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中医西医的讨论 -- 比的原理

共:💬627 🌺1612 🌵14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家园 的确有废医验药的倾向

中药现代化的曾经的设计师贾谦,现在不停的反思,自己搞的所谓现代化其实走向了废医验药的路,和西方天然药物没有区别了。

这事儿我觉得有利有弊,当然总的来说对中医药行业弊端多一些。

有利的地方是这样搞出来的东西,在西方商业医疗体系中分一杯羹的可能性增加了。

弊端自然是没有了中医理论的支撑,后面发展的底气足不足,是未知数。

在废医验药方面,日本走在我们的前面,研究的水平也领先我们,但是我们对日本人运用中药的水平是嗤之以鼻的。如果缺乏了理论的支持,我们将迅速和日本人站在一个阵营里,而且还是被别人抢跑了。

好在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开始在这方面用力。前年我去福建中医药大学参观,他们的证型研究,就完全是从传统角度着手的。

同时临床也注意到这一点,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就将经方的体系进行了简化,以便于进行科研。

中医的理论的确如地心说一样,能解决问题,正确与否尚有商榷的余地。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地心说,这种旋转模型,其实并没有被否定,只不过旋转的圆心发生了改变。从这个角度上说,地心说是借尸还魂了。

中医在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中构建了一个个类似旋转模型的东西,后人把起始参数修正下,仍然可以指导临床,这才是中医最核心的东西。而且这种模型在有些地方甚至能推广到其他学科领域,五运六气学说就是典型,沈括曾经用其来进行天气预报。

而且古人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对中医理论的起始参数并没有固定。所以才有中医无解剖之说。从今天我们尝试的结果看,一旦把中医理论的起始参数固定在形态学上,是会闹笑话的。所以中医没有解剖,是它的缺点还是它的特色,真不好说。

至于临床用药,当然要与时俱进,不可能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比如中药饮品,曾经是没有有效期概念的,现在也开始逐渐往这方面努力了。我以前也曾经开过楼,想说说现代药理学概念,在中药上的应用,后来看感兴趣的人少,就荒疏下来,你可以去翻翻。

国家也在启动大规模的上市药物再评价工程,对以前比较粗糙的,没有统计检验的药品,包括注射剂,重新进行评估。当然,因为牵涉到巨大的利益,困难重重。但是这个努力的方向是不会变的。注射剂问题多,一方面反应了中药注射剂研发水平的低下,一方面也是国家提高要求,优胜劣汰的结果。

医药领域是个烧钱的地方,中医药每年烧的钱,远不及不及葛兰素一个公司的研发费用,以这样低的费用,开发这么多产品,虽然良莠不齐,但是绝对效率不低。

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停留在故纸堆里睡觉,这是大部分真正理解中医的人的共识。当然分工不同,有人负责故纸堆里,自然少不了子曾经曰过,负责现代部分的,往往容易被现代技术的快速更新所迷惑,忘记了自己最初的使命。

一句话,虽然很难,很慢,但是不曾停下过脚步。

通宝推:盲人摸象,呆头呆脑,西电鲁丁,阴霾信仰,桥上,
家园 即使是错的,也要找出错的原因

否则水变油,炼金术,永远是巨大的诱惑。

更何况,历史上诸多曾经的错误,都被淘汰了,比如五石散之类,而历经这么多朝代,依然被大家肯定的东西,比如经方,如果不搞清楚,轻易的就肯定或否定,也太草率了吧。

越王勾践自用剑,表面处理的技术,以现代材料科学的眼光来看,或许是最起码的。但依然有人在研究,他们怎么想到怎么做到的。

不知道你有木有去博物馆看过,古人青铜冶炼的技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连一点化学的概念都木有,甚至连文字都木有,是怎么想到的。

青铜我们现在或许用不着了,但是古人如何思考并得出结论的过程,我觉得是不会过时的。

家园 今天看央视2台“交易时间”上主持人讲的。
家园 其实现在数据发掘应用很多的

又google了一下,princial component analysis翻译成为主成分分析。所谓的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是最大方差的方向的线行组合,第二主成分是去除掉第一主成分影响后,再根据最大方差的算法求出的线性组合,有的情况下,10个主成分就可以代表X1到X100的方差的90%。

Data minming有许多新的方法,在工程和生物信息应用很多的:

