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们都是机器人 -- 给我打钱87405
在我来看,人认识这个世界(包括自己)依赖的是两大本能,一是比,二是建模。当然,这并不是我的发现,这是别人的发现,加上我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就拿来用了。
然而我发现,一些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许多人并不是不努力,但总是不能切中要害。怎么说呢,这很像是手里拿着笔到处找笔,笔就在自己的手中,却浑然不知。
如果让我用数学符号来解释这个观点,那么0就是比,1就是建模。实际上,孩子们在统计各种可能性时,总是忘了0或者1,比如两个自然数的和总是大于其中任何一个?他们会认为这个看法是对的。人在最开始也并没有意识到0的存在,十进位制起初并没有建立0这个符号,而是用一个符号来表示位置。
借用《黑客帝国》里的情景,背景是白茫茫一片,什么都没有。然而,是真的什么都没有吗?有的,有0,什么都没有,就是有0;而我指定谁是1,谁就是1。有了0和1,就开始了。开始什么呢?开始认识世界,开始创造世界。
正因为如此,我发现当我成为一名彻头彻尾的家庭教师时,我和孩子探讨的问题和学校完全不一样——事实上,我们已经不再学习新知识了,我们现在做的是把已有的认知整理一遍。
比这个东西其实没什么太多可说的,人和动物都会比,好像植物也会。如果我们不会比,我们会产生各种认知吗?而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建模。还是从几何开始说起吧。
点、线、面、体,这是常规教学中的排序,但我认为事情并不是这样开始的。我们人是先看到体,一个体占据了一定的空间之后,它的边缘是面,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意识到这些体的存在;而面的边缘是线;线的边缘是点。我们是倒过来的。如果我把知识称之为点,那么关系就是线,结构就是面,模式就是体,而模式(体)又会在更大的一个模式(体)中成为点。我们也是倒过来的。我们一生出来就会建模。
比如说,当人看到椅子这个词时,脑中出现的是什么呢?四条腿、一张椅面、一个椅背,这三个要素以一种一时之间难以准确叙述出来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但我们就是知道,这就是椅子,而椅子这个词,只不过是脑中对应模式的一个名称。
当一张没有椅背的椅子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就会在脑中打个叉,要么判断它为凳子,要么判断它是一把坏椅子。而当一把椅子在腿上安了轮子,我们还是会判断它为椅子,只是增加了会动的属性而已。而这个会动,又是用另一个模式来判断的,即轮子表明会动。
同时,我们还有办法在区分出两种模式谁主谁次。如果判断不出来,就会在认知上出现混乱,到底是会动的椅子呢?还是一个安了椅子的轮子?真的没有安了椅子的轮子吗?有,它有一个名字,叫车。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事。
我们一生出来就会建模,但我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建的。所以我们要搞清楚是怎么建的,又得“正”过来,点——线——面——体,知识——关系——结构——模式。其实我们一生出来也会比,但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比的。
我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拥有这两种神奇的力量,然后主动的去调用它们。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唤醒自我。
有孩子之前,我对老师的理解是肤浅的。我认为老师就像一本本的书,我看了,有什么感触,有什么收获,只和我有关,因为别人看了之后怎么回事跟我很多时候是不一样的。这很有可能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关,当然也可以说我这个人薄情寡义。后来我意识到,我心中的老师其实是学习对象,而老师和学习对象并不是一码事。
举例子来说。比如有个正方体,在你的正前方,你刚好只能看到其中一个面,于是你说,这是正方形,是黑的;另一个人正好站在你的对面,他说,这是个正方形,是白的。这个正方体就是学习对象。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师指的并非是老师,而是学习对象;万物皆师的师也是这个意思。而真正的老师则不一样,要么老师自己扮演正方体,旋转着给学生看,让学生看清楚六个面;要么老师带着学生围着正方体转一圈。
