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整理】滑向混乱的美国 -- 联储主席

共:💬354 🌺3234 🌵3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家园 东方时事近两年一直宣称欧美资本已经合流

而欧美资本利益和欧美国家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必要时可以牺牲欧美国家利益

我对此观点有一定疑问,但这观点也算一种观察问题的新角度

家园 人类早期的种族主义是天然正义的

所有的生物都要最大化传播自己的基因,人的设定也是如此。同一种族有最多的相似基因,因此帮助同种族是理所当然的策略,在资源有限时代种族主义是天然正义的。

但是种族主义必然降低了种族之间的合作,种族之间的对抗带来了失败的风险,这就抵消了种族主义带来的基因传播利益。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越大,彼此间的合作越紧密,合作利益就越高, 不合作的损失和风险就越大。

在人类的生产力极大发展后期,物质的基本供应已经不再短缺,种族主义带来的好处不多,不合作的损失和对抗失败风险增多,到了今天,已经到达一个去除种族主义的临界点。

但是不顾实际情况地主张种族平等是扯淡,真正的极左。我主张承认种族之间的差异,但朝着忽视差异,减少差别对待的方向发展。

通宝推:年青是福,
家园 欧洲事实上在向中国投诚

亚投行连英法德都挤进来了。不久前BBC有篇文章说美国走向贸易保护之际,中国将填补自由贸易的空白。就差说光荣伟大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要引领自由贸易的历史使命了。

一个帝国的倒下都会先拿小弟们开刀,兔死狗烹。看看美国那些“盟友”走势就知道了。美国现在战略收缩态势很明显,拔毛不遗余力。

家园 两个劣势其实都在反向推导

因为中国还没有出很多大师,所以才会这样说。

至于语言文字导致逻辑思维不精确,更是无稽之谈,还是因为没出很多大师你才这样说。

通宝推:林风清逸,
家园 汉语的字,对应西方语言的词根

西方语言也是以词根为基础,词根之间的变化和组合,形成一个单词。

汉语的字,对应西方语言的词根。

很有意思,汉语的常用字,大概在800-1500左右,西方语言的常用词根,也基本在1000以上,不到1500。两边其实都差不多。

家园 两千年了,看他楼起了,看他楼塌了

中国人写着汉字说着汉语,两千年了,看着无数的民族、文明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走马灯似的换人,今天羌语明天夷语,匈奴百越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一个个急匆匆的倏忽往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正当眼花缭乱喧嚣吵闹之际,忽然眼前一空,耳畔一静,嗬,能谈得上做对手的只有万里之外的英美俄法德了……

然后有人说中国人的语言文字落后……

笑死人。

通宝推:川宏,李根,newbird,大司农,方天化几,
家园 是这个理儿。。。
家园 还是要靠人。。苏联不差啊。。垮了。。
家园 唤起工农千百万,风卷红旗过大关

查一下我的发言记录就知道,我是老川的铁粉。

我粉川普主要原因是因为川普的石油产业政策,我的工作机会和居住的城市都全靠石油工业。

我相信川普能赢,就是看支持者。川普开大会人山人海,星条旗满场飞扬。

希婆子开大会稀稀拉拉,连美国国旗都少,烧国旗的经常有。支持者都是些歪瓜裂枣,非移,blm,性变态。

家园 参见清代八旗的老仓米

领到手都变成红色的了,这得放了多久?

