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中国的毛泽东困境 -- 经济学家吴迪

共:💬161 🌺1544 🌵1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一个谎言需要更多的谎言去掩盖

链接出处

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是有水平的,但肯定不可能是掌握一切的神仙,一旦自己认不清这点,就很容易被捧杀。

家园 涉及不到土地价格问题

第一,这里谈的是土方价格,没谈征地问题;

第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一般不发生土地所有权转移,不涉及征地;大型水利设施用地中,很大一部分本来就是国有土地。

家园 第一,水利设施不可能只谈土方价格

第二, 现在是块地方都有人占,中国的土地私有化率已经高于美国了, 美国低的地方国有土地面积20%, 高的地方80%以上。要建水利设施,对不起,给钱。你的沟渠大堤占了我的地方,当然要给钱,我才不管你是不是对我也有利, 当然,建好的地方还是我的地方。

我老家那时建新的江堤, 拆迁了几百户, 放在现在,就拆迁费几亿,当时也就每户给个1~2万建筑费,其他的生产大队划一片地, 小队帮工重建。

家园 你去看原文

我一个朋友专门做了一个计算。就是,新中国前三十年大小水利工程,抽取三千个后依据其土方总量按照2011 2012土方价格计算,仅仅这笔投入用资本方式来推进就需要200万亿人民币。

他最初明明就是说土方价格问题,后面的讨论都是在最初话题基础上展开的,他本人后来都没否认这一点。

看你们上下文,大致猜测你们都没有接触过类似土方工程。也顺便网络上搜索了一些合同样本,看了下07 08年的价格。比如,土方价格大致在19,石方价格大致在60。

这句话里很明显,他一直提到的“土方价格”指的就是土方价格本身,根本没包含什么征地价格。

家园 人口损失主要不是战死,而是饿死

古代生产力不足,后勤补给能力也不行,军队往往需要就地取粮,所以有‘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的说法。同时打战的人多了,种地的就少了,穷兵黩武之下平日的小灾难就是灭顶之灾。

如果是国与国之间的战斗还好,国家有基本的组织力量来动员全国之力维持前线的粮饷供应,同时不会无限制地收刮民财免得崩溃。一旦军阀割据群雄并起就完了,每个军阀为了生存都会拼命刮地皮来维持军队,而且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比热兵器时代更为旷日持久,消耗的社会财富比例更大,这样一旦发生天灾(这是必然的)百姓就要流离失所,形成流民团涌入未受灾地区,而未受灾地区往往既无武力抵御流民涌入也无财力安置流民,结果未受灾地区也会形成流民团,这样的雪崩态势一旦形成那多么悲惨的局面都会出现,然后就是千里无人烟的结果了。

到了近现代,生产力大为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也更高,同时热兵器时代的军队规模受武器提供能力限制了(冷兵器时代给个竹竿就能上战场拼命)。武器的代差让军阀们无法肆意扩大军队,同时流民的威力也大打折扣,所以没有全国性的崩溃造成的人口骤减。

其实,现在如果发生核大战,那大部分人口也不会是被核武器炸死的而会是饿死的。在现代城市钢筋水泥丛林里,一颗百万吨级的氢弹未必能有1.5公里的直接杀伤半径,在战争前夕进行人口疏散可以有效地避免人口被大量杀伤了。但是针对化工厂和水利枢纽的核打击可以让我们的粮食生产能力骤减80%以上,而残余的工业能力必须优先生产炸药而不是化肥,这种情况下就算政府还保留着强大的组织执行能力实行完全的配给制也会饿死一半人。而一旦政府无法组织起民众,那人口减少90%也很正常。

家园 你的说法是不对的。

古时大规模人口损失在近代不是没有与之对应的例子。只不过你没留意而已。

简单地举例而言,就有同治年间陕西回乱造成陕西,甘肃的人口损失,这是有历史记录的。同样太平天国年间江宁(南京),苏州的人口损失也是有历史记录的,而南京人在太平天国前后的族群变化也是有专门的学术研究加以记录的。更不要说南京三十万人的屠杀,也是大规模人口损失吧。鄂豫皖苏区的人口损失也都在历史记录里。

而之所以我们感觉到近代的大规模人口损失没有古代那么严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现代医药的传入,导致至少军队里没有了瘟疫,而民间的大规模的瘟疫也被大大抑制。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中国历史的真实。这个大灾,包括了人祸,战争。

当然。旧时月色所讲的农业生产体系崩溃所带来的人口损失,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家园 思想的改变,不认为这是投降。人的思想是可以变化的,也是可