此外,许多人在言传身教的时候,只进行了一半。有人说,“我平时挺喜欢阅读的,可我的孩子就是不看书。”孩子只看见这个父亲在阅读,孩子也许曾模仿过,但发现没意思,就不再继续了。有人把言传当成说教,我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言传的功能是交心,老师向学生、父母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的思想活动用语言呈现出来。而它的反面典型并非只有前述一例,还有一个常见的情况:学生做错了题,老师讲一遍,然后问学生懂了吗,学生努力的点头表示懂了,结果下次又错了。这不是学生在说谎或者讨好老师(当然这类情况也是有的),而是老师和学生都误以为懂了。学生不会解题,其中或者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想,而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自己是怎么想的,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发展的,老师也没有询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卡在哪了,学生自己也不知道。同样的,如果这个父亲和孩子分享自己读书的感受,也许情况会有些改观——不过有时候读书就是为了打发时间,这似乎是难以启齿的。
因此,老师和学习对象的区别就是,前者是尽最大可能全面、主动的向孩子展现真实的世界——当然,永远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个世界还包括内心世界,而后者并不对此负责,它有时候甚至就是错的,错的也是有价值的,它只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现实情况是,好老师数量很少,学习对象到处都是。可怕是学习对象自认为自己是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想象一下,前面的例子,如果正方体对一个学生说:“正方形,白的,正确!”是不是很可怕?所以我认为,现实中的老师不妨对学生说,这是我的观点,也代表一部分人,但并非全部,有机会还是应多听不同的观点。我把孩子从学校领回家,其实并不是想当孩子的老师,而是想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接触不同类型的学习对象,才有可能学到真东西。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嘛。
用得上康德的道德三原则了。但具体问题好像也不那么纯粹,总还有个认识自己和选择在里面。
在上一篇,我说比这个东西没什么好说的,好吧,我承认,我撒谎了,怎么比是门学问。
关于怎么比我是有些茫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向孩子传递什么,有些真相是难以接受的。因为,
人似乎总在想方设法证明自己到底有多愚蠢。
还是从一次对话开始说起吧。某天,一位数学老师对我说:“将一根比赤道长一米的铁丝绕着地球围成一个圆,这个圆与地球的空隙会有多大?这个问题我能解答,但我似乎总是不太相信它的结论。”我想了想,惊讶的发现,我其实也是靠算的,我的脑子也不大接受。我找了个反例来说明:某人以10米/秒的速度匀速奔跑,问他跑100米和跑110所需的时间差是多少?跑10000米和跑10010米所需要的时间差是多少?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毫不怀疑地就接受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上面的第一张图,人倾向于认为红线要比黑线长;在第二张图中,人倾向于认为红线要比黑线短。事实上这是错觉。
我的脑子并不可靠,我要超越自己,就得靠背,靠算。最残酷(至少对我来说是残酷)的事实是:在经过了多年的学习之后,我的脑子并没有发生变化,我只是会背,会算,仅此而已。很快,在这次谈话之后,我有了一个推论:千变万变人性不变,与天斗与地斗不如与人斗,人不变,人类社会就不会变。
在强烈的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异常沮丧,近乎绝望,整了半天,原来研究人性才是终极学问。一切的修行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这难道就是我的宿命吗?好在这样的经历并不是头一次,我很快就恢复过来了。我是说,我接受了这一事实。
在这世界上,并没有谁比谁更聪明,谁比谁更愚蠢,经验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区别只在于有的人接受某些经验,有的人不接受。而所谓的接受也并非是引发了脑部的质变,而只是产生了记忆——好吧,我换个更容易让人接受的词汇,先有量变。人在解决问题时,就是从记忆库中调用这些记忆,好比从抽屉中拿出袜子。当然,对于难度高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调用,还需要做一些组合,很像搭积木。不过这个组合能力,严格来说,也靠的是记忆。此外,还有另一种组合,叫随机生成,好比随意扔一把芝麻,居然绘成了西瓜的样子。至于为什么有些人接受,有些人不接受,原因可能是复杂的,但也许可以说两个主要成因是天时与地利。那么这些经验是从哪来的呢?从人与世界的互动中得来的。