家园 就是一句话,以前的数据都是假的,

现在是挤出水分的数据,东北的风气可以多看看忙总的帖子。

通宝推:挑刀代,
家园 黑帮、宗教与铁锈:忧郁的东北

本只想贴一段文摘+原文链接的,可是原文链接被马先生河蟹了,还望谅解

===========================

黑帮、宗教与铁锈:忧郁的东北

2016-05-12

文:霍启明

我觉得大众娱乐传媒是当今最强大的神秘生产者,他们能造出一个遮天蔽日的结界,让观众罩在甜蜜幻想中流光脑髓。同时,结界将真实世界隔离出大众视野,让真实变成未知。

真实世界的复杂与多面相,不是在浮光掠影的网上信息和新闻联播中可以一窥究竟的。北上广深的一片灯红酒绿之外,在甜蜜无聊的传媒视线之外,存在着最真实的中国,也可能是你难以想象的中国。

比如东北,这个充满悖论的地域名词,他的曝光度似乎极高,但真正被世人所了解的程度却极低。

而我对东北的历史有强烈的癖好,这块辽阔壮美的土地上,几乎每三十年一个样,这样的变化节奏,世界罕有。晚清闯关东、张家父子、满洲国、苏占时期、共和国长子时期、知青建设北大荒时期、工人大下岗时期……今天我来讲讲今日之东北。

一 屏幕里没有衰败,狗没有地狱

对于一个关外(山海关以外)的人来说,他们对东北的认知材料更多来自于电视和网络。大众传媒中的东北是乡村摇摆大舞台,是貂儿、金链子、小烧烤的帝国,总之联想到东北就像一个让人欢愉的小丑形象,这个小丑不知疲惫,没有忧愁,它的使命就是通过埋汰自己来愉悦远方的观众,而他的真实面貌观众并不在乎。正如《乡村爱情》成了中国最有名的东北文化符号,但事实上乡村爱情既不乡村也不爱情更不东北。

那么大众传媒领域就没有反应东北社会现状的作品吗?有很多,但在今日这个崇尚快餐文化的时代,这些作品都被排除到了主流视线之外。我列举一二:

《马大帅》,导演赵本山,2001。反应了一个辽宁小城市的现状,里面展现了下岗工人、黑社会性质团体、社会人、农民工、骗子、小业主的生活,荒诞而写实,但也是由于过于写实所以收视率不高,由此赵本山转而拍摄了著名的《乡村爱情》,不再写实。

《年轮》,1992。将一群哈尔滨青年从六零年代到九零年代的人生过程,把东北文革、知青下乡、改革开放的进程血淋淋的展现了出来。

《Hello,树先生》,2011,反映地区:长春周边农村。表现人群:东北乡下的痞子(二猪)、矿工(小庄)和窝囊农民(树哥)。这里面的东北农村的残酷生态刻画太真实了。

《耳朵大有福》, 2007年,导演张猛,主演范伟。反映地区:吉林通化,表现人群:工人。展现退休的东北铁路工人王抗美在退休后的48小时内的踪迹,100%东北老工业区工人生活实录,空荡荡而狼藉的大厅,火车驶过的苍远的汽笛声,加上窗子斜照进来的昏黄的光线,铺垫出一种异常苍凉的氛围。

《铁西区》,2003,导演王兵,反映地区:沈阳铁西区。表现人群:下岗工人。这部反映东北老工业区衰败景象的纪录片之著名,无需多赘述。导演本人这样评论这部电影:曾经有一群人,为了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而付出了一切,他们最终失败了。

《钢的琴》,2010,导演张猛,反映地区:鞍山,表现人群:老工业区的工人们。这片基本是目前最著名的东北电影。以一种以黑色幽默表现的东北工业城市的社会现实,满屏颓败的气息中又透着温情。

《锤子镰刀都休息》,2013,导演耿军,反映地区:鹤岗,反映人群:下岗工人、无业游民。片中没有大场面,有的只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地,和几个潦倒的人,正如片中主角老念叨的那句话:“都荒废了”。

《白日焰火》,2014,导演刁亦男,反映地区:哈尔滨。另一部著名的东北电影,无需赘述。我曾多次去过哈尔滨,这部片子把哈尔滨那种衰败压抑的味道拍绝了。

这些电影无一例外都散发着衰败的气息,这些小故事的聚合就是一块土地的沉沦,都是渺小个体被时代抛弃的悲剧。悖论的是,这些真正描述东北现状的电影,反而飘离在主流视线之外,仿佛从来都不存在。