以引导的。不认为引导思想,就是被引导者的投降。

当然具体说某个历史时期比如文革,有些事件有些地方主导事件的手段方法等等有一些目的未必是思想的引导。

但是你混淆两者,仿佛别有用意。

家园 可是近代中国人口并没有根本性的减少

近代当然也有人口大量流失的记载和事例,现在大家分析的导致古代人口流失的那几个理由,例如战乱,天灾,瘟疫,流民,大屠杀,这些事情,从清末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这个近代时期也都发生了,哪样都没少。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杀,以及"三光政策"就是和古代那些屠城政策一样啊。

可是,最终结果却是中国人口并没有根本性的减少,清末四亿人口,经过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到了抗战胜利反而变成了四亿五千万人口,再经过了解放战争,等到解放后第一次人口普查,竟然变成了六亿人口。这多出来的一亿五千万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战乱时期政府没有能力把他们登记在册而已。

所以我不得不怀疑古代那些所谓的人口减少,只是因为各个军阀控制的疆域和人口减少了,并不是那些人都死了。例如我们说的解放后第一次人口普查,其中并不包括台湾岛上的那些人。并不是说台湾岛上的那些人死了,而是他们不在新中国政府的控制之下,所以不会被登记在册,不在统计之内。

再说回三国时期,人口比汉朝减少很多,这其中当然有一部分是战乱灾害瘟疫的影响,死了很多,可是另一方面是三国时期地盘比汉朝小了,再加上忙着打仗,对人口的控制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很多人没有被登记在内。然后史料说隋文帝时期人口突然增长出来,那是不可能的,最合理的解释是隋文帝重新统一了中国之后,能够安安稳稳进行人口的登记造册了。

家园 百年往事,故纸人物,被无数人反复解读,却只在一心之

间,世间事,皆凡人所为,这些历史人物对自由的理解和运用,和那些在花前月下奢谈自由、坐稳了佣工位子的脑壳,隔着的岂止是一道鸿沟。

宝推一个,我好像又看到了七八十年代的臆想文学青年在还魂,就算是个纪念。

家园 葡萄新年好

先说明,我没有抬杠的意思。

WG中,用于民生的投入不足国家总投资的12%,如果为真,有没有这个必要呢?这样做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是被迫吗?

我个人觉得,这个12%可能是估得过低了。因为当时没有私营部门的投资,这12%就是全年用在民生上的全部开销了。而事实上即便在计划经济时代,基层有很多资源是不可能尽全入账的,老百姓想尽办法搜罗穷尽,对付着过。

但反过来讲,如果中央领导拿到的数字就是12%,既然觉得下面还过得下去,就年年得过且过,毫无触动,那也是无法置信的。仅仅12%,管吃喝拉撒住医教,管新增人口和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恐怕总体战中的德国也做不到(德国有大量集中营劳工是计极低价格,半送给军工企业使用的,免工资,所以企业不占多少开销,可以拉低投资总额),当时中国尚未进入与美苏的全面战争,就年年如此竭泽而渔,那真开战的话,民力疲惫,还能怎么挖掘潜力?打仗要靠普通人家的子弟普遍营养足够身体壮,受过一定的教育。

所以我觉得,光是满足新增人口的温饱,提高识字率,改进水利农田设施,工矿企业涨点工资,多投产几个厂,这几项恐怕年投资额的12%就已经打不住了。

“1967年----1976年的10年(1966年因经济领域尚未受到“文革”较大影响,故不计入),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1976年和1966年主要产品产量相比,钢增长33.5%,原煤增长91.7%,原油增长499%,发电量增长146%,农用氮、磷、钾化肥增长117.7%,塑料增长148.2%,棉布增长20.9%,粮食增长33.8%,油料增长61.6%。”(《中国统计年鉴(1993)》,第57、50、33、444─447、364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1966年全国农民和职工消费水平,1966年为每人132元,1976年增加到161元,其中农民由106元增加到125元,职工由244元增加到340元。”(《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第335页)

如果从以上两处来源引用的数据是真实的,即便刨掉重工业部分,民生领域只投12%应该还是拉不动的。

家园 这些都是官方统计数据

不过可靠程度吗,那就呵呵呵了,安史之乱时,全国只有200万户,安史之乱结束时300万户,又过了十几年,变成了400万户

家园 不对吧。。。

毛传里可是大篇幅叙述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的,不过是以八二年决议的出发点而已。其中公开了不少的史料,虽然不是全部。。。

家园 重新翻了翻,凭印象写的是有点问题

《毛泽东传1949-1976》一半左右的篇幅写56年前的事的,大跃进和困难时期有,中间的庐山会议没提,文革前三年基本没提,就写了中苏论战。

家园 说几句不着边际的

del

通宝推:日落风华,舞动人生,高粱,富华,拈花虎,scanning,有道理,akan,匆匆过,amyxiao,棋人鲁大耍,幸福的一家妖怪,清风居士,呆头呆脑,游侠骑兵,joyfm,范进中举,心有戚戚,jent,①声叹息…,长少年,
家园 你这哪里是不着边际的几句。。。

完全是对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新技术的注解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