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共:💬252 🌺3049 🌵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家园 有些看法不大认同

首先说孙权战略失误多少有些不妥。当时关羽已威震襄樊,而曹操汉中失利受伤不过一年,但还不得不拼着老命来亲征,并动用敌情关系挑拨刘孙两家。说明曹魏已处于关键时期,存亡或已指望这一战了。曹操虽占天下四州,但中原连年战乱已民生凋零,财力物力的征招反不及刘孙这些未经大乱的地区。所以在刘备是处于战略进攻状态,而曹操则处于防守。后来的《止战疏》也说明这点

孙权应很清楚关羽如果打赢这一仗对东吴意味着什么,划江而治是不可能的,加上刘备有汉家血统,北伐若成功,江南就得俯首称臣,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南越王那种格局,身死国灭。

当年韩信不听部下建言,错过了三分天下的机会,孙权这样的雄主岂会坐以待毙呢。

家园 几个细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集团一说呢,还应首重精英人物,三国军制呢,曹魏有士家制度,孙吴有领军制度,蜀嘛,资料少,推测的话,可能也有军户制度,常引的一条资料就是诸葛亮建立连弩部队的记载。

三者虽有差异,但也有共性,都表现为努力把军队掌握在中枢手中的意思,这一点不难理解,只是形禁势格,真到了现实中,史不绝书的“部曲”“宗族”就来了。比如吕蒙传有条记载就很生动。

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滕,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

这条记载说明几点,1、部曲私兵的装备,比如服装,中枢是不管的。2、中枢对小集团有调控能力。3、并不是排斥部曲私兵,调控的目的还是为了增强整体战斗力。有战斗力的小集团,会增其兵。

荆州军政集团的精英对基层是具有相当的掌控能力,同时其势力来源也源自乡土,所以是有相当动机打回去的。考察一下夷陵之战中蜀军各督,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再腹黑一点,夷陵之战,荆州精英被大量消耗之后,蜀吴也就和平了。当然,这点是瞎猜。

二、承接第一点,再来谈谈关羽问题。

现代战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大量消灭敌方的有生力量。而在三国时期呢,消灭有生力量,我个人意见指的就是部队的精英,首脑。

三国的历史中,只要首脑没被消灭,这股势力仍有可能死灰复燃。刘备,曹操,袁绍等等都说明了这点。所以曹操诛吕布,孙权杀关羽,其实道理都一样。

至于关羽怎么死的,这个嘛,可以讨论。

但是,把关羽的脑袋送到曹营,总是孙权干的吧,这个和直接斩关羽,感觉没啥区别。

三、夷陵之战中曹魏的因素

劣势则是曹魏虎视眈眈,既有在战斗过程中遭到曹魏夹击的可能性,又有在战后孙吴彻底倒向曹魏的可能性。此战即胜,也无非是回到战前的战略态势,而天下有变的战机却已经错过了。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是嘛,这里的分析是种预测,可以这样预测,可以那样预测。

我个人的意见,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就是等曹魏介入。

这一点看看整个夷陵之战的过程:

221年7月,蜀军就打下了秭归。

8月,孙权就倒下曹魏。

然后就没事了。

222年一月,陆逊来挑衅,派宋谦来破了蜀五屯

刘备就不淡定了,先主传,记载很有意思: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
意思就是去年夏天打完秭归,刘备就回去了。

这里推测一下,我猜吧,打下秭归,刘备就准备收手了,后边发生的事,似乎是刘备受到了陆逊的挑衅。

但是拉到全国来看,魏这时有动作了。比如说曹真从西凉前线调回京都,负责东吴方向。这件事和刘备的军事动作孰先孰后呢,不好说,但是魏伐吴的军事准备,我个人推测,刘备应该是知道的。

后边就是夷陵对峙,夷陵对峙如果不是后期陆逊的水陆配合作战,仅就陆地形势来看,完全是一副天荒地老的节奏,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时,可以大胆的推测,与其说刘备准备正面进攻东吴,倒不如说是在拖住东吴的主力部队。

曹魏当然有自己的小心思,王朗和刘晔就代表不同的战略预期。联蜀伐吴,或是坐山观虎斗。二者都不能说错。谁知道战争会如何进展呢?八月夷陵之战结束,九月就是三路伐吴了。

所以说,我个人意见,刘备伐吴,不可能没有考虑曹魏的因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把曹魏做为自己的一大助力。估计还在打着重演湘水之盟的美梦。

可惜任何战略预想,都要靠最后的战果说话,这一败涂地嘛,就啥都别说了。我感觉对刘备打击最大的不是前军的火烧连营,而是马鞍山之败,这才是完败。

通宝推:桥上,
家园 没完呀

看看是不是少粘了一段

家园 电脑的原因

我都是在回复框里回复,这几天发上去总是莫名其妙的少几段,算了,不去管它。

家园 悄悄提醒一句

你说的年羹尧呢?

