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09:楚熊虔——余必自取 -- 桥上

共:💬84 🌺28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原诸国交通婚姻,根本就是一家

楚子被称为蛮夷,被摒弃在外,意见很大

当时以宗周为核心。各个分封国其实是一体的。平时无事就通婚打架,但遇到蛮夷入侵还是团结对外的,甚至被灭国了还要帮助重新建国。说那个时候已经认同了文化的华夏应该没错

家园 关于旌与旒

相当有启发意义。

中国古文化对旌旗的重视,远超过了其他文明体,其中大有深意。

家园 同感

华夏各支系应当有很晚近的同源关系,是由“一小撮”扩散开来的。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09附:楚灵自取19/21

《昭十三年传》:

楚师还自徐,吴人败诸豫章,获其五帅。((p 1348)(10130205))(108)

我的粗译:

楚国的大军围攻了“徐”以后撤回,被吴人在豫章之上截击,部队溃败,五名主将都损失掉了。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获其五帅”曰:

即去年《传》之率师伐徐者,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是也。

“楚”——“为郢”,推测位置为:东经112.18,北纬30.42(纪南城遗址)。

“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40,北纬33.35(泗洪县-半城镇,庄二十六年后)。

“吴”推测位置为:东经119.62,北纬31.84(葛城遗址,江苏最早西周至春秋城址。阖闾以前)。

“豫章”乃水名,综合考虑,当为淮水之与今东淝河交汇处以上部分,此处之“豫章”我推测当是在所谓“豫章之汭”,推测其位置为:东经116.74,北纬32.62(淮水与今东淝河交汇处)。

关于“豫章”和“豫章之汭”所在,我在前面有较系统地讨论,如有兴趣请移步《春秋左传注读后 补充与修正 豫章与淮 上》《春秋左传注读后 补充与修正 豫章与淮 下》

————————————————————

《昭十三年传》:

平王封陈、蔡,复迁邑,致群赂,施舍、宽民,宥罪、举职。召观从,王曰:“唯尔所欲。”对曰:“臣之先佐开卜。”乃使为卜尹。使枝如子躬聘于郑,且致犨、栎之田。事毕弗致。郑人请曰:“闻诸道路,将命寡君以犨、栎,敢请命。”对曰:“臣未闻命。”既复,王问犨、栎,降服而对,曰:“臣过失命,未之致也。”王执其手,曰:“子毋勤!姑归,不穀有事,其告子也。”((p 1348)(10130206))(109、108)

我的粗译:

平王(楚平王)重新封立了陈国和蔡国,让那些被楚灵王迁离原来城邑的族众都返回了原地,论功行赏,还普遍发放了赏赐,放宽了对“民”的管制,赦免了罪犯,提拔了有才能的人。

然后他召来了“观从”,这位“王”发话说:“唯尔所欲。(你想要什么都行。)”回答是:“臣之先佐开卜。(臣下的先人是辅助占卜的。)”他就任命“观从”当了卜尹。

派枝如子躬出访郑国,并委派他把犨、栎之田归还回去。但访问的礼仪都完成了,他也没什么动静。郑人坐不住了,就问:“闻诸道路,将命寡君以犨、栎,敢请命。(我们听到传言说,您是来让寡君接收犨和栎的,斗胆请您发令吧。)”他回答:“臣未闻命。(臣下没听说这个命令。)”等回到楚国复命,“王”(楚平王)就问他犨和栎的事,他马上脱去礼服回复说:“臣过失命,未之致也。(臣下犯了错误,没能执行主上的指令,没能把犨和栎还给他们。)”“王”立刻上前抓住他的手说:“毋勤!姑归,不穀有事,其告子也。(不必如此!您先回去,下回不穀要是有什么事,还会想着大人。)”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此处(召观从,王曰:“唯尔所欲。”)云:

观从劝子干杀弃疾,而弃疾召而用之,即宥罪举职之例。

杨伯峻先生注“臣之先佐开卜”曰:

《诗大雅绵》“爰契我龟”,毛《传》:“契,开也。”《周礼春官卜师》“掌开龟之四兆”,郑玄《注》:“开,开出其占书也,《书金縢》曰‘开籥见书’。”则开有二义,刻龟曰开,取阅卜占书亦曰开。佐谓为卜师之助手。

