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投票邓氏改开真的让孩子们无书可读吗 -- 老乐
- 投票信息
单选,参与 100 / 0
老乐的方法更严谨,结论更可靠14/0flyingcatgm方法更严谨,结论更可靠。80/0两个都不严谨不可靠5/0两个都严谨,都可靠1/0
改开后,城市教育进步了,因为读书真的成为一条出路,知识受到尊重。乡村反而有倒退,因为挣快钱的迫切需要盖过了见效比较长远的读书。
口号、宣传不能说没用,但是人民作出决定很大程度上还是依托于利益,前三十年也一样。看看婚姻选择就知道了。
中国和世界,这十年又有很大的变化。
我也不再去指责什么了。
他们两人原来的争论,我没有参与----只是他们现在讨论起方法论,我忍不住插嘴。
试图用一两个数据,来评价一个大的话题,就不是科学方法论。这是我的Point。
如果你觉得用毛主席打比方你不高兴,那就说现在吧,如果光是几个数字就能解释一切,那岂不是现在人人发一张北大文凭,中国马上就成了教育素质最高的国家?仅仅盯着几个数字,意义在哪里?
对改开后的教育问题,我有自己的看法,真要表达出来,需要长篇大论。简单的说,80年代的问题,是要搞私有制和当时的生产力决定的(当年有个关于一国两制政治笑话,香港资本主义50年不变,为啥说50年?因为50年的保障足够了。50年之后,香港也不用变了,50年之内,大陆自己就站到资本主义那边去了。)
如果真是要开审改开以来的所有罪恶的话,被告是私有制。私有制有罪还是无罪,这么大的哲学问题,西西河不知道有几个人,真有那个水平去回答?
你所指责的文革期间教育质量不高,可能是事实。但是你要明白那个时期的政府政策是普及教育。水平差不是问题,可以改进。该开后农村教育体系的被破坏却是有政府不作为的因素存在。你不应该看不到这个问题。
阁下说--f网友那个结论“邓氏改开让孩子们无书可读”。限定条件你论证了吗?
的确,在立论的时候,为了让结论更加清晰,有时候需要加上一些‘限定条件’---但是我请问,增加论证限定条件,是谁的义务?是flyinggatgm这个立论者;还是本人这个批判者?
您再读一下您的话(黑体字重读):f网友那个结论“邓氏改开让孩子们无书可读”。限定条件你论证了吗?
--您觉得别扭吗?
flyingcatgm立论阐述的东西,我凭什么要给他论证“限定条件”呢?您这么要求我,是不是有点太强人所难了?
再者说了,flyingcatgm说的东西,外人随便给他论证“限定条件”,他回来如果翻脸不认人,别人不是白作工了吗?
要不您和他商量一下,让他自己加上限定条件?
给不是党员的老百姓,不然哪。
针对统计数字的解读会有不同看法。但是统计数字的存在就提出了问题。你如果质疑统计数字也随你。
2006年,中国有两千六百万足球运动员,德国有一千六百万。
我不管你是不是社会学家,也不管你代表什么人,主动地承认“模糊”---这是诚实的,同时也是更成熟的治学态度。
限定范围,或者给出一些您所谓的“限定条件”---这恰恰是flyingcatgm网友需要做的。您赶快和他商量一下,给他那个原始文章(也就是“邓氏改开让孩子们无书可读”)增加一些限定条件吧,否则连最起码的自圆其说都做不到了。
您所谓“互相出恶语”---这对我似乎不太公平吗?
您受累看看往来文字,谁再出连出恶语,谁在始终文明交流?谁的帖子因为污言秽语被封了?或者,您愿意做点儿“数据”方面的工作,统计一下我本人和其他人的帖子,计算总字数和脏话字数,看看比例?我想结论就出来了。
你的所谓“价值观论”我认为很好,是一个好思路。但是,您的“互相出恶语”,我不认同。
您能否修改一下?
现在票数已经说明问题了,在辩你可能会掉井里然后被封。虽然票数你赢了,人家会说那是民粹,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总之在他们眼里不论你票数多还是少,你总是输。
辩论,或者说“批判”的一般规矩是这样的:
1)立论方(flyingcatgm)立论
2)批判方(本人)批判。
3)立论方defense:方式可以多样。最常见的:1)补充材料,2)修改结论。
批判方没有义务,也不可能去为立论方找什么“限定条件”。
就这个具体问题来说,我一直鼓励flyingcatgm去补充新材料,这条道路很辛苦,但是如果材料补充的比较强了,同时逻辑上能够支持结论,那么“邓氏改开让孩子们无书可读”将更加有说服力的被确立。
如果flyingcatgm网友不想继续补充材料了,就修改一下原先的结论就是了。例如:
两个升学率的对比,虽然还不很完善,但是至少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邓氏改开让孩子们无书可读”---如果这样写,虽然在我看来也还是算不上严密,但是至少“说得过去”了。
这也算是我反复强调的“方法论”的一部分,不单单是修辞技巧,更是思维严密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