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们都是机器人 -- 给我打钱87405

共:💬215 🌺135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老龄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人口,二是经济,现在提及老龄化问题的主要侧重于经济压力,我更感兴趣的是人口结构。这个问题我认识得并不深入,简单说说我目前的几个观点:

1.虽然从5000年历史来看,生活水平越高,人口增长越快,但我认为这段历史已经翻过去了,现在是新的历史篇章,所面临的是崭新的问题。

古文记载,周武王有十个同母兄弟,如果加庶母兄弟呢?看来周文王有一百个儿子也不完全是说书。近代以前,避孕和节育手段都很有限,出生率当真是“自然”出生率。近代以来,这一情况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出生率不再“自然”,而变成了“人控”出生率。

我国搞计划生育政策,指责的居多,但是如果对比欧美的非国家干预而是个人干预的结果来看,也是非常接近的。在这个方面,中国只用了30年就追上了“发达国家水平”。就人口而言,看起来不那么自由的国家干预,和看起来自由的个人干预,相差无几。

在中等及发达国家,出生率是“人控”的,而在欠发达地区,出生率仍然是“自然”的,南北球各自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当然,这并不能就此得出结论,说“人控”就优于“自然”了,这样的结论难免会带有“市场至上”的影子,而且在社会伦理方面也有很大争议。

2.面对人类认知范围的不断扩大,人是活得太长还是活得太短?

这也是个新问题,是生命太短、知识太多之间的矛盾。现在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如果愿意学,学一辈子也学不完,注意这还只是学习已有的知识。如此一来,我们恐怕真的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天才身上了,传说中只有天才才能一日千里,其它人能把已有的知识啃下来一大截就已经非常优秀了。那么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速度势必会大幅减慢,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解决方案大体有两个:一、提高教育水平(这是我关注的一个重点),而这可能还不只是简单的软问题,还有硬问题,比如像《黑客帝国》那样插卡输入。二、延长寿命,而且还要保质保量,整天精力不济,活到120岁也没有太大意义。从外骨骼的研究来看,当机能衰退比如说力量、速度下降时,可以辅以器械来加强,但是反应速度呢?精神集中度呢?怎么解决也是个问题。

3.北半球老人VS南半球青年

这是我目前最感兴趣的方面。这个情况的出现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养老问题,而是全球性的财富分配问题。另外,经济是不是主因现在也不能轻易下结论。我有时候想,当年亚历山大踏平波斯,蒙古铁骑横扫欧亚,是不是也有个年龄结构的问题在里面?只是现在没有这方面的数据记录。具体原因搞不太清楚,但未来对抗升级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对于南半球的青年来讲,宗教影响、生产水平还有年轻人的一些特质,都有可能导致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而目前北半球老人采用的行动,也是暴力多过对话。以暴制暴,恐怕并非良策,至少我认为北半球没有什么太大的胜算。陈胜吴广也是被逼到走投无路才起义的,美国校园枪击案频频发生,也有许多是美国青年所为。当然,这里又引申出一个新问题,活得越久,代沟是不是就越大?

4.现今的生活方式是不是需要改变一下?

我们目前的节奏大概是,30岁到40岁之间生孩子,干个二、三十年就要退休,中间这二、三十年既是黄金年龄段,是干事业的时期,同时又是压力最大的阶段,上有老下有小。我以为,“这不科学”。这第一个影响就是“职业学习阶段”的压力巨大,之前没学好,后面想学也没精力没时间。问题是,人想获得学习的快乐或者说学有所成,恰好相反,需要浪费时间(貌似是爱因斯坦说的)。第二个影响就是,虽上有老下有小,但是实际上是谁都顾不上谁,孩子委托给学校,父母委托给养老院,所谓中梁砥柱,还不如说是中间一刀咔嚓把家庭切成三截。这里的负面影响很大,不光是美国,中国也是如此,孩子出问题,老人出问题,自己也出问题,说不上一团糟,但至少不是大家都想要的生活,而且这和有钱没钱关系并不大。可是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改观,我总在想,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一个节奏来生活?比如说生完孩子,父母都有五年产假?