杨伯峻先生注“乃使为卜尹”曰:

《楚世家集解》引贾逵云,卜尹,即卜师,大夫官。

杨伯峻先生注“使枝如子躬聘于郑”曰:

《广韵》“枝”字注,枝如,复姓。

杨伯峻先生注“且致犨、栎之田”曰:

杜《注》:“犨、栎本郑邑,楚中取之。平王新立,故还以赂郑。”元年《传》云“楚-公子围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犨、栎、郏”,杜《注》:“三邑本郑地”,则楚取三邑在鲁昭公即位前。

“事毕弗致”石蕴玉《读左卮言》云:“大夫出疆,苟利社稷,专之可也。”

杨伯峻先生注“降服而对”曰:

杜《注》:“降服,如今解冠也。谢违命。”然僖二十三年《传》云:“公子惧,降服而囚”,杜《注》谓“降服,去上服”,两《注》不同。此降服亦请罪之表示,当同去上服之义,非汉、晋之免冠也。

杨伯峻先生注“臣过失命”曰:

孔《疏》:“言臣罪过,漏失君命。”过与故为双声,古韵读亦近,疑此过犹言故意。

杨伯峻先生注“子毋勤!”曰:

王念孙云:“勤犹辱也。”说详王引之《述闻》。此辱指降服言。

杨伯峻先生注“姑归,不穀有事,其告子也。”曰:

其犹将也。杜《注》:“王善其有权,有事将复使之。”

“陈”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8,北纬33.73(淮阳县城)。

“蔡”——“上蔡”推测位置为:东经114.25,北纬33.25(上蔡西南卢岗乡-翟村东二郎台周围。蔡国故城遗址,长方形城,东2490,西3187,南2700,北2113。西周至昭十三年(前529),蔡;昭十四年(前528)至战国,楚。昭十一年蔡灭,昭十三年复封于新蔡,哀元年因楚围请迁,哀二年迁于下蔡——州来)。

“蔡”——“新蔡”(杨注:蔡,国名,武王弟蔡叔度之后。此时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附近有故蔡国城。故城长一〇四九〇米,略成南北长方形。平侯迁新蔡,今河南-新蔡县。昭侯迁州来,谓之下蔡,今安徽-凤台县。一九五五年五月曾在安徽-寿县发掘蔡侯墓,并出土有蔡侯钟、蔡侯盘及吴王光鑑等遗物(三种)。此地离凤台县极近,故蔡侯葬此。《史记》有《蔡世家》。宣公二十八年入春秋。春秋后二十一年,蔡侯-齊四年灭于楚。然据程恩泽《战国策地名考》及苏时学《爻山笔话》,战国时又复建国于今湖北-巴东县、建始县一带,更至楚宣王八年时,而蔡始亡。#《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新蔡县”,班固自注:“蔡平公自蔡徙此,後二世徙下蔡。”王先谦《补注》引钱坫云“吴迁昭侯于州来,即下蔡也。”又引吴卓信云:“平侯徙此(新蔡),事不见《经》、《传》,惟见杜氏《释例》。”传世器有蔡子匜,杨树达先生谓为蔡平公所制,详《积微居金文说》卷六。#杜《注》:“吴乘舟从淮来,过蔡而舍之。”#蔡本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后迁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今则入吴,因吴师迁州来,今安徽-凤台县,亦曰下蔡。),推测位置为:东经114.99,北纬32.75(新蔡二高周围,有遗址,省保。昭十一年蔡灭,昭十三年复封于新蔡,哀元年因楚围请迁,哀二年迁于下蔡——州来)。又:如据陈伟先生,则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4.7,北纬32.6(先秦、汉晋-新蔡故城实应在北魏以后的新蔡县治以西、汝水南岸一带。——陈伟 《楚“东国”地理研究》 (p 022))。

“郑”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犨”推测位置为:东经113.15,北纬33.67(平顶山-鲁山-前城村与后城村处犨城故城)。

“栎”——“櫟”推测位置为:东经113.47,北纬34.16(栎——历,约等于禹县老城。只有战国遗址,近方形城,东1600,西1750,南1850,北1500。战国:韩)。

