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二共推普灭方在互联网时代留下的连带效应 -- 杨微粒
我支持你。虽然我不是上海人,但是我见的上海人,很多80后,90后的,上过大学的,家里不知如何,社会上都是说普通话。这就足够了,趋势不会变了。
我老家苏南的,我奶奶90多了,只会方言,我姑姑叔叔们就会听会说普通话了,不过说得口音很重,到我堂表兄弟姐妹这一辈,都是基本普通话了。老实说,有大量影视歌为载体的粤语地区都开始去方言化了,吴语只能消失得更快。
我想这也和作者水平有关,但如果有生动作者,也许就可能挤掉不生动作者吧。
最好是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人中,也有一些人懂。之前看到有报道说,
沙塔尔·沙吾提在任期间,利用汉族官员不掌握维吾尔文的优势,在2000年及2009年其主导编写新疆版维吾尔文等少数民族《语文》教材及教辅材料时,宣扬不利于国家统一及民族团结的“泛突厥主义”思想及存在“去中国化”的排汉论述。令人惊心的是,这些教材已经存在了六七年之久,直到2017年初才发现存在严重政治问题。
如果其他民族懂维吾尔语的人多些,怎么会弄到十几年後才发现不对劲啊。
废除原来的民考汉、民考民科目,统一改为:
科目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普通话&简体中文)
科目2:外语(英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或少数民族语言(藏语、朝鲜语、蒙古语、越南语、俄罗斯语等)或汉语方言(粤语和闽南语等)
让非少民的同学也有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参加高考的机会,非福建/广东人也有了解闽南语/粤语的机会。
把非普通话上升到大学考试科目,这个政治意义目前还过于重大。要知道,现在大家还多少会把高考类比为以前的开科取士,虽然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才更接近那个。
把某些语种作为大学部分专业课录取的附加考试,倒是有可能。当然,英语是“世界语言”,地位更特殊,不在此列。
不知道公务员考试的科目都有啥,如何评分的,其实这里才是最需要强调普通话和简化字。
教育部2017年就把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给加到高考里面了。现在高考外语有6种了。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1-04/8415723.shtml
很多家长还在刻舟求剑,以为英语在「新时代」还像在「後三十年」那么重要。
以前美国不太限制中国留学生到美留学,今后美国肯定是要大加限制了。学英语的意义自然就不若当年了,把英语学到接近母语水平的需求,更是少了。如果不是对昂撒文化特感兴趣,书面化机械英语就够了。中国也不太可能再像二共初期那样,会英语就意味着很大的机会了。美议员说“中国留学生应来美国学莎士比亚而非量子计算”,美国网友:莎士比亚不是美国人
後30年本来就培养了大量会英语的人,这方面的人才本来就过剩,于是形成了从少儿英语到大学英语的产业(?)链,养活百万槽工。
就我自己学习语言的经历和网上别人的教学经验来看,二外教学,最快的,一年能到C1;慢的,三年也能到B1了(我本人自学日语就是如此)。然而在中国,很多人英语从小学学到大学,学了十多年,光练「做题英语」去了,别说【听】【说】了,【读】点长文章都吃力。
https://weibo.com/1442246695/JafT3dKGx 宁夏公务员考试回族加分
这个习五一等人揭露过。很鸡賊的一招。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楼主的观察一定程度上是对的。我们从小的认知里会把普通话和方言当成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形式,实际上并不是。
说一个切身的例子吧,作为一个南方人,我的父母这一辈人大概是中国特别是南方第一批接受普通话教育的,他们在公开场合,或者是在跟我说话的时候都是用普通话,而在亲戚之间或彼此之间交流用的是本地方言。这种情况后来我自己出国后也出现了,就是在公开场合说英语,回家来说中文(区别在于跟小朋友我也说中文而不是英语)。这时候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就是普通话对于我父母而言可类比于英语对于我,我的英语可以达意,但口音不地道,内容也没有文采,环顾四周,大多数一代移民的英语也差不多是这个水平;而我父母的普通话同样朴实无华,远不如他们说方言时那么灵动自如妙语连珠。