二 萧条史

东北的衰败,并不只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也在官府的统计数字和报表中。因为一个地区的衰败,本质上就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很严重的经济问题。

事实上党中央对东北的经济惨状并不避讳。昨天,也就是5月9日的人民日报,登出一篇重磅文章《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直接提到“东北和一些资源型省份的经济依然比较困难,有外电称为两个世界。”同样,2015年李克强去东北视察时,也直接说到东北的经济数据让其“揪心”。

当然了,相对与官府话语的委婉,经济学者提到东北的经济现状的用词都是相当凶狠的——“断崖式下跌”、“全面衰退”、“塌陷”。

东北经济的惨淡,是一个漫长的衰退症,至少应该从二十世纪末的国企改革也就是大下岗开始算起,当时中国三千万工人下岗,其中四分之一来自东北。当年的东北大下岗,许多人都把怨恨聚焦在某个总理身上,这种愤恨可以理解,但不全面。事实上换一个总理也会这么做的,因为在执政者看来当时东北的国企像一只坏死的手,影响了全身的健康,必须切除。

好,都说壮士断腕,东北大下岗是为了让东北经济能够转型,腕子是断了,然后呢?都过了十几年了,转型了吗?我觉得没有,但我说的也不权威不是。有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来发言:“东北国有企业这么多年没有很大改革,特别是大型国企改革,比起其他地区还是相对落后的,生存能力和转型升级能力比较差。”他说。

比如,大庆市过去十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仅“接续产业”一词,就出现了28次,发展“非油经济”、“非油产业”亦是高频字眼。2011年,大庆政府想来想去提出了个梦幻城计划,号称要建个亚洲最大的侏罗纪公园,结果呢?梦幻城根本没建起来,那片地还是成了一块商品房小区。2015年,沈阳政府急需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可悲的是,想来想去还是没有新意的又选了地产,提出了大学生零首付买房的机智点子,没过几天又作废了。

所以说东北振兴这个口号喊了十多年,还在喊。而且,不见起色的东北,这几年的情况更是糟糕。2016年第一季度,东北三省的GDP增速排名依然位列倒数后5位,其中黑龙江、吉林增速分别为5.1%、6.2%,辽宁经济增速则继续下探,为全国唯一经济增速负增长地区,只有-1.3%。

到最后,东北只能退回以第一产业为主,在低价值的农业和不可持续发展的采矿业上苦苦挣扎。尤其是东北大量资源城市如七台河、鹤岗、鸡西、双鸭山、阜新已经频临能源枯竭状态,产业工人大量被裁、减薪。然而,矿产挖完怎么办呢?天知道。

而且黑龙江、辽宁超过七成重点行业税收负增长。黑龙江全省16个重点行业中,只有4个行业税收正增长,其余12个行业税收均负增长。2015,年黑龙江某市一个不愿吐露具体身份的财政局长说:“去年有30多亿元的支出缺口,以前除了中央资金之外,都是省里拿钱,现在省市要三七分,我们地市本级要拿出25亿元支出,而全市可用财力总共不到30亿元,我们所有人得不吃不喝才够拿的。”

地方财政的破产还原到日常生活中意味着,公共服务的停滞和社会的萧条。你们能指望只拿着一半工资的警察提供安全服务?指望食不果腹的老师好好教育学生?指望几个月收不到工资的环卫工人清扫马路?孤寡老人如何救助?道路坍塌了要不要修补?

剩下的更灰暗的假设我就不接着说了。(略去370字)

所以说,你还觉得电影中萧条、衰败的东北是虚构和片面的吗?