这事还没有完。
回到最开始的那句话:人似乎总在想方设法证明自己到底有多愚蠢。这句话有毛病,“逻辑”不通。如果人愚蠢,怎么可能发现自己愚蠢?如果人不愚蠢,又怎么会产生自己就是个傻瓜的念头?问题出在哪?问题出在这句话有两个参照物,今天的我发现昨天的我愚蠢,是自己和自己比的结果;而今天的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发现,是别的人或者自然用某种方式告诉我的,比如躺在记忆深处的某个观点突然被激活了。我们人回顾历史,很容易得到一个人类社会在进步的结论,这是自己和自己比的结果。然而,世界有边缘吗?世界是一个定值吗?如果假设世界为1,那1是可以确定的吗?如果说世界是A,人类经验的总和是B,B2大于B1,就一定代表着A2/B2小于A1/B1吗?也许这个比值从来就没有变过。又比如说,甲是老板,乙是员工,甲乙收入分配比是8:2,不断的投入再生产,乙会形成一种自己越来越穷的想法,这个想法正确吗?这其实没有什么正确不正确的,立场不同,参照物不同,结论不同。
人在怎么比这个问题上,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我们不得不去跟别人比,如果不这样,我们就没办法学习。而在和别人比的时候,和谁比成了一个问题,人可以自由的选择和谁比——有人说这叫阿Q精神,我说这叫测不准原理。地球就要比人类简单多了,自转加公转,与己比,与太阳比,解决了。中国人的老祖宗曾经想过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虚拟了一个太阳,叫圣人,让大家都围着它转。后来有人发现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于是精神世界全面崩溃。
好吧,不管怎么说,我接受了以下几个观点:
1.我的脑子并没有变,我只是会背、会算。
2.首先我得学会和自己比,这样我很容易得到一个自己在进步的结论,于是我会形成一种好感觉;
3.如果有可能,我可以去跟别人比,只要比得恰到好处,我的好感觉会更强烈;
4.我最好永远也不要去想世界有没有边缘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万一找到了确切的答案,很可能会摧毁人的意志。
===========
所幸的是,前面那些想法在我的脑海中只存活了很短的一段时间——我得承认,每次世界观崩塌,总会有那么些日子我是惊慌失措的。平静下来之后,我开始想,如果把人类社会的规则比作地球的自转,那么自然规律不恰好就可以当成是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吗?明明生活在广阔的宇宙当中,又何必只盯着小小的人类社会呢?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人在做,天在看嘛。
我记得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对我一直是显然的,我记性其实一直都不好,只有那些显然的,或逻辑很明显的,我才能记得下。
现在有些年代了,我也有些忘记是老师教的还是自己想到的,反正我是利用平行线来理解的,在我看来,两条平行线上,划一条跟它们相交的线,相对的角上加起来就是180°,这是很显然的,然后你就可以把两条平行线不相交的部分,想象成0°角,其他各种角度的三角形,就是把平行线转动一下就可以得到,而在转动的时候,一边的角度减少了,另一边的角度肯定增加了。所以在我看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就是显然的,同理可以很容易的意识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然后就可以推论到,所有多边形的内角和都是恒等的(就当时的反应,我应该只考虑了凸多边形,而没有意识到凹多边形),而相应的度数可以划三角形数出来,反正都是180的整数倍。
这里我可以肯定的是,我当年肯定没看过什么平行公设之类的,实际我在很久之后,看了非欧几何的东西之后,才发现我当年认为显然的东西,其实不那么显然,三角形一条边转动之时,两边的角度变化并不是一定一增一减。当然这又是后话了。
这里只是想吐槽一下老师,其实这些老师真的懂得不多,有时候还未必有学生懂得多,不说高中大学了,就算小学初中都有这情况,小时候还只是隐隐有感觉,长大后是完全确定了。在我看来,老师比学生最优越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有一本教材,能够收录进权威教材的东西,即使不是绝对正确的,也肯定是有效可靠的。但我很怀疑这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是否真正明白他们在讲的东西的真正实质。小学初中的老师最糟,几乎只会照本宣科,大学的要好很多,许多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也不是全都懂。不过老师都有一个一致的缺点,就是从来不会向学生承认,他们也不知道,小时候经常被忽悠,后来也学乖了,反正就是回答模模糊糊或者干脆不回答的时候,多半就是他们也不知道。
