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超越罗素和波普尔的争论---证伪性和证实性的统一 -- 思想的行者
本人最近在果壳网上发帖比较多,当然很多是关于转基因和中医方面的课题,让我没有想到的一点是人们普遍的追问:你的观点可证伪吗?
难道可证伪性不是波普尔的一家之言,怎么在国内论坛上人们普遍的认为可证伪性成了绝对标准呢?
为了说服对方,我不得不请出百度,最后我找到了关于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的波普尔与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的争论的相关内容
维也纳学派
以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精神领袖的维也纳学派,聚集了许多极为优秀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们曾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逐字逐句地阅读和讨论了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不是一遍,而是两遍!),当然早就充分意识到归纳问题的困难所在。也就是说,他们和波普尔面对的是同样的难题。但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的主要成员仍然坚持在实证的方向上予以解决。其中,卡尔纳普(R. Carnap)以概率诠释来拯救归纳方法的路径起初看来颇有希望,但后来遭遇到许多(包括波普尔在内)有力的反驳,看不到更有希望的进展前景而放弃,卡尔纳普本人最终转向语义学研究。维也纳学派也因为多种原因(特别是石里克被刺身亡)而终于解体。
失去哲学家的青睐
在“猜想-反驳”机制的实践有效性问题上也是如此。拉卡托斯后来发展出的精致证伪主义或“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此做出了更好的解释,虽然这更多的是技术性的修正和补充而不是在哲学上另辟蹊径,但波普尔不能容忍学生对自己的批评性继承,最终导致他们友谊的破裂。而对专业哲学家来说,或许最难以接受的是波普尔对维特根斯坦的攻击。他傲慢地宣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研究,以及由此发展出的语言哲学完全是误入歧途。无论如何,波普尔的人格中有着与他自己倡导的开放与宽容精神十分矛盾的独断特征,以至于有人戏谑波普尔是“开放社会的敌人”。
波普尔对柏拉图的公然冒犯可能是他失去哲学家青睐的另一个原因。他在《开放社会》上卷中对柏拉图的阐释,从希腊文的翻译细节,到具体文本段落的理解,到对柏拉图意图的整体把握,都受到了许多激烈的批评。希腊哲学专家R. B. Levinson特别发表专著《保卫柏拉图》,对波普尔做出了全面的抨击。而波普尔在第4版中特别加了一个附录对此予以反驳。当然,也有哲学家支持波普尔对柏拉图的解释。牛津大学著名分析哲学教授赖尔(Gilbert Ryle),自己曾发表研究柏拉图的专著,他在《心》(Mind)杂志上发表书评指出,波普尔“对希腊史和希腊思想的研究显然是深刻而赋有原创性的。从此对柏拉图的解释不再会是老生常谈了”。而罗素也说,波普尔“对柏拉图的攻击虽然有悖于正统,但在我看来完全是成立的”。要对这样的争论做出恰当的评判,没有对柏拉图和希腊哲学深入的专门研究是不可能的。况且,怀特海有句名言,“整个西方哲学都是对柏拉图的注脚”。不同注脚之间的争论也很难有明确的结论。但有一点事实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在专业哲学的研究中,波普尔对柏拉图以及黑格尔的阐释不会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观点予以认真讨论。
其实超越罗素和波普尔两个人关于证实性和证伪性的争论,还是比较容易的。
一个学术理论首先肯定需要有可证实性---如果不能被实践所证实,那么显然不是科学的,这违反了科学的基本的实证精神。
但是学术理论的发展,使得其试图解释和指导的客观世界不断扩大,而这个理论所解释和指导的客观世界的范围的扩大,最终将会触线,从而导致一个理论在建立初期所无法预计到的理论边界,而超出这个理论的边界,则理论被证伪
如同牛顿力学的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但是当人们面临着高速运动的物体的时候,人们发现牛顿力学出界了,在高速运动的场合中,牛顿力学被证伪。
欧几里得几何在一般性场合中是适用的,但是对于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被扭曲的时空,则很困难,在这个领域,用黎曼几何显然显得简便而且使得其物理意义被充分的展现出来,在这里,可以认为欧几里得几何学被证伪。
可证伪性可以理解为一门学科的开放性的要求。而证实性则是学科的内在的自洽性的需求。
不过这里我的一些描述显然没有回答困扰波普尔和罗素等人的“归纳的困难”等等问题,我这里仅仅先起一个头。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不好意思啊,我送你花,自己得更多。那就宝推一下来平衡一下,但是我还不能宝推,
先来抄一段书:
这就是那个“观察-归纳-证实”认知模式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最权威的解释。可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在这个方面没有根本差别,是一脉相承的。而事实上,这必然是任何认识论的最核心和最底层的要素,哪怕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过观察的对象不同而已)。就是说,人类的认识,必然以“观察-归纳-证实”为最基础核心。
我这里特别提出,在以前,这恐怕还是更多的哲学意味的,但到今天,在脑科学正在快速深入的时候,“观察-归纳-证实”这个核心,其实已经和对于脑结构脑活动脑算法非常密切联系了。我们在西西河有一个专门的讨论:链接出处 欢迎去那边参加。
即使是“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事实上,也必然基于“观察-归纳-证实”这个核心。我想,这是无可置疑,无需辩驳的,非常自明的了。因此,把证伪神化,把它当成了人类认知的一切原则:“你的观点可证伪吗?”,是小朋友的无知无畏表现。不客气讲,在不合适的场合下问这样的问题,就充分表明这问问题的人的确是认知上的小朋友,幼稚且无知。不过,题外话,有很多时候,其实幼稚和无知是好事情,小朋友就更是好事情。青春能再得?
因此,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并不在于“观察-归纳-证实”是否正确,而是在于什么时候采用什么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就是“获取知识方法论”。在我们那个讨论里面,我转引了一个人的帖子,他说出了他的关于知识的分类方法。或许对你也有所用。
因此,接下来,更应该讨论的是这个“问题-猜想-反驳”的波普尔科学范式的最适用范围,而不应该将之神化。我这里仅提出一个想法,恐怕很多现在用的方法,特别是统计试错证伪的方法,并不是最好最合适的获取知识的方法。
这就牵涉到科学范式的问题了。我也仅有能力提出一个空洞的口号,那就是,科学应该容许更多的研究范式,开发更多的科学范式。还有一个更加空想玄想的东西,那就是,其实科学范式,最终是对应于人脑中的那些图样识别器的。如果这样看,那么中医的事情,恐怕就有可能可以往下面深入了。
但是,我还是相信:
如果真的有很多理性的力量来对中医的神秘做认真而翔实的记录,就是说,我们以后读这些记录,绝不会怀疑这些记录的真实性和歧义性。善莫大焉,善莫大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在讨论的过程中,自己的叙述会产生太多的心理暗示,所以对您的主贴,我只能敬而远之。
有了猜想以后就需要去证明,证明成功以后人们进行大量的推论,这些推论中显然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这就需要对错误进行反驳。
所以波普尔的范式中,至少漏了两个环节,即问题--猜想---证明--推论--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