家园 没多少感情还想望中原大好河山,得理不饶人,应该的

楚王先祖颛顼

再先祖鬻熊是文王老师,肯定出力很多

结果后代才是子爵,仅仅是个名号,筚路蓝缕,开启山林才有了楚国

后来一任周王还死在汉江流域(提供坏船)

没多少感情还想望中原大好河山

得理不饶人,应该的

家园 楚平王和晋惠公也差不多嘛

都是上了台之后就不肯割地了,呵呵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09附:楚灵自取20/21

《昭十三年传》:

他年,芋尹申亥以王柩告,乃改葬之。((p 1349)(10130207))(108)

初,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不吉。投龟,诟天而呼曰:“是区区者而不余畀,余必自取之。”民患王之无厌也,故从乱如归。((p 1350)(10130208))(108)

我的粗译:

下年,芋尹申亥上报了那位“王”(楚灵王)下葬的棺椁所在,于是为他改葬。

当初,灵王曾经占卜,占辞是:“余尚得天下!(我将会领有天下!)”但没得到吉兆,他一生气,把占卜用的龟甲摔在了地上,对天叫骂说:“是区区者而不余畀,余必自取之。(就这区区一点东西都不肯给我,我一定自己拿到手!)”但那些“民”都害怕这位“王”太贪心了,所以才像赶着回家那样纷纷投向了反叛者。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余尚得天下!”曰:

杜《注》:“尚,庶几。”表希冀之副词。此命龟之辞。

杨伯峻先生注“民患王之无厌也”曰:

所欲无满足时,既与晋争霸,又屡兴师、兴役,又夺诸臣田邑。

《昭十三年传》:

初,共王无冢適,有宠子五人,无適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齊,而长入拜。康王跨之,灵王肘加焉,子干、子皙皆远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厭纽。鬭韦龟属成然焉,且曰:“弃礼违命,楚其危哉!”((p 1350)(10130209))(108)

我的粗译:

当年,楚共王没有嫡长子,只有五个比较受宠的庶子,因此不知道挑谁当太子好。于是他就隆重地祭祀了各路山川之神,向他们祈祷说:“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请诸位上仙在我这五个儿子里挑一个出来,将来接替在下主持社稷。)”接着,他选出一块玉璧,呈献给各路神仙看,对这些神仙报告说:“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要是哪个儿子能够正对着这块玉璧下拜,我就当他是各位上仙瞩意的人了,上仙的决定,谁敢违之?)”

然后,他带着他当时信任的、而且没生儿子的如夫人巴姬,把那块玉璧埋在了祖庙前的院子里。又下令那五个儿子先斋戒,再挑了日子让他们依长幼顺序进入祖庙拜谒祖先。

到拜谒那天,后来的康王年纪最大,他下拜时,两脚正好跨在埋着的那块玉璧两边;后来的灵王下拜时,那块玉璧正好在他的手肘下面;子干和子皙下拜时,都离那块玉璧很远;后来的平王那时候还很小,是抱进来的,他拜了两次,拜下去的地方都正好压在那块玉璧用来穿绳悬挂的纽上。

求神的结果传出来以后,鬭韦龟就把他儿子成然(蔓成然)托付给了后来的平王,他还说:“弃礼违命,楚其危哉!(不按“礼”的规矩办,违背了先王的意愿,楚国怕是要遭难了。)”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共王无冢適”曰:

据襄十二年《传》“秦嬴归于楚,楚司马子庚聘于秦,为夫人宁”,则共王嫡配为秦嬴,无子。

杨伯峻先生注“乃大有事于群望”曰:

遍祭名山大川。名山大川为群望。大有事,遍祭也。

“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杜《注》:“巴姬,共王妾。大室,祖庙。”

杨伯峻先生注“再拜,皆厭纽”曰:

纽,《广雅释器》云:“印谓之玺,纽谓之鼻。”凡器物之隆起如鼻者皆谓之鼻,《考工记玉人》:“駔琮七寸,鼻寸有半寸。”鼻有孔,所以穿组。此璧当亦有鼻。厭同壓(压),壓纽即当璧。