家园 也商榷一二。

一、关于地域集团。

三国的社会基础并无区别,蜀汉当然也存在宗族豪强。但是由于制度和历史遗留原因,三国各自的情况也有一些区别。蜀书中可查考的军政人物,豪强不多,明显不可能是豪强的不少,寒门居高位的比例显著高于魏吴。

这可能与蜀书的写作思路有关,不过从刘备集团的发展轨迹和政策来看,我认为蜀汉豪强势力最小,还是很有可能的。

当然相对小不是不存在,也不是没有影响力。只不过把一些宏观决策归结为地域集团影响的首要原因,甚至削足适履地夸大地域集团的影响,我觉得不太对。当然这不是针对面包叔的,而是说坊间流传有很多这么拿模型往里一套式的论调。

二、关于杀关羽。

古代由于人民组织程度觉醒程度都较低,英雄人物相应的在历史进程中所占比重更大,这自然没问题。

但我觉得吧,说到“英雄人物”对势力的重要性,首先才能上要达到英雄的标准。面包叔举出了几个例子,刘备曹操自不必说,袁绍的才能也不容小觑。相应的我可以举几个无能的例子:韩馥、张绣。

具体到关羽来说呢,关羽固然经略一方,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但说他能重新凝聚起荆州势力,或者说他对荆州的凝聚力在刘备阵营中无可取代,这我还真看不出来。

再看孙权砍了关羽的脑袋,同时把关羽俘获的于禁等人一股脑放回曹魏,这种不留后手的行为其实说明一个问题:

孙权当时也产生了错觉,觉得自己能一鼓作气消灭刘备。

这个错觉吧,我觉得是孙权一系列在后人看来不那么正确的行动的主因。

三、关于刘备的战略目的。

这一点面包叔分析得至为精当。我补充一点看法:

刘备即使能正面击破孙吴,夺回荆州,他也很难在荆州同时顶住魏吴的夹攻。而直接把孙权赶下海呢,这个不太现实。所以夷陵之战的战略目标,必然含有促使魏吴反目,重建孙刘联盟的部分。

刘备也做了点动作。曹操一死,刘备就以吊唁为名派了使节。曹丕却挥舞政治正确大棒,“恶其因丧求好”,“绝使命”。这一点影响了刘备的战略,导致刘备在江北布置了黄权一部,本军营垒式推进,缓攻待变。

曹丕这个决策嘛,我看是少爷脾气发作导致的昏招。坐山观虎斗自然不错,但得让虎斗得激烈一些嘛。

通宝推:桥上,
家园 这个想多了。

建安二十四年起刘备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即使取得全胜,最好的局面也就是完成隆中对。计算军事经济实力,仍然不及曹魏。中原河北由曹氏经营多年,怎么可能传檄而定。

当然,考虑到曹操的继承人是曹丕,如果让刘备走了刘邦的旧路,成功希望好像还真不小。但曹丕远不及乃父,是他掌权后才彻底暴露出来的。从这个观点看问题,是事后诸葛了。

家园 很同意这几点:

主席时代利益分配并不是绝对平均。

主席时代的利益分配模式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远不至于说不合适,这由新中国取得的社会建设成就可以证明。

主席时代,确实存在让人不满意的地方,改开也确实改善了其中一些。可我觉得更多是因为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是分配模式优化的结果。

家园 关羽,这个政治搞的啊……

确实是一言难尽……

外部和孙吴搞得僵,内部能把刘备集团起家的班底逼反,也是没谁了。这里多提一句,高调拒绝孙权求婚这件事上一点都没错的。拒绝没错,高调拒绝更是应该。但是,除了这件事,其它地方还是应该搞好关系,少点摩擦。

但话说回来,关羽是什么样呢,不光是我们今天怎么看,还得看孙吴高层是怎么看关羽的,毕竟我们知道一些事,当时孙吴不知道,反过来孙吴当时了解的一些情况,我们今天未必知道。