研究癌症相关基因突变较多,离生产比较有效的治疗癌症药物还早。因为就算相对简单的乳腺癌,相关的突变基因至少有25个(不是都突变,不同病人突变的基因不同,这25个基因在几百个病例里面至少有5%的病人出现了突变)目前一种药物能准确的解决一个基因突变而不影响其他的就不错了,基因之间也是相关的。

家园 这个更神奇啊~

早在公元 11 世纪,中国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即用人工轻度感染的方法预防天花。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 ~ 1572),人痘苗已在中国广泛应用;至 17 世纪,人痘苗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引起邻国的注意,先后传入俄、英……

来自百度百科,如果真有其事,那这是疫苗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啊~

家园 河里已经有人说过这个事情了

好像是在一个转基因的楼里。

英国人之所以发明了牛痘,貌似是因为他们手太糙,玩不转人灭活病毒制备疫苗。

家园 不过医保白交钱终究不会是坏事,至少说明我健康

用医保生孩子也还是很划算的

家园 你欠我问分类专家
家园 抱头鼠窜

是哪个品种的啊?益母草?还是禾本科的?

家园 大致明白了

数据挖掘的方法之一。

数据挖掘我还接触的很少,我再去看看,也请兄台多多指教

家园 呵呵,能让你窜一回还挺高兴的

我是想请您问问搞分类的标准的植物名该怎样写,哪些部分该用斜体,是那些拉丁文都用斜体吗?哪一级该用大写呢?

中医真该自己搞出点东西了,就算是说不实体化,也得整理那些概念了。

家园 实在忍不住,请引用我的原文,别加上别人没说过的话!行不?

发点感慨:你在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一般并不引用原文,常常错漏别人的问题。我之所以用问句提问,就是要明确我们交流的焦点,同时,你作为专业人士,我希望能得到言简意赅的回复,这样好过漫无目的翻书。我由于不确定而常常采用问句,术业有专攻,我关注我的东西,请教不知道的东西,但我不喜欢被别人加上我没说过的话,再说这是我在造谣!因为你可能遇到的就是白丁,我就是要看看专业人士怎样简短清晰的回答白丁的问题,也了解你们对别人提问的看法。你的回复给我的感觉不仅常常直接回避问题,而且时不时答非所问,有时还强加给别人观点,这样做在我看来很不地道!你为什么不引用原文?

再者,你常常不就事论事,对别人妄加揣测,并轻下断语,并用不适合河里的言辞形容对方,我就不举例了。坦白的告诉你,你对我的判断没一点正确,当你认定我是一个学术白丁以后,我是实实在在体会了一把所谓学术老爷的态度,可以想见若是一个真正的白丁,在所谓的专业人士面前还不得如何的诚惶诚恐。因为我自己非常反感专业人士对普通人做出一副高高在上,莫测高深的架势,科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也许确实需要比较多学习和讨论,但这并不表明普通人的求教就可以被鄙视,被嘲弄,你对我轻慢的那些话,略过不提,其他不多说。

回到学术问题,通过与你的交流,我对中传医学界业界存在的鸵鸟态度的看法没有改变,对我前面回帖中的提法也没有改变,就在这楼里,不是已经有人在提中传医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了吗?因此,我对中传医的前景更不看好。原因很简单,在现代科学医学发生之前,中传医的理论是没有实证依据的猜测,所有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的治疗方案也没有客观的检验指标,因而是不可靠的。

早期的中药饮品,成药,是没有双盲对照试验的,甚至连药理实验有的都木有。

而法规制定以后,要做啊

我的理解:也就是说目前市场上自2007年以后新上市的药物做过临床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其疗效和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否则不能上市。但是,在此之前的药物没有做过,其疗效和安全性没有保障,后来也没有再补做,按照你前面回帖的说法,因为是经过长时间临床应用,疗效和安全性高于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但我给出的例子就是要反驳你的观点,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很成问题!这就是我的观点,而且,循证医学的证据等级原则也不支持你的看法。再进一步,在国内通过临床试验的药物在国外却不能获得通过,我询问缘由没见你回答,我个人认为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临床试验质量不过关,通不过对方的审核!再直白点说可能涉嫌造假!如果我的猜测没错的话,中国的患者在为此买单,这就是我的质疑之一。再结合早年中医业界曾大力宣传中药是纯天然无毒,而学界并不出面澄清,结果首先是国外的负面毒性报道才让中国人知道原来中药也有毒!这也难怪,传统中医根本就没有系统的药理毒理实验这些东西!但我们的患者已经生活在了21世纪,而不是19世纪,在临床药理和毒理试验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声称因为长时间临床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有保障,就在你的回帖里写着
在此之前的中成药和饮品,没有做。这个是大家都认可 的,比如阿司匹林上市也没有做双盲对照,但是长时间的使用已经被大家认可了。

