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邓特色,其一开始就公开宣扬:自己是开历史倒车 -- 海纳
假设有一位老爹,一天把两个宝贝儿子叫来,让他们各抒己志。一个说我要当千万富翁,另一个说要开创一个行业,引领潮流。老爹各给他们一千万,让他们去,然后对着他们的背影叹道,一个什么也得不着,另一个能得到他给予不了的东西。
两个人都表达了愿望,但一个只是欲望,另一个才是理想。欲望和理想的差别不仅在于目标,还在于表达者如何呈现自身。欲望所呈现的只是身体自我,这个自我要吃要喝,要玩要乐,仅此而已。理想所呈现的是有魂的自我,拥有进取心,热情,执着,并为自身面目勾画了蓝图,就待如何实现蓝图。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他要学习,与人合作,创造、发现,拥抱激情,还要经历失败,百折不挠。他的事业无论成功或失败,他必定在实践过程中建树自身的精神面貌,并且鲜明地向世界呈现出来,他的精神面貌就是老爹无法给予他的东西,也是他的确实收获,正因有这种精神因素的参与,他的愿望才能升格为理想。
再说有一位大牛,比如说斯大林,把主席和政委叫去,说革命需要一支军队,你们去办,但是我想知道你们将建设怎样的军队。政委根据猫论原理,提出要建立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每战必胜,革命必定成功。大牛点头同意,然后转向主席。主席说要建设一支人民军队,大牛问人民军队一定能打胜仗吗?主席说我也不知道,由人民自己决定。
一支军队要战无不胜有很多办法,像苏军那样炮弹当子弹用,或者美军那样飞机当机关枪使,都很有效。委员长没那么多炮,更没那么多飞机,但是他有印不完的委任状,外加江浙财阀相对较多的银元,一样可以战必胜,攻必取。这样的军队里,军人跟武器处于相同地位,都是工具,至于军人怎么想,属于次要问题。
在主席这儿,第一位的是人,包括人的尊严、价值,还有作为人民一份子的自豪感,创造历史的使命感,让人作为能动的主体参与到事业中来,组成一支军队。因有对人的关注,才有群众路线,来自群众,回到群众,和群众同甘共苦。这样的队伍首先是工作队,宣传队,然后才是战斗队。
主席的路子塑造了一大批人的,甚至好几代人的精神面貌,使他们收获了原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包括勇气、热情、使命感、主人翁精神、平等观念、主动性,还有坚毅、理智、纪律、智慧。猫论达不到这种效果,因为猫论仅仅肯定人的欲望,升不到理想层面。
用正确的论据得出错误的结论……
和现在某些特殊症候群很像。
依主席性格,说不知道的可能性不太大,更可能的答案是:只要是真正的人民军队一定是不可战胜的。
会有挫折、低潮,这已经被解放前的革命进程所验证,社会主义革命也不可能总是高潮。
毛时代为共和国打下的物质基础,河友们已经提到了,而且毛时代对人民精神烙印,也根本没有消失。对比一下改开三十年来对毛和文革的宣传口径,是毛在烟消云散,还是邓和精英在节节败退,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毛的思想不仅保护了人民,也保护了邓,不然单靠邓及其追随者的水平,根本挡不住统治中国三千年的精英阶级,而精英阶级真正掌权后,绝不会说至少还披着共产外皮的邓的好话。
与文革不同的是,上清算下。清算的规模应该远超过文革人数。
因为常年混经济版,所以刚好我对京东方比较有研究。京东方的前身是电子工业部下属的北京电子管厂(代号774厂)。到1992年,这个14000人的大厂,年营业收入仅8000万元,资产负债率达到90%,每个月都要借钱发工资,企业已经到了存亡边缘。
1992年9月2日,年仅35岁的王东升(浙江东阳人,毕业于杭州电子工学院)出任电子管厂厂长,开始对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股份制改造,削减臃肿的机构冗员,收拢涣散的人心,整顿厂区秩序(当时厂区内甚至有人养鸡);在无法引入外部资金的情况下,动员职工凑钱入股。1993年4月,北京电子管厂以经营性资产出资,2600多名干部职工以募集的650万元(只够发3个月工资)出资,加上银行的债转股,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北京东方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东升任董事长兼总裁。他又以职工手中募集的650万元为抵押,向银行获得了等额的贷款,这就是京东方的第一笔“种子资金”。
新成立的京东方,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为了解决现金流匮乏,公司与一家新加坡企业合作成立了东方恒通物业公司,把电子管厂的办公楼和部分厂区开发成为“东方花园”,吸引雀巢、ABB等著名企业入驻,再用租金收入维持公司运转。公司管理层全部从楼房搬到了简易房里办公,原有的生产也搬到了旧平房里。
机会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现代集团在2000年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引起韩国股市动荡。陷入分崩离析的现代集团,将分离出来的现代电子,更名为HYNIX半导体株式会社,而HYDIS(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是其负责液晶业务的子公司。到2001年,现代已经无力继续投资液晶业务,于是决定出售HYDIS的股权。
对于正在TFT-LCD产业门槛外寻找进入机会的京东方来说,这真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HYDIS拥有2代、3代、3.5代三条生产线,年产能达到300万片以上,在全球20余家面板企业中排名第9,它生产的17寸显示屏排名全球第三;它设有独立的研发机构,研发项目涵盖材料、配套零部件、液晶器件及设备,其正在积极研发的4次光刻技术以及液晶滴注技术,拥有300多项专利,其开发的FFS宽视角技术是全球三大主流技术之一;它还拥有完备的市场能力、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等资源。
-------------------------------------------------------------------
然后回答您的问题:
1. 北京电子厂的结局上文已经描述的很清楚了
2. 如果北京电子厂一直活得好好的,哪里轮得到35岁的王东升来掌舵?你可以想象现在中移动的老总会把位子让出来给一个35岁的年轻人嘛?