杨伯峻先生注“弃礼违命,楚其危哉!”曰:

杜《注》:“弃立长之礼,违当璧之命,终致灵王之乱。”然共王死,康王立,是立长也。杜误。疑弃礼违命言不当祈神立嗣也。

“楚”——“为郢”,推测位置为:东经112.18,北纬30.42(纪南城遗址)。

“巴”(杨注:巴,国名,据昭十三年《传》“楚共王与巴姬埋璧”之文,则姬姓。旧说四川省-重庆市有江州故城,即古巴国。然以《传》文考之,巴必与鄧相近。庄十八年《传》又云“巴人叛楚,而伐那处”,文十六年《传》又云“秦人、巴人从楚师,遂灭庸”,是巴国当在楚之西北。春秋之世,巴国可能在今湖北省-襄樊市附近,迁入夔门,则战国时事。说参童书业《古巴国考》、顾颉刚《史林杂识牧誓八国》。#巴人取那处之后,又进而攻楚都之城门。其时楚文王已迁都于郢,郢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之纪南城,那处即在其北。巴国当在襄阳附近。#巴,疑即巴人之巴,或云今四川-重庆市。),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2,北纬30.5(长阳县一带)。

《昭十三年传》:

子干归,韩宣子问于叔向曰:“子干其济乎?”对曰:“难。”宣子曰:“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难?”对曰:“无与同好,谁与同恶?取国有五难:有宠而无人,一也;有人而无主,二也;有主而无谋,三也;有谋而无民,四也。有民而无德,五也。子干在晋,十三年矣。晋、楚之从,不闻达者,可谓无人。族尽亲叛,可谓无主。无衅而动,可谓无谋。为羁终世,可谓无民。亡无爱征,可谓无德。王虐而不忌,楚君子干,涉五难以弑旧君,谁能济之?有楚国者,其弃疾乎!君陈、蔡,城外属焉。苛慝不作,贼伏隐,私欲不违,民无怨心。先神命之,国民信之。芈姓有乱,必季实立,楚之常也。获神,一也;有民,二也;令德,三也;宠贵,四也;居常,五也。有五利以去五难,谁能害之?子干之官,则右尹也;数其贵宠,则庶子也;以神所命,则又远之。其贵亡矣,其宠弃矣。民无怀焉,国无与焉,将何以立?”宣子曰:“齐桓、晋文不亦是乎?”对曰:“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佐;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下善齊肃;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是以有国,不亦宜乎?我先君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宠于献;好学而不贰,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馀、子犯以为腹心,有魏犨、贾佗以为股肱,有齐、宋、秦、楚以为外主,有栾、郤、狐、先以为内主,亡十九年,守志弥笃。惠、怀弃民,民从而与之。献无异亲,民无异望。天方相晋,将何以代文?此二君者,异于子干。共有宠子,国有奥主。无施于民,无援于外;去晋而不送,归楚而不逆,何以冀国?”((p 1350)(10130210))(114、108)

我的粗译:

回到当前,这年早些时候,子干从晋国回归楚国去争王位,晋国执政的韩宣子(韩起)就问叔向:“子干其济乎?(子干能成事吗?)”叔向回答说:“难。”

宣子再问:“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难?(那些人都反对楚灵王,应该像都去市场买东西一样,一拍即合,为什么还难呢?)”

叔向又答道:

没有共同的目标,能和谁来共同对敌呢?要想当上国君,如果遇到五种情况就很困难:第一,虽有先君的认可但没有人追随;第二,虽有人追随但没有内应;第三,虽有内应但没有谋略;第四,虽有谋略但没有“民”拥护;第五,虽有“民”的拥护但本人未能直接施恩于“民”。

子干在晋国呆了十三年,在晋国和楚国追随他的人,没听说有什么能人,可以说是没有人追随。他的家族已经全被灭掉了,亲戚又都背叛了他,可以说是没有内应。现在楚国并没有什么破绽,他却开始行动,可以说是没有谋略。他长期在外客居,可以说是没有得到“民”的拥护。他被驱逐的时候没有人表现出爱戴他的意思,应该说他本人并没有直接施恩于“民”。现在的楚王虽然残暴,但心胸并不狭窄,要想让楚国以子干为君,就得克服那五道难关,还要杀掉原来的楚王,谁能办成?