看明白没?长期的临床应用所得出的结论,是高于双盲对照得出的结论的。中药西药都是如此。西方国家的草药,也没有经过双盲,一样在市面上销售。

对不起,我并不相信这样的判断,因为经过循证医学的研究,原来许多教科书写着的,被认为长期有效的诊疗手段都被证明并非如此,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医学的诊疗手册要时时更新的缘故,而且也是这么做的。下面是循证医学改进临床治疗效果的简单举例,可以看出好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如何重要,但在此之前,有很多人是能挽救和没能挽救的,是死去的患者在为生者买单!
例如用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早在70年代已有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明此方法在降低患者死亡率上优于对照组,但一直未被推广应用,教科书直到十年后才推荐该方法。也有些已有多篇研究证明是有害的方法由于缺乏人总结指出一直还用于病人。如用利多卡因预防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室性心律失常,理论上通过控制致死性心律失常可以减少死亡,但实际结果正好相反,因此尽管在70年代起就有多项临床试验结果发现用药组死亡率高于对照不用药组,但是直到八十年代末的教科书还在推荐采用这种方法。
在我看来,如果逝去的患者带来的经验能够被很好的总结,帮助后来的人,提高医术,提高诊疗水平,也是对这些逝者的告慰,怕就怕这些经验没有被总结,患者仍然屈死。

回到你的观点,如果你的话为真,那么我们那些没有经过测试而直接在临床患者身上使用的药物应该更容易通过双盲测试,实际情况我觉得未必如此,至于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好了。但我认为你这种看法是不严谨的,有明显的误导倾向。同早先宣传中药纯天然无毒的观点区别不大。还有,在西方国家,草药并不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药,是不被当做药来治病的,除非经过严格的测试程序,销售草药和治疗用药是两回事!但在中国则不同,其中原因以后再说。

当我列举了上述临床应用中药的不良反应事例后,有些还是死亡的例子,你的反应是这样:

1、请解释什么叫多发性和普遍性?我能不能说,几乎所有化学药物也都发生过不良反应?

2、临床反应多样性?什么叫临床反应多样性啊?化学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木有多样性啊?

3、不可预知性?不良反应可以预知吗?还请您解释下您是否认为不良反应可以预知?尤其过敏反应,包括疫苗哦?

4、5、批次差异性。这个是有的。

在我的引用中,加粗字体后面是解释
1、多发性和普遍性。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都发生过不良反应。2、临床表现多样性。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可导致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损伤。3、不可预知性。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且未知成分较多,不良反应无法预知。4、不确定性。无法确定一种中药注射剂可能导致多少中不良反应,如香丹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多大十几种。5、批次差异性。由于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粗糙,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不良反应类型存在较大差异,无法做出确切结论。
下面是我的理解:由于没有做过前期系统的组分研究和药理毒理试验,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不确定,是多种成分的混合,各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动力学,药效学都可能不同,引发不同组织器官的反应也可能是不同的,而且相互间可能有复杂的作用,再加上个体差异和质量控制不良,使得药品的反应的均一性差。这样在出现不良反应时,没有办 法确定是一种成分导致的,还是几种成分共同作用的,还是个体差异,还是质控没做好,也没有办法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因为里面还包含未知成分。这与单一组分的化学药物不同,比如青霉素葡萄糖盐水注射,由于各组分确定,在人群中使用多次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类型就基本能够确定,发生的概率也可以有测算,这样就可以在使用前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包括询问病史,进行过敏测试,降低剂量,缩短用药等等,这些措施的使用,可以有效排除过敏人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反应发生的时候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但如果把青霉素和包含多种未知成分的中药制剂混合在一起给患者使用,出现不良反应时就难以分析原因了。

