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投资(一) -- 陈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93ebc80101om34.html
迄今为止的“地方债”问题的炒作中,没有真正摆数字的,以堆叠形容词为主,以渲染一种令人恐慌的气氛为主。这是一种很怪异的状态,整个事情都怪异的很。
从贷款余额来说,问题肯定不大,而且简直是太小了。贷款余额总计70余万亿,其中好像光是央企就占了30余万亿。住户贷款、私企外企贷款等等也不少,扣除下来,最终的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想高也高不到哪里去。
再然后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影子银行之间的循环,也不像是有大问题的样子(欢迎有志者用数字反驳)。
那么这件事可就很奇怪了……
其实最奇怪的是,为何看不到比较像样的反驳的声音出现?
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自主的房子是不会卖的,非自主的房子大多数是用闲钱买的,价钱低了反而不会出手。
跟美国的次贷完全是两码事。
忘情和西西河声音太小,几乎可以不计。
如果把在建的和将要建的都算进去,的确有。但如果只算建好5年以上的,这样的空置率,中国之大,我不敢肯定没有。就算是有,对于整个宏观层面来说,也没有意义了。
politically connected banks such as GS and JPMorgan.
In China, it does not apply to princelings with BIG CONNECTIONS. THE WHOLE CHINA IS THEIR LEVERAGE.
到今年6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约72.9万亿,其中房地产企业13.6,个人消费性贷款11.8,企业贷款42.8。其中企业贷款与房地产企业应有重合的部分。银监会8月初说银行对于融资平台的融资总额是9.7万亿,我觉得应该是比较靠谱的。按12年gdp57.7万亿来记,大约占gdp的17%。
你想想,大概有1/6的金融资源不在中央的掌控下,估计哪个来当家都会很急的。地方说,分权分权分权;然后大领导就跳起来说,不,集权集权集权。
你家里乱成这样时,你邻居们异口同声地说,你从来不公开你家的真实情况,还时不时地公布一两个极品的数据,看来蛮危险的,在你家小院里种菜的计划还是暂缓吧。
这样,一旦众口铄金,你就百口莫辩了。
发展经济的能耐可不是盖的,媲美犹太人,只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都会繁荣起来。历史上不都是GDP领先世界几千年?那还是讲究垂拱而治的封建王朝时期呢。教育房产医疗,这三项基本保障市场化,政府推卸责任不说,还参与其中,乘机打劫,吃相太难看。市场化也不说大错,可是拿来用成割肉的一把刀,那就大错特错了。
又见这样的说法
我们的收费比美国低多了云云
中国大学提供的实际服务能不能和英美比?
就算能比
中国人的收入是多少?
举我自己的例子,苏北农村。
95年我家盖完房子之后家里负债约1万。
97还完债之后,家里陷入了基本财富无增长的阶段,因为我上学开始花钱了。
99年我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再前一年考上的是不用花钱的,但是我那年开始是要花钱的,我属于分数字前列的,三年只要花5000,住宿费多少我忘了,反正当时家里交完这钱基本就没钱了。
我每月回家拿一次钱,高一每月150元,高二每月200元,高三每月250.
高二那年,姐姐出去打工了,每年会补贴家里两三千,等于我的生活费基本是我姐姐出的。
父母要为我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做准备。
02年上大学,基本上学费加生活费一年在1万左右。此时中国经济开始好转。
我家每年支持我一个人读书还是可以支撑的,我自己在赚点零花钱。熬过大学阶段。但是就这样,家里还是在我上大学四年期间借了有1万块左右。
06年毕业没要家里一分钱出去闯荡。
于是家里开始能攒下钱了。
到了前两年买房子的时候,父母在家里攒下来快10万存款。
我舅舅家,97年盖楼房,借了大概有3万块。他家自己就只有一万块。这三万块一直到2002年才还完。后来到2007年,全款9万块在镇上买了个三层的楼房。就跟我三姨娘四姨娘各借了5000块其他没有外债,第二年就还了.我二姨娘06年在另一个镇上买的小楼房,5万块,没有借外债。如果跟你讲他家小孩2001年上初中都没钱上不知道你信不信。当时没钱上初中直接出去打工了。
我不知道你讲的家里有个小房子,普遍有约5万存款的家庭是不是有普遍意义,但是在当时农村基本没可能性。
而如果是城市居民,当时有5万存款加房子的家庭,在到了最近十年,大部分应该不会贷款买房子的。南京上海的本地人,拆迁分的房子多了去了。贷款买房子的都是其他地方想涌入这座城市的,比如我这类型的。我们这类型的,在90年代还在温饱线上挣扎。
你说的那个类型的,类似我直接领导。
我直接领导2002年结婚的,南京人,算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讲结完婚两人一算,还有5万存款(比你说的普遍5万存款晚了很多年)。当然他们有房子,父母留的房子,大概60多平。到如今现在年薪已经百万了,他老婆比他收入还多。
那五万存款,有一部分钱他们买了股票,不会炒,后来家里收入增高的比较快,就忘了这股票,06年股市火爆时想起来。已经价值快50万了。他们拿这笔钱买了一套房子。
就算他们没买股票,在06年以他们的收入付个首付贷款买个房子还是很轻松的。以他们后来的收入,那贷款顶多三年估计就还清了。就算不还清,他们也带不了多少款。
我现在买的房子,房东05年买的,当时房东贷了20万,房价一共30万,这地方以前在南京算大农村,2000多一平没人愿意买。他跟我讲当时压力超级大,后来没想到到09年就提前还完了。转眼地铁通过来,这小区房子普遍涨到了1万。
你说他贷款?他丫没贷款压力。就是因为要去苏州工作了,才卖的房子,用这钱到苏州轻松买一套,根本不需要贷款,但是房东说傻子才不贷款。
一步快步步更快。
你就比服务;
服务差不多,就扯收入;
归根到底就是说中国人均收入低,可是这还用你说么?
这套玩意多少年就没进步过。
感谢您的分享。
首先,有两点您没看清我的原文。第一是我说的情况是中年双职工普通家庭,确实不符合农村情况,农村的收入和生活状况一直低于城市,城乡二元化自建国以来一直如此,尽管近年有所好转,但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更遑论90年代。其次,原文是90年代的5位数存款,而不是5万存款,还是有点区别的,较发达地区存款高点可能达到五万,欠发达地区有一万存款还是很客观的,毕竟90年代各地职工工资差距并不大,并且原文是中年双职工普通家庭,您领导刚结婚应该30不到,都没攒几年钱。
然后,原文我提到的90年代的中年双职工家庭,现在就是60岁左右,子女这几年正值婚龄将要或已购房;而10年的中年双职工家庭,即现在40左右,父母70左右尚健在,还是会在这几年经历买房阶段,如您的领导的例子,在06年买了房。
第三,您的领导家庭年收入超2百万,已经不算普通家庭了,即使在上海,普通家庭的年收入应该在十万左右,不超过十五万,我记得12年上海的平均月工资是3400左右(具体数值待核实),中位数应该更低。
第四,在0506年之前买房的都是逃脱被剥削的少数人,多数普通人还是在0708之后入的场。您举的房东的例子正好是这个佐证,如果他1万1平买的房子,现在还背着至少50万贷款,当然有足够现金全额购房只能说明他也不算普通家庭,0708年普通家庭有2、30万首付很正常,但能全款购房无需按揭的普通家庭,已经不算“普通”了。
多谢分享并一起探讨。
中国之前创新少,确实是因为还处在追赶阶段。通过这几十年量变到质变,中国的创新自然就上来了。别把创新神秘化!历史上中国民族的创新能力也是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