以关注一下。
只是,书名被他们改了个我很不满意的,所以心里不爽,没有在河里说这件事情。
老兄只需在搜索引擎里面搜索“西瓜子 + 资本”即可,我是以河里的马甲署名的。
这方面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简直比爱因斯坦搞统一场论更难。至于拿“放之四海而皆准”去预测将来,那更是不靠谱。曾经我们以为马克思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看似乎又完全不是。
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年代,实在是让人挠头。虽然之前的确定性,也仅仅是自己以为的确定性而已。
和苻洪并称“乱世两大流氓”的不是姚襄,而是他的老爹姚弋仲。
一大流氓是老姚家这个隐约记得,只是不记得是姚弋仲了,但是苻洪这个是我瞎编的,哈哈。
排版、印刷质量都不错,手感极好;个人认为内容本身极具水准,资料丰富、分析透彻、视野开阔,推荐。
西夏占据西北、辽占据华北一部、宋占据的农耕地区最大(从华北以南至岭南,包括四川)。这三股势力,谁也吃不掉谁,这个局面维持了近200年。到了南宋,基本上还是这个局面,区别在于,辽换成了金,宋退缩至黄河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