三 刀枪炮子伦理和社会人儿精神

一个地区的衰败和兴起,其决定因素不仅是经济上的,同时也是文化上的。正如马克思韦伯在其著名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讲了这么一个道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决定了这个社会发展模式和路径方向。考察下来,东北社会有哪些显眼的文化现象呢?一是社会人儿文化,二是体制依赖\权力崇拜文化,这些文化基质都对东北的转型和发展有很大的阻碍。

外乡人对东北有种戏虐式看法——东北特产黑社会。那东北到没有黑社会?有啊。下面我简单说下东北黑社会性质组织简史。

东北历史虽然短暂,但是在1949年前一直处于动荡状态,加上敢闯关东的都是胆大得主,所以东北在建国前土匪众多,你可以称他们为胡匪、胡子、绺子,也可以叫他们“刀枪炮”,意味他们有大刀,洋枪,火炮(小土炮)。

在毛泽东时代,一切牛鬼蛇神全镇,别说土匪了,流氓混混都没存在空间。但是文革之后,社会空间一松,东北的一些闲散流氓开始在社会上打打杀杀,甚至形成小团伙。其实任何国家在新旧制度交替或社会转轨过程中,都会出现黑社会成长的问题。东北是个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色彩尤为浓厚,所以在变革期社会秩序产生了涣散,滋生了一些蛆。这种状况在东欧、俄国更为严重,请参看我写的这个文章苏俄黑帮帝国。

搞出动静比较大的黑道人物在东北依然被称作刀枪炮。东北的"刀枪炮"以哈尔滨、佳木斯(九十年代佳木斯被称作是贼城)、鸡西等地的团伙最为猖镢。成员大多都是老工业基地游手好闲的工人子弟,靠强买强卖或用暴力垄断一些产业盈利,所以当年刀枪炮之间经常火并。

比如哈尔滨"毛四"等几个刀枪炮团伙,为抢地盘,几度刀枪相见,在外区打、在矿上打,最后在市内火车站前、市领导办公和居住的红旗大街上展开枪战,火并中致使多人伤亡。再比如尚志市刀枪炮满国林,在决战前编了一个鼓舞士气的顺口溜:“大哥有难, 速来参战, 扛着大刀, 决以死战”,演小品呐。

说到东北最著名的刀枪炮,得数乔四了,乔四原名宋永佳,(1948年-1991年6月9日),是1980年代末哈尔滨势力最庞大的黑社会首领之一,心狠手辣,手下一帮打手,开奔驰,建小别墅,混的很狂,最终过于招摇,1991年被人民公安逮捕,在一个荒坡被崩了。但是乔四死后,关于他的传说却越来越玄,什么网上传的乔四爷夜夜当新郎啊,超车啊,整的他好像在东北一手遮天一样。但是细讲起来乔四是搞拆迁起家的,干苦活脏活的,虽然心狠手辣,但是能量不大。其实这样的地头蛇,中国当年严打各地都能拔掉几个类似的。

所以说什么鸡巴刀枪炮,专政铁拳一认真这些臭鱼烂虾全歇逼。九十年代中期,东北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累加,治安下降,公安部门开展围剿刀枪炮活动。比如1995 ,仅哈尔滨南岗区在 8 月份专项打击"刀枪炮"团伙斗争中,先后组织 800名民兵配合公安部门打掉刀枪炮团伙34个,破案124起。1996年,哈尔滨打掉“刀枪炮”团伙52个,抓获重大在册逃犯1017名,收捕刑事犯罪分子11479名。

所以九十年代之后,所谓牛逼的刀枪炮们,该进监狱进监狱,该回家回家抱孩子,该洗白的洗白做幕后大佬,刀枪炮时代已成历史。而且根据2013年《东北地区有组织犯罪特点、成因及预防》一文对东北刑事犯的分析,目前东北真正属于固定、有组织的犯罪团体只占犯人的5.7%。这说明东北地区的有组织犯罪程度其实并不高。