最后再吐个槽,当年学实分析的时候,那个上限集和下限集真把我搞的焦头烂额,教的就一个形式化的定义,没有前因后果,就突然出来的,完全不明白为啥要这么弄(虽然隐隐的猜到应该跟微积分里面的上极限和下极限类似),后来是自己找资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弄明白了(就像之前说的,概念搞不清楚,我根本记不住)。这件事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大概是学数学以来遭遇的最大挫折吧。
标准的政治正确的说法。
这第三种活法,是立功、立德、立言的第三种境界。
我觉得,活着,已经是在参与“永生”了。一是能够立功、德、言难度过高,绝大多数人根本够不着;二是努力工作、勤恳劳动,不必建立看得见的功、德、言,无智名、无勇功,但也是人的整体中一分子,是人这个永生复合体的一部分(将来能否存在也不一定的);三是活得明白,这是极达到的境界,大多数只能“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能够朝这个方向努力已经很好了。
我替您贴一下吧。我早就通过了,不知道为啥没有显示。
--------------------------------------------------------------------
[2016-02-01 23:26:39 [元亨]
人生就是苦和乐 因为贪即希望得到快乐。而追逐,追求。 然而追逐,追求的过程中产生嗔。 即得不到产生的怨恨心。 即便得到也是暂短的快乐。快乐过后就是无尽的空虚。内心无数情绪无法诉说。 过后又要追求新的更大的快乐。 然而快乐是暂短的痛苦是漫长的。在苦和乐之间。迷失了智。便产生了痴。 举个例子因为人们贪吃贪欢而追逐。没吃到肚子前因饥饿身体作出自然反应唾液大量分泌肚子咕咕叫。身体因受饿虚弱。浑身发冷。(八寒地狱)吃过后暂短的满足后。身体开始消化。浑身又开始发热饱胀感来袭(八热地狱)等一切都完毕后开始无聊。又要去娱乐。古人就是围着火堆跳舞。现代人就是去k歌。来排解郁闷。贪欢也一样。没做之前浑身燥热爽了就是一霎那。之后因耗费大量体力而感到寒冷。热冷之后就是无尽的空虚。需要人来安慰。可是情感这东西如果靠闲聊就能完全排解那之前的哲人就都不会说它神秘了。所以必或多或是陷入某种孤独(孤独地狱)。 佛教说身体是船。世界是苦海。灵魂是船上的人。更有意思的是咱们的身体和精神(灵魂)是互相影响的。饿了就吃又炮就打。不伤害灵魂是不可能的。总是重复一件事情必定造成自我催眠效果。而后这种效果会深深的打在灵魂上。 神经在反馈给身体。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有的人吃饱了后看到好吃的食物还会大量分泌口水。当有船时还好。要是没了船呢。
del.
教学里这个叫搭梯子!
赞的是完全依赖孩子独立思考和理解。
今天是开学日,终于办了手续,休学一学期先。本来想申请在家上学,被学校极痛快的回绝了,理由是从未听过。
======================================
前面写了许多想法,但也就是一部分,暂时不打算继续写想法了,接下来写做法。
======================================
我把孩子领回家学习,其一是因为我认为学校采用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提供深度体验。
以十进位制也就是记数方法为例来说明。
数学首先是一种描述数量的语言。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先产生了意会,再来建立记数规则,也就是说脑子里已经产生了可数量1这样的概念,然后再寻找某种具体的方法将这种概念呈现出来。
所以我假装自己是个原始人,假装摆下一根木棍(当然是在纸上画下一道竖杠),表示1。为什么可以用一棍木棍来表示脑子中的1?这本身就是个问题。
接下来画两道,表示2;画三道,表示3……
当我画到十道之后,我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平静的继续下去了,太容易出错了……
咬牙画到了十七道,我开始发火了!我根本就不想再画下去了!
那么,怎么办呢?
用一道竖杠表示1,用两道表示2……用一个三角表示5,这样接下来6我只需要画一个三角再加一道竖杠。
哇!不要太舒服。
我很顺利的画到了30,也就是六个三角。
可是接下来,我又开始不耐烦了,因为我又开始犯错了,一直到50,十个三角。
好吧,这次我再狠一点!
用一个三角表示5,一个三角加一道竖杠表示6,到10用一个圆圈来表示,11就是一个圆圈加一道竖杠。
可是悲剧再一次发生,最开始舒服得不行,但好景不长,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
问题出在哪了呢?
我虽然“发明”了用三角来表示5,提高了一定的效率,但面对5个三角时,却不得不去数它们,我居然没有办法用三角这一种符号来表达5个5!