3. 资金主要来自员工筹集,而非原来的北京电子厂自身。北京电子厂最值钱的只是地皮和房地产,并且要租给外国公司才能获得现金流。这就是北京电子厂的价值?
4. 技术来自购买韩国现代公司,然后自身加强研发。而并非来自过去的北京电子厂自身。
您真行,一句话就把韩国人拼命三郎的精神抹得干干净净。真不知是不是美国政府刻意培养三星的手机和半导体来和苹果、intel来竞争?
照您这种说法,我觉得您和猴子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传承,懂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人都是猴子变的,不过变你的那只猴子特别一根筋。
但是太宽泛.解放前的历史波浪只是一个结论,中间是有非常详细的证明过程的.
解放后的社会主义革命自然也会有高潮低潮,但是如果不能详细分析原因,这种结论性的东西,对今后实际上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等过阵子闲下来,我再单开个贴,请您再去回答:)
难道"发展速度(识字率、人均寿命、死亡率、粮食增长率、发电量……………)"就是毛的事业?毛自己可从来没这么说过.莫非毛的事业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世界被压迫人民大团结(发展速度不过是毛的事业的结果,而从来不是目标),就变成您这里的"发展速度"了?您确定您不是朝廷派来的卧底?
---
其实您明白我在问什么,但是您却故意看不懂.结合您的另一个回帖,就是说您认为邓通过毛建立的列宁式政党,从上而下的破坏掉了毛的政策,换言之,这是一个历史的偶然,如果不是邓上台,而是别人,结果会不一样?
我过阵子单开一贴,还请您去详细做答.
最开始提出"邓翻毛的盘"的可是您.我只是一直试图往下详细讨论"翻盘"的偶然和必然性以及经验教训而已.
我现在感觉跟西左们说话太累了,阶级斗争的弦崩得太紧,我不过是接着"翻盘"的话题往下引了引,就一个个都觉得我要试图全盘否定毛时代似的.一个个对个人得失都看得太重,其实毛自己都不在乎的,呵呵.
我回头单开一贴,到时还请您赐教.如果不能总结经验教训,只凭一句"辩证2分性"这种类似跳大神的结论,其实对分析未来没有任何帮助.
那你具体说说,哪些行业或机器的水平停留在50年代?哪些在30年代?
还有,重工业包括哪些工业门类?你说得出来吗?
这么多年,一直都是“等我有空”,等到花都谢了、开始下雪了,终于抛了个“比较有研究”的京东方出来:
1992年774厂资产负债率高达90%。
92年,这都已经春天的故事了。万恶的“四人帮”已经在秦城住了16年了,歌中传唱的凳公画圈也过了13年,这774咋就越活越抽抽了?要知道,这774厂是1956年投的产,60年代是亚洲最大的电子管厂,多年一直号称中国最大、最强。
1976-1992,92年写厂史的话,这占了快一半。
这是摘自光明网的新中国五十年专题:
中国最早建成的现代化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坐落在北京东郊酒仙桥,由于这个地区电子企业集中,素有“电子城”之称。
北京电子管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工厂从1952年开始筹建,1956年正式投产。40多年来,先后生产过30多个系列600多个品种的综合电子器件,还为国家188个重点工程研制生产了配套的优质器件产品。1965年,中国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于北京电子管厂。当时,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几乎与欧美先进国家的研制工作同步。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电子管厂制定了向整机配套国家产业化靠拢、向节能技术靠拢、向监测手段电脑化靠拢和向国际市场靠拢的“四靠拢”产品发展方针,不断扩大产品出口。1990年正式投产的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具备了年产181万只彩管的生产能力。
北京电子管厂作为中国电子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正在加速产品结构调整,正积极探索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营模式。这座五六十年代的红旗厂,正以新的姿态,迎接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市场的挑战。
80年代以前,774厂一直是中国最大、最强的电子元器件厂,是中国电子工业和国防工业的骨干企业。中国第一块单晶硅、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项目都是774做的,774也是中国最早进行液晶显示技术研发的企业之一,1981年即已经试制成功TN-LCD液晶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老企业一旦一个项目成熟,就会被上级机关无偿划走,去建设新厂。仅774厂在全国援建的电子厂就多达20余家,70年还被分出去几个车间到贵州、四川、陕西等三线地区建厂(虹波745厂就是北京774的一部分搬迁到成都组建的,贵州振华的风光电工4433厂是以774为主援建的,陕西宝鸡的4401厂是北京774包建,当年一声令下,好人好马上三线,打上背包就走,4401宝光股份后来上了市,股票代码600379)。
774把利润、折旧、开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全部上交,纳入全国的统一计划调配去建新厂,这中间隐含的逻辑是:774厂职工退休养老、774厂更新改造所需的资金同样应该全国的统一计划调配上级拨付。
当然,我们知道,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大量进口粮食、化肥、轿车,涨工资、发奖金,加上洋跃进以及80年代大量引进最后未能形成产能和效益的浪费……,总之,一句话:中央没钱啦!
接下来,就很简单了,中央欠的钱(老国企上缴的利润、折旧、新产品,其实是企业的债权)不打算还了,让企业自己去扑腾,从79年开始实行“拨改贷”政策:
顺便说一下,与“拨改贷”同期开始试行的还有“利改税”:大中型国营企业利润55%作为税收上交,剩余部分,除了企业的合理留利外,采取递增包干、定额包干、固定比例和调节税等多种形式上交国家。
折腾二十年,然后说:国企的体制机制有问题,你看嘛,搞了这么多年,搞得快资不抵债了!
河里党史部分相关帖子很多。回帖里面精华的东西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