5.对于老年人的研究太少

如果说人生有三个阶段,那么一个是准备进入社会,一个是立足于社会,一个是退出社会,头两个阶段因为可以创造财富,被研究的多一些,最后一个阶段研究得比较少。比如说,为什么有些老人表现得不那么正常?传统观念里就是老小脾气差不多,后来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为老年人的一些非正常举动是在寻找自我价值。再比如,中国传统是老人带孩子,可是老人的体力不足以带好孩子,养过孩子的都知道,带孩子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老人带孩子算不算是一种错配?最关键的是,如何引导人慢慢退出社会这个问题,到今天也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不避讳的说,人退休了,老了,就好像被社会抛弃了一样,是一个事实存在。回避这一点是不行的。我们人类,究竟该如何走向死亡,需要认真思考了。

家园 老龄化对于个人来说关乎下半生幸福

可是对于国家跟民族来说,顶多就是一代人的问题,老龄化需要很高的生产力支撑,老龄化本身会削弱生产力,等生产力下降到了一定程度,你想老龄化都老不了。

家园 我认为 自然规律是没法改变的,只能绝对无条件的适应

但是自然规律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象和偶然性来得到诠释或者表现。你说的改变,你只是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形式,你没有改变规律,你只是改变利用规律的方式。规律的发现本身就是从各种不同形式中抽取出来共性的,具有稳定性,一般性,而现在你却要用具体来代替一般,用个性来代替共性。

这件事 你看到了区别并且坚守区别,人类会思考,而且会独立正确的思考,看起来是超越自然的事情。但这些思考的能力仍然是有物质基础的。还比如 人有目的,会学得大自然的规律,会能动的改造自然所有这些看起来都不是那么自然。但不管哪种能动性 创造性始终没法走出自然规律的界限。就像孙猴子 走不出如来佛掌。而你说的会思考的能力,也是进化获得的,至于为啥这种能力最先由人类掌握这可能是种偶然的因素引起的,获得这种能力条件正巧偶然的被人类碰到了,想象史前到现在有多少物种被创造又有多少物种灭绝,很多时候我感觉上帝是在扔骰子的。

自然规律给出了基础的大的框架,协议和基本要求,至于具体的折腾由各类组织自我导演。任何不符合这个框架的神经回路只能储存在回路中而没法改变现实和实现。这个框架大概至少有周期性(类否定之否定),频率,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物质守恒,熵(这个估计是个附加的现象),矛盾的动态发展(自然界可不知道什么是矛盾,他们用物质来表示2类不可调和的东西的化学物理反应)......

你说的物种之间食物链关系,以及食物链中某一环节(比如人)之间的竞争关系, 只不过是能量储存和转移流动的一种现象,而且你举的例子里面至少包含了2套规律在作用。而且 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的基础。 至于自然是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我还没搞清楚(特别是 自然为什么会有规律这东西,自然是有目的的?自然发展的方向?自然为什么发展出人类,人类社会是否是别的高等生物玩的游戏?,你说西瓜为啥长的又圆又大难道就是为了给别人吃or 长的好玩或者不得已就是那样设计的?那被谁设计的?)。

家园 自然规律没变,边界条件变了

人可以主动改变边界条件。

比如说,生物进化的一个边界条件是,不能太冷,不能太热,压力不能太高,不能太低,进化出来是在这个边界条件下的最优解。人嘛,给自己加层壳改变这个边界条件,穿衣,盖房,取暖。。。现在宇航员在太空里都活得很滋润呢。。。

家园 独立思考是个非常夸大其词的概念

人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是在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哪怕是思考后的反应。这个“独立”是人的一种错觉,这是人类的文明,认识进展缓慢的原因。

只有小部分人能够真正摆脱外部世界的束缚,让思维自由奔驰,当然也只是一部分时间内。这样的人可以独立思考的前提是社会地位,生存条件,甚至是兴趣。多数时间这样的人与疯子其实也没多少不同。

家园 到底人的自由意志存不存在

这个问题的解决也许可以对你的困扰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从整体人类看,从较长时间段看,人类可以打破自然规律,或者说通过找到更多以前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去扩大自己可以支配的范围,也就是你这个开着地球离开太阳系的观点。

另一方面,人的智慧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绝大部分人类,都只是在消极的对自然环境(包括其他人)的反应,虽然是自以为积极的放应,仍然只不过是如来佛手心中的孙猴子,这个“自由意志”被外界影响甚至操纵着。从这个角度说,人是自然中的一个部分。

经济人是自然界中人的群体这个范围内的社会活动的一个属性之一,或者说观察的角度之一。

所谓“理性”,只不过是人对自身的”意志“了解的比较充分的一些部分,因此可以预测,也就是可以量化。”非理性“就是不可以预测,也不了解其原理的那些人的”意志“,当然也不可量化。

