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医改也可能会出问题 -- 老广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是骗保,一查全露馅。我们这头几年就发生过类似的事,几百人涉案,都抓起来了。最后,钱一分不少都退回来了,骗保的判缓刑,办事的实刑。共产党的便宜不好占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按现在的政策当地的户籍人员可个人缴纳,有的城市是延长缴纳,有些城市是一次性补缴。
中国大城市妇产科人满为患,人口基数摆在那儿呢,美国还是少。
要说技术,成熟的技术,肯定是国内好。毕竟医学是个实践性强的专业。
但是,医学又不仅仅是实践性强的专业,同时还是变化非常快的专业,每5-10年知识更新一半,国外医学院教授最喜欢说的,就是:今天我教的东西,等你们毕业时可能已经被证明是错的了。
而国内医生更新知识不够快。不是因为不想,而是没有好的培训机制。加上最近医生们都在闹,希望按手术量/门诊量评级,摒弃发文机制。
这样好不好我也不知道,不过,如果医生不做科研,可能国内与国外的科研差距会拉得更开。
国外医生,至少我知道的美国医生,也有发论文压力,很多教学医院要求其住院医在培训结束前额外拿出2年做研究,也就是说本来5年普外2年专科培训的外科专科医生,要花9年才能当上正式医生,那时候大多已经快40岁了。而培训期间住院医的收入是5-8万刀,不管手术能力多好,不管一周上80还是100小时班,都只有5-8万刀。
所以在了解美国医生的培训过程,及其培养方式后,我不再信中文网站上说的什么美国医生太轻松,或者美国医生工资太高的话。
国内医生应该学美国医院的培训机制,这样年轻人能很快变成熟手,同时,应该提高国内医生的薪酬。
我是药厂的跑北京市场。医生这块算比较熟悉,可以聊聊我”听说“的情况。确实如您所说医生收入是多样的。挂号、处方、职称、奖金等等医院内部的收入占大头。写论文的也有 但那个钱不好赚 一个差不多过得去论文也得写仨月有的还要做大量的患者实践。现在差不多 普刊2000-4000,全国性的刊物10000起,北医大等核心刊物至少要30000起。
医生另一块大收入是药品带来的利润。讲课一般是外企的送红包方式。至少我知道的医生,几百不有人去,至少要2000起。一般是药厂在某个医院打进了一种新药,邀请医院临床医生做学术会或者使用一段时间后请临床医生过来开药品问题反馈会等。给学术费的多少取决与这个医生能开多少我的产品。这种方式医院比较容易接受,是外企的变相给红包吧。小医生一般给不多,科主任级别的基本就是年底马代、欧洲什么的开会或者安排去外企所在国家的公司总部,给的数字比较大。国内企业都会给开药的医生”回扣“,根据药品利润点位不一。有的一盒提5毛但是基药走的量很大,有的能提几百但是卖得少。平时去医院能发现有些人晃晃荡荡不看病背个书包乱窜,很可能就是医药公司的代理等着空儿给医生塞提成呢。
大多数临床的主治医生们挣得都是辛苦钱包括一些大三甲。能拿大头的是科室主任、药剂科主任和管药的副院。有些强势的科主任会要求医药公司把所有本科室开药的提成都给他,他进行二次分配用以控制科室医生。医生也不是想开多少药就行,上面还有药剂科管着,开多了会被审查。总之我接触的三甲、三级及二类医院的临床主治医生大多全算上月入1-2万这样。其中又外科、肿瘤等科室收入会比眼科、肛肠、口腔多一倍,因为开出的药贵量大提点也高。不能忽视的是基层临床大夫很辛苦,很多医生一个上午看七八十个号,上厕所时间都没有。有时候还挨骂。
社区是大方向错不了。我前一阵跑了大概能有7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中心。现在很多病治不好也死不了常年吃药,这些就比较适合在社区开药监控病情。对老人北京社区有医疗保障卡措施,知道得的什么病要吃什么药和计量,年纪大行动不便的直接送上门,隔一阵没见到马上有专人催电话或上门督促治疗。挂号才1块钱也很惠民。平时开健康讲堂,讲疾病防治等等。社区的自主灵活性程度也比较高,可以根据本区域情况酌情调整政策不像三甲转身慢。我见过一个类似”青年突击队“的社区卫生站,全是三十多岁为主的年轻医生,站长不到四十。白天6:30就开门,晚上十点才关门。开得早为方便老年人,晨练时候就能顺便看病,关得晚为方便上班族回家晚。年轻人去这里的很多,下了班吃完饭去按摩肩颈40分钟走医保也就花十几二十块。个人感觉以后基层医疗单位会大有发展。顺便再提一下现在对医疗单位的监管。确实非常严厉,医药代表与医生的微信聊天记录都能作为证据。至少风气整治确实也有些效果我们行内的能感受到。想哪写哪比较乱,大家凑合看吧.