您问我的很多,抱歉很多是教科书上有的,我也不关心。我也很关心你为啥愿意认真的码字,而不愿去看看相关法规和教科书呢?即使指出了您对问题的误解,比如阴阳五行,您只是轻描淡写的说那些我不关心,我不知道您关心什么?请您解释下。
道理很简单:同专业人士交流是一个效率更高的方法,可以直接提出自己的疑惑并现场得到解答,而且还能得到书本上没有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发表文章,但还是要开学术会议一样。同理,你问我阴阳五行,并说中医阴阳和风水,历法阴阳不同,我回应不了解,也不关注,于是你说你感到受到侮辱,我是很奇怪你这种反应的。原因在于,你有一套复杂的理论,通过这套理论的指导,你设计了一个可以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我关心的就是如何来证明你这种药物真的对所说的疾病有效果。至于你理论中的细节和推导过程不是我关心的,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预言光线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弯曲,并推论日食时能够看到太阳背后的星星,我要印证,那么我只是想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够观测到那颗星星,至于爱因斯坦怎样推导的,我不关心。你让我去了解中医的阴阳和风水,历法阴阳的区别,我说我不关心,就这样。开车的人可以完全不关心车辆是如何根据机械材料力学等原理进行设计的,只关心能如何开好车,把车开到目的地,造车的人没必要感到受到侮辱,这是我的看法。

我已经很明确的说了,现在上市的中药是必须做双盲对照的,您能明确回答,你为啥说中药都没有经过这些实验的检验呢?这是否属于造谣呢?
这个问题最初是对陈王兄说的,陈王兄的问题
如果是成药,当然要接受你的这个双盲法检测, 现在就有很多中成药应该都是通过检测的
我的回答
遗憾的是,没有,真的没有!如果有,请中医学界,中医药管理局给出名录
因为不是我的专业范畴,仅就我知道的,我在我的认知范围里,认为没有都做,而不是都没有做!但我没一口咬定,也因为不确定,还是在求教,见粗体部分。再后来,我让你给出名目的链接,你没有,但按你的说法,2007年前的没有做过,那以后的开始做了,而2007年以前的仍在市场上流通。现在市场上流行的中成药,有国药准字,卫药准字,还有各省的X药准字,甚至还有医院的制剂,都经过了双盲实验?谁在造谣?

您似乎有做结核国家项目的朋友,中药是否做双盲实验,您问一下应该就清楚了。为啥您一定要在这里辛苦码字问一个陌生人呢?打电话给朋友,说话可比码字快多了,为啥呢?

这是一个公共论坛,我之所以问,原因有二:一是想知道中传医业界的人士是如何看待双盲试验的,如何看待和回应别人的质疑的;二,也是最主要的,是要挑起大家的关注,因为健康问题涉及到所有人,专业人士和普通人群可以将共同关注的问题摊开了说,特别是向普通人解释如何看待和确定一种临床诊疗手段的效果,专业人士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验证这些手段的,而且重点是告诉大家,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是一种高效的验证临床诊疗效果的,是基于现代数理统计学建立的方法,是科学医学的一个去伪存精,坚持正确,排除错误的一个高效武器,体现的是科学的方法论。现实中的中传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来练手,毕竟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点中医。

您说我怎么知道您没有了解双盲实验,OK,我怕是武断了,您可能的确“了解”,所以会问出“中传医诊疗手段是否能够通过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印证其诊疗效果”这样的问题。
我始终怀疑中传医的诊疗效果,特别是中医理论并非实证,比如气虚怎么测?血虚如何测?肝火怎么测?金生水怎么测?但根据这一理论,传统中医几乎可以对任何疾病给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而且可以在完全不接触患者所在的情况下,例如最近爆发的非洲埃博拉病毒,就有中国的中医专家们直接给出药方,他们甚至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患者,没做过任何检查,就给出了药方,这可不是民间的草医,是正式的下发文件!我怀疑如果他们碰上了一个发病的亨廷顿疾病患者,也会给出药方,见到一个患有苯丙酸尿症的幼儿也会给出药方,见到一个血友病患者,也会给出药方,见到一个艾滋病患者,也会给出药方,并宣称这些药方是有效的,因为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各类的证总共加起来,不超过200种,你说他们错了吗,你说他们对了吗?因为根据理论,他们没错!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据最新国际上公布的疾病分类标准,现在的疾病种类已经有近20000种!其中包括目前科学医学没有办法治疗的几千种遗传病。中医的一个证,可能针对的是近百种疾病,以不变应万变?所以,找到一种高效的检测手段,来甄别这些都有效的药方就特别重要,否则如何区分汉服提倡的多成中医和真正有效的诊疗手段?进一步推论,根据中传医理论开发出的针对某个疾病的某个药方如果有效,它也就很容易通过这种临床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试验验证出来,如果真是如此,我们就可以宣布,我们的中医理论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高效的开发出治疗各种疾病新药的先进理论,能够不断的产生出新的治疗药物,还能对未知的疾病做出治疗,这可能吗?这是高效,还是搞笑?要知道,就是对中传医理论上的患者的特定证进行临床测试,对患者入选和剔除的标准都没有达成,就像楼里懒厨兄给出链接中的研究所报道的那样,现实如此,如何测试?更有甚者,还有人提出千人千方,那就更违背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研究原则,用人为制造的复杂性吓唬人,实质是故意规避检验罢了。既然是千人千方,你又如何判别哪些人是那些病,又根据什么给药呢?莫不是你的药是灵丹妙药,内涵包治百病的不传之秘?那同江湖骗子有何区别?