这说明什么呢,普通话与方言当然有联系,但实际上是白话文运动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人造语言,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定型时引入了大量欧式语法和日造汉词,因而在语感上与传统中文差异明显,我们现在看五四时期文学大家那些诘曲聱牙的作品,其实就是这门语言草创期的探索。这样算来,它的历史大概不会超过一百年,与方言相比要短的多,积累自然不足。它成为官方语言之后,首先使用于正式场合,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文言文的书面语地位,因而在正式场合的用法发展最快成熟最早,而在日常应用场景中的覆盖和发展就要慢的多。在南方,与千锤百炼的方言相比,普通话往往自带『官式』buff,正式有余而鲜活不足,因而人们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使用方言沟通的异装癖经。
后来我北上求学,很快意识到同样是在说普通话,北方同学们口中说的要生动活泼的多,不仅仅是通常所谓的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实际上北方同学的普通话也未必都很标准),更重要的是其中有许多课本上没教过,在南方日常生活中也没人想过的各种鲜活有趣的用法——对于北方人而言并不存在明显的使用场景区分,普通话早就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书面普通话所不能覆盖之处,直接引入方言就可以补足且不失其『普通』性,春晚上天津口音的相声和东北口音的小品大行其道,反映的是普通话的日常应用在方言特别是北方方言的滋养下逐渐发展,向全语境覆盖的方向迈进——但也正因此 ,导致南方人将普通话视同北方话,对于本地方言的逐渐弱势感到忧心。
到了互联网兴起之后,情况又有一变,史无前例地,全国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文字、语音甚至视频直接交流,普通话作为最大公约数而重要性日增,在各个地方都反客为主成为交流的主渠道,随着主要以普通话交流的人群剧增,各种原生于普通话的语言现象开始如雨后春笋,实际上,如果说我这一代的南方人所使用的普通话与北方同学还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话,下一代各地小朋友们的口语之间的差异无论是语法、用语还是语音语调差异都在快速缩小,甚至于他们已经不再像我们这样敏感于新用语的地区出身,他们是普通话的原住民,每一个新的用法都是这种语言的新用法,而无所谓出自哪里了,普通话终于走过早期的稚嫩,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传播渠道和通讯手段的帮助下快速走向成熟 ,相反各地的方言却由于使用人群不足而加速萎缩,相继报危。并且,现在已经不是普通话从方言中获取养分,而是反过来,方言越来越多受到普通话的影响,用语和语法都在向普通话靠拢。这在很多人眼中成了地方特色消失的标志。
回顾历史,在秦朝书同文之前,各国之间曾经连所使用的汉字都各不相同,当年的书同文,当然也可以冠以毁灭多样性之罪,但今天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认为书同文称的上是秦始皇的一件千秋之功。既然如此,那么在白话文运动使书面语与口头语一致化之后,语同音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不管我们对自己的方言有多少感情,它的没落肯定是无可避免的,不管怎么说,由语言上的亲戚普通话统一了全国,比起用外来语统一全国的印度人或是埃及人,还是要好的多吧。
还有教科书中「外婆」改「姥姥」事件,这种不一碗水端平的北方话霸权(都不能叫官话霸权,因为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被无视了),间接促成了南方网民「东北地域黑」「河南地域黑」的发展(毕竟北京是首都,黑不动)。这种负能量恐怕需要很久很久才能抚平。
这个我现在倾向于是看地方。晋语、赣语、湘语、闽南之外的闽语估计是会被彻底普化,吴语估计也会普化,客家话我不清楚。粤语和闽南语能量最大【特点是已经标准化并拥有了众多作品】,在互联网时代,就很难被普通话彻底推掉了。
年轻一代的耐心不如老一辈,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老一辈几乎没有机会说世界语,而如今的年轻人每天可以在网上使用世界语。甚至像Usenet这样的旧的计算机通讯服务也有世界语聊天室。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很多网页和聊天室都纷纷涌现。如今,年轻一代的世界语使用者喜欢使用社交媒体:他们在Facebook和聊天服务平台Telegram上建立了几个群组。
