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观中国通史小记 -- 大山猫
扁平化也只会是谣言的聚集地罢了。
象这样雄才大略的,怎么会独尊儒术?这种儒家往自己脸上贴金而已。
汉武帝重用的人,没有一个是儒家的,怎么叫尊重儒家?
汉武帝死后,留给8岁儿子四个顾命大臣,霍光、桑弘羊、上官桀和金日磾(匈奴人)。霍光、上官桀和金日磾是三个将军加一个桑弘羊财政管理专家,没有儒家什么事。死前死后都没儒家什么事。
以前说过很多次了,儒家主导的教育系统和儒家思想本身要区分开来。儒家在推广教育上的确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儒家也利用对教育体系的控制,对儒家的思想及作用做了很多夸大和造假。
就好比台湾的民进党有什么思想吗?没有。但是利用掌控教科书,就可以把台独灌输给台湾的青少年,这“天然”独可不是天然的,而是利用教育系统的结果。
并在洛邑布置了西周的军事力量,而这个营建工程是在周公时期才完成的,所以即使武王时期有分封,但是崤山以东如果缺乏足够的监视力量和军事力量,那些诸侯国也会很快产生离心力,说分封完成是在周公时期一点也不错。诸多在洛邑周边的诸侯国也起到了拱卫洛邑的作用。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让五经博士带学生,国家官定最高学府只教授儒家学说,而且学生可以当官,这是实质的独尊儒术,太学教授的太学生回到地方又成为了新的教师种子,太学生可以优先当官,法家学生却不能,在资源和利益的双重刺激下,到霍光时期的盐铁会议时已经出现了大批老资格儒生,其它学说基本已经销声匿迹。武帝还可以做到兼容并蓄,但到了元帝时期儒家已经占据绝对上风了。
南明维持南宋的局面,也许也没问题。江南豪强的利益在江南沿海,对北方战事没有切身感受,对税收非常抵触。一旦崇祯南渡,大家的利益比较一致,调动人财物就会顺利得多。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控了沿海贸易,考证他的收入是当时国库收入的一半以上。
康熙打郑成功,开始也被打得头破血流,遭遇最大一次损失。后来执行了野蛮禁海政策。从山东到广东的沿海,命令所有居民内迁50里,并烧杀摧毁了所有这些地段的房屋和其他一切设施。发现有人格杀无论。这一政策执行了20多年,直到施琅攻陷台湾。中国沿海繁华地带,连同人才和手工业基础,贸易被毁灭一空,文明沦陷。有些人认为康熙和满清才是中国近代无法产生科学的原因。
秦汉时期和西周初期的偏远地区开发程度完全不同,郦食其提出的不过是对旧贵族既有地盘的认可,有他们母国现成的制度模板,而西周诸侯国受封后必须对当地居民进行同化教育和武力征服,让他们带去的少量商周移民和当地土著融为一体,需要因地制宜的调整提出政策,这是一个时间很长的开荒过程,姜太公和伯禽的上任区别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掌握教育系统,和遵从思想,不是一回事。利用教育系统塞点儒家私货,则是轻而易举的。
汉武帝到死都军事行动不断。本人又希望长生不老,对神仙大感兴趣。和儒家的不语怪力乱神完全相反。汉武帝和儒家格格不入,说汉武帝“独尊方术”,到是挺符合的。
后世说孔子为“万世师表”,也主要表彰的是其“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而不是其儒家学说。
经过长期累积到昭宣时期儒家的作用就越来越大了,法家的酷吏只能作为工具一旦用完就是被抛弃的。其它学说没有国家拨款光靠私学是招不了多少学生,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尽管皇帝时而喜欢佛教时而推崇道教,但是除了蒙元以外儒家一直能保持坚挺,太学国子监的存在保证了儒家学说的传播不会中断,到唐朝时期儒家经典入法法家和儒家就彻底合流了。
看起来是很普通的一个系统,英雄豪杰不会在意。儒家占据了这个不起眼的系统,时间一长,却变成了“胜利者”。毛主席说“百代都行秦政法”,“孔学名高实秕糠”,事实上,中国政府层面搞的都是法家,继承的都是秦的政治结构。名义上的荣誉却被“孔学”占据了。
香港也是,回收后,最大的后门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教育”,忽视20多年就能酿成大祸。
儒家各级院校成体系成批量的培养国家储备干部不是白花力气。任何一个有头脑的君主都不能完全无视这个团体的力量。就像欧洲的基督教一样,罗马帝国时期不断的打击都没有让教会彻底解体,终于熬到了官方宗教的地位。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