套用一句老话,统计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统计是万万不能的。

其实,还有一则消息让我对中传医学界业界对待中医药的态度能够导致有效治疗措施越发质疑,这就是最近看到北京同仁堂专家对“药物注册管理办法”技术内容的修改建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47938-856675.html
具体内容不引用了,否则又被认为太长。整个的建议看下来就是要求给政策,给出路,直白点就是对中药网开一面,降低标准,特别保护,尤其是要求可以不经过或省略前期测试,建立所谓绿色通道,直接上临床患者,理由就是已经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证明!问题是,如果已经证明,再做前期测试,应该很容易通过啊,如果不能通过,则表明要么没什么疗效,要么人和动物的差别非常大,无论哪种,都没必要回避前期测试,这中间怕的就是利益在作祟!真的没效果,也就没效益了!问题是,真的有效吗?

你在前面的回帖中,还提到要将一种中医急救的药剂改为注射剂,看了前面的回应,我倒觉得应该还是更谨慎些为好。

我很想知道“西传医诊疗手段有木有通过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印证其诊疗效果”,我这个问题够明确吧?也请 您作答。
当然,随着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方法的建立和普及,现在已有和将来开发的诊疗手段都会经过这一关。

有关科学理论的内容等就此不提,以后再说。

通宝推:inconsequent,水随天去秋无际,
家园 别如此激动,能治就能治,不能就不能,扯别的作甚?
家园 你回答的方式和内容我已列出,水平如何,河友自有公论

至于说到尊重,在你的这一回复中,也体现的挺充分,我们一起看看如何?

貌似你也没有回答我的全部问题。没有全文引用的原因,是因为有的地方回答,但是误删了你的愿望。
理解,但也没再回答我的问题。

我已经和你说的很明白了。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颁布以后的所有上市中成药都必须经过临床实验。也就是你所说的双盲对照。
这个法规的正式颁布在2007年,在这之前
在此之前的中成药和饮品,没有做。这个是大家都认可 的,比如阿司匹林上市也没有做双盲对照,但是长时间的使用已经被大家认可了。

看明白没?长期的临床应用所得出的结论,是高于双盲对照得出的结论的。中药西药都是如此。西方国家的草药,也没有经过双盲,一样在市面上销售

作为专业人士,在这一段中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阿司匹林上市,是一种市场销售行为,不是关于疗效的,而且阿司匹林的治疗应用已经有很长时间,针对的疾病也在变化,阿司匹林对这些疾病的疗效,当然要经过双盲测试,这是一篇关于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肿瘤预防的影响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1)61720-0/abstract
直接得出的结论是就是长时间低剂量服用可以预防。你说“长期的临床应用所得出的结论,是高于双盲对照得出的结论的。”,但循证医学的证据等级原则并不支持这一观点。
评价资料的准确性和有用性:

如没有找到有关的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则可输入关键词,寻找原始文献,根据科学标准、自己判定此证据可信度的级别,决定应用与否。

证据可分为五级:

A级:从至少一项设计良好的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 (RCTs)或多个随机临床试验的系统综述 (包括Meta-分析)中获取的证据。从至少一项“全或无”高质量队列研究中获取的数据,且必须满足下列要求:用传统方法治疗,全部患者死亡或治疗失败,而用新的疗法后有部分患者存活或治愈(如结核病、脑膜炎的化学治疗或心室颤动的除颤治疗);用传统方法使许多患者死亡或治疗失败,而用新疗法无一死亡或失败病例(如用青霉素治疗肺炎球菌感染)。

B级: 从一项中等规模RCT或由中等数量患者参与的小规模Meta-分析提供的证据,或从一项RCT提供的证据。也可从高质量非随机分组观察治疗结果以及设计较好的队列病例研究数据和病例对照研究。

C级:有缺点的临床试验或分析性观察性研究。

D级:系列病例分析和质量较差的病例对照研究。

E级:专家个人意见、个例报告 。

外链出处对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个人觉得其等级应该在C级以下,也就是也就是可信度并不高,可能大部分都在D和E级,不止这么看对否?