当然这个分法也是不断在变化中的。随着人类对自身了解的增加,包括对自身控制能力的提高,比如这个“自由意志”的深入研究,“非理性”的部分就是减少。

当然你也可以争论说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理性”的,“非理性”的早都被“适者生存”规律淘汰了,经济学家因为对“非理性”没有了解,量化,所以暂时定义为“非理性”,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这种咬文嚼字的争辩其实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也许对门派学阀有意义,但是解决问题与理解未来都没有用处。但是思考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人类对自身了解增加的过程。

家园 我一直在考虑是否要回贴,是否继续这个话题的探讨

因为我担心会演变成漫无边际的争吵。最后,我还是打算先把这个话题放一放,只说两句:

1.所有的规律都是有条件有边界的,换而言之,如果条件因“人为”而变,规律也会随之而变。

2.我提出人类并非为了适应自然而存在,更为现实的意义是,人不应该画地为牢,打破旧框架才能有新发现。

家园 推荐一部电影I, origins, 有点神秘主义

但里面女主角有句话,大意就是“科学的美好,就是有时当我入睡时,想着世界上有一种真实,被我发现,现在就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明天我才会去告诉别人和世界分享。”

家园 “市场配置资源”的诉求本质上是金权要求取代政权的诉求

市场是人的市场,市场配置资源就是人在配置资源。而作为个体的人配置资源的能力正比于个体掌握的资本量(也许乘以个体的智力会更准确些)。而在当今社会资本主要掌握在资本家手里,所以其实就是资本家要求由自己取代政权来配置资源。

家园 (初等)数学教育(1)

还是先说故事。

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问题: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我对这个问题的本身是毫无兴趣的,但对因此而派生出来的另一个新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新问题就是:是谁、又是如何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个固定值的?

1+1=2虽然尚需证明,但因存在某种程度的公理自明,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或者说是很容易被人发现的,而能产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固定值”的猜想,在当时的我来看,是匪夷所思的——到底是何方神圣有如此深邃的洞察力,能看出分居三地的三个角之间竟然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我开始胡思乱想起来:是不是有人把其中两个角剪下来与另一个角拼接在一起成了平角呢?看起来很有道理,可是我又想,如果连“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某种可能性”的念头都没有,那又是什么驱动这个人进行这样的尝试呢?我又想,这是不是有人在无意中发现的呢?这似乎是可能的,可是我再想,即便如此,这仍然是无法就此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呀,不过对于我而言,这已经算是一点收获了,即问题的提出有可能来自于偶然的发现。于是我又回过头去回忆老师教的内容,老师的办法是让学生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三角形的三个角(每个学生画的三角形都可以不一样),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一“秘密”,最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定理。尽管我当时还认识不到这种穷举法是不能拿来证明定理的,可是也模模糊糊的有这样一种担忧(幻想):也许有哪一天我会突然找到一个特殊的三角形。再后来,我又想到了四边形,企图用四边形的内角和来排除“三角形内角和不是那一目了然”的困扰,但最终的结果想必大家都是很清楚的——无功而返。我几乎就此放弃了。事实上,在那样一个年代,问老师得到不答案,想看书既没地方借也不知道看什么,也只好暂时搁置了。说起来很惭愧,深埋在我心中的这份纠结,一直到互联网出现(在中国)之后才有机会结开,那时的我已经工作一段日子了。当我读历史,读到古希腊人的几何成就时,我注意到这样一个命题,那就是《几何原本》第五公设,我立刻就明白了,原来三角形的内角和问题是欧几里得平行公设的转换!各位朋友,你们能想象出来我当时有多么的欣喜吗?简直是太高兴、太快乐了,我心中那个十几年的结一下就解开了!尤其是当我往后继续查询,找到非欧几何的相关内容后,更是感到无比释然:无数大拿花了两千年还没有完全搞定的问题,我这种人想不明白似乎就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当然,事后我对自己的这种不思进取的念头进行了反省,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在此不做展开。