孙吴对关羽在荆州治理的认识,最有代表性的意见就是吕蒙和陆逊的对话,陆逊对关羽的缺点认识得很深刻,但是吕蒙同样指出了关羽的优势。对关羽的针对性计划就是让他麻痹大意:

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於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於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

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说这些意思呢,再回到你话

关羽固然经略一方,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但说他能重新凝聚起荆州势力,或者说他对荆州的凝聚力在刘备阵营中无可取代,这我还真看不出来。

经略一方,出类拔萃,这一点应该没什么异议。

就是说关羽在荆州到底具有怎样的影响力,只能说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有,既有荆州人士潘濬和关羽不穆,也有廖化诈死投蜀的事迹,同时孙吴高层也有关羽“已据荆州,恩信大行”的评价,所以嘛,在孙吴杀关羽的考量中,这一点至少是会考虑进去的。

家园

记得的,记得的。

家园 短篇再一则

与面包叔讨论想到的话题,因为侧重点不同,单独发出来。

史书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臧否人物的记载,这个风气在后汉魏晋时代很盛行。但识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尤其是缺乏充分的亲身接触而做出的判断,恐怕准确概率不会很高。当然在史书记载中这类判断往往很准,我认为其原因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不准的,史书也就不会记了。

所以说这种话往往不必太当真。三国志中有个很好的例子,陆逊在指挥夷陵之战期间,对孙权上疏:

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材,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

然而陆逊对诸将却是另一个口径:

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

这可以说明一点:这种对人物的臧否,往往是为某种目的服务的。我们读史,过于关注这类言论,是舍本逐末了。

另有一点有趣的,就我的阅读印象(我没做准确统计),三国志中这种记载是吴书最多。是吴书材料来源的问题,还是吴地这种风气最盛,我所不知了。

通宝推:桥上,楚庄王,李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没毛病,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老毛也是一样啊。

虽然战略上说美帝是纸老虎,但真打起仗来,还是要想三天三夜的。

家园 反过来的话他还怎么带兵?

底下的将领本来就急着出战,控制他们的躁动情绪才是对的。这恰恰说明陆逊懂得用兵,知道对什么人该说什么话,给孙权减压给手下加压。别说陆逊了,今天自己在外成家立业,跟父母长辈写信打电话的时候不同样是尽量报喜不报忧么?

家园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当曹操第二次南征,说出:“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表明他承认孙权的能力与地位。估计当时他也断定有生之年再难拿下东吴了。

而煮酒时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个人感觉笼络之意居多,虽然曹操视刘备是个难缠对手,但应在汉中之战后才正式承认他的能力与地位吧,否则他不会不采用刘烨的建议提早进占汉中。

三国之所以成为三国,是因为三位君主都雄才大略,尽可能地把握天时地利人和,各有所长,各有得失,最后大家都无法吃掉对方。而三位君主之后可以说是后继无人,难再维持鼎足之势。

个人看法,汉中之战后,刘汉与曹魏的实力对比应与1948年TG大败胡宗南后的实力对比吧。48年委员长还是有优势的,但也架不住三大战役的失败。而水淹七军后,可以等同于辽沈的锦州之战了,委员长也亲自督战,曹操亲征与这没什么两样,襄樊一失可以等同于辽沈之败,东北不再属于委员长一样,河南也不再是曹魏的了。

刘备是一直打着匡扶汉室、汉贼不两立的旗号与曹操争战的。赤壁前他一直在低谷徘徊,不过十年就位居汉中王与曹操平起平坐。这种上升速度,除了团队,没有土族们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是刘备的政治能力比曹操更有优胜的表现。

而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这么久,后方的异动不断,连荀攸这样的人到最后他都没有放过,证明如果他手里的烧火棒不再利索了,会死无葬身之地的,而孙权后来对他劝进,他都笑着说是架他到火上烤,也证明他的内部没有刘备这边那么团结。

襄樊之战,关羽就算能与曹操打成平手,以曹操的寿命来看,是要走袁绍老路的,天下势必再归刘氏。孙权的结局最好也只能走南越王的老路了。所以孙权这一刻动手合乎东吴的战略取向。

家园 是的。

我并不是说,陆逊这样做、这样说有问题。

我只是说把他的话全当真,就有问题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