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连续与离散——论音乐与中文 -- 赵美成

共:💬67 🌺267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听音确实是很主观的事情

一般来说低频多更浑厚,有种震撼人心的感觉。高频多更清亮,有种轻巧灵动的感觉。

不同的乐器频率响应范围不同,泛音不同,响度不同都会造成区别。比如俺觉得最震撼的管风琴,音域极宽,响度大,有一种金碧辉煌的殿堂感;小号嘹亮,振奋人心,难怪会拿来冲锋时用。至于国乐,我拿前人名句来形容了:琵琶连绵,大珠小珠落玉盘;笛子清幽,旧时月色梅边吹;古琴意深,灯穿哀弦照离席;凤箫声动,回首蓦在阑珊处。

通宝推:桥上,
家园 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质和形状决定的
家园 我建议大家多听京剧曲艺港台歌曲,体会中式唱功唱法和谱曲

而语言的特色差别主要是英文每个单词内部是连续发音的,哪怕是TOWN这么一个简单的,看似单音的单词其实也是几个音节连续发音的:类似于特-啊-呜-昂。这么说话效率很低,但给声乐艺术的发挥留下了空间,以及英语单词长短不一,加上用西方歌剧积累几百年的唱功、唱法,造成在唱绵长咏叹的西方歌曲时,感觉可能会好听一些。而用同样的方法硬套中文歌曲,如果歌曲作者文化水平不够,歌词平仄和曲调配合不好,就可能显得很生硬。毕竟改开才30年,而现在在大陆成名的词曲作者,都是当年半路出家,没什么文化艺术的科班背景,仅仅靠着自己的家庭背景,在多数老百姓还听革命样板戏的时候,就率先接触了一些西方音乐和歌曲,于是有人照猫画虎搞了一些西方式的歌曲,猛一听感觉耳目一新,就成名成功了。正所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生活,根据中国人自己的语言特点,早就积累了自己的一整套(或者说很多种)唱功、唱法和谱曲,这是一个音乐歌曲的宝库,不能以'土得掉渣'这种受西方文化洗脑的想法就盲目否定,当然,也并不是说一定要硬逼谁去欣赏一些过时的京剧、曲艺、地方戏,而是通过听戏,来了解中国人自己的唱功、唱法和谱曲到底是什么,再来有机灵活地学习现代歌曲的创作,这就是文化底蕴的积累。而不要本来自己还是半文盲,仅会码几字,哼几个曲儿,就装大腕,照搬硬抄西方,最后学不了下去了就埋怨自己的语言文化。

在这方面,过去的港台歌曲的创作值得学习,港澳方面是根据粤语的特点写歌谱曲,很多作者本身就有很深厚的地方戏的基础,比如老<上海滩>的篇头曲:"浪奔浪流,浪里分不清欢喜悲忧、、、"明显带有浓重的中国传统唱法特色。

而台湾方面是根据老国语的特点写歌谱曲,加上港台两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累,其歌曲在唱感方面就优美耐听很多,绝对不输于任何西方歌曲。

我本人很欣赏黄家驹的歌曲创作,他的粤语歌曲《光辉岁月》,《海阔天空》,《长城》都是我的最爱,比任何英语歌曲都更耐听,甚至不懂粤语的我,最初都不太知道他在唱什么。但要把它们都改成国语歌词来唱,就会失去部分唱感,哪怕是黄家驹自己改也是力不从心。所以这不是中文的问题,而是词曲的节奏和韵率的搭配的问题,需要长时间的文化积累、积淀和磨合。

家园 这个思路有意思。
家园 就像周易卦像是离散的

但是能指示万事万物。

离散和连续的矛盾是这个世界本质矛盾的一个重要表象。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