现在我终于体会到十进位制是多么牛叉的一个创造了。与此同时,我发现自己在不自觉中用了加法,然后是乘法,而且不自觉的“自编”起了加法口诀和乘法口诀——我是说,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可能是这样产生的。我发现,当我再看20这个数字时,我想到的是2*10。我还发现,我并不是那么特别信任自己的眼睛,大于6我就开始怀疑,大于10我完全无法目测。最后,我似乎模模糊糊的感觉到“可以用这样的思路”来解决某一类问题。
上面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深度体验的过程。之所以需要这样的深度体验,是因为所学的知识乃间接经验,而这些间接经验与已有的直接经验之间往往有一条很宽的沟,如果不能把沟填平或者缩短沟的宽度,间接经验就无法转换为直接经验——这也就是表面上看学会了,其实只是背了下来的原理。
发养老券,规定只能在指定商家消费,严格讲是违法的,反垄断法。
和当前政府简政放权,以及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精神是相抵触的。
养老金11年连续调高,就是直接发钱,老人自主决定使用。对为养老服务的商家,应该是税收优惠为主。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所谓的情绪管理。
我个人其实是不认同情绪管理的,或者说,我认为情绪管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所谓的情绪管理就好比气球里的气打得太多了,就要放一点,不要让它爆了。
这本质上是一种忍。只是治标,因为总有一天会达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孩子们就更是如此了。他们想吃糖,想吃冰淇淋,想玩游戏,想看电视,想赖在床上不起,但这些他们都不能去做,或者说父母都反对。
有些孩子看起来是被父母说服了,不做了,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至少在我来看观察是这样的)。所以,才会出现高考结束之后学生们撕书的场景。
有的孩子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只一个学期就武功全废,放任自流,就此不可自拔,最后是破罐子破摔。这是很可怕的。我相信,任何当爹当妈的都不希望看到这一幕的出现。
而父母自己,在这一点上恐怕也做得并不好,也是在强忍,无非就是忍耐力强一点而已,实际上心理上是不健康的,扭曲的。一位美国人到中国,觉得这里简直是天堂,他的理由看起来十分荒诞:在中国,可以随便骂 人,想骂谁就骂谁。现在为什么这么盛行情绪管理?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我走在街上,看到的人,离了几十米就感觉过来的是一个炸药桶,一点就爆。为了一丁点小事就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大打出手。为什么?忍太久了,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问题,理顺问题。中国的文学作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病态?还是一个字,忍。忍得太多了,又没想通。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忍是不能治本的。
那么该怎么办呢?我以为,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鼓励孩子说实话。我经常会问孩子,你是不是忍着不吃糖?是不是强忍着不看电视?
当孩子说了实话后,不要表现出失望,因为这种失望的根源是不切实际的预期所造成的,以为跟孩子谈几次心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孩子就可以知行合一了。所以,身为父母要客观理智的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孩子说了实话,父母反而暴跳如雷,或者大感失望,会怎么样呢?想必我不用多说了。
第二、要松紧适度。弦绷得太紧,就会断,气打得太足,就会爆,要给孩子一个成长 的空间,要留出余地让他们有地方撒气,骂人,打滚,哭闹。
为什么需要这样?还是因为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三、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要帮助孩子来正确的认知世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应多做引导和启发,要明白,关键性的问题需要孩子自己想通才行。要给孩子留出大量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同时,还应给予一些技术上的指导。比如,把自己思考 的问题记下来,哪里想通了,打个勾,哪里没想通,先留着。
最后这一条,才是治本的良方。这和治病是一个道理,标本兼顾,双管齐下。
只是我需要反复提醒的是,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想明白一些关键性问题,需要积累,需要时间,需要机缘,得有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态度。
花十年时间,把一些重大问题想明白,是非常划算的。等到成年了,工作 了,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来思考问题?
要做到知行合一是非常难的,必须要有为自己负责到底的精神才能坚持下去。
打骂孩子其实并不会给孩子多大的伤害,让孩子一直强忍着,才是真正的伤害。
现今这个社会,节奏太快,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种压力,就得当父母的来扛,不能动不动就转嫁到孩子头上,那对他们太不公平,孩子们是承受不起的。
所以我一再建议,人不要学太多东西,精通一两样,能吃饱饭,可以了。人活着,健康是基础。天天跟别人比,比到最后心身俱疲,哪天干出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来,这一点都不奇怪。这是非常可怕的结果。
显然,学校里没有这样的氛围。考虑到孩子太小,我也只能先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