这一点,你只要随便问一个药学人士他都会明确的告诉你。你如果除我之外,不认识任何药学专业人员,那么我可以理解。不过既然你不认识专业人员,又没有询问过,却拿中药不做双盲对照来指责中药。

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呢?

我没有指责,只是在询问,
法规是存在的,但是法规的执行情况如何呢?有没有某些药物借着传统的,国粹的旗号,无视法规的严肃性,想办法规避法规?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中药,包括注射剂,中成药和传统制剂,针对哪些疾病做过了什么样的双盲实验?是严格按照现在临床试验的规范进行的吗?恕我孤陋,若有,请兄台给出出处,我也好前往学习!
如果口气让您受伤,我很抱歉,但问题的核心不变。

对于一个声称自己不懂这方面的知识,却还要评价这一方面的科学性、合理性的人,你觉得用怎样的形容词来形容比较合适呢,戾气、狂妄,还是其他什么呢?

当你评判一个事物的时候,最好还是花一点时间去了解它到底是什么的为好。

如果你真的是对此不了解,想学习相关的知识,那么我很乐意给你解释外行对此的各种困惑。当然,还要看是否有时间

外行人的问题,外行人的评价就不被接受, 给出解答即可,各种的关节之处,您若愿意,可否告知?至于语气,确实没想到,抱歉。

如果你认为你的质疑是有理有据的,比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的一个国家一类学科存在的理由更充分,我不解释就是不科学,不合理,对不起,我还真没有这个义务,也没这个兴趣来弥补你的无知

在你的整个回复里,我看不出一点你读过药理学,内科学,生理病理学的痕迹,你提出的问题往往在这些书里都有解答,而你不愿意花时间去看一看,而是捉住别人拼命的问一些教科书里就有的答案,反复的问,一而再再而三的问。而且不是以一种提问的方式来询问,反而是一种先下了判断,你拿不出证据就是不科学的姿态。

抱歉,我对这样的对话一点兴趣都没有。因为这完全是单向的交流,是我在讲课。这不是我来西西河的目的。

我的问题非常清楚,学科存在的科学性,合理性不是我关注的,不知道的才问,问的方式可以不好,但问的问题却是真,您若是专家,不是点拨一下,胜过我们去翻书吗?

你如果把你的疑问整理下,比如

1、中药是否做临床实验,是否采用双盲对照的实验方法

2、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如何构建诊断治疗体系的,如何根据临床症状判别阴阳。

虽然问题问的不那么专业,或许还算一种对话的形式。

问题是,我不是要问这些啊,我是关心检测疗效啊。

开口闭口:我认为从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医学,确实伟大,甚至堪称奇迹!

抱歉,我不耽误你追寻你的奇迹去。

这是我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用了点内心赞叹的词,因为毕竟天花已经灭绝了,小儿麻痹也被控制了,大部分传染病儿都能治疗了,我赞叹一下,只是个人观点不同而已,又怎么了?

至于肺结核,我已经给懒厨推荐过《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请阅读相关章节,你如果是真心请教,不看书,起码也要百度一下吧?

那本书是经典的方法学,如果你乐意,也可以去看看知母对LL-37表达的影响、黄芪对Th1,Th2细胞分化的调控,以及他们对耐药结核杆菌的体内增值的影响之类的文献。

这个,还是要谢谢的

家园 我们很多人都抱着对传统事物的美好想像

然而这种态度在实际中是非常不可取的.

中医,也许在某一时段,或者说某一领域,确实领先了世界好多.但在现在西医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为什么落后了?虽然,研究经费没有西医多,但至少还有国家的力量体现在中医研究吧.然而,新中国建立那么多年,中医的进步在哪里?

所以,我想问一下,如果要研究中医。那么中医至少应该在二个方面有研究价值。

一、哪一种疾病的首选疗法是中医。

二、中医在医疗的整个过程中,哪一方面有独到之处,是超过西医的。

回答了这二个问题,才有研究的必要。

否则现在打火机都出来了,一个博士去研究如何更好地钻木取火,这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