最近几年,因为有了孩子的缘故,我开始思考学习问题。看了许多文献资料,在家也尝试着给孩子上了一些数学课,再加上无数个日夜的“空想”,我慢慢有了一点感觉,我开始给自己提问题: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最开始,我以为学习的本质是生存的需要,后来又觉得不完整,因为除了生存还要发展;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以为学习的本质是知识的内化,可是我发现任何人都首先需要占有知识,而知行合一看起来又是那么的遥远,无法触及;再往后,我以为学习的本质是自我更新,是人类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可是我也发现许多人是不学习的,此外动物也有学习的能力,但为什么人类不同于动物呢?最后,网上的一种观点打动了我:学习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这看起来似乎并没有那么高大上,可是当我第一眼看到它时,我便认定,这就是我要寻找的答案:没错,学习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一切都从问题的提出开始。没有问题自然就不会去学习,遇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学习。就像我在前面说的故事那样,如果我没有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什么人如此的牛叉能看出、想到三角形三内角之间存着某种关联”,我就不会去读去相关的内容,即便它们以某种方式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也会无动于衷的。于是乎,我对教育的基础理念也确立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根本。

通宝推:王小棉她妈,jyzh,石狼,途人,
家园 人比猩猩最大的智力优势就是提出why

前两天在netflix上看了这个纪录片《Surviving Progress》,youtube上有,在11:10分那里可以看到一个以猩猩与儿童做的实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OCn1zJdHg

人的好奇心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学习的本来意义也在于此。

家园 (初等)数学教育(2)

如果我提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那么我就必须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是的,这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但我又必须要承认,这个问题很难,如果不难,那么学生就不会认为数学难学,老师就不会认为数学难教,于是我便决定把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实践放在这个系列的后面,一是因为我心里不大有谱,二是我认为在此之前还需要弄清楚一件事:数学是什么?

数学是什么,这恐怕是一个很难找到统一答案的问题,但我想无论其中存在着怎样的分歧和争论,数学的几个特质应该是取得了广泛的共识的:

1.数学是很美的

首先不能忘记的是数学是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媒介。如果数学非要发展成别人“听起来很困难”乃至“听不懂”的丑陋形式,那我也会认为是数学被淘汰了,有更好的语言取而代之。同时,既然它是语言,那么它就是可以传授的,不光是人可以学得会,连计算机也学得会。

当然,最不能忘记的是数学的精确。数学因为精确而简洁,因为简洁而优雅,因为优雅而产生艺术美。比如a^2+b^2=c^2,它让人感到惊奇,又无处不在——这让人感到它透露出一股骄傲,但这骄傲并不过分,你很愿意给它一些掌声。如果有人学习数学却无法被数学的美感所震撼,那么应该可以下个结论,此人连数学的门都没有摸到。

最后不能忘记的是,数学是人类走向绝对完美的一种企图。正因为如此,数学自己是无法忍受瑕疵的,即便每一次质疑都伴随着一种末日来临的恐惧,但这绝不能阻止它对自身进行严肃有力的批判。实际上,这样的企图和自我批判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大美。

2.探索数学如同在一个巨大的迷宫中行进

数学有一个很大的特征,那就是一旦某条原理得到确立,它就可以往后推(理)得很远,有点像穿着冰鞋在光滑的冰面上穿梭,这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因为人类发展数学的过程,就好比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前行,只有那些被确认的原理、定理才能把人引向正确的道路,但正确的道路并不是一条直线,滑得太快太远并非总是美事。而另一方面,即便中途走错了,得到的也不完全是懊恼和沮丧,甚至有时候会被无形之手设下的华丽圈套所感动,叫人怀疑自己是否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更有意思的是,这迷宫是如此的复杂,人类不得不时常回到起点重新开始。这都意味着,学习数学既不能也无法太过计较结果,要想让数学变得有意思,一份闲情雅致是必不少的。

3.数学时常发源于直觉

许多时候,人们误以为数学和直觉无关,特别是当看到由一长串符号组成的数学表达式时,更是如此。但实际上,非常多的数学问题发端于直觉。比如我在(1)中提到平行公设,又比如1=0.999……,直觉会告诉你,它们是对的,但同时你又怀疑这种直觉。这并不是数学自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数学是由人发明的,它发源于直觉是天经地义的,但它又不能止步于直觉——这又是人类的另一种特质。我的意思是说,不要忘了,直觉和数学的关系。遗憾的是,许多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不允许学生从直觉出发,认为这样思考问题不严谨、不科学、不数学,许多学生的独创能力就此被扼杀。

以上就是我所认为的,在进行数学教学之前需要明确的一些事情。

通宝推:途人,
家园 youtube我目前看不到
家园 1=0.9999......

我一直因为这个等式觉的世界是不完美的。

家园 许多科学领域都与直觉有关系

不但数学,物理也需要直觉。不过直觉不是直观,事实上复杂的直觉更依赖于大量的实践与练习之后才出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