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清朝相关论文资料整理,陆陆续续有空就补充一点 -- 阴霾信仰
基础数学理论的发展在古代社会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200年都不算长。比如古希腊文明覆灭以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再次被阿拉伯人发扬光大,中间隔了一千多年;而欧洲人在古希腊数学成就的基础上发展出近代数学,则距离《几何原本》的成书年代相隔了最少一千五百年。
明朝在实用数学上发展得不错。珠算就是明代开始广泛使用的“计算机”,一直到真正计算机普及以前,都是非常重要的计算工具。于敏搞氢弹还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
明初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和王文素《通证古今算学宝鉴》二书中,虽然没有出现关于珠算盘的明确记载,但都记述了一些似乎只能是在珠算运算中才可能出现的算法。在流传至今的算书中,最早记述了珠算并附有算盘插图的刊本算书是《盘珠算法》(徐心鲁,1573年)。此外还有《数学通轨》(柯尚迁,1578年)、《算学新说》(朱载堉,1584年)、《盘法指南》(黄龙吟,1604年)等书。
在许多关于珠算术的算书中,程大位所著的《算法统宗》(1592年)是最重要的。许多珠算书籍的出现,特别是《算法统宗》受到的欢迎,标志着到明末珠算已广泛流行,中国古代的筹算终于被珠算所代替。
所以问题是为什么从西方学习会中断。康熙本人是皇帝,难道能调动的资源还不如徐光启?
认为代来代去全无必要,叠床架屋反而整麻烦了,又认定西法代数就是天元术的西方版,既然西方代数更繁琐,和天元术又是一回事,那就直接学天元术呗。这事康熙太自负了,毕竟也是五十多的人了;另一方面也是实用主义害死人,看不出“代”的必要,弄不好传教士自己就没懂;最后只能说是天意,怎么就那么巧,康熙学代数和天元术发生在同一年,而且传教士解释algebra一词还特意强调了是从东方来的,讲这个词源完全没必要么,还有康熙那个学生太不耻下问,朝鲜数学家是吏的身份,和天朝派来的钦差大臣级别上差远了。。
当时数学符号也没有统一。传教士的水平也就那样。就算在西方当时,莱布尼茨啥的也是曲高和寡。例如腓特烈让欧拉协助修建自己私家花园的水槽。欧拉通过计算求出了将水提升至蓄水池里需要多大的力,可对修好水管却没有任何帮助。腓特烈在通信里吐槽“我的磨坊连几何学都用上了,结果连一口水都送不到我的水池里去”。
俄国当时算对科学家态度最好的。但也是实用主义当头。
所以轮到传教士,他们的水平其实也没高到哪里去。像微积分这种东西,在当时就相当于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般人即看不懂,也学不好,更觉得没有用。
哪个国家学数学是靠皇帝的?是唐太宗,汉武帝,拿破仑,还是忽必烈?末代皇帝崇祯批准历书局,那是在士大夫中间已经形成了翻译和学习的风潮,已经有了很大的群众基础上。数学和天文不过是翻译的领域之一而已。明末涉及的领域是全方位的,涵盖天文学,天文仪器,数学,地理,机械、物理,建筑,水利,医学,矿业。。。总计100卷左右,如果不终止的话,还源源不绝,康熙有能耐去学吗?
只不过康熙政治才能的确厉害。马上人知道靠满族,识字的都不多,是永远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的;要是让汉族继续搞下去,则满清恐怕很快就要被赶回老家了。既然我满族不会,那就让你汉族也不会,禁止你学。进步不容易,让你退步,跟我一个水平不就行了。说起来,这个和现在美国阻滞中国的高科技是一个思路,华为这样的,就得打死为止,要不然美国怎么混?区别是美国的阻滞是外部的,不会成功。满清取得政权,做得非常成功。
中介的水平不要求那么高,类似高级图书馆管理员。明末传教士不象后来清末那样有许多特权,没啥权势,主要靠这些“奇技淫巧”来吸引当时的士大夫。有些传教士写信给教廷,抱怨说很多士大夫实际上只对这些知识感兴趣,假装信教而已,但是他们也没什么办法,只能“假装相信他们真的信教”。
同时代稍微早一点的《算学宝鉴》又是只有手抄本,几乎没人知道有这本书。
古代知识传播很困难的,几十年的断层足以毁灭前人几百年的努力。
类似的事情历史上也有,隋唐那时候也看不懂祖冲之的《缀术》。
又設開差冪,開差立,兼以正圓參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所著之書,名為《綴術》,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隋书>
祖冲之的《缀术》最后也失传了。
算筹偏偏又是一个光靠看书,没人演示摆放过程的话,就很难搞明白计算过程的算法。
《算学宝鉴》序言有一段是这么说的:“良玉检之,深加赞叹,乃曰:‘窃觐宋杨辉及我朝金陵杜文高,江宁夏源泽,金台金来朋等诸公算法,固谓善矣。但藏头露尾,藏尾露头,俱以巧逢之法而算之,不通活便,以至后学之难悟。
结果就是一直要到西学东渐以后,明末清初那是才能借助西方数学搞懂古人的算学书上到底写了啥。
,魏晋时期刘徽的割圆术很容易就催生微积分。
优点就是我经常拿来说的
今人看待历史,不可避免地会被时代的意识所影响。但是直接用现今的法律定义/解释,来诠释历史事物,真的可以吗?