搞笑而诡异的是,尽管东北并没有那么多真正的黑社会,但东北的确存在着社会人儿文化——装作\幻想自己是“道上”人物,并以此为荣,而且这种文化深入东北社会的肌理。

比如辽宁那边管在黑道上立威叫做“立棍儿”,煞威风叫“撅棍”。值得注意的是,“立棍”与“撅棍”并非黑社会独有的切口,而是一度非常流行的民间语汇。以至于在前些年沈阳市法院的判决书上常常出现这样的用语:某某某一贯横行立棍……

再比如,在东北经常能看见穿着打扮像混社会的人物,其标准形象为膀大腰圆,或者瘦成鱼刺。发型一般为炮子头(半寸、圆寸、盖儿头、秃头)。颈部有饰物多为金链子(特别粗大的那种)、佛珠、玉坠等。胳膊上带着纹身。手里拿着一个小包,走路有时候弯着腰,远处看去,像刚从海里捞出来的皮皮虾一样。嘴里说话非常痞,似乎是个狠角色。

但是细一打听,这种社会炮子很多根本不是黑社会或者混混,也许就是倒腾蔬菜的、开牙诊所的、五金店的、厨子、修车的、买衣服的、剪头的……他们就是喜欢整成这个造型,觉得这种形象比较狠,比较霸道,比较有范儿,你可以理解为一种变种cosplay。

总结起来就是: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不是社会人,净唠社会嗑。

但往深了讲,这种社会人现象本身说明了东北底层文化里有一种对暴力崇拜的色彩,一种草莽秩序,即谁狠谁牛逼,谁拳头大谁是爹,什么现代法律秩序和契约精神,都去你妈地。这种很原始很前现代的思维,你觉得适合社会的创新和商业发展吗?

四 体制内动物和流失的人才

虽然东北有社会人儿文化,但东北更显著的是体制内文化,表现特征:体制内职位至高和权力崇拜。

这种文化也和历史有关。东北是计划经济搞得最好的地方,所以计划经济这一套在东北人脑子里面根深蒂固,对东北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斯坦福大学Andrew G. Walder教授,在其名作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中,论证了计划经济中工人对于体制内的依赖:1国营企业中的雇佣关系不是简单的市场关系,工人从这一关系中获得社会身份,并享受国家提供的特殊供应和福利。2,计划经济中工人缺乏自主的工作选择权力,所以他们对体制有强烈的依附性。3,计划经济中,工人的事业前景,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他的领导领导。

一句话总结:计划经济体制的单一性和封闭性使得员工对这个体制有强烈的依赖,觉得体制内职位是身份象征,并且产生权力崇拜的情绪。

即使计划经济已经解体,但这种体制内文化依旧在社会方方面面深刻影响今日之东北。

比如在东北父母的观念里,银行职员和公务员是最完美的工作,子女要是干了这个,倍有面子。尤其是经历了下岗阴影的东北,更重视一个事业编的保证,有了事业编就像有了丹书铁券,刀枪不入。

要是你进了一个国家单位里,也没有人问你的能力怎么样。体制内更在乎你是找谁的关系来的?能喝酒不?领导放屁香不香?每天都是这些问题。在东北生活的气氛也是浓浓国企的气氛,比如说工作效率不高,人人不把单位当成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

体制内文化也导致了社会效率低下和权力崇拜。比如你想到某政府部门办证,先把材料交了去排队,排多久?可能排一个星期吧。但假如什么您是XX主任的亲戚啊,稍等一下我马上把你的事情办好。这些不公平、不透明、无秩序的社会风气就是腐败的沃土。

所以说这种低效率、无秩序的环境怎么能培养创新风气和锐气呢?又怎么能留下人才呢?正所谓再优秀种子也无法战胜它的土地,东北成为了人口外流最严重的地区。据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比较,东北近十年间净流出人口180万,这些人中,一部分是去外地上学的大学生不再回来,一部分是东北有钱人举家外迁,换句话说流逝的都是精英。