世界语非常适合多邻国平台。课程设计符合逻辑,每一步介绍一个新单词或概念。用户可以利用刚刚学会的东西了解新的东西,一切都按照合乎逻辑的和演绎的方式展开。这一设计会帮助用户快速进步,但是比较难理解不规则动词或奇怪的词尾变化。而世界语没有这些奇怪的特点。
该应用使用简便、有趣。你可以在五分钟休息的时候快速完成一节课,或者在上下班通勤时上课。如果你经常使用它,你的分数就会提高,你的头像就会出现一个小徽章的装饰。如果你一段时间没有打开应用,一只名为"Duo"的绿色猫头鹰就会出现在你的手机上,温柔的戳一戳你。它不需要费很大的力气。对那些只是对世界语稍感兴趣的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种提醒。
这是世界语至今为止最有效的推广工具。该应用称,大约110万用户注册并完成了一次世界语课程——其中一半用户说了世界语。其中,大约25%的用户完成了多邻国的世界语课程,克伦说。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2804692
既然连esperanto这样的人造语言都在互联网时代获得了新生【学习esperanto并不能当高考外语用,也不能升职加薪,但全世界还是有几十万人通过duolingo学会了esperanto】,那一部分汉语方言当然也会如此(而另一部分会消亡)。
晋系汉语vs蒙古语,晋语看似人口多很多,但是创造的文化作品跟蒙古语是相去甚远,所以舍不得晋语的人,就很少,都没什么人知道晋语是先秦汉语成分最高的方言。所以,啥都不用说,创造作品就完事儿了。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0410402/answer/1655626836
问题不是汉族官员不懂维吾尔语,不过是为过去失败的民族政策遮丑的说辞。
莫非你真相信汉族官员全不懂维吾尔语被骗十几年?一个人能欺上瞒下多年当了教育厅长,还把掺杂分裂内容的教科书出版了…这是潜伏电视剧,不是现实。黄晋章疆独老朋友,央民大学伊力哈木教授用汉语写反动内容长篇大论发表,在冲塔大事前可没人处理他。
去年内蒙古当地人罢课事件,香港闹事都是如此。你春天种什么,秋天收什么。
语文教材一纲多版时代,出了多少幺蛾子。王旭明王阿訇带国家分裂的语文课本是汉语教材,照样横行多年。北京教科院出的京版教材收录圣经当课后习题材料。人教社温立三主编骂毛喷习,鼓呼美国政府丢掉幻想立刻动手,他编课本不掺杂私货才怪。
《打碗碗花》原文“外婆”改成“姥姥”极蠢,不过我认为这点小事还不至于脑补阴谋论。但事情发酵后KDS的上海宁大骂教育局YP,上升到北方人文化入侵……他们不会想到沪版教材本身已经是种“特权”。看吧,你不也把这个当北方话霸权了?就不提作者是北方陕西人了,也不提用沪版教材。地域黑始终会有,本地方言只是小小借口之一,老北京传播河南人偷井盖可不是因为对中原官话不满。
所以这些事不代表更多人掌握维吾尔语/方言就能避免发生,恰恰说明应该加大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力度并全国早开始用统编版语文教材。
把语言/方言教育当成单纯的文化多元去对待是异常危险的。所谓让其他地区的人也能了解某些汉语方言的想法,完全是分裂主义温床。
高考高教外语小语种教育可适当增加,分散英语独霸局面。现在高考外语虽然可以选小语种,但因种种原因选的还不多。汉语方言坚决不能涉及教育领域,少数民族语言进行通盘限制才好。
又:拟音始终是研究过去语音的工具,而不是过去语音的再现。以及方言分区从来没有硬性标准。啥“晋语是秦汉成分最高的方言”,话说重点…“一股子南方系民科味”。
没有俄语吗?还是已经在高考里了?
具体哪年有的我不知道
维吾尔语和中亚斯坦的语言是互为方言,蒙古族、朝鲜族啥的直接就是跨境民族了。
少数民族语言进行通盘限制的结果,只会是朝鲜语首尔化,蒙古语乌兰巴托化,维吾尔语乌兹别克斯坦化,而且还会吸引一批仇恨。
乌兹别克语和维吾尔语本身是同一种语言的方言连续体,也是察合台文中被记录下最多的口音,全拼化后基本上是一样的,而鞑靼、哈萨克、柯尔克孜等和察合台文没有那么接近,按各自口音全拼化后记录,乌兹别克语将察合台文称作旧正字/拼法(Eski Imlo),将全拼的称作新正字/拼法(Yangi Imlo),相对于拉丁和西里尔字母,不论哪一种拼法都被称作古文字或老文字(Eski Yozuv),而现代维吾尔文本身就是乌兹别克人眼中的老文字,所以维吾尔人会将老文字中的旧拼法称作察合台文(Chaghatay yéziqi)
作者:费戴威 Firdav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6369324/answer/147896565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