清朝就是水平差,还被学阀康熙带到歪路上去了,学阀影响一国科学研究的事情古今中外很常见吧,更何况这学阀还是皇帝本人。同时代西方数学家也有不少靠皇帝养着,只不过西方皇帝多,这国不行跑那国,从整体上来说不容易出现学术垄断。
清代一直到道光汉人数学家层出不穷,虽然水平差点进步不大总归在努力,比如说吧,李善兰今天被大家知道是引进了西方微积分,被遗忘的是他在接触西法前在宋元数学的基础上也独立做出了一些微积分领域的初步探索。所谓清代不让汉人学数学完全就是谎言。
不怎么学数学的朝代倒是真有,就是明代前面的那两百多年,不能只提明代最后四五十年就把前面那两百多年略过不提。。。
当时传教士的作用不仅仅是图书管理员和搬运工。如果自己水平不高的话,怎么讲解书里的内容呢?好比让美国小学生拿了高等代数的英文课本,找个中国文科生来翻译,能翻译好吗?
当时情况却恰恰如此。就例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这部书虽然被传教士带来,而且传教士可能也不顾教廷的禁令,问题是这本书本身不是科普读物。我们现在觉得“日心说”是常识。但如果深问一下,如何根据“日心说”来计算月球的运行和日月食,估计绝大多数人都要抓瞎。在历史上,正是因为先来的传教士们抓瞎了,才申请援兵,促成了汤若望等的来华。
然而汤若望等人其实也就一般水平,不是真正的数学天文大能。
我们现在掌握的知识是历代教育家精心编撰课本的结果。如果去读原著,例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绝大多数人在读完哈雷写的激情澎湃的诗篇,作者自己写的概述后,读到正文的第二章就该打瞌睡了。
即使有了优良的课本,没有好的老师的精心讲解,大多数初学者也还是弄不明白物理里面的速度、加速度和路程的微积分关系的。不合格的老师,自己也弄不明白。一般的老师只会让你死记硬背公式。优秀的老师才能在黑板上给出优美的数学证明,深入浅出得给你讲解明白。
我们可以看到,<九章算术.方程>章中有大量测算各种品质稻禾的算题,其实就是就是由汉朝官员定土地产量抽税这种抽样审计过程产生的。
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 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 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答曰:上禾一秉九斗四分斗之一。中禾一秉四斗四分斗 之一。下禾一秉二斗四分斗之三。“群物总杂,各列有数,总言其实,令每行为率“——<九章算术.方程>
后来这套税制崩溃,改为根据土地面积收税,均田制加定额税。汉朝这套由定率田租制带来的精细的计算方式就“退步”了很多年,我们能看到后来的算书比如《五曹算经》上就有大量按比例估算土地面积的速算法,汉朝的开方法之类的精细算法被抛弃不用。再到后来的历法更新的需求才使得数学往新的方向发展。
单纯拿某个高深的数学命题来衡量古代数学水平没啥意义。无论东方西方,在19世纪微积分广泛应用前,都有大量古人的某些“高精尖”的数学探索失传。
古代的技术发展本身就不是线性的,而是相当繁琐杂乱的。我们现在看起来数学从初级到高级的课本本身就是整理过,省略了大量数学家不同方向的探索内容而编写出来的。
对了,朱元璋是挺信天人感应的,甚至关注天象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给手下发过一堆基于占星术的占卜来卜算军事行动的凶吉。
朱元璋自己就说过:吾自起兵以来,凡有所为,意向始萌,天必垂象示之,其兆常见,故常加敬省,不敢逸豫。
《阅江楼记》有:朕畏日蚀,自谋心,欲役囚徒建阅江楼于狮子山,朝无谏者,上天垂象,责朕不急,朕心惶惧,即日念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