其中大量东北移民去了海南。因两地医保对接,哈尔滨医保部门曾有统计:在三亚生活的黑龙江籍流动人口有30万之多,仅哈尔滨人就达13万,而三亚本地常住人口也就68万。

五 Aging population and Christianity family church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东北另一个隐藏的,在未来可能会很兴盛的文化现象,就是基督教文化。

东北现在是全国老龄化社会最严重的地区,因为人口老龄化加上社会文化基质的衰败和瓦解,社会注定会产生真空,自然会有新的力量流入。

东北出生率低到可怕,老龄化极其严重

可能你想象不到,这股力量的主要动力源之一是韩国。韩国是世界上传教最积极的国家,在海外有1.7万传教士,而这1.7万传教士的最大目标是中国,其中大部在东北。未来这股力量时东北社会最大的变数之一,而且它的注入已经是进行时。

由于不可抗的原因,这个话题不便在这里多讲,感兴趣可参见最后参考资料14、15、16。

这篇文章,不是一篇容易下咽的公众号文章,之所以写,是因为感慨东北百年历史的瑰丽与多变,感慨于这片壮丽土地上遍布着荒废的景象。每当我看到中国主流媒体中那片燕舞莺歌的景象,我就会想起东北那荒野的风和锅炉嗡嗡作响的声音,那些被遗忘的声音。

但是犹如《悲惨世界》最后所说的那样:“白日西沉,夜幕降临”,世间许多事本是常态,既已如此,似乎我等也不必多言了。

那么这文章到此也就可以结束了。

参考资料:

1《下岗女工再就业的社会性别分析》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S市L区的调查为个案;刘亚聪,吉林大学,2005。

2 CommunistNeo-Traditionalism,Andrew G. Wald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3《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罗高鹏,吉林大学,2011,博士论文。

4《法治社会与人情社会》,陈刚,社会科学,2002。

5《关于打击团伙犯罪的讨论 ,从哈尔滨打掉一批犯罪团伙看其黑社会组织特征》,公安论坛,1991年03期。

6《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实证研究》,罗高鹏,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11。

7 《沈阳市极端暴力犯罪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李世春,硕士论文,辽宁理工大学,2015。

8东北地区突出性人口问题及其经济社会影响, 侯力、于潇,《东北亚论坛》,2015。

10《犯罪升级: 黑龙江鹤岗"1.28" 巨额現金搶刧案侦破纪实》,胡平,群众出版社, 1998。

11《认清形势 重拳出击 争取打黑除恶斗争的全面胜利》, 卫之民,公安研究,2011。

12黑龙江年鉴,1995。

13黑龙江年鉴,1996。

14转型期东北农村基督教家庭教会盛行的原因探析,乔宏明 陈雪娇,改革与开放,2010

15《东北朝鲜族地区基督教传播史》,黄有福、崔荣根、李光仁,2013。

16《韩国基督教会在中国传教活动探析》,满然,东京文学,2008 。

关键词(Tags): #东北通宝推:cngood,gschen,indy,daodewang,老老狐狸,迷途笨狼,何求,
家园 打从我跟东北人做过生意,就知道东北不行是人不行。

投资不过山海关, 是真理。

家园 不是东北人的问题,而是政策的问题。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行为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在奖勤罚懒,积极进取的社会风气下教育出来的人,和一个在黑猫白猫,偷奸耍滑风气下熏陶出来的人,能同日而语么?在一共时代,东北可以出王进喜,二共时代就只能出小沈阳。这是人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家园 老兄,全国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渡到现在

为什么就东北越混越回头?对,我们可以说100条中央对不起东北的理由,可中央一样对不起重庆,人家怎么就能做起来?

给东北的政策已经是最好的了,还是发展不起来,砸多少钱扔多少钱,这也是政策的锅么?

就算东北人出了那个环境,到别的环境就真的洗心革面了?不会的,还是能忽悠就忽悠,能骗就骗,这又怎么赖给政策?

东北不正视自身的文化问题,怎么能发展起来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