我爱人怀孕初期是在社区卫生中心做的孕检等等,生产是在三甲。卫生站的服务我感觉就非常好。一个是离家近方便。再者人家年轻医生竟然还家访,上面实际检查待产环境,告诉你室内通风、温度等应该怎么把握,饮食忌讳等等谈的特别细。后来孩子生了还上门家访,也是实地调查婴儿的生长环境,嘱咐一些常见问题应对给了婴幼儿护理的一套科普图书。走的时候留下办公室电话和手机号随时可以咨询,吃不准的就抱孩子过去找她。三甲医院医生太忙了,没有时间做的这么细致。我们问医生的很多问题其实不是医疗问题而是算卫生问题。以后如果能分开,卫生、科普等基础问题归社区,医疗问题归三甲 大家都轻松。
这就和国外差不多了
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确比不上美国。能跟上guide的升级就不错了。
中国作为跟随者,美国医疗界事实上充当了领跑的角色,算是占了点便宜。
断句是在“支持科室”上,也就是医院内的医技科室,譬如超声,CT,X光机,核磁,心电等。
但是类似政策,个人感觉这也是个权宜之策,是对现有大型公立医院国产替代政策不支持的一个试点及破局之策。一旦开启各公立机构检验数据互认,这个就会退出,但是因此而存在的某些试点第三方服务方会继续存在下去,而在以后的博弈中是否会做大做强,尚未可知。这里面最受益的,其实就是国产医械公司,特别是高端产品。个人并不看好私立机构的第三方服务,认为他们在破局成功后会成为牺牲品,为公立医院的医技科室所围剿。(太多原因,包括空间上的距离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体验)
至于多点执业与医联体建设。先说医联体建设,你是否会有感觉这与学区建设很类似?医联体继续往后发展,确实是分级诊疗的破局之法,但是一旦破局成功,马上就造成了区域性的垄断,形成区域性的公立医院利益联合体,本区域患者仅在本区域内上下流转。同时它会限制医生在本区域(医联体内)执业。以上现在的趋势已经显现出来了。而多点执业,是希望借医生的流动打破各种对医生资源的垄断,既包括现在的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对医生资源的垄断,也包括对潜在可能的医联体内医生资源的打破。现在其实说这些还太早,这一切都有待看继续的发展,毕竟新问题会不断出现,各种补丁也会不断的打。
莆田系这个怪胎,诞生于国家管理日益淡出社会医疗的过程,是个彻底的人祸。
我亲见了几个民营医疗机构从类莆田系洗白的过程,就如3721的周鸿祎一跃变成360那样,让人有些瞠目结舌。重点在于监管,资本肯定是逐利的,逐利本身没错,但要取之有道,配套鼓励社会资本介入民营这件事情上,政府的监管不可缺位。
其实现在各类私立资本对于直接投资医院这种事情非常的不积极,他们大多集中在看起来回报丰厚的互联网医疗,养老机构上面。
有民营医院十几年了,到今天我还没有看到一个靠谱的民营医院。
明明可以把国有三甲医院做大做强,偏偏要弃近求远。 你以为我们不知道小强骨子里打的什么主意?
打压三甲医院合理的药价加价,限制医院增加床位数,限制医院增加设备,增加第三方检测。这不摆明要让资本一统医疗领域。
CTMD小强。
医保打包改革。
如果不让医联体内的医生实现多点执业,医保打包肯定兜不住底的。
谢谢回复,在这个楼里我只围观,不参与了。
道理明摆着,中国的好医生都在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收费又不肯便宜,反而更贵,那就只有骗人才能生存了。现在传出要取消公立医院事业编制,本质上就是为了把好医生从公立医院赶走,为民营医院解套。至于老百姓看病怎么办,有些人是不会在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