最后取得楚国的,应该是弃疾吧!弃疾统治着陈国和蔡国,而且方城之外都归他管。在这个区域中,没有苛刻繁重的负担,盗贼也都不敢嚣张,弃疾自身虽有私欲但都没坏了规矩,“民”也就没太大意见。这样一来,祖先和神灵都授命于他,“国”内的“民”也都信任他。而且过去芈姓(楚国王室所属的部族)有乱的时候,最后都是年纪最小的王子成为君主,这是楚国的惯例。

这样来看弃疾:第一,他得到了神的支持;第二,他有“民”的拥护;第三,他通过管治已经普遍地直接施恩于“民”;第四,他曾经受先王的宠爱;第五,他继位符合惯例。有这五点优势,对比子干面临的五道难关,又有谁能够阻止弃疾成事呢?

而且子干曾担任的职位,不过是右尹;在王子之中,他又只是庶子;根据神的意旨,他离王位又很远。他的身份既不显贵,又没得到君王的认可,“民”不怀念他,“国”内也没家族支持他,他靠什么得到王位?

宣子又问:“齐桓、晋文不亦是乎?(当初齐桓公和晋文公不也是这样吗?)”

叔向答道:

齐桓公是卫姬的儿子,有宠于齐僖公;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为他的辅佐;有莒国和卫国当他的靠山;有国氏和高氏两大家族作他的内应;他本人从善如流,办起好事来效率很高;而且他不贪图财物,不放纵私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这样的人得到齐国,不亦宜乎?

再说我们的先君文公,那是狐季姬的儿子,有宠于献公;他既好学又专心致志,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五名“士”跟随他。他还有先大夫子馀(赵衰)和子犯(狐偃)作为他的腹心,有魏犨和贾佗是他的股肱,有齐国、宋国、秦国和楚国当他的靠山,有栾、郤、狐、先四大家族为内应。虽然他流亡了十九年,但回国为君的意志却越来越坚定。惠公和怀公不肯好好对待“民”,“民”也就转而拥护我们文公。何况献公已经没有别的公子,“民”也就只能指望我们文公。上天正庇佑晋国,除了我们文公还能支持谁呢?

子干和这两位君主不同的地方有:楚共王另有宠子,“国”内已经有了实际的主宰,子干本身又没有直接施恩于“民”,在外部也没有靠山,离开晋国的时候晋国没有派兵相送,回到楚国的时候楚国没有人来迎接,他凭什么指望能领有他们的“国”?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同恶相求,如市贾焉,何难?”曰:

服虔谓“国人共恶灵王者如市贾之人求利也”,则同恶泛指恶灵王之人。顾炎武《补正》引傅逊曰:“同恶谓同谋造乱之人,如薳居、蔓成然之属。”此又一说。杜《注》谓“弃疾亲恃子干,共同好恶”。然召子干者非弃疾,其说更不足信。召子干者乃蔡之观从,从求子干、子皙以复蔡。同恶固泛指恶灵王者,亦包括子干。

“王虐而不忌”俞樾《平议》:“灵王虽暴虐,而尚不忌刻,观其赦芋尹无宇及使穿封戌为陈公二事,殊有君人之度。”

杨伯峻先生注“君陈、蔡,城外属焉”曰:

杜《注》:“城,方城。时穿封戌既死,弃疾并领陈、蔡。”《楚世家》作“方城外属焉”。

杨伯峻先生注“芈姓有乱,必季实立,楚之常也”曰:

文元年《传》云:“楚国之举,恒在少者。”平王为共王幼子。

杨伯峻先生注“有五利以去五难”曰:

五难即子干之无人、无主、无谋、无民、无德。

杨伯峻先生注“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佐”曰:

《管子小匡篇》:“管仲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请立为大司理。’”又见《韩非子外储说》。鲍叔牙已见庄八年《传》。

杨伯峻先生注“从善如流,下善齊肃”曰:

古有上善、下善。《老子》:“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此“下善”似指一般行动。齊、肃并有疾速之义,故《传》以齊肃连文。《国语楚语下》曰,“敬不可久,民力不堪,故齊肃以承之”,韦《注》云:“肃,疾也。”王引之云“齊亦当为疾”,是也。《礼记玉藻》云:“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齊遫。”齊肃、齊遫义并同。说详杨树达先生《读》。

“晋”推测位置为:东经111.31,北纬35.62(成六年后,新田遗址,4000万平方米,在同一区域内有6座城址。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

“陈”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8,北纬33.73(淮阳县城)。

“蔡”——“上蔡”推测位置为:东经114.25,北纬33.25(上蔡西南卢岗乡-翟村东二郎台周围。蔡国故城遗址,长方形城,东2490,西3187,南2700,北2113。西周至昭十三年(前529),蔡;昭十四年(前528)至战国,楚。昭十一年蔡灭,昭十三年复封于新蔡,哀元年因楚围请迁,哀二年迁于下蔡——州来)。

“城”——“方城”推测位置为:东经113.22,北纬33.34(方城县-独树镇-杨武岗村南)。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卫”推测位置为:东经115.10,北纬35.66(濮阳县-高城村南,安寨、七王庙、冯寨、东郭集、老王庄。僖三十一年——前629,卫迁于帝丘)。

“莒”——“莒父”(杨注:莒,国名,《郑语》“曹姓邹、莒”,以莒为曹姓,恐另一莒。此莒国,春秋后五十年为楚所灭,见《楚世家》。传世彝器有中子化盘,记楚简王伐莒,见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据文八年《传》及《世本》,当为己姓,旧都介根,在今山东省-胶县西南;后迁莒,今山东省-莒县。据《鲁语下》“晋信蛮夷”之语,则当时人以蛮夷视之。#据《山东通志》,今莒县即莒国,一云,即鲁之莒父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8.83,北纬35.58(今莒县县城,春秋初莒国迁来)。

“宋”推测位置为:东经115.60,北纬34.38(宋国,商丘-老南关。有遗址,西3050,南1100以上,北1400。东周)。

“秦”——“雍”推测位置为:东经107.39,北纬34.50(雍,凤翔南古城。有遗址,不规则长方形城,3480╳3130,1000万平方米,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

通宝推:楚庄王,
家园 子干如此叛军为啥拥立他呢?

这是什么原因?

家园 我只能猜测,

首先,那番话虽是分析,但都是朝一头说,实际无疑子干没那么不堪,何况一般而言。立后以长,子干是最年长的。另外,弃疾似乎我感觉很有欺骗性,让人觉得人畜无害,让人忽略了他。

家园 这帮人一会儿一个名字,你是咋对应上的呢?

蔡公之命召子干、子皙,及郊,而告之情,强与之盟

过一会儿就变成了:

楚-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弃疾、蔓成然、蔡-朝吴帅陈、

你翻译了之后,按顺序能对应知道子干是公子比,可是对一个小白来说,有啥办法诀窍能得到这种对应么?查手册就太复杂了

写这个的人是啥想法呢,在一段之内还要改改名,也没登基啥的嘛

家园 有道理

兄台说的对,弃疾的确具有欺骗性

家园 谢谢回复

我对这个可是费了老劲了,尽管有杨先生的注。后来我还给一些重要人物加了标签,包括姓氏名字号,所有出现的段落中不同的名称都标着。

至于写的人,并不是一个人,《春秋经》当然是史官写的,显然不止一位,好几百年。而且他们没自主权,外国来的内容只能抄,本国的则有规矩管着。《左传》则是累积的形成的,最后从记忆成书者也没有精力一一改过来,何况叙述中有原来叙述者的意向,有些称呼还很生动,反映在不同情境下应该有的称呼,也不是那么容易统一的。

家园 我也是在您的启发下想到这个可能性的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09附:楚灵自取21/21

《昭十四年传》:

楚令尹子旗有德于王,不知度,与养氏比,而求无厌。王患之。九月甲午,楚子杀鬭成然,而灭养氏之族。使鬭辛居郧,以无忘旧勋。((p 1366)(10140501))(108)

我的粗译:

楚国的令尹子旗(蔓成然,鬭成然)有恩于现在这个“王”(楚平王),但他不知进退,和养家勾结在一起,不断地向这位“王”索取,这位“王”烦了。到下一年,我们的昭公十四年(公元前五二八年,周景王十七年,楚平王元年,晋昭公四年),九月甲午那天(杨注:甲午,三日。),楚子(楚平王)杀掉了鬭成然(蔓成然,令尹子旗),还灭掉了养氏之族。随后让鬭成然的儿子鬭辛去了“郧”(为郧公),算是不忘记他们家族过去的功劳。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楚令尹子旗有德于王”曰:

杜《注》:“有佐立之德。”详去年《传》。

杨伯峻先生注“使鬭辛居郧,以无忘旧勋”曰:

杜《注》:“辛,子旗之子郧公辛。”郧详桓十一年《传》并《注》。旧勋恐不仅指子旗佐立之功,令尹子文曰鬭穀於菟,为楚令尹者二十八年,楚庄所谓“子文无后,何以劝善”者也。楚平盖亦指此。

“楚”——“为郢”,推测位置为:东经112.18,北纬30.42(纪南城遗址)。

“养”(杨注:养甥、聃甥皆鄧大夫。#《年表》作“邓甥曰,楚可取”云云,则太史公以三甥之甥乃亲戚之称,杜《注》云“皆邓甥仕于舅氏也”,盖本此。#襄十三年《传》称养由基为养叔,则其人姓养名由基字叔可知。昭三十年《传》云“楚子使监马尹大心逆吴公子,使居养”,则楚有养邑,由基或以邑为氏。养由基善射,见成十六年《传》。《战国策西周策》云:“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杜《注》:“养氏,子旗之党,养由基之后。”#杜《注》:“二子奔楚,楚使逆之于竟也。养即所封之邑。”养当在今河南-沈丘县今治南沈丘城之东,临安徽-界首县界。),推测位置为:东经115.38,北纬33.01(临泉-杨桥镇-费街)。

“郧”(杨注:郧音云,国名,杜《注》谓“在江夏-云杜县东南”,则当在今湖北省-京山县西北,然据《括地志》及《元和郡县志》则当在今安陆县,恐今安陆县一带均古郧国。程大中《在山堂集》有《郧子国考》。#郧今湖北-京山县-安陆县一带,详桓十一年《传》“郧人军于蒲骚”《注》。至《云梦县志》谓云梦县有楚王城,为昭王奔郧时所筑,未审确否。),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5,北纬31.01(楚王城东南边约100米处(今交管所位置))。

————————————————————

《昭十六年经》:

楚子诱戎-蛮子杀之。((p 1375)(10160002))(108)

《昭十六年传》:

楚子闻蛮氏之乱也与蛮子之无质也,使然丹诱戎-蛮子-嘉杀之,遂取蛮氏。既而复立其子焉,礼也。((p 1375)(10160202))(108)

我的粗译:

两年后,我们的昭公十六年(公元前五二六年,周景王十九年,楚平王三年,晋昭公六年),楚子(楚平王)听说蛮氏那里发生了动乱,而且得知他们的酋长蛮子没有威信,就派了然丹(右尹子革,郑丹)把戎-蛮子-嘉诱骗来杀掉了,接着攻取了蛮氏。以后又重新立戎-蛮子-嘉的儿子为酋长,这合于“礼”的要求。

一些补充:

“楚”——“为郢”,推测位置为:东经112.18,北纬30.42(纪南城遗址)。

“蛮氏”(杨注:蛮氏,据杜《注》,即昭十六年戎蛮,当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南,汝阳县东南,哀四年楚灭之。#蛮氏已见成六年、昭十六年《传》并《注》,其地在霍之西三十余里。),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5,北纬34.1(岘山)。

————————————————————

至此,楚平王坐稳了王位,楚国又完成了一次“芈姓有乱,必季实立”、“楚国之举,恒在少者”的轮回。

家园 少子才能坐稳这个现象和游牧民族很像

难道楚国的女性不“守贞”,或者说出轨率太高,只有在岁数很大的时候失去吸引力的情况下生出的少子才是